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有趣的惯用语
有趣的惯用语
同学们在阅读时,常会看到“眼中钉”“钻空子”“耳边风”等之类的词语。这些词语格式大都比较固定,具有一个特定的意义且具有强烈的修辞色彩,被称为“惯用语”。
惯用语活泼生动,常用来比喻一种事物或行为,相当于一个词或词组,它的意义往往不能简单地从字面上去推断。如“炮筒子”是指性情急躁或心直口快的人,“狗腿子”是指坏人的帮凶。又如戏台的柱子是十分重要的部分,没有它,戏台就要倒塌,于是人们就用“台柱子”来表示戏中的主要演员,进一步又比喻一个集体中的骨干。“敲边鼓”是指从旁帮腔或助势,并非真的是去敲边鼓。惯用语虽然是一种较固定的词组,但定型性比成语要差些。“无孔不入”是成语,“钻空子”是惯用语。我们可以把“钻空子”拆开说“钻了一个空子”“钻了我们的空子”;却不能把“无孔不入”说成“无一孔不入”,更不能说成“无我们的孔不入”。
惯用语是人民群众在长期的劳动生活中口头创造出来的,表义精炼准确。我们在使用时,应该注意辨析它的意义,弄清它的感情色彩。“磨洋工”和“泡蘑菇”意思很相近,一个偏重指工作时拖延时间,懒散拖沓;一个指故意纠缠而拖延时间。在“你快说去不去,别泡蘑菇了”这句话里,就不能把“泡蘑菇”换成“磨洋工”。惯用语带有贬义的比较多,讽刺意味比较浓,使用时要分清对象。“放冷箭”“顺竿爬”之类的词,只能用在反面事物或否定的事物上;“打头阵”“唱主角”就不一定有贬义意味。此外,一些方言色彩过浓、不为多数人接受的最好少用或不用。
(雅敏)
245200安徽歙县二中 鲍亚民
古今名家写作趣拾
“初唐四杰”之一的王勃,写作之前先磨好墨,然后卧床引被覆盖。起来后提笔就写,而且不再改动。这种“睡中思”的方式,当时被人们称为“打腹稿”。流传至今的“腹稿”一词就由此而来。宋代江西诗派代表人物的陈师道,每当外出游览有了诗兴,就急忙回家卧于榻上,以被蒙头,称之为“吟榻”。此时,全家不能有任何响声,甚至连猫狗都得赶出去,直到他诗作完成,家中生活才能恢复正常。
宋代大学士杨大年,每逢作文,就跟门人、宾客饮酒下棋,在笑闹中构思,反而不“走神”,并不时用小方格纸写出,让门人抄录。清朝毛西河家境不好,外屋是私塾,自己一边回答学生问题,一边批改作业,一边跟里屋夫人吵嘴,一边构思文章,居然文章写得很出色。
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李白,一生嗜好饮酒,而且每饮必醉,醉后又能吟出好诗。他有不少名诗出自醉酒之中,“斗酒诗百篇”的佳话就由此而来。唐代著名书法家张旭,被人尊称为“草圣”。他也嗜好饮酒,并在酒后写出一手好字,正如杜甫称赞的“挥毫落纸如云烟”。
南北朝诗人王筠,好玩葫芦,写诗也离不开葫芦。每当构思时,就注水于葫芦内,水满后倒掉再注,如此循环不止。一旦掷葫芦于地,诗已成竹在胸,下笔立就。五代南唐的卢郢,好玩石球。他写文章时,常拿一个重达百斤的石球来玩,一旦构思成文,便掷下石球,由自己口授,小吏笔录,不一会儿就写成一篇文章。
鲁迅先生在写文章之前,常常在饭前或饭后半倚在藤椅上,双目微闭,一言不发。据许广平回忆说,只要见先生起身走动说话了,便是先生胸有成章了。当代著名的散文家郭风,写文章必须坐在家里那张古老的木桌前构思。一坐到那儿,仿佛灵感就来了。因此,几十年来,那张旧书桌一直陪伴着他,每天晚上八点钟左右入睡,清晨四点起床写作,成了多年不变的习惯。
当代著名国画家石鲁,在构思作画之前,经常找一些知心朋友摆“龙门阵”,一边磨墨,一边古今中外、海阔天空地和客人闲谈;直至夜深人静,客人告辞,构思也便成熟,这才挥笔作画。往往一挥而就,达到“忽然兴致风雨来,笔飞墨走精灵出”的超然境界。
(雅敏)
245200安徽歙县二中 鲍亚民
五花八“门”
1、屋门、家门——自己房屋的门,引申为一个家族。
2、豪门、朱门——有钱人家的门。
3、柴门、寒门——穷苦人家的门。
4、空门、佛门——佛教的门,引申为宗教派别之一。
5、歪门、邪门——所作所为的方法不正。
6、窍门、法门——所作所为的方法优异。
7、热门——十分吸引人的事物。
8、冷门——不被人注意或不时兴的事物。
9、闭门——不会见客人,有谢客之意。
10、登门——有事求上门来。
11、拜门——上门虚心求教。
12、后门——比喻一些不正之风。
13、班门——比喻十分内行。
14、权门——权势人家的门。
15、山门——寺庙的
[1] [2] [3] 下一页
门。
(雅敏)
245200安徽歙县二中 鲍亚民
“夜谈”为什么写作“夜谭”
熟悉《天方夜谭》的读者都知道,“夜谭”就是夜间说话、讲故事的意思,其实就是“夜谈”。那么,为什么不直接写“夜谈”,而写成“夜谭”呢?这得说到我国古代的一种习惯——避讳。
在古代封建社会里,人们在说话或写文章时,如果遇到皇帝或尊长的名字以及与他们联系的字时,都不能直接说出或写出,甚至于同音的字说话时也要避免念出来,必须用别的字来代替,这就叫做避讳。例如,古时候皇帝去世了,不能直接说死,要说“驾崩”或“山陵崩”。
唐太宗李世民在位时,他的名字就成了人们的避讳。一次,大文学家柳宗元写了一篇《捕蛇者说》,结尾要用到“民风”这个词,为了避讳,只好把“民风”写成了“人风”。
同样的道理,唐武宗的名字叫李炎。因此,从他当皇帝的那天起,人们说话、写文章凡是遇到两个“火”字相重的字,都要避讳,用其他字代替。于是,人们在写“夜谈”时,就出现了以“谭”代“谈”的怪现象,后来,人们习惯了,“谈”与“谭”也就相通了。
(雅敏)
245200安徽歙县二中 鲍亚民
标点符号的来历
古时候写文章是没有标点符号的,读起来很吃力,甚至产生误解。到了汉朝才发明了“句读”符号。语意完整的一小段为“句”;句中语意未完,语气可停顿的一段为“读”(念,相当于现在的逗号)。宋朝使用“。”,“,”来表示句读。明代才出现了人名号和地名号。这些就是我国最早的标点符号。
1919年国语统一筹图备会在我国原有标点符号的基础上,参考各国通用的标点符号,规定了12种符号,由当时教育部颁布全国。建国后,出版总署进一步总结了标点符号的用法规律,于1951年刊发了《标点符号用法》,同年10月政务院作出了《关于学习标点符号用法的指示》。从此,标点符号才趋于完善,有了统一的用法。1990年4月,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和新闻出版署修订颁布了《标点符号用法》,对标点符号及其用法又作了新的规定和说明。
(雅敏)
245200安徽歙县二中 鲍亚民
我国农历各月的别称
一月:正月、端月、新正、开岁、嘉月。
二月:杏月、丽月、仲春、酣春、如月。
三月:桃月、季月、晚春、暮春、蚕月。
四月:麦月、阴月、梅月、初夏、余月、纯阳。
五月:仲夏、榴月、蒲月、皋月、天中。
六月:季夏、暑月、焦月、荷月、溽(音rù,湿润)暑。
七月:新秋、肇(音zhào,开始)秋、兰秋、兰月、瓜月。
八月:仲秋、桂月、壮月、仲商、竹春。
九月:暮商、季秋、菊月、霜序、朽月、阳月。
十月:初冬、开冬、露月、良月。
十一月:仲冬、幸月、葭(音jiā,初生的芦苇)月、畅月、龙潜月。
十二月:季冬、残冬、腊月、冰月、严月。(雅敏)
245200安徽歙县二中 鲍亚民
《水浒传》书名的由来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水浒传》是我国古代文学史上四大名著之一。该书的作者是施耐庵,而书名却是罗贯中所起。作者施耐庵是元朝人,由于厌恶尔虞我诈的官场,仅供职两年,便辞官回到老家,一面教书,一面写《江湖豪客传》。书终于脱稿了,施耐庵对书中的情节都很满意,只是觉得书名欠佳。当时还是施耐庵学生的罗贯中建议书名为《水浒传》,施耐庵一听,高兴得连声说:“好,好!这个书名太好了!‘水浒’,即水边的意思,有‘在野’的含义,且合《诗经》里‘古公檀父,来朝走马,率西水浒,至于岐下’的典故,妙哉!”于是将《江湖豪客传》正式改名为《水浒传》。
(雅敏)
245200安徽歙县二中 鲍亚民
乾隆趣释“夫”字
清朝的乾隆皇帝是一名博学多才,才思敏捷的人,他常常与身边的大臣、文人墨客一道谈古论今,谈诗说文。
一次,乾隆与宰相张玉书到江南去巡视,看见一位农夫在田间劳作,便开玩笑地问宰相张玉书:“这是什么人?”宰相答曰:“这是一个农夫。”“农夫的夫字怎样写的?”宰相张玉书顺口道:“两横一撇一捺,轿夫之夫,孔夫子之夫,夫妻之夫和匹夫之夫都是这样写的。”
乾隆听后摇摇头说:“你这个宰相,竟连一个夫字都不能辨别清楚。”张玉书听到皇帝的责问,连忙上前奏道:“小人才流学浅,实是不知,请皇上指教。”
这时乾隆皇帝解说道:“农夫是刨土之人,上写土字,下加人字。轿夫肩上扛竿,写人字后,再加二根竿子。孔夫子上懂天文,下知地理,这个夫字是先写天字出头便是了。夫妻是两个人,先写二字,后加人字。匹夫是指大丈夫,这个夫字是先写一字再加大字便是。”
(雅敏)
245200安徽歙县二中 鲍亚民
“掉书袋”的来历
现在常常称那些说话好引经据典、卖弄学问的人为“掉书袋”。
这个称呼有什么来历呢?
我国明末清初时的文学家张岱在他著的《陶庵梦忆》中记载道,有一次他到一个读书人家去做客,天黑时,他要告辞回家,主人挽留他道:“请宽心再坐会儿,等看了‘少焉’再走吧!”张岱不明白‘少焉’是什么意思,便请主人解释。主人说:“我们这儿有位官宦先生喜欢掉书袋,因为苏东坡的《赤辟赋》里面有‘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的句子,于是就把月亮叫做‘少焉’。刚才我讲的‘少焉’,就是指月亮。”
从此,“掉书袋”的称号就流传下来。
(雅敏)
245200安徽歙县二中 鲍亚民
为什么称戏曲演员为“梨园弟子”
旧社会常称戏曲演员为“梨园弟子”,其实,“梨园弟子”最早不是指戏曲演员,而是指乐器演员。《旧唐书·礼乐志》上有这样一段记载:唐玄宗李隆基喜欢音乐,精通音律,尤其欣赏清雅的《法曲》,于是,他就挑选了三百名乐工在皇宫里的梨园中专门教他们演奏《法曲》,李隆基亲临指导,称这些乐工为“皇帝梨园弟子”,这就是“梨园弟子”一词的由来。后来,人们就把乐工通称为“梨园弟子”,如刘禹锡的诗句“梨园弟子请词来,琼枝末识魂空断”中的“梨园弟子”就指的是一般的乐工。随着时代的前时“梨园弟子”的词义也逐渐转移,元末明初著名剧作家高则诚在他的《琵琶记》中有一段开场白:“今日梨园子弟,唱演琵琶记”。可知当时这一词已经不是指演奏乐器的乐工而指戏曲演员了。(雅敏)
245200安徽歙县二中 鲍亚民
上一页 [1] [2] [3]
【有趣的惯用语】相关文章:
动物喻人的惯用语12-28
涉及时间的惯用语08-08
美国口语惯用语句拾零08-08
翻译英语惯用语不可“想当然”07-16
翻译英语惯用语不可“想当然”08-08
比喻人的惯用语:形象生动的喻人词08-15
述宾惯用语的语义引中层次与宾语词汇化趋向08-22
有趣的“○”08-07
有趣的日记0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