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疏凿功虽美 陶冶力大哉
政治课教学的传知培能是十分重要的,但情操陶冶也蕴含着不可忽视的巨大育人作用。为了全面实现党和国家赋予政治课的教学任务,我们必须立足于素质教育,把传授知识同陶冶情操相结合的问题摆到教学教研的重要位置上来。
一、政治课陶冶情操的内涵及意义
(一)政治课陶冶情操的含义
陶冶,指烧制瓦器和熔炼金属,含熏陶感染、潜移默化之意。情操,有人认为它是由道德理论与道德情感相结合而形成的一种更加复杂、更加高级的道德情感,是道德感、理智感和美感相交织而发展形成的综合体;也有人认为它是道德情感与道德意志的体现,是道德情感与节操的综合体,是一种道德境界。从教学角度看,我们认为,陶冶情操就是要通过政治课教学培养学生高尚的情感和锻炼其坚定的情操,逐步使他们达到“神观迈爽,操守坚正”的境界。陶冶情操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对不同的阶级而言具有不同的内容。在社会主义条件下,陶冶情操应当以培养“五爱”情感为基本要求。
(二)陶冶情操的重要意义
1.陶冶情操是政治课教学的内在要求。素质教育是一种全面的教育,思想道德素质教育是其重要的任务。这一“重要任务”的主要承担者就是政治课教学。90年代以来,政治课教学由原来单纯重知识轻能力向知识与能力并重前进了一大步,但陶冶情操的问题却仍是长期困扰我们的薄弱环节。这就必然要求我们政治教师要把传授知识同陶冶情操结合起来,使学生不仅树立社会主义道德观念,而且有高尚情操。要有高尚情操,就得从培养学生道德情感抓起。道德情感对人的行为具有动力作用。所谓道德情感,通俗地说就是思想感情问题。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中就要求“文艺工作者的思想感情和工农兵大众的思想感情打成一片”。他还讲了自己对待工人、农民的思想感情发生变化的过程,以此强调思想感情的重要。相对于道德认识的掌握,道德情感的培养更难。因为,在实际生活中,相当一部分学生对教材传授的道德知识能懂,但在感情上对真善美却爱不起来,对假丑恶也恨不起来。这部分学生不是缺乏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的知识,而是没有将这些知识内化为具体的道德需要,产生炽热的道德情感。而道德情感即思想感情的产生,需要长期的培养与熏陶。惟有如此,才能使青少年“少有贤操”,才能使他们得到全面健康的发展。陶冶情操不仅有利于青少年学会做人,而且有利于鼓舞他们勤奋学习,提高自身的科学文化素质。所以,只有转变教育思想,注重陶冶情操,才能使学生在德智体美劳方面全面发展,成为“四有”的高素质人才。
2.陶冶情操是政治课教学的重要目标。“建设社会主义道德风尚”这一基础工程必须从青少年抓起,而培养青少年的社会主义道德风尚的一个核心问题就是正确处理个人与社会、集体、国家的关系问题,也就是从小确立为人民服务的宗旨问题。只有爱人民,才能为人民。确立为人民服务的宗旨,首先必须培养他们对人民的感情。这是政治课教学的重要目标和责任。目前,一些机关和部门“门难进、脸难看、事难办”的官僚主义作风,从根本上说就是对人民群众的思想感情问题。毛泽东曾批评不关心人民群众的痛痒是自由主义的表现。他批评这些人“对同志、对人民不是满腔热忱,而是冷冷清清、漠不关心、麻木不仁”。他努力倡导学习张思德为人民服务的精神,学习白求恩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精神。这些精神体现着无产阶级的道德理想,是社会主义社会处理个人与社会关系的准则。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条件下,作为国家栋梁的青少年,如何继承与发扬这些精神?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中通过传授知识和陶冶情操,不仅使学生具有为人民服务的思想,而且应当培养学生对人民群众的感情,而这又必须从使他们心中有同学、有师长、有家长这些点点滴滴的事情抓起,从培养他们关心人、尊重人、热心公益的习惯抓起,从而为建设社会主义道德风尚打好基础,实现政治课教学目标。
3.陶冶情操是改进政治课教学的重要途径。改进政治课教学应该说是政治教师苦苦追求的一个目标,但多年来收效甚微,其主要原因大概就出在“一体二翼”(一体指政治课,二翼一指传授知识,一指陶冶情操)的陶冶一翼上。
首先,从教学方法看,缺乏陶冶情操的匠心与艺术。例如:某教师在初三讲“公民有维护国家统一和全国各民族团结的义务”这一知识时,照本宣科,平铺直叙,既无背景展示,又缺气氛渲染,只是要求学生去“背”!这就谈不上陶冶情操。因为,虽然能“晓之以理”却没有“动之以情”,不能引起学生情感的共鸣。所以,只讲道理不行,板着脸讲理更不行,而这正是长期以来学生对政治课不感兴趣的原因之一。其次,从教学对象看,部分学生或有“知”无“情”,或有“知”无“行”,甚至知行相悖。例如:有的学生能回答为什么要热爱人民,而实际上却轻视工农;有的学生能回答出为什么要热爱祖国,却想长大后去国外定居。许多初、高中毕业生的毕业赠言、留言中,不乏“早日成为大款”、“找到白马王子”、“成为歌星(球星)”之类的祝辞。种种现象表明,拜金主义、利己主义、享乐主义等腐朽思想,都在侵蚀和诱惑学生,对政治课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再次,从教学思想看,陶冶情操在教学中是“长期无地位、目标无要求、备课无意识、讲课无方法”。上述现象已严重地制约着政治课教学目标的实现。只有在教学指导思想上树立陶冶情操意识,在教学过程中将传授、陶冶和养成结合起来,才能使政治课成为既使学生“明理”,又使学生“动情”乃至“将欲行”的“活课”,起到陶冶情操的作用。最后,从教学要求三要素看,政治课教学向来讲究“懂—信—用”。三者之中惟“信”不好把握,也难于评价。怎样评价学生信了没有?信了多少?我们一直坚持一种直白的标准,即看你的教学是否使学生动了情、动了真情?信了自会动情,不信动不了真情;信是懂的升华,信了才算真懂;信又是用的前提,信了才会用,才会用得好。“懂”、“信”、“用”都离不开一个“情”字,而“情”则生于陶冶。陶冶是实现政治课教学任务的重要条件。只有把传授知识和陶冶情操结合起来,才能使政治课教学从根本上得到改进。
二、政治课陶冶情操的主要任务
政治课教学中的情操陶冶,要以教学目标为依据,与教学内容相一致。其主要任务有:
(一)通过陶冶,帮助学生逐步确立坚定的政治立场
正确的思想品质以及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而奋斗的信念要使学生懂得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阶级斗争还将长期存在,国际敌对势力还将长期实施“和平演变”图谋,实施“西化”、“分化”我国的图谋。因而站稳政治立场不仅关系到青年学生个人的前途和命运,更关系着国家的前途和命运。通过陶冶,培养学生在观察和分析国内外社会现象时,能自觉地站在党和人民的立场上,坚持四项基本原则,不为各种歪风邪气、奇谈怪论的引诱所动,并运用历史的、全面的、发展的观点进行剖析和揭露,自觉地坚持社会主义方向。
(二)通过陶冶,帮助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不仅要使学生懂得人生价值在于奉献的理论,而且要培养学生对乐于奉献、无私奉献的人和事的敬仰之情、热爱之情;不仅要使学生知道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仍然需要倡导集体主义,反对个人主义、利己主义,而且要使学生对损公肥私、自私自利、醉生梦死、贪图享乐的人和事产生厌恶感、鄙视感和批判感。例如:通过高二“坚持集体主义,反对个人主义”的教学,既使学生从理论上划清集体主义与个人主义的界限,又使学生对邓颖超遗嘱中所体现的高尚情怀产生敬仰之情,对具有集体主义精神的先进人物的精神境界产生崇敬钦佩之情,而对诸如王宝森之流产生义愤和唾弃。如果学生有了上述种种“情绪”、“感触”,那就证明陶冶有效。
(三)通过陶冶,培养学生“五爱”情感
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基本要求是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我们应当把传授“五爱”知识与培养“五爱”情感结合起来,特别要在培养“五爱”情感上下功夫。这比单纯传授“五爱”知识要艰巨和困难得多。例如:在初一“热爱祖国”的教学中,我们不仅使学生懂得了为什么要爱国、为什么在当代中国爱祖国与爱社会主义是统一的道理,而且应当通过教学使之转化为学生的爱国情感,并引导鼓励学生对崇洋媚外、轻视工农、好逸恶劳、不学无术、动摇怀疑等违背“五爱”的言行作斗争。
(四)通过陶冶,增强学生的社会主义法制观念
加强法制教育是政治课教学的又一个重要目标。这个目标的实现也离不开陶冶。现在的中学生,由于受各种不良因素的影响,有极少数已堕入违法犯罪的边沿或泥坑。犯罪的低龄化已成为目前犯罪的一个重要特点。我们应当通过陶冶情操,增强他们的法制观念,使他们树立遵纪守法的义务感,对违法犯罪的警惕感、羞耻感和愤怒感。例如:在初一“依法同犯罪作斗争”的教学中,就可以让学生针对教材中所举的高中学生张某等三人的“犯罪案例”进行批判,激发学生对犯罪的义愤。同时引导学生以张某等人为反面教材,警惕思想上存在的不良苗头或动机。
(五)通过陶冶,养成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
在竞争日趋剧烈的时代,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刻不容缓。近些年来,因中考、高考落榜、失恋、就业等原因而自杀的事件屡有发生。惨痛的教训一再提醒我们,不仅要使学生树立崇高的理想、宽广的胸怀、远大的志向,而且要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心理素质,在种种困难和挫折面前能沉着冷静、刚毅果断、乐观豁达、忍辱负重。既经得起逆境的考验,又经得起顺境的考验。引导学生学会“战胜自我”、“超越自我”,同“自我”中的骄娇二气、狭隘自私、嫉妒、伤感、悲观、冷漠情绪作斗争。以关心集体、关心他人的高尚情感来充实自己、净化心灵。例如:在高二“正确对待矛盾”的教学中,就可举出像邓小平、保尔、吴运铎、张海迪等战胜逆境的例子。
总之,陶冶情操具有多重任务,但各任务间不可割裂,而是相互联系、相互补充的。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尤其要注意多重任务间的有机渗透与整合。
三、陶冶情操的基本方法
陶冶情操既是政治课教学的一项重要原则,也是一个重要的教学目标,更是一项具体的实践活动。因此,探索陶冶方法就显得特别重要。在教学中有哪一些途径、方法可供运用呢?
(一)理论陶冶法
用科学的理论武装人是陶冶情操的前提。理论本身是深刻的,是对真善美的一种概括和抽象,是真善美的一种表现形式。因此,有效地进行理论知识教学就是一种陶冶。如在初二讲资本主义的内容时,用马克思关于“血与火”等论断来教育学生。当然,在进行理论知识教学的时候,一是要注意摆事实,用事实说话,特别是选用能使学生动情的事实。二是应寓情于理,情理相融;讲述应生动形象,感情色彩鲜明。三是应针对学生思想实际,引起思想交锋开展讨论、辩论,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评析错误思潮。
(二)情境陶冶法
情境性是道德情感的特征之一。良好的情境会使人产生积极、健康的情感,不良的情境会使人产生消极、颓废的情感。根据这一特点,新编教材已加强了这方面的比重。教师可以根据教学需要,通过创设相应良好的情境来激发学生的积极情感,通过改变不良情境来抑制和消除学生的消极情感。一是营造艺术情境。即充分运用现代的影视音像等手段,使学生产生情感体验,调动情绪,继而产生情感。如初三、高一、高二、高三教材涉及到建立经济特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等内容时,可播放歌曲《春天的故事》,即“1979年,那是一个春天,有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画了一个圈……”就能增强感染力。二是营造生活情境。一位女教师在初一讲“文明交往”一课时,安排了两位同学现编现演《问路》的小品,使学生懂得了尊重他人是文明交往的前提,“问路不施礼,多走二十里”。继而,她又举出大家每天接送一位腿部骨折的同学上学、师生互相探病的事例,这就重温与升华了学生的道德情感。三是营造互动情境。例如:一位教师在初二讲“帝国主义列强对中国的侵略和掠夺”时,充满激情地朗诵了一位学生看了电影《火烧圆明园》后写的诗,“我恨啊!恨啊!恨清王朝腐败无能,恨侵略者的贪婪残忍,恨民族的封闭落伍……”师生情感互动,能产生出强烈的感染力。
(三)榜样陶冶法
榜样是青少年的一面镜子,具有极大的感染性,会产生无穷的力量。它可以超越时空限制,使人们产生相似的情感。例如:毛泽东、周恩来、邓小平等老一辈革命家的风范、品德、情操,具有伟大的人格魅力;社会主义时期涌现出的先进模范人物的言行和事迹,也非常感人。这些都是陶冶情操的最好教材。青少年从本质上是崇尚英雄的,但由于认识的局限,常常会错误地选择人生楷模,像模仿港台歌星、海外球星的发型、服饰、动作等等,因此我们更有必要加强引导。教师应当注意积累革命先辈、英雄模范人物的典型事迹,引导学生收集和铭记反映高尚情操的格言、名言,通过这些感人的英雄模范事迹、名言、格言来培养学生心中有他人的情愫,以打动学生的心扉。
(四)对比陶冶法
情感还具有两极性的特点,即悲与喜、爱与恨、幸福与痛苦、光荣与耻辱等都是成对出现。真善美
[1] [2] 下一页
总是同假丑恶相比较而存在、相斗争而发展的,如果我们能将不同的人生观、价值观进行比较、剖析,也能起到陶冶情操的作用。例如:在“矛盾是普遍存在的”教学中,将孔繁森与王宝森进行对比,前者是无私奉献的光辉典范,后者是腐化奢侈的千古罪人,通过比较使学生爱憎分明
(五)践履陶冶法
情感教育离不开实践,思想道德素质更需要在实践中得到内化与外化。因此,我们应当增加实践环节,让学生在知识的践履中受到陶冶。例如:引导学生参加“手拉手”活动,“青年志愿者”活动;组织学生外出参观、访问,开展社会调查,听取先进模范人物的报告,等等。
(六)“内省"陶冶法
即引导学生进行自我批评,严于解剖自己,逐渐培养自我监督、自我教育的良好习惯,与自己错误的认识和消极的情感作斗争。一位老师在初三讲“共产主义是人类的最高理想”中李大钊的事迹时,一个男学生却在下面和同学说:“要是他们给我很多金子我就叛变。”这种玩世不恭、嘲讽先辈道德情操的现象绝不能放过。这位教师当时严肃地要求这个学生课后写一份思想认识,并伴之以谈心、讨论,使全班学生受到了革命节操的教育。
(七)身教陶冶法
身教重于言教。孔子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提倡“为人师表”。作为政治教师,更应当言行一致,率先垂范。例如:要求学生坚持四项基本原则,首先自己就要坚持四项基本原则,要讲政治、讲正气,在这个问题上不允许有丝毫的含糊。要求学生热爱人民,教师首先要热爱学生,特别是热爱差生,体谅家长。要求学生热爱科学,自己就应当博览群书,知识渊博,不断进取,求索不已。要求学生爱劳动,自己就要从打扫办公室做起……否则,言行不一,只能使学生产生厌恶,甚至怀疑所学的理论。
(八)角色陶冶法
即教学中通过让学生扮演某一角色来推进教学内容,使学生受到陶冶。例如:有位教师在初三讲“我国的政权是人民的政权”时,结合“人民代表出席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插图问某学生:“假定你将来在工作中做出了很大的成绩,被人民选为全国人大代表,当你走进人民大会堂的时候会是什么心情?”这就容易激发学生的主人翁责任感,建功立业感,对社会主义制度的热爱感,等等。又如:在高二“人生价值在于奉献”的教学中,教师问学生:“假如你看见有人落水了,你是否会先要钱才去救助?”
(九)语感陶冶法
就是指在教学中以语言的褒贬意义和情感色彩对学生进行陶冶。例如:一位教师在上初一“集体力量大”一课时讲到:“70年代为了支援葛洲坝工程建设,宜昌市有30多家企事业单位迁出原址,有3000多户城市居民、农村村民拆房让地,人们噙着泪水离开了自己世世代代生息的这片热土……”讲着讲着,她自己心潮起伏,声音颤抖,学生也被此情此景所感染,个个泪眼汪汪。
(十)体态陶冶法
就是教师在教学中以自然、生动、形象的体态语对学生进行陶冶。例如:在初三讲“立志做祖国需要的人才”一课,一位教师讲张秉贵“一抓准”称糖果的故事,边讲边用手做着样子;继而讲到要“珍惜青春年华”时,教师又用“八九点钟的太阳”的比喻手势,充满深情和希望的目光,无形中就是一种积极、向上的情感的熏陶。
此外,还有诸如名言、格言、谚语陶冶法,等等。由于方法具有的弹性特征,从而决定了方法的可变易性、可迁移性及可重组性,各种方法的施用都应随教学环境、教育对象、教学内容的不同而择用或再创造。原则只有一个——追求最佳的传授与陶冶的双重实效。
四、政治课陶冶情操应注意解决的几个问题
政治课陶冶情操被鲜明地提出并付诸于实践为时尚短,目前还处在一个探索总结的“初级阶段”。因此,在尽可能发挥政治课陶冶情操的功能时,应特别注意解决好如下几个问题:
(一)树立陶冶意识
陶冶意识是指教师在教学中,将陶冶情操的感知、思维等提高到自觉的程度,使陶冶成为教师的一种自觉性、目的性以及能自觉评价、调节和自我控制的教学活动。因此,是否树立陶冶意识以及陶冶意识的强弱就会导致教学情境的不尽相同。
一位教师过去在讲述高二“利用有利条件,为社会作出贡献”一框时,对于最后那一段马克思《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的名言,只是一带而过,一个使学生情感受到触动、感染和陶冶的机会就滑过了。今年他树立了陶冶意识,在讲述这段名言时,先向学生简短地概括了马克思为了创立共产主义理论而废寝忘食,最后在写字台前与世长辞的故事。又讲述了人民群众含泪悼念邓小平的动人情景,指出人民群众深切怀念邓小平同志的原因,先作了情感上的铺垫,然后请学生齐读了这一段。读着读着,不少学生眼眶湿润了、感动了……可以断言,这段名言,已在他们心中留下极深的印象,甚至会影响其一生。道德情感就是这样通过一点一滴的长期熏陶形成的。实践证明,是否树立陶冶意识,是能否达到陶冶情操效果的先决条件。只有首先树立陶冶意识,才会充分挖掘和利用教材中许多有利于触动学生情感的材料,才不会把本来可对学生进行陶冶的东西、有生命力的东西放弃了,才会留心收集和积累众多先进模范人物的事迹材料,不断地探索陶冶方法,寻求传授知识与陶冶情操结合的最佳方式与规律,只有这样才不会有“无可陶冶”、“陶冶无门”的感慨。
(二)正确处理传授知识与陶冶情操的关系
如前所述,政治课教学与传授知识、陶冶情操的关系犹如“一体”之二翼,传知与陶冶二者不可偏废。既不可只讲传知不问陶冶,也不可只讲陶冶又丢了传知。要坚持在陶冶中传知,在传知中陶冶的互促性原则。
在陶冶中传知,是指应以深厚的真实的情感为载体,以情动情,在充满感情的氛围中传授知识。要做到这一点,教师首先必须是政治立场坚定,道德情感丰富的人。他应经常不断学习先进人物的高尚情操,使自己感动,才能感动学生;他还应当加强文学艺术方面的修养,努力将真情实感自然、准确地传递给学生。传知的过程,应该是一个不断激发学生的道德情绪,引导学生向高尚的道德情感和道德境界升华、推进的过程,而不应是一个单纯地罗列概念、枯燥演绎和机械记忆的过程;应当是一个延伸到学生内心世界展开激烈的思想交锋和情感碰撞的过程,而不是一个“事不关己,高高挂起”、脱离实际、应付考试的过程。这还有待于全社会的支持和同行们的辛勤探索方能达到。
总之,传授与陶冶是同一教学过程的两个方面,互相融合、渗透,方能达到陶冶效果。应当力避顾此失彼,切忌“两张皮”。
(三)逐步构建传授与陶冶有机渗透序列
陶冶情操是一个长期的渐进的过程。教师要确立陶冶意识,备课要有陶冶目标、要求和方法设计,让陶冶在教学中“安家落户”,不能“三天打鱼,两天晒网”,或“好唱的歌挂嘴边,难唱的歌不吭声”。教师要根据教学大纲(或课程标准)、教材和教学实践,逐步构建出传授知识与陶冶情操有机渗透的序列,使二者的结合更具有计划性和针对性,使陶冶之树根深叶茂,四季常绿。
上一页 [1] [2]
【疏凿功虽美 陶冶力大哉】相关文章:
我的家乡征文600字:美哉,金城新颜08-11
美哉家乡,壮哉祖国,伟哉共产党演讲稿08-06
陶冶高雅情趣08-17
用陶冶造句08-14
国旗下的讲话:毅 力 筑 就 成 功08-06
陶冶高雅情趣的意义08-17
悲哉,圆明园08-17
以美育智,陶冶情操08-07
创设情境 陶冶情操08-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