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位置:范文先生网>教学论文>语文论文>现行语文教材课后练习革新初探

现行语文教材课后练习革新初探

时间:2023-02-27 11:45:39 语文论文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关于现行人教版语文教材课后练习革新初探

关于现行人教版语文教材课后练习革新初探 作者:未知 摘要:语文学习,除了教师正确把握教学要求之外,学生必须通过一定数量的练习来消化自己所学的内容,并且使之强化、巩固,进行有效地迁移,达到内化的目的。但过去的教学往往使“课后练习”这一连接大纲与教材的桥梁,陷入无助和被动的境地。新教材使用初期我们对课本中同一课文的课后练习的改进情况作以整理,以更好把握新教学大纲的教学目标,革新教师教学方法,改善学生学习方法。

关于现行人教版语文教材课后练习革新初探

   语文学习是一种循序渐进的过程,必须懂得受教与自学相结合,教学与练习相结合。但是,很多同学往往忽视了语文的学习方法,一味地以为平时的语文课堂便是学习语文的绝对途径,在语文课本、大纲指导下语文老师几十年一尘不变的教化下,履行着自己学生的本分,很少加强自我学习,况且语文教师对课后练习的讲解大都采用“我讲你记”的方法,背离了语文教学精神,过分强调知识和逻辑,强调标准答案,抑制了学生阅读课文时理解和阐释的多重可能性,束缚了学生想像的自由空间。课后练习陷入无助和被动的境地。我想,作为任何一门语言类学科,不可能在这样一种完全灌输式的课堂氛围中得到健康发展。
语文教学在样的背景下步履为艰,颤颤悠悠地跨过了新世纪的门槛, 正当语文教学在一片责难和迷茫中越趄时。新高中语文教材终于在一片呼声中出台了,它似乎正以全新的面貌、明确的目标、鲜明的特点,赢得众人的好评。新教材除了打破旧教材的传统组合方式;作了新增、删减、调整部分阅读单元的内容、顺序的调整之外,即便是同一篇课文,由于教学要求的不同,对课后练习亦作了调整。
趁着教育见习的机会,第一次走进课堂,准备感受新教材带给我们的创新挑战。包括教法的创新、学法的创新以及在新大纲指导下教学内容和教学要求的更新。
其实高中的语文学习除读懂教学目标,进行学习之外,课后练习的作用不可小视,教师可以此对学生的所学进行诊断和反馈,据此调整自己的教学方法和拾遗补缺;学生也能够对自己的所学进行诊断和反馈,依此优化自己的学习方法和自我完善。
    除此之外,课后练习更是作为指导教与学的方向的重要载体而存在,将教学大纲的思想体现在教科书当中,使教师和学生更好把握新大纲的教学目标和要求。是与教学大纲最贴近的课本内容,是联系大纲与教材的桥梁。

思考与练习的独特功能,是其他习题所不能取代的
    课后思考与练习不同于一般练习题,作为整个教材的有机组成部分,它与前面的课文构成了一个完整的整体。这种特殊的位置,决定了它具有一些一般练习题所不具有的功能,像补充知识、澄清认识、总结归纳知识要点提高自觉意识、总结课文等,这都是一般练习题所不能取代的。所以,目前中学语文教学对于课后练习的机械操作,或者对那些那些所谓的各类高考辅导用书过分重视的态度都不是明智的选择。
1. 指导学习、教学的功能
对于具体文本,在字、词、句、段、篇上应训练哪些内容,在读、写、听、说方面应训练哪些项目,训练的结果应达到什么程度,课后练习都提出了较具体明确的要求、如在训练要求上,课后练习中常常出现诸如理解、体会、熟读、背诵等等要求,在一定程度上,它正是指导着我们如何学习,以及应达到何种程度。
2.补充知识的功能 
教材在编写时,由于受编写体例、知识结构等限制,有些知识点在课文中无法体现出来,而这些知识点对理解课文又是必不可少的,有时编者就以课后思考与练习题的形式提出来。因此,这就不仅是一道练习题的问题,而是关系到能否全面、准确地理解和把握所学知识的问题。
3.提高学习自觉意识的功能
课后练习将教学思想渗透在语文文字训练当中,课后习题都是先提出要求,启发学生进行阅读、理解、体会、分析,然后再回答问题,或者让学生借助字典联系上下文,理解字、词、句等。这在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方面起了相当大的作用。一般练习题,大都从应试训练角度,侧重于巩固理解所学知识,提高分析、解决特定问题的能力,而对于提高学生学习的自觉意识功能十分欠缺。但课后思考与练习对此给予了充分的重视。它指导学生对于课文内容的自习该从何处入手进行,首先应如何,接着分析什么,怎样把握……等等,这些都属于个人能力范畴,需要平时积累,而非考前预测卷的突击所能达到的。
因此,关注新教材中课后练习的改变,对于更好把握新教学大纲的教学目标,以及教师创新教学方法,学生改善学习方法,养成自学习惯等等要求大可有水到渠成的功效。

新旧教材课后练习对比                   
新教材在更新调整课文内容之后,部分切合新大纲要求的优秀文章依然在新教材中出现,但是课后练习作了较大调整。将各册单元课文作以总结之后,特在新旧教材中选择对比。
一,记叙文 《记念刘和珍君》 新教材第一册,旧教材第一册
    根据教学目的,旧教材第一册对于该文所在单元的要求是要掌握有关记叙文叙事写人的方法,认为高中阶段的复杂记叙文需要在阅读时,把题材按一定的“序”组织起来,也就是说,要首先找线索,所以在旧版教材中,课后的思考与练习首先就提出了“试理出贯穿全文的感情线索”的要求;而新教材第一册第二单元明确提出学习重点,“是把握文意,理清思路”,因而在第一题中首先提出“通读全文,理清思路,回答下列问题”的要求,问题的设置涵盖到全文各个段落,而且是从全文的大范围到具体各部分的小范围。
    有关对“写点什么”这句话理解的相同问题,在语言表达方式上有所区别。旧教材问“怎样理解这句话的意思”;而新教材将它列入整体感知的第一题范畴,提问“为什么一再强调这一点”。很明显,新教材的提问更加明晰,更加开放,使学生在思考时思路更阔。
    新教材新增的对文末句义上的分析是由旧教材的第四大题更新而来,就教材中笼统的提问明显要难于新教材,且问题也较新教材多,但新教材把题面简化、灵活化后,在顺序上将可把握中心的题目从倒数第二题提前到第一题,着更有利于学生在预习过程中,首先就可大致把握全文。
    新教材删减了原有的阅读问答题,题目大多是较为呆板的“这是什么”,“为什么是这”。
    背诵部分,旧教材要求的一二部分,新教材则改为二四部分。
二,议论文 《改造我们的学习》 新教材第二册,旧教材第四册。
同样依教学目的的要求,旧教材提出:掌握辨证的议论方法。即是一种对议论文体的基础知识的掌握,而新教材由于完全抛弃了以文体为依据来编排课文单元的方式,因而,教学目的提出的是掌握“整体把握,筛选信息”的倾向能力性的要求。
课后练习第一题总是依此为指导来开展我们学习文本的第一个步骤,因此,旧教材中的习题是较为传统的,有关如何明确文本论点问题,要求学生说出关键词“有的放矢”中“的”与“矢”分别指代什么,其答案即是全文的论点,要“理论联系实践,克服主观主义的学风。”;新教材则是从论据入手,要求学生最快地搜索到文章的主体信息要素,,是一项阅读能力的要求,而在就教材中,此项能力是通过第二题对文章的一个部分进行论据分析来实现的。
新教材第三题与旧教材第四题是一例教材改革中的表现——将同一题目的内容精减。
三,散文  《河塘月色》 新教材第一册,旧教材第一册。新旧教材的第二题是两册书的明显区别,旧教材要求按课文内容写出景物特点,这是立足于具体文本细节分析的,而新教材则立足于较为抽象的作者情感发展变化这条线索,这需要学生更深一层的体会、感受。
有关比喻的题目,新旧教材无论从题型还是题中所示的已知条件来看,都有较大的区别,与旧教材的“说出本体、喻体的相似点”有明显不同的是:新教材不仅给出了具体的句子,并且只要求体会其巧妙之处,从灵活性方面讲应该是一个改进。
在体会具体字词在文中的表达效果的题中,新教材略有改动,将原本的部分动词、名词作了省略,并且改变了之前对比的题型。
至此,新教材改革之后课后习题的变化已可见一斑,(其中的改革内容只是作为一种现象,而非一种批评对象存在)由于篇幅有限,其它,诸如说明文、诗歌、小说、戏剧等在这里就不一一展开了。

新教材练习更新的整体关注
课后练习不仅为教师引导学生自学提供依据,也为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提供方法。任何一篇阅读课文,均可以结合课后练习进行阅读。在此对课后练习的大致题型及表现内容、方向作以整理。
1.为了纠正以往教学过程中,在不熟悉课文的情况下,盲目、繁琐地分析文章的做法,为了帮助学生培养良好的语感,新教材在练习题第一题中大都把朗读课文、通读课文、熟读课文,甚至研读课文(如《读<伊索寓言>)等作为必要要求,强调诵读的重要性。熟读、背诵是一种很好的学习方法。“诵读的过程本身就是一个慢慢咀嚼、细细品味、充分消化、掌握知识和提高思维能力的过程。读,循序渐进,熟读精思,出之于口,明乎其心,才能抓住文章的钥匙”①新教材中加强了对熟读、背诵的要求,这不仅是对学生提出的要求,更是给教师教书提供的一根指挥棒——培养语感。
而在这里,新教材提出“研读”的要求。其实“研读”是作为一种新的练习提法或称之为新的模式,在新教本中提出来的,像这样的“研讨练习”设计在新编语文教材中贯穿始终,它既在课文之中,又在课文之外(《读本》);既是语文的,又可以说是人文的,把人文修养寓于语文能力的培养之中,语文能力的培养过程也便成了人文修养、教养的过程。
除了一些现代文的片段要求背诵以外,绝大多数的文言文、古诗词也要求背诵和默写,文言文中将背诵要求提前,置于第一题,引领学习阅读。如,《劝学》“用课文中的原文填写下表,然后以表中所列内容为线索,背诵全文”。
2.练习第一题中与诵读要求相结合的便是对全文大意、思想、情感的把握。
其中题型有:①直接引出对全文把握的思考。如,《河塘月色》的说出全文感情的发展变化
         ②以问答题形式出现几个小题,逐步引导直至能把握全文。如《拿来主义》
            ③以填空题形式出现几个小题,强调很简短的重点,逐步引导直至能把握全文。
            ④要求讨论全文主题或中心。如《琐忆》
            ⑤填写表格,理清思路。如《劝学》
由此可见,新教材的练习切入点是从增强预感入手,从整体感知、理清思路、提取精要等方面,强调阅读的重点在于思想内容的把握。而旧教材的第一题则多以文章主题表现处的一些具体内容为重点,且相对较杂,许多课文的第一道练习题是从主题思想入手,而有些则从课文具体内容的顺序开始,直接分析文本。《为了周总理的嘱托》。尤其在文言文单元中,旧教材绝大部分的重点、切入点是放在文字意思、具体内容之上,而不是从文路,从思想入手。
3.进入到以具体文字的情感、意境体味为重点的部分,在新教材中,此类题较以前有很大改善,尤其在答案处理上,此类问题都没有给出固定的答案,即使是教师用书,也强调,只要言之有理即可,不设任何框框,没有任何限制,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留出足够的自由度给学生,让学生展开联想或进行讨论,答案尽可仁者见仁。
其中题型有:①给出内容,体会艺术效果,感受思想主题,强调整体感知。
            ②删去了旧教材中部分关于课文具体内容、线索步步分析的题型。
    4.新旧教材中类似的提问,置于不同位置的情况。
    5.加强背诵部分的要求,尤其是文言文单元,将背诵要求提前至第一步。
    6.联系发散类的题目。在新教材中大多以比较阅读的形式出现,此类题是最为灵活和重视能力培养的。

新大纲在新教材课后练习中的体现
课后练习作为课文的训练系统,目的在于考察学生知识和能力实际掌握操作情况,对教材中的难点、重点给予同步辅导和练习,及时反映学生对各科知识点的掌握情况。尤其是新教材的练习,更是紧密结合教学大纲设计的。
根据新大纲的指导思想:
1.更全面深入地揭示语文素养的内涵,要求增加语感和与语文相关的知识素养的内容。
课后练习的第一题是最能体现在教学大纲指导下的各单元教学要求、目的的,它是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把握教学目标的的重点,也是学生在预习过程中影响预习方向的关键,它指导学生强化学习重点,养成良好的学习方法习惯。因而,在新教材中,第一题总是先提出诵读的要求,强调整体感知的重要性以及预感培养的重要性。
2.注重语文学科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和创造能力。
课后练习的安排,大都以较易读懂,答案多样的题目为主。学生回答问题可以直述个人看法,任凭思想飞跃、碰撞。
3.注重语文学科的特点和学习规律,改变按语言学知识体系构建语文教学系统的构架,和过分强调语言学知识教学与训练的倾向,注重语文学习中的积累、感悟和熏陶。
新教材的更新,淡化了过去较多的以分析文本具体内容和其它操作性技术性为主训练方向,转而重视个人阅读能力的培养。虽然,课后的练习题大部分还是集中在对具体文本的理解上,但是新教材当中该部分习题大多以强调体会作品行文脉络的层次,品味文本修辞的艺术效果,对作者用词表达的思想内涵可以有个人新的诠释,题眼落在阅读能力的综合性训练考查上,而非以往要求的局限在具体某个文本之上。
4.强调学生在语文学习中的主动性、实践性,弱化对学生带有强制性的训练。鼓励专题性、探究性学习。
新教材中,课后练习的题量有所减少,原教材题量大致为三至六题,新教材一般在二至四题间,保留或更新了,符合大纲要求,更为灵活的练习,不做那些重复无用和繁琐机械的习题。至于研究性教学,课后练习更是提出了诸如“研读”的概念,练习题给了学生多样选择、另辟蹊径、展示个性的空间,充分体现了这种教育理念。
5.针对语文考试命题,新大纲提出了几点倾向性意见:“着重考查学生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注意引导学生加强积累”,“注意检查学生自学语文的能力”,“考试方式还要多样化。要以主观性试题为主,鼓励学生有创见,同时,要讲究主观性试题命题和阅卷的科学性。”

新教材课后练习的特点总结
高中语文新教材的练习特点主要包括:
一,紧扣单元教学重点出题。
第一册第二册现代文的要求是整体感知,揣摩语言整体把握,筛选信息把握文意,理清思路研究探讨,深入领会概括要点,提取精要分析评价,以及借鉴吸收。各个要点分布在各单元,要求在阅读过程中掌握这一系列阅读方法。例如,第一册第三单元学习重点为“概括要点,提取精要”,当中各课重点练习都有提出类似“试分别加以概括”的要求。有关文言文,第一册学习重点是: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熟读或背诵课文,理解并积累文言实词、虚词、句式。第二册学习重点与第一册无大异,只是多了一项内容:理解掌握词类活用。因而,第一、二册的文言文练习主要包括类似“熟读课文,回答下列问题”,“辨析下列多义词的意思”,“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用法”(第二册)的要求。
二,课后练习题量有所减少。
教读课文一般四道题,自读课文一般两三道题,做到精练,引导学生掌握课文的精华部分。超过限额的题,一般标上Δ号,作为选作题,引导学生把主要精力放在阅读课文上,练习以能检查学生的学习效果为目的。 
三,紧密结合新大纲的学习要求。
注重启发性,重视学生在语文学习中的主动性、实践性,让学生主动学习、探究。题目本身范围宽泛,普通学生经过努力都能答得出来,优等生更是大有发挥的余地,每个人都可以对题作以个人见解,诠释不同的思想意境理解。
四,新教材课后练习的总体特点。
第一类,一般被安排在第一题的位置,是对课文的整体感知,要求诵读、背诵课文,梳理文路。与以往课后练习有所区别的是,新教材明显减少了理解课文具体内容的练习,反之,加强了全文整体感知的要求,有意识地安排了一些背诵、熟读练习
第二类是作者文笔精华、优美语言运用的体会。
第三题是联系发散类。
五,课后思考与练习步入困境,大量课外练习题的冲击是一个不可否认的原因。但其自身存在的不足,则是走向困境的重要方面。
课本每课后都附有思考与练习。但不知从何时起,它已不再为广大师生所重视,教师不愿用,学生不愿做。课后思考与练习真的没有做的价值了吗?应当怎样正确对待它?就此,谈几点粗浅的认识。
首先,虽然在教材改革的同时,课后练习亦成为了一项改革重点,但是,目前的课后思考与练习还是略滞后于教材内容的改革,此次教材的文章选择较以往的一个明显改进是:文章更为贴近我们新时代的气息,将例如《为了六十二个阶级兄弟》等文章调整出了高中生的课本中,但是,对于课后练习与时代的结合性上还是明显得滞后于文章的改革,虽然对几十年一贯制的“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这样的呆板、机械题型已经作了较多的调整,但仅仅停留在表面,只是将题目更改了问法,缺乏新鲜感和吸引力,未免就有点流于形式了。再则,我认为,作为新世纪科技时代的青年人的教材,应更多地与时代背景、与科技、与网络结合,在新教材第二册P29中很惊喜地发现了一个网址,但旁边未作任何标识,便不觉有些莫名其妙了。其实相当一部分中学生都拥有了自己的电脑,另外或者通过上网都多多少少得与网络保持着亲密的联系,所以,讲课后练习与网络结合应当是吸引他们关注的不错途径。
    以上是就课后练习的组织方式上提出的一些意见,其次,就新教本练习的具体内容而言,亦有一些瑕疵。
    1.新教材为了紧密结合新的教学大纲,提出的为了摆托过分强调语言学知识教学与训练的倾向,注重语文学习中的积累、感悟和熏陶,这一点自然无可厚非,是语文教改的一项重要内容。但是,教改之处,我们的教本练习内容不免有些过于弱化对基础知识的偏向,教材中取消了大部分有关不同文体写作方式,手法等题目。虽然有关方面内容分开到写作部分,但对于中学生而言,讲它直接置于对应文章之后,更为直观,对于教师也更易把握教学。例如《改造我们的学习》第一题(在前已作介绍)
    2.课本中中文语法和修辞是作为课后练习的一个重要内容出现的。然而,它是作为各项独立的知识体系出现的,我们的课后练习就是忽视了这项语文学科区别于其它语文学科区别于其他学科的一个重要特点——综合性特别强、"一篇文章、一段话、一个句子,甚至一个词,都往往要牵涉到文字知识、语法知识、修辞知识、逻辑知识以及思想内容,审美情感等等方面。语文能力的要求是对这些知识的综合体——-文章、语段、句子等作整体性的理解与表达,这样.语文能力自然也必然是一种综合性能力。"②这就给语文教学出了一道难题:它不可能象数学、物理等学科那样井然有序地进行知识教学与训练,以相应地提高其能力;语文学科只能通过知识的综合教学,从而提高学生综合性的语文能力。因而课后练习不仅要在单项语法修辞等知识上下功夫,更重要的还是要加强对语文的整体感知练习。
著名特级教师张庆说过:“学文如积沙,学理如堆塔。”其实,语言学习是一个不断积累、模仿、内化、感悟、运用的过程,如何积累,模仿什么,通过什么达到内化、产生感悟?很自然,与课文紧密贴合的课后练习不得不引起我们的关注——学生自觉预习积累,模仿文章的精髓,通过不断的练习达到内化,产生感悟。语文教学“出路在哪儿,新大纲提出的‘少作题,多读书’,为改革语文教学选择了一个极好的便于操作的‘切入口’。我以为这才是语文的学习,是语文的教学,如此坚持下去,就为学生找到了一位永远导引着他们发展的好老师,可使学生终身享用”③学生应当少做题,应当选择最精、最贴近教材的习题,课后练习更当成为关注的焦点。在新教本改革之际,对此作以总结、归纳,希望有一定借鉴意义;也许愿,我们的语文教学一路美丽而快乐。

注释
①《高中语文新教材诵读教学之我见》  山西太原二中  李志红
②《湖南教育学院学报》 第14卷第1期 《要让学生形成良好的语文素养结构—论中学生语文能力的基础》 湖南教育学院中文系,410012  彭光宇
③《语文教学》 《把握语文学习的规律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  江苏省南通帅范第二实验学校       李吉林
④《语文教学》 1994年第2期 《紧扣课后练习教给学生学法》 姚红

参考书目
1. 王尚文 《语文教育学导论》湖北教育出版社 1994年9月 第一版
2. 崔文华,徐夕荣 《职教论坛》  1998年 第09 期  


【现行语文教材课后练习革新初探】相关文章:

正确认识和使用现行高中语文教材08-08

小学语文《资料库》录像教材使用方法初探08-17

利用教材资源,发挥准备题作用初探08-08

中学英语新教材教法初探08-12

现行小学语文测验的弊端及改革08-08

语文教学须关注文本理性——现行教材体系下理性教学探索与实践08-14

对现行高中数学教材中几个问题的探讨08-05

中学英语新教材测试改革初探08-08

初中新教材课后练习的优化处理08-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