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谈高中生语文阅读中质疑能力的培养
·谈高中生语文阅读中质疑能力的培养 本文对北京市6个区县6所中学700多名高中生就上课时动脑思考情况、问题来源情况、自己发现问题情况及解决 问题的途径等方面进行问卷调查发现,一些高中生在阅读中很少有自己的思维,提出教师要努力提高学生的思 维水平和习惯;教师提供示范,使学生由模仿而逐渐形成独立的质疑能力;教师创设一定的质疑条件,给学生 以启发,并在丰富学生的知识上下功夫。
对于民族地区的高中学生,尤其是少数民族高中学生来说,要提高他们的学习,首先要他们能阅读。要培 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则首先也要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而我们认为阅读能力中最重要的就是质疑能力。“质疑 ”是指能够提出问题。只有当学生具备了这种能力,他在自己阅读时,才能读得深,读得透。因此,是否具备 这种能力也就成为学生阅读能力高低的一个标志。
对于高中生而言,尤其要培养这种能力。这是因为,第一,有助于实现高中《语文教学大纲》提出的教学 目的。《语文教学大纲》已经指出:高中的语文教学要使学生“养成自学和运用语文的良好习惯,具有分析问 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而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无疑有助于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的养成,有助于学生分析问 题、解决问题能力的提高,从而实现大纲提出的教学目的。第二,可以更快地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水平。从阅 读心理学角度来说,学生提出问题是有价值的。它的最大的价值就是有助于理解本身。辛格认为,积极的理解 包括用问题来对课文进行反应,并在随后的阅读中去寻求对于这些问题的回答。他的研究表明,在促进理解方 面,学生提出问题比教师提出问题更为有效。柯林斯也认为,许多时候理解的失败,实际上乃是由于不能提出 适当的问题。第三,符合高中生心理发展的实际需要。根据心理学的研究,高中生的抽象逻辑思维已经具有了 充分的假设性、预计性及内省性。他们的辩证逻辑思维正在得到迅速的发展,他们在运用逻辑法则方面已趋于 成熟,而他们的推理能力则已经达到了比较完善的水平。这一切表明,高中生已经具备了在自读中主动去发现 问题的能力,而质疑能力的培养,完全符合高中生的心理特征,适应了他们的心理发展。由于这种能力的培养 与高中生的心理发展相适应,所以高中生会表现出浓厚的兴趣,这又为提高学生自读中的自主性和创造性提供 了很好的条件。第四,有利于克服学生在阅读中存在的不善思维的问题。阅读本来是一种思维过程,然而,据 一份对北京市6个区县6所中学700多名高中生问卷调查中发现,一些高中生在阅读中很少有自己的思维。
表一显示,在课上阅读时,多数学生不能积极地动脑筋想问题。表二显示,在阅读时,问题的主要来源是 教师。表三显示,在阅读时,学生很少主动地去发现问题。表四显示,学生遇到问题,很少自己去解决,主要 是依靠教师。阅读中的这些问题,充分说明对高中生进行质疑能力培养的重要性和迫切性。
学生在阅读时不能提出问题,原因是多方面的,教师包办过多是原因之一。即使是让学生自读,教师也常 常是布置思考题,帮助对答案。这样就形成了学生阅读时的依赖心理,上面的调查说明了这一点。为此,在培 养学生质疑能力时,教师首先要放手,要让学生自己去读书。如果做不到这一点,一切都是空谈。
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关键在于怎样才能使学生提出问题。亚里斯多德说过:“思维自惊奇和疑问始”。 要让学生具备提出问题的能力,关键是要培养学生学会生疑。毛泽东同志说过,共产党员对于任何事情都要问 一个为什么。在阅读中产生疑问,就是对阅读的内容,包括材料、观点、语言、写法等的真实性、真理性、合 法性产生怀疑。除了“怀疑”,还有“设疑”。“设疑”也是一种“生疑”。在阅读中设疑,是指为了深入地 、准确地了解和把握所阅读的内容,为了求得规律性的认识,脑子里不断出现“是什么”?“为什么”?“怎 么办”?之类的问号。只有具备了这种“生疑”能力,才能使学生在阅读中提出问题。
为了使学生学会“生疑”,从而学会质疑,在教学中,教师应当尝试着做出如下努力。
1.要努力提高学生的思维水平,使学生形成良好的思维习惯
阅读中的质疑过程,实际上就是一个思维过程。因此,提高学生的思维水平对于培养质疑能力非常重要。 提高思维水平,主要是提高具体思维、整体思维、联系思维和多角度思维的水平。具体思维,是指就具体问题 进行思维。例如,对鲁迅小说《祝福》的题目进行思考:《祝福》全文写的都是主人公祥林嫂一生悲惨遭遇, 为什么不以“祥林嫂的故事”为题,而以“祝福”为题呢?这就是针对《祝福》这篇小说的题目进行思维。培 养学生学会具体思维,实际是为了克服在阅读中容易出现脱离阅读内容,进行抽象推断的现象。整体思维,是 指从全局着眼进行例如对茅盾《风景谈》的主题的理解,就不能只是从作者描写的一两幅“风景”中去寻找答 案,而应当从全文所描写的六幅“风景”去思考,才能把握全文的主题。这就是从全局着眼进行思维。学会整 体思维,有助于克服学生容易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思维现象。联系思维,是指从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入手进行 思维。例如对朱自清《荷塘月色》中所写到的作者“颇不宁静”的心情的理解,就不能只从文中找答案,而必 须联系作品写作的时代背景,联系作者写作此文时的思想态度。让学生学会联系思维,是为了克服学生思考问 题时容易产生的片面性。多角度思维,是指同一个事物,从不同的角度去观察、去思考,这样会产生不同的结 果。例如对司马迁《鸿门宴》中描写的刘邦。从政治家的角度看,刘邦是一个有谋略、善决断的人;但如果从 抢夺天下的一代枭雄的角度看,他又是一个有野心、善权术的人。让学生学会从多角度进行思维,有助于克服 学生思维的狭隘性。如果能够从具体思维、整体思维、联系思维,多角度思维等方面去提高学生的思维水平, 学生就会掌握基本的思维方法,形成良好的思维习惯,而这些对于培养学生阅读中的质疑能力,是至关重要的 。
2.教师要为学生提供示范,使学生由模仿而逐渐形成独立的质疑能力
前面的调查结果完全可以说明:目前高中生阅读中的质疑能力普遍比较低下。要提高他们的质疑能力,还 必须为其做出一定的示范。教师的示范是为让学生看到教授阅读中是怎样质疑的。例如,以曹禺《雷雨》中周 朴园形象分析为例,为学生做出示范。对于周朴园这个人物所表现出来的自私冷酷、残忍等思想性格特点,学 生一般比较容易理解。教师以这个人物形象分析作为质疑示范,可以抓住第三幕中对周朴园始终保持周公馆三 十年前的旧模样这一点。教师可以提出这样的问题:从周公馆三十年不变的摆设中是否可以表明周朴园的“怀 旧”情思?从而是否可以证明周朴园是一个重感情的人呢?接下来教师可以联系全文,对这个疑问进行回答, 把这样一个质疑过程展示给学生,实际上就是告诉学生,质疑先要从具体内容入手,然后要联系全文,最终做 出自己的判断。这样的示范多了,学生就会在模仿中去学习如何质疑。教师的示范也可以通过对课文的批注展 示给学生,这样学生更可以从教师的学习中直接受益。还可以选用一些古今中外名人的读书评点或札记等作为 质疑示范,这既利于学生质疑能力的提高,又可以开阔学生的视野。
3.教师要为学生的质疑创设一定的条件,给学生以启发
为了使学生能够提出高质量的问题,教师可以设置一个质疑的范围。为学生开一个头,让学生由此去生疑 。例如对《党员登记表》一文,教师可以启发学生:全文以“党员登记表”为线索,突出黄淑英的光辉形象, 可最后却写黄淑英牺牲,而由黄妈妈把“登记表”上交给党组织,对这种安排,你有什么疑问?准备怎样解答 ?此外,教师设置悬念,抛砖引玉,举名家之说,甚至有意提出相反认识等,都可以成为学生质疑的条件。同 是,教师还可以利用声像等手段为学生创设质疑的条件。
4.为了使学生提高质疑能力,教师一定要在丰富学生的知识上下功夫
质疑是以思维的形式而出现的,但质疑的重要基础是丰富的知识。没有知识做基础,质疑一定是空泛的, 或者是不着边际的。为了丰富学生的知识,可以提供有关材料,鼓励学生自己去查阅资料。当学生的知识逐渐 丰富之后,质疑的水平也就一定会日渐提高。
培养高中生语文阅读中的质疑能力,让他们在阅读中有所发现,有所领悟,这对于激发他们的阅读兴趣有 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实际上是教给学生读书方法,教给学生学习方法,使学生在终身的 学习中受益。而这一切与当前倡导的素质教育,无疑是完全一致的。
1 张必隐:《阅读心理学》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2年9月版。
2 林崇德:《发展心理学》人民教育出版社1995年11月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