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位置:范文先生网>教学论文>英语论文>小学外语课开设的几点思考

小学外语课开设的几点思考

时间:2022-08-17 17:40:38 英语论文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关于小学外语课开设的几点思考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外语教学在教育界受到普遍关注。为适应形势的需要,近年来不少有条件的地区,尤其是沿海开放地区,开始在小学的中高年级开设英语课。我国教育部门对小学的外语教育没有提出统一的要求,也没有制定统一的小学外语教学大纲,但政策上支持部分城市在小学进行外语教育,并鼓励社会力量从事低年龄段的外语教育。由于低年龄儿童对外语的学习具有年龄及心理上的优势,在小学阶段开设外语课,有可能促其以后外语学习的成功。但由于目前中小学衔接不尽如人意,教学中存在浪费现象,学生的总体外语能力与初中开始学习外语的学生并无明显差异。这种现象并非否定了小学开设外语课的必要性,而是对中小学外语教学的衔接、教材的编写、内容方法的系统性、整体性与一贯性提出了新的要求。关于小学阶段开设外语课的必要性与可行性一直是外语教育界及政府教育部门争论不休的问题。本文从心理学及心理语言学角度出发,力图探寻儿童学习第二语言的关键期及适合儿童外语教学的方法途径,以期对外语教学的理论与实践有所启发。

一、小学阶段是学生开始学习第二语言的关键时期

(一)脑功能的成熟和第二信号系统的发展为小学生学习外语提供了可能心理学一般将个体3—6、7岁这一阶段称为幼儿期,这一时期儿童的脑重增长迅速,至6、7岁时接近于成人水平(达到成人脑重的90%),大脑皮层的结构和功能不断成熟和发展。神经纤维及分支增多并迅速髓鞘化。髓鞘化是脑内部成熟的重要标志,儿童在6岁末,几乎所有的大脑皮层传导道路都已鞘化,这有利于神经传导更准确、迅速。同时,幼儿期大脑皮层各叶相继成熟,皮层抑制功能迅速发展,第二信号系统(言语)的作用进一步发展。①这使儿童具备了学习第二语言的生理机制。

(二)心理语言学为小学阶段开设外语提供了理论依据心理语言学(Psychlinguistics)认为,语言产生于个体认知发展的一定阶段。皮亚杰(Jean Piaget)关于儿童认知发展的理论将个体的认知发展过程划分为四个按不变顺序相继出现的时期或阶段,每一阶段诞生与上一阶段不同的认知能力,标志儿童获得了适应环境的新的方式。其中他将1.5或2岁—7岁这一年龄段称为认知发展的前运算阶段,这一阶段产生的标志就是儿童开始使用象征符号,儿童的符号系统开始形成,而语言的实质上即是一种在“社会生活中产生并约定的象征的符号”。②在此阶段让儿童接触第二语言,符合其认知发展的特点。

(三)小学一年级学生语言发展的特点适合进行外语教学根据儿童语言发展的规律, 1.5岁左右—6、7岁是语言学习的关键期。儿童从出生到1.5岁左右是语言准备期,也称前语言期,从1.5岁左右开始,儿童即进入语言的发展阶段,从语音、单字, 到电报句(双词、三词组合)、完整句;从混沌一体到逐步分化;从不完整到完整,从严谨到灵活;从压缩、呆板到逐步扩展、灵活, 儿童的语言逐步走向成熟。③在有条件的家庭, 双语可以在这时同时进行,幼儿可以自然而然地在两种语境中掌握并运用两种语言而不使其相互混淆。这说明儿童很早就已具有接受双语教育的能力,因此第二语言学习宜及早开始。

二、小学外语教学宜采用情境法

儿童期的语言学习具有一定的刻板印象特征,会影响个体将来的语言学习。因此,在外语教学中采用什么样的方法方能符合语言发展和儿童心理发展的规律显得尤为重要,因为外语的学习不同于母语,它没有真实的语境可以供儿童参与并模仿,但语言发展与获得的规律是一致的,我们需要从语言获得理论中寻找语言学习的共同规律。关于儿童为什么能在短短几年内掌握结构极为复杂的语言这个问题,主要存在三种语言获得理论,其中有影响的环境论和认知论皆认为,语言是个体在和社会环境的相互作用中,特别是在和人们的语言交流中,以及在认知发展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因此,第二语言的教学宜采用情境法,让学生在具体的语境中学习外语。

(一)情境教学符合儿童的认知特征

认知发展心理学认为,儿童在4—7岁已开始从象征思维向运算思维进展,但仍属直觉思维。7岁以后进入具体运算阶段,具体运算的最重要特点表现在它的“具体性”上,这种思维运算离不开具体事物的支持。有些问题在具体事物的帮助下才可以顺利解决,但在纯粹言语叙述的情况下进行推理,则比较困难,他们只能对当时情景中的具体事物的性质和各事物间的关系进行思考,思维的对象限于现实所提供的范围,但不拘泥于直觉或执着于客体的某一状态。儿童认知结构的这一特征决定了该阶段教育模式的创建应倾向于具体性、直观性、灵活性。因此,小学阶段的外语教学应创设具体、直观、灵活的语言情境。

(二)情境教学符合语言获得的规律

关于语言获得的环境论认为,儿童不是在隔离的环境中学习语言,而是在交往中学习。社会交往说的代表人物布鲁纳强调交往对语言获得的决定性影响,指出语言交流实践是儿童获得语言的决定性因素。新行为主义者斯金纳从他的“刺激—强化”理论出发解释语言的获得,他指出言语行为是生活环境中与刺激相联系的习得性反应,是借强化获得的。儿童说话是对环境刺激作出的语言反应,正确反应得到成人的鼓励和奖赏后就能保持和加强,逐步形成语言习惯,而错误反应由于得不到鼓励和奖赏,就会逐渐消退。总之,无论是环境论、交往论,还是强化论,他们都强调语言交际和环境刺激的重要性。认知论在此问题上也持同样的观点,皮亚杰的研究证明,语言与认知的发展是相互促进的,个体的语言能力是在个体和环境相互作用过程中逐渐发展起来的。④根据以上语言获得的理论,我们知道语言的获得是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通过语言交流实践完成的。了解了这一规律,我们在进行语言教学时就应遵循它,在语言课堂上创设具体的语境,设计真实的言语交流,使学生在运用语言的过程中学习和掌握语言。我国中小学外语教育主要是对中小学生进行英语的语言教学。传统的英语教学将英语作为知识来传授,以掌握语法规则为目的,忽视语言能力的培养。曾被评价为:学生的基础知识、系统的语言结构牢固,对于提高英语教学效率,加速英语教学的过程是非常重要的,但学生在使用语言时缺乏灵活性,缺乏真实情境的交际能力。而实际情况是,学生不仅缺乏交际能力,到了真实的语境中就张口结舌,就是应试能力也并不乐观。学生经过中小学阶段的英语学习,除部分考入大学外语系的以外,不能升入大学的不久就只记得“Hi”、“Byebye”,升入大学的非英语专业学生视四、六级为猛虎,不拼个一年两载过不了关,而那些想要考研,或者出国深造的,则还需要到专门的辅导班、培训班参加培训。多年的英语教学质量之低可见一斑。语言教学就要遵循语言发展的规律方能有良好收效。创设语言教学情境,免除母语中介,不仅能提高外语教学的效率,而且能直接建立学生的外语思维,为学生牢固掌握外语提供必要的条件。许多随父母出国(或者来国内)的中小学生,在第二语言零起点的情况下,几个月后就能自如地运用第二语言进行交际。他们对第二语言的接受能力如此之快的原因就在于他们身处第二语言的语言环境中。真实的语境有利于语言的学习,交往的需要更加速了他们对语言的学习和掌握。这说明了语言环境对于外语学习的重要性,而我们进行外语教育,没有现成的语境供学生参与,这就需要教育者有意识地创设,为学生的外语学习提供良好的氛围。

三、小学阶段外语教学的其它思考

朱智贤(1983)等人通过测量统计对我国中小学生的语言发展特点进行了分析,得出了以下几点结论:⑤(1)识字方面 儿童具有相当潜力,宜提高教学要求。小一和小三可视为识字的“敏感期”。儿童识字易回生,回生的字词为潜在性的,因此,识字材料应与儿童年龄心理特征相适应,注重字的实用性与出现频率。(2)词语方面 应加强词语与语言环境的关系,词语教学须采用多变式,不能脱离语言环境,防止儿童思维固着,应使其灵活掌握,于不同的语言结构中准确地派上用场。(3)朗读方面小学生要侧重发音吐词清晰。(4)在复述与理解的表达上,年龄越低“口答”越优越,年龄越高“笔答”越优越,两者的交迭年龄是小四、小五,小四、小五是口头优越渡进书面语言的关键年龄。因此,应根据儿童的年龄心理特征,先择适当的阅读材料,并提出相应阅读要求,进行阅读方法的指导。上述研究结果要求我们在进行语言教学中应注意以下几点:

(一)将侧重语言知识的教学转变为培养能力为主的教学培养语言能力是外语教学的最终目的。教学中需增加语言信息的输入量,培养语感,提高复现率。将输入的语言材料在设置的相应情境中反复操练,提高学生运用外语表达思想的能力。

(二)从以教师为中心的课堂教学形式转变为“双主”优化的师生共同活动的教学形式教师的主导作用在于使每个学生都成为课堂活动的积极参加者。在教学安排中应增加学生的活动量,创造各种机会让学生多讲多练,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为此要充分利用录音、幻灯、投影等情境教学手段,培养学生的兴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三)低中高年级全面发展,各有侧重

小学的外语教学应以听说为主,打好语音基础,突出兴趣培养,保护和发展学生的好奇心和成就感,充分利用直观教具和电教手段,积极开展多种形式的语言活动。根据心理语言学的理论,儿童在语言学习的最初阶段,主要是口头语言的发展。小四、小五为过渡,适当加入书面语言材料,逐步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总之,从小学一年级开始开设外语课从心理学、语言学角度讲是完全必要的、可行的,并且是非常关键的。儿童在5—7岁期间开始学习第二语言符合其身心发展的特点,适当的外语教学会达到事半功倍之效。只是小学阶段开设外语,应做好小学与初高中外语教学的衔接,避免造成浪费现象,注意保持学生一贯的学习兴趣与求知欲。中小学衔接效果的好坏直接影响小学段外语教学的优势能否延续到中学。因此,下一步的研究应将侧重点放在探索适合小学、初中、高中各阶段外语教学的方法、内容及其衔接,以及各阶段教材的编写、选用和师资培训等方面。

注释:

①参见李丹主编:《儿童发展心理学》,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7年版,第119—159页。

③参见《心理学百科全书》(上卷),浙江教育出版社1995年版,第536页。

②④参见《心理学百科全书》(中卷),浙江教育出版社1995年版,第911—912页、589页。

⑤参见朱智贤主编: 《中国儿童青少年心理发展与教育》,中国卓越出版公司1990年版,第128—229页。

(青岛市教科所 董振娟 《山东教育科研》 月刊 1999·12)


【小学外语课开设的几点思考】相关文章:

开设“课中课”的几点体会08-17

对小学识字教学的几点思考08-17

传播小学语文快乐阅读的几点思考08-24

关于小学数学活动课的几点思考08-17

小学美术体验教学策略的几点思考08-18

【随笔】关于教育的几点思考08-23

对企业税收筹划的几点思考08-18

关于工业兴县的几点思考08-15

对当今国际格局的几点思考08-17

关于“班风”的几点思考08-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