- 相关推荐
“导”的作用不容忽视
现代教学观认为"教学的真正含义是教师教学生如何‘学’"。指导"学"好比是教师把打开知识大门的钥匙交给学生,让学生自己去掌握。所谓,"善教者,善导"。因此,在教育教学中要使学生实现"会学"这一目标,"导"的作用是不容忽视。
一、指导学法,使学生善于学习
学习方法是学生实现学习任务的手段,是落实素质教育,教会学生学习的关键。学法、学法,贵在得法。教学中,教师要切实加强学法的指导,帮助学生提高学习技能。如传授:借助拼音解决字音,借助部件记住字形,借助字典理解字义等方法掌握生字的音、形、义;传授借助字词典、联系句子或上下文理解重点词语在文中的意思;联系语境、由重点词语突破等解释句子的方法;分析阅读中的"找中心句法","择重点段落法"和侧重通过教师在课前提出问题,帮助学生自学,使学生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提高自学能力。教师对学生学习方法指导,往往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如:教"燕"字,为了加强学生字形的记忆,我根据此字各个部件,自编顺口溜:草字头要封口,北字中间一张口,四点水来下边走。在教学《春蚕》这篇文章时,我让学生抓住重点句即母亲说的两句话"孩子,上学得用功啊!这学费可来得不易呀……"再让学生带着"母亲养蚕的艰辛和对子女的爱表现在哪些地方?"这个问题阅读课文。就这样,学生在阅读课文时紧紧地围绕课文的重点,从养蚕的过程中深刻地体会到母亲的艰辛和对子女倾注了深深的爱的情感,理解了课文。
二、引导思维,让学生自主学习
心理学告诉我们,思维是万事之端,是获得成功的关键。在教学中,要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重点要加强学生思维能力的诱导和培养,只有"思有路"才会"学有成"。"导思"的方法很多。既可以创设情境,以情激思或利用现代教育手段和直观教具以形(图)唤思,实现由记忆型教学向思维型教学的转变,也可以设疑诱思,激发学生思维的欲望,从而使他们自主灵活地学习。低年级学生由于缺乏细致的观察能力,尽管对一年四季的景物非常熟悉。但再现却很困难。因此,在教课文《四季的脚步》时,我让学生观赏各个季节的美丽景色课件的同时配以激情的描述激发了学生对大自然欣赏与向往的情感,收到"入境始与亲"的效果,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热情。
三、指导评价,使学生渴望学习
成功能给人带来光荣、幸福等美好的感觉,更能鞭策成功者的不断进取。一个人一旦获得成功,便会从成功中领悟到极大的喜悦,这种喜悦恰恰是他们持续学习的强大内驱力。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注意以发展的观点评价每一个学生,及时发现他们身上的闪光点,使他们获得成功的情感体验,从而乐学、渴学。具体地说就是学生取得的一切成绩(哪怕微不足道),教师都要给予充分肯定,使学生从"学已有成"中尝到成功的喜悦,从而渴求持续学习,产生"渴学"心理。如学完《乌鸦喝水》一课,我让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很多同学认为乌鸦特别聪明,想出好办法喝到了水。就在大家纷纷赞扬乌鸦的时候,一位后进生站起来说,乌鸦真笨,地上的小石子很脏,可乌鸦却把它放到瓶子里,真不讲卫生。对于这种独特的见解,我不并因它是由一个后进生提出的且与课文无关而置之不理,而是及时给予肯定,并用掌声鼓励。趁热打铁,我又提出了一个新的问题:乌鸦怎样才能喝到干净的水呢?一石激起千层浪,这个问题再一次引起全班同学的探索兴趣。各个小组热烈地讨论了起来,纷纷发表自己的见解,提出多种帮助乌鸦喝到纯净水的积极性建议。这时我不失时机地把学生的讨论话题引导到做好卫生工作和环境保护上。使得同学们在学习中获得更多、更广的知识,培养了他们的卫生、环保意识。课文小结时,我又再一次带头为这位后进生鼓掌,因为他带给全班同学一个很好的探索求知的机会,我为这位小同学从小就有卫生、环保意识而喝彩。通过这样的评价,使得这位原本对学习不感兴趣的学生获得重新认识自我的机会,激发他学习语文的自信心,从而更好地投入到学习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