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让学生在合作交流中自主学习
合作交流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合作意识和积极的个性心理品质,在交往互动的过程中,使学生多思维,多实践,多表达,能更多地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因此教学中应十分重视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意识,提供一些让学生相互合作、相互交流的机会,促使他们不断地自由参与,自主学习,让数学课堂呈现出活泼的情景,使数学课堂教学充满生机和活力。一、提供合作条件,培养合作意识
现在的学生大都是独生子女,由于家长的保护意识过强,使得许多孩子没有机会与其他孩子一同交流,缺乏合作的经验。他们喜欢按自己的意愿活动,缺乏集体观念。这些因素不利于合作能力的形成,因而教师就要努力为学生创造合作的环境和氛围。
1.把班级的桌椅排成若干堆,让学生团团围坐,便于小组合作活动的进行。
2.要不断让学生接触合作学习,逐步树立合作意识
例如,课改一年级新学期的第一节数学课“数一数”,教学时教师引导同桌的学生互相数一数,你数给我听、我数给你听,看谁数得好,并随之对学生说;“哪对同桌愿意在数完后向大家说说你是怎样数的,老师要奖励数的最完整、最棒的同桌一颗合作星。”于是,孩子们数得非常认真,你数木马、我数蝴蝶,你帮我检查、我帮你改错,在互帮互助中,学生第一次体会到合作的乐趣。以后的每节课,教师都设计一到几次学生合作学习的环节。日子久了,在合作的学习氛围中学生回潜移默化地形成合作的意识。
二、教给合作方法, 激发交流愿望
课堂上经常遇到这样的情形: 教师让学生小组合作学习, 但学生还是自己做自己的, 一点看不到合作的迹象。这是由于教师没有教给学生合作的方法, 使合作学习的环节流于形式, 失去了它的作用。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组织者、合作者, 在合作学习活'动之前, 教师必须讲清合作学习的具体要求, 每一个步骤该怎样做, 目的是什么, 一定要讲得细一些。此外, 还应通过适当的示范来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合作学习不是一次就能成功的, 一定要给学生一些尝试合作的时间, 教师仔细观察、及时反馈、及时总结, 引导学生吸取经验再进行尝试。不要怕这样做耽误时间, 只要掌握了合作的方法, 以后再合作学习效率就会大大提高。在合作学习中, 我们主要采用同桌合作、四人小组合作、自愿结合合作三种方式。
1. 同桌合作。
(1) 同桌合作学习, 体验学习过程。
一年级刚入学的小学生, 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往往不知所措、无从下手。同桌合作一起学习, 有了倾诉对象, 学生往往都愿意说一说。强烈的表现欲使他们的思维相对活跃, 而且可以相互启发, 学习效果比较好。
如《比一比》一课, 在让学生观察图中画了什么时, 学生只是看一看而已。教师让同桌两人相互说一说自己看到了什么, 学生有了表达的愿望, 思维就活跃起来。在相互说一说的过程中, 学生体验了观察、描述的过程, 同桌两人还能相互启发, 观察起来比较细致、完整, 能把图中客厅里有哪些物品以及有哪些人物, 他们在干什么说清楚。在此基础上, 再来比较物体的长短、高矮, 学生便能相对流畅地进行思考和表达。
(2) 同桌合作学习, 互相检查提高。
同桌学生除交流汇报学习成果之外, 让他们相互检查学习情况也是一个好办法。学生在相互检查的过程中, 所学知识能得到进一步强化巩固。
如教学实践活动课《丰收的果园》时, 让学生数一数果园中苹果一共有几筐, 梨一共有几筐。在你数给我听、我数给你昕的同桌交流中, 学生不仅可以互相检验自己和同桌是否数对, 更重要的是可以互相得到启发, 除了一筐一筐地数, 还可以用加法计算:3+3+3=9,2+2+2+2=8 。实践表明, 同桌的合作学习, 不仅能使学生充分体验数学学习过程, 而且有利于相互启发, 共同提高。
2. 小组合作。
小组合作交流符合儿童学习数学的特点, 能满足不同个体的学习需要。在小组合作交流中, 不同程度的学生均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 学有余力的学生可以把自己掌握的知识、经验教给学习较困难的学生, 学习较困难的学生可以在宽松的氛围中汲取经验、取长补短。如学习《统计》时, 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 统计本组同学喜欢吃哪些水果, 以便决定元旦茶话会该买哪些水果。小组长请同学准备好水果图片就可以发问: 谁喜欢吃西瓜。喜欢吃西瓜的同学马上把西瓜图片摆到桌子中央。小组同学立即统计出喜欢吃西瓜的同学的人数。这样, 全组同学齐心合力, 可以迅速、有序地统计出本组同学到底喜欢吃哪些水果, 从而做出决定值得注意的是, 在小组合作学习中, 小组长不能只由一人担当。应采用轮流制, 在小组讨论后, 每天尽量请不同的学生汇报本组讨论结果。这样, 可以让每个学生得到锻炼的机会, 让每个学生的组织能力、表达能力都得到发挥。
3. 自愿结合合作。自愿结合也就是学生自由结合成临时学习小组。在这样的小组里, 学生自由学习的空间更大, 由于学生大都选择同自己的好朋友一起交流, 所以这种合作方式也最受学生的欢迎和喜爱。
如学习20 以内的减法, 在掌握了计算方法后, 还需要在大量练习中进行强化巩固, 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每堂课上, 教师都拿出一点时间, 让学生自愿结合, 进行用数字卡片练习加、减法的游戏。由于学生自主选择学习伙伴, 兴趣特别浓厚。在自主、充分的练习中, 学生的计算能力显著提高。
三、选择最佳时机, 组织合作交流
合作交流是学生很好的一种学习形式, 但并非多多益善。选择何时让学生互动, 展开交流合作更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呢? 我们尝试在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实践。
1. 不能独立解决或完成时, 开展合作交流。
教学中, 往往会遇到学生不能独立解答的问题, 这时组织学生合作交流, 不仅能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 更能促使他们感受个人与集体的关系, 从而产生个体学习的动力。例如教学认图形时, 把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拼成平行四边形, 还要研究不同的拼法。对于一般学生来讲, 这是个难以解决的问题, 让学生在小组内一起动手, 合作交流, 就有利于问题的解决。
2. 在教学重难点处, 组织合作交流。
教学过程中如何很好突破重难点, 是教学成功的关键, 也是扫除学生学习障碍的关键。往往在教学重点、难点地方, 组织学生合作、交流, 不仅能攻克教学重点和难点, 更能有效地发挥学生主体| 作用, 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
例如, 教学“长方形和正方形的认识”时, 观察同一类积木的面, 虽然有的大些, 有的小些, 但形状是相同的, 发现形状相同的面, 并概括成平面图形时, 学生对图形的“感知→表象”过程, 是认识平面图形最关键的一步, 从物体的表面抽象成平面图形是教学重点, 也是难点, 学生通常不能感知形成的表象, 这时教师组织小组合作, 搭积木, 分积木, 摸一摸, 拿形体画图形的活动, 往往恰到好处。同样教学求“两个数相差多少”的实际问题时, 从学生抓画片的游戏开始, 女孩抓了8 个蓝色的花片, 男孩抓了13 个红色的花片, 显然红花片多。“多多少个”是学生面临的新问题。这时老师引导学生把两种花片排一排, 就能知道红花片比蓝花片多5 个, 这是学生已有的数学活动经验, 但例题的教学重点是用减法计算红花片比蓝花片多几个, 可学生很难想出用减法计算, 通过“还有别的方法吗”, 引导学生寻找算法, 组织学生合作交流, 可使学生互相启发, 互相交流, 最终得出问题的解答方法。
3. 问题解决需要考虑多种因素时, 组织合作交流。
教学中往往会遇到某些问题涉及诸多因素, 而个体思考却很| 难考虑周全, 这时组织恰当的合作交流, 使思维发生碰撞, 相互启发, 取长补短, 往往使教学事半功倍。例如, 教学“假日小队”开放题时, 你能提出哪些问题? 让学生交往互动, 通过小组交流, 诸多问题会迎刃而解。同样, 教学“估算”时, 学生通过独立思考和合作交流学习后, 可以较完整地归纳叙述, 逐步发展学生的估算意识和策略, 在小组合作交流的过程中, 学生充分发表意见, 互相补充, 互相启发, 不仅拓宽了思路, 培养了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也培养了学生互相学习, 取长补短的良好习惯。
因此, 组织学生小组交流, 互说想法, 往往能使学生的思维不断被激活。
在教学过程中, 组织合作交流, 使学生积极参与, 主动探索实践, 乐于交流合作, 课堂呈现出愉悦和谐的教学情境, 学生的学习就会不断取得成功, 产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树立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 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方面到进步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