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体验课程改革,主动反思调适
【摘 要】在新课程理念引领下中学思想政治教师必须认识到时间是为学生的成长而存在的;在教学中学会把热忱和智慧结合起来,展现教学的艺术和水平;把教学过程看作师生共同建构知识和人生的过程,及时调适师生关系;本着课堂教学是追求有新亮点的遗憾,在反思的同时进行心理调适。
【关键词】 体验改革 教学艺术 反思调适 优化组合 研究者
新课程,倡导立足于学生当前成长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着眼于学生未来发展、终身信守的基本价值取向(核心概念),追求“主流价值引导与自主建构相结合”,形成了与之配套的内容体系与实施建议。诸如,教师由传统的知识传授者的角色转变为学生发展的促进者、向导和顾问的角色,是“平等中的首席”;课堂教学最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素质,核心的问题是把学生思维的过程归还给学生;把探索的过程留给学生,让学生自己去感悟!
但实践证明,仍存在误区。表现为:课堂上,学生的主体作用充分发挥了,但教师的引导、促进者的作用却弱化了;课堂是活跃,但讨论方向容易失控,基础知识点无法落实;“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过于形式化,依然是少数人在独领风骚。
新课程理念新颖,个性鲜明,它必然要求必须付出智慧和精力,必须抛弃一些旧东西,甚至就是多年积累的已经驾轻就熟的经验,还必须掌握一些新东西,或许是负载着挫折体验或必须历经坎坷的未曾经验的东西。中学思想政治教师如何适应新课程改革的要求和步伐?如何在这样一种最有趣、最复杂、最人道的事业中发现自己的才能?如何树立、形成自己对事业的热爱?这是一深为令人不安的问题。 如果没有与新课程合拍的教育理念,没法教;没有丰富扎实的德才学识和博大无私的广阔的胸怀,教不了;没有勤钻研、善反思和在实践中不断总结的进取精神,绝对教不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不能不引起思想与观念的冲突,不同的选择引导着不同的行为,改革给我们教师带来了发展与成长的机遇和挑战。我个人认为在新课程理念引领下,中学思想政治教师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努力:
一、在体验改革教育方式的过程中认识到时间是为学生的成长而存在的。
在繁重的工作环境中致力于课程改革的探索和实践,从哪儿找时间,一昼夜只有二十四小时。是的,没有时间。这是教育工作的灾难。它不仅打击着学校工作,也打击着教师的家庭生活。教师同其他人一样,需要有时间照顾家庭和教育自己的孩子。主要问题在于教育工作的作风和性质本身。
[案例1]
一个在学校工作了三十三年的历史教师,上了一堂题为“十句话说尽中国历史”的观摩课。全区政治历史老师和教研室的领导都出席了这堂课。这堂课上得非常出色。原来教师们和教研员打算在上课的过程中做一些笔记,以便课后提意见,但他们都忘记做笔记,他们和学生一样,屏息坐着,听得入了迷。 课后一位邻校的教师说:“是啊,你把心交给了学生,你的每一句话都具有巨大的思想威力。请问,你花了多少时间来准备这堂课?可能不止一小时吧!” 那位教师回答说:“这节课我准备了一辈子,而且,一般地说,每堂课我都准备了一辈子。但是,直接针对这个课题的准备,也可以说是相关资料的准备,则仅花了约十五分钟。”
这种准备究竟是什么呢?要使教科书成为你的科学知识海洋中的一滴水,而你教给学生的只是这门知识的原理。到这个时候,备课就不需要花几个小时了。教师不仅是现代教育的执行者、使用者,还应该是现代教育规律的研究者、开发者和参与者。
[案例2] 生命如此美丽
一次课前,上课的预备铃声响了。老师正准备进入教室,却被几位学生叫住了。学生手上捧着一只受伤的花蝴蝶。“老师,你说怎么办?”“老师,救救它吧!”学生的话让老师灵光一闪:何不让学生经过讨论再决定呢?回到班里,老师宣布:“今天,我们不上新课,所有同学都来解决一个实际问题。”老师小心地把花蝴蝶放在书上高举。同学们你一言我一语讨论起来:有的说不必管了,有的说把它制成标本。这时一位女同学说:“你们大狠心了,它又没有死,怎么能不管或制标本呢?我们不是说要珍惜生命吗?”有的同学又提议说送到生物学家那里。顿时,教室像炸开了的锅,全体同学一门心思想办法救蝴蝶。最后,大家决定把它送到学校的花园里,放在花丛上……
不要总担心教学改革给教学任务的完成造成的时间问题。因为教学任务决不应仅仅是知识点的传授。当你改变了学科为中心的教学目标,你就会感到教学是那样的充满生机,时间是为学生的成长而存在的。
我们必须对自己的知识结构进行合理的整合,对自己的智慧进行在目的的整合,如果你只知道一味地学习知识,而从来不对自己的知识进行整合,那么,你所掌握的知识只是一堆原材料,而不能与你的智慧凝聚在一起,转化为核能量。多媒体技术形象、生动、直观性强,能够将课本中的一些抽想的概念、复杂的变化过程、形态各异的运动直接展示在学生面前,创造一个可以使学生积极参与的场景。与此同时也缓解了思想政治教师在准备教学素材时所承受的压力,提高了单位时间的工作效率,最大限度的节约了备课时间。优化组合不同的媒体,将媒体有机地融入教学过程中我们必须加强科技知识的学习,优化组合不同的媒体,将媒体有机地融入教学过程中,真正发挥媒体的作用,从而提高教学效率。
二、学会把热忱和智慧结合起来,展现教学的艺术和水平。
苏联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任何一个优秀的教师,他必须是一个善于激起学生对自己课堂兴趣,确立自己课程吸引力的教师。教师的情感对学生的学习有直接的且很大的影响。教师要以满怀期待的心情对待学生,使学生得到一种潜在的鼓舞和力量。以饱满的热情、从容的微笑和历史的使命感,去感染学生,开启学生的心灵。
[案例3]
有位教师在进行《维护消费者合法权益》教学时,设计了一个话题:“假如你买了一件假冒伪劣的电器,你将如何妥当地处理此事?”有的学生说自己动手修理,有的说凭发票退货,有的说向消费者协会投诉索赔,还有的说到媒体曝光……这些显示了学生的动手能力、经营计策、法律意识、监督意识等等。教师给这些学生分别授予了“修理师”、“总经理”、“律师”、“记者”等称号。班里有个平时性格内向、胆小的女同学憋了半天、怯怯地举手说:“我没想好,我想让我爸爸帮忙”。同学们哄堂大笑。但老师说:“你的想法真好!当自己力所不及的时候,应该想到发挥别人的作用,你具备了高明领导的素质、才能和韬略。”同学们热烈鼓掌……
一个小小的临场发挥,可能成就了一个学生,“人与人的心态差异是微小的,而这一差异造成人与人巨大的差异”。对学生发言的评价不必着眼于学生的语言表达情况,可以关注学生的发言内容,并就发言的内容表示理解、认同和欣赏。评价的艺术性也就在于如何恰如其分地对学生的心理话表示理解、认同和欣赏,给学生一种信任感。正如布鲁姆所言:“人们无法预料教学所产生的成果的全部范围。没有预料不到的成果,教学也就不成为一种艺术了。”
[案例4]
片断①师:现在有一个比较现实的问题,大家对房子比较关心,如果现在叫你来购主房,你会采取下面哪一种方式。(大屏幕出示:辩论题“正方贷款购房好”,“反方攒钱购房好”)
生:……
(采用人生AB剧的形式把学生分成两大阵营,进行激烈的辩论,出现了学生争先恐后的场面,学生利用自己已有的知识进行辩论,实现了知识与能力的转变,情感得到了升华,课堂教学进入到高潮,三维目标在教学活动中得到了有效地体现与实现,并得到有机整合。)
片断②师:利用多媒体打出“绿色消费——现代文明生活的标志”,节奏放慢,稍作停顿。这一停顿恰到好处,真是“此时无声胜有声”,既体现了教师高超的教学艺术,也使两大阵营的学生对自己刚才的见解与生活现实产生激烈的碰撞,产生新的内心体验。学生们各抒已见,在情感的碰撞中,得到的方法有十分的针对性,理论联系实际,知识、技能、情感、价值观等方面在活动中得以实现。
三、把教学过程看作师生共同建构知识和人生的过程,及时调适师生关系。
有一位教育家说过这样有意思的话:在今天中国的教室里,坐着的是学生,站着的是先生,而在精神上恰恰相反,站着的先生占据着至尊之爱,而坐着的却是一个战战兢兢的灵魂。
教师的情感对学生的学习有直接的且很大的影响。教条式的说教总是以说教者的形象站在讲台,毫无情感,大道理、大教条,生硬地塞给学生,把学生看作被动接受的容器。这种封闭的、僵硬的、灌输型的课堂教学,其结果必然引起学生对思想政治课不同程度的反感,对教师教学产生一定的逆反心理。
心理学上著名的“罗森塔尔效应”告诉人们,教师的关爱是促进学生身心发展的重要力量,正所谓“亲其师,信其道”。我们的注意力在课前、课堂和课后,主要不是放在教材、教参或教案上,而是努力放在研究学生、倾听学生、发现学生上,从而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
[案例5]
一个教师在讲授“良好的道德品质”时,引用了家喻户晓的“孔融让梨”的故事来启发学生的个性思维。教师避开以前那些常用的问法,如你听了“孔融让梨”这个故事后有什么想法?你从“孔融让梨”这个故事中学到什么?而有意向学生发问: “孔融能不能吃大梨?”问题一提出学生们对老师提的问题很感兴趣,沉思片刻,学生纷纷举子,争先恐后要求发言。
生1:如果孔融吃了大梨,那也就不会成为千古笑谈了。所以,我认为孔融不能吃大梨,只能吃小梨。
生2:孔融是一个才几岁的小孩,一般的小孩挑选东西时,总是会挑最好的、最大的,而不会挑最坏的、最,卜的或最少的,这也是人的一种本能。我小时候挑东西就这样(引得全场大笑),所以,我说孔融能吃大梨。
生3:我看孔融吃了大梨,才符合一般,卜孩的心理特征和本能。
师:同学们能够大胆发表自己的看法,这很好,我想再问一问,什么心理特征和本能促进孔融不吃大梨而吃小梨呢?
生1:我认为这是一种美德,很高尚的心理特征,这也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在起作用。
生2:那不见得,孔融只有了岁,他能懂什么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引得大家发笑)
生3:我看孔融的这种让梨行为,是与他们家庭的教育分不开,没有家长好的教育和影响,孔融小小年纪不一定能有让梨这个举动(有不少学生望着该生,面带笑容,表示赞同)。
上述的例子中,教师设计问题时充分考虑了学生的认知水平的差异,以学生的初始能力为基础来设计教学起点,放手让学生根据各自的理解大胆去探讨、去分析、去发现、去分辩,并在与同伴的交流中自我完善。
我们只有具备真正的学生意识(是不是按照学生思维来思考教学了)、童年意识(是否把学生提出的稚嫩问题和“天真”想法当作宝贵的教学资源了),才能体验到教师与学生之间“心”的交流、“心”的沟通,只有当课堂教学注入了教师生命的激情,教师才能用自己的生命去撞击学生的生命,去激活学生的生命,使师生生命共同经历成长的过程。
教师和学生的相互关爱,是联结心灵的极细的线索,依靠它们(请注意,这在我们教育工作中是极为重要的),一个人可以不通过语言就理解别人,能感觉到别人内心最细致的活动。近十年的学校工作经历使我坚信,如果我真诚的关爱学生,并培养他们的这种态度,他们就爱惜我的心和我的神经,在我心情沉重甚至很难说话时能理解我。学生们觉察到我有情绪,感觉到我心情很沉重,他们甚至说话也轻声轻气,避免吵闹,力图使我在课堂上和课间休息时都能尽量得到安宁。这种心连心的感觉、善于看到别人的内心,就是使我们保持身心健康永不枯竭的源泉。
四、本着课堂教学是追求有新亮点的遗憾,在反思的同时进行心理调适。
首先:不要因为“研究性教学方式”,否定“接受性教学方式”
“研究性教学”是与“接受性教学”相对的一个概念。作为一种教学方式,“研究性学习”是指教师或其他人不把现成结论告诉学生,而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自主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获得结论的过程。它主要从学习者个体发展的需要和认识规律出发,提出以“创造”为指向的学习形式及有关的学习内容。就人的个性发展而言,“研究性教学”和“接受性教学”这两种教学方式都是必要的,在人的具体活动中两者常常是相辅相成、相反相成的。因此,教师要对学科课程内容进行分析、梳理,去发现那些既可能存在有意义又能为学生去研究的内容。要注意平时的教学积累,培养自己发现问题的意识和习惯。
其次:考试评价制度的改革是一个艰苦的工作,要有一个过程,不可期望过高,也不能操之过急。认识正确,要求合理,容易实现,有助于保持饱满的热情、稳定的情绪和舒畅的心情。
[案例6] 美国的一堂历史课
在教师宣布了考试成绩后,教师发现学生们垂头丧气,便说,如果想加分就给我10美元,但是,只能是白种人的学生。学生们都愤怒地叫喊,拼命地跺脚,把课本、书包扔向老师表示抗议。而老师则用早已准备好的盾牌来抵挡,并用水枪向学生扫射。等学生坐下来歇气时,老师才严肃地说:刚才
[1] [2] 下一页
就是当年黑人领袖马丁•路德•金反对种族歧视,组织示威游行的情境。他倒在统治者的真枪实弹下,献出了宝贵的生命。
这堂课形象地再现了一段黑暗的历史,让学生真实地体验了愤怒的情绪。我们的教学就应将学生引领到具体的“道德生态环境”中,让他们推己及人,推人及已,做到人之所欲,等同乎已,“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让他们在耳闻目睹中明辨是非曲直,在灵魂深处确立规则意识。试想,当面对购物时的插队加塞,面对走路骑车时的乱闯红灯,面对在公共场所的随地吐痰,面对风景名胜地乱丢的垃圾,我们就让学生体验了一种责任、一种义务。
课堂教学改革不应被评价牵着鼻子走,要努力改变那种简单地依据考试评估教育教学效果和质量,不能你评什么,我教什么,你怎么评,我怎么教,忽视学生的发展和个性差异的做法,而要着力从整体发展终身发展的角度评价学生、评价教育教学质量。
再次:可以通过教学遗憾进行心理调适
[案例7]
教师在一次教学活动中,结合“热爱社会主义”议题让学生联系实际谈体会。有学生认为:“如今社会上只讲效益、只讲赚钱,你不能干就没有你的饭碗,这可跟过去的社会主义不同,那时人人有饭吃,有活干。”据了解,这位学生的父亲被单位裁减下来了,所以他对当前社会生活有自己的看法。但他所陈述的事实却有片面性,因为他对我国社会生活深刻变化的实际缺乏全面、系统的了解。只看到眼前暂时存在的某些非本质的现象,结果有些事实是被夸张了,有些则是被曲解了。
教师必须做教育实践的反思者,能勇于和善于对自己的教育实践做出严肃的反思和内省.既要敢于正视自己所短,玉中之瑕,努力探究补救途径一堂课上完了,自身教得舒畅吗?是否感受到了成功?自己的教学是否以学生为本?课堂教学有哪些亮点和暗点?是否达到了自己的期望值?哪些问题还要进一步完善?如果重新设计、组织这节课还会有哪些新的增长点会出现?同时也应该认识到再成功再理想的教学总有其不足之处,况且随着时间和空间的变化,教学也理应与时俱进,需要更新、优化和进一步完美。执着的教师无不认为:课堂教学中“追求的不是平淡无奇的完美,追求的是有新亮点的遗憾”。
人们常说,人类最大的敌人是自己,最难战胜的也是自我。试场拼搏、奥运征战、手术台上、谈判桌旁、商场竞争、股海浮沉,无一不在用事实佐证这一颠扑不破的真理;“完善自我、超越自我”也已成为人们不断前进的目标和口号。相信在课程改革的大潮中广大思想政治教师能够从被动的心态挣扎中,从被约束的无奈中解脱出来,早日成为新课程平台上的教育的新生力量。既是我们的期盼,也是我们的决心;既是难为之事,又是必为之事。
【参考文献】
《全日制义务教育思想品德课程标准》(实验稿) 教育部文件
《给教师的建议》 苏霍姆林斯基
《国际教育新理念》 顾明远(海南出版社,2001年2月)
《更新教育观念,搞好课程改革》(上海师范大学出版社,吴俊明、刘敏编著)
《新课程与教师角色转变》 (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年9月)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与教师的教学能力》《教育研究》李芒2002.3
上一页 [1] [2]
【体验课程改革,主动反思调适】相关文章:
新课程改革教学反思04-18
英语新课程改革教学反思04-10
亲身体验主动感知08-17
对课程与课程改革的理解和体会08-17
从“文本课程”到“体验课程”08-16
高中历史新课程改革中的教学反思08-23
课程改革实验总结08-15
课程改革实验总结08-12
课程改革实验总结08-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