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位置:范文先生网>教学论文>体育论文>体育科研方法初论

体育科研方法初论

时间:2023-02-27 13:09:56 体育论文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体育科研方法初论

    INITIAL STUDY ON METHODOLOGY OF SPORT SCIENTIFIC RESEARCH 体育学科的类属性等体育科研入门的若干前提性问题进行了论述。 rt scientific research. Then he discusses some basic questions prerequisite to sport scienti f-ic research, such as the character of scientific research、the concept of viewing sc ientific research methodology as a whole 、 the limitation of the teaching material of scie ntific research and the classification of sport subject.
    1 跳离治学误区
    体育科研专题讲座,人们习惯以“体育科研方法”称之。这种称谓本来并无大错,但在实际运作中却常常 引起极大误解。来听“方法”讲座的人,多急于学得一个二个甚至更多个成熟的、完整的、有效的科研方法; 而讲授科研方法专题的人,也总是尽力地按自己的理解对有关教材资料巧加增删扩简,以图满足学员的所需。 这样的供需心态,似乎亦属正常,然而,如此运作的结果每每却是,学员越来越没有耐心去听那些初看上去与 “方法”系列似无关联的内容,越来越率直地要求教员立即给出现成的、实用的、甚至“拿来就能用,一用就 见效”的具体可见的方法;而敢来讲授科研方法的教员,也都自称备有速成的、可靠的、并且适合于每一位学 员或大多数学员也适合于每一个体育项目或许多体育项目的具体可摸的科研方法。——这里的破绽是显而易见 的,遗憾的是,一遭遭期待落空和承诺无效,并没有使人发觉是认识偏差在做崇,大家仍旧不知灰心地一回回 重新期待和承诺下去。
    为什么“体育科研方法”这个称谓会导致认识偏差?对“体育科研”一词暂无须究诘,因为它只是指一个 待发之矢。问题的症结只在于“方法”一语。以往至今,无论将“方法”释为门路、程序,还是将“方法”说 成方式、手段,只要是挂在嘴上或印在纸上的方法,无论是成熟的、完整的、有效的方法,还是现成的、实用 的、普适的方法,其实均属预先给定的方法,而任何预先给定的方法,毫无例外地都是未赋生机活力的方法, 需有人的参与才能予以激活,也恰恰就在“需有人的参与才能予以激活”这一关键环节近前。人们止步了。这 并不奇怪,这是相对论思想尚未普及而经典时空观仍居主导的社会环境中的必然现象。既然看不到人的参与在 方法激活上的决定性作用,既然此类讲座的主题醒目标明是讲方法,那就怪不得在科研方法讲座中大家一同“ 炒买炒卖”具体方法,尽管紧接着的就是无从兑现的怨尤。
    那么,回避使用“方法”一词是不是可以纠偏矫枉呢?有人做过尝试,例如用“体育科研新论”、“体育 科研元理论”来取代“体育科研方法”作为讲座标题。但是,讲座标题中若没有“方法”两字,讲座主题的属 性还能算是明确的吗?所谓新论,能维持多久?讲过1、2次之后的内容还能算是新论吗?所谓元理论,原是指 以研究现象世界的科学自身为研究对象的理论,虽然“体育科研方法”本身也具有体育科学无理论的意义,但 若启用这样一个更为概括更为抽象的术语,是不是会徒劳地增加一层理解负担呢?而且,元理论概念的引入, 还会激发无限上溯的意识,元元理论,元元元理论会相继提出,这于基础建设时期的体育科研理论的基础构建 又何益之有呢?所以,思辨磋磨再三,回避使用“方法”一词,并非上策。
    方法讲座确实容易产生治学误导,但细细忖度,误导产生的根源却不在“方法”词语本身,那是一个更为 深层的理论课题,我们将另文专论。这里应强调指出的是,不论如何称谓体育科研专题内容,其真实内含只能 是对一般科研方法的深入认识,而一切具体方法均不过是无可原样重复但可供适当参考的实例。作为教员,一 般都无暇真正了解众多的学员,即便达到真正了解的程度,真正负责的作法,也只能是讲清楚他本人对体育科 研方法的认识,用以启发学员,以有助于学员最终也能形成属于学员自己的方法认识体系,然后再由学员自己 去运思筹划其独自的具体方法的操作。在讲述方法认识的时候,作为教员,理当列举他自己具体运用特定方法 而成功完结科研课题的实例,其目的仍在于启发学员的思路而不是提供成熟方法的模板。特殊情况下,作为教 员,也可能一对一地帮助学员从事科研活动,例如导师与研究生,但只要不是包办代替的作法,那么,教员也 只能更多地在某些具体方法的运作方面提供更加细微的参考意见;假如学员自己尚不具备相应的认识水平和方 法积累,这种帮助或任何帮助都是无济于事的。
    我们如此强调对于方法的认识,其实已经进入方法论的语境。在体育科研讲座中,方法一词既回避不掉又 易致误解,如果将讲座主题改称体育科研方法论,很有可能,这个两难问题即刻迎刃而解。从方法论的视角望 出去,体育科研方法连同一切其它方法,都只能是最终产生于求学者的自身而不是从外部被给予,正如吃进食 物长出肌肤而不是贴上馒头人可变胖。从方法论的视角望出去,每一个体育工作者连同其它领域的人士都自有 或将有一个属于个体的方法库,库中的所存不论是盈多还是匮乏,均不可让与他人,不是风格之高下所致,恰 是存在于个人知识结构中的方法储备的不可让与性使然。从方法论的视角望出去,在方法求索道路上的大块误 区便晰然在目,略转位向便不难跳离。当然,虽说不难跳离治学误区,但若干必要前提的思考功夫还是不可缺 少的。
    2 问究科研其事
    何谓科学研究?科学研究不同于一般劳作,它是专为高效助推一般劳作而进行的对于事物本质的深入思考 。与科学研究相对应的是技术操作,技术操作是按一定程序运用一定手段对事物状况进行改造的表层活动。技 术操作属于一般劳作,只是它有特定的程度和手段。为了认清科研其事,将技术操作用来对照比较,是为简捷 办法。
    科学研究在整个实践活动中总是处于更为基础的深层,故而对实践的进展常常更具制导作用。技术操作则 基本处于实践活动的表层,故而也更容易为人们所关注并发挥可见可感作用。科学研究和技术操作各有所长及 所用,绝不能相互取代,也不能相互贬抑,不过,更为重要的问题可能是,不宜将科学研究和技术操作等质齐 观。在人类史上,科研和劳作这两类事物并不是从来就有且同时产生的。早在刀耕火种的原始时代,人类没有 余力去做那些与其果腹御寒眼见无关的事,因而也不可能允许存在科研其事;劳作,劳作,为了生息繁衍,就 只有紧紧把握劳作。只是随着时代的发展,生产力水平有所提高,且当人类社会的局部基本达到不再为隔夜粮 遮身衫而忧心忡忡的境界之时,那些与吃饭穿衣全无直接关系的科学活动以及艺术活动才得以萌芽。科学事业 的发展当然不会是一帆风顺的,技术操作的立见功效与科学事业的久蓄缓发,形成鲜明反差,时时都在影响着 人们对科学事业的予夺取向,靠远见灼识而大力支撑科学事业的情况毕竟不多。但是,科学事业自从萌发问世 之后,就再也不能回到其与经济实力直线对应的因果律上去,而总是凭倚人的意志努力在顽强地寻求生机。当 然,科学事业最终也确以其巨大的精神及精神变物质的力量真实地回报着那些敢于投资于它的人。科学事业每 前进一步,技术操作的效率就成倍地增进一层;而技术操作的有效成果,又为实现一次次社会分工铺平了道路 。由于社会分工的进步,社会实体已经越来越允许并鼓励一部分人脱离技术操作层面而去专门从事科学研究活 动,所以,是科学事业而非技术操作的发展程度,事实上已成为一个社区领域发达程度的突出标帜。
    科学研究的成果,其实并不直接作用于现实活动,毋宁说科研成果直接影响着人的思想,而有思想的人是 迟早要参与变革现实的,所不同的是他究竟能以什么方式和多大力量去变革现实。科学研究活动恰恰就是为人 提供一种最好的变革现实的方式和尽可能大的变革现实的力量。
    由此可以想到,数据测量及其统计,仅只是对事物可见因素的把握和度衡,它并不是科研其事的主成份, 充其量也不过是技术操作活动而已。举例说,医生是科学家,护士是技术员,这种分工层次之差,与职业贵贱 并不相关,但确实是与价值梯度紧密相联的。医生诊断病因,开写药方;护士按照药方,给药打针;医生发布 指令,护士遵令操作。不难看出,医生的责任是首要的,在医生做出诊断的前提下,才能谈到护士的作用。当 然,护士的作用也不可少,但毕竟,医生的责任是难以替代的,而护士的工作是正常换班的。看不到这一点, 就不能算是真正理解科研其事;而由此偏斜出去,错认技术操作为科研运作,误将测试报告当成科学论文,都 是可能的。
    3 慎言方法分殊
    广义相对论的创立,将经典力学中相互矛盾的惯性系与非惯性系统一起来了,这使我们更加确信:世界本 来是统一的,研究世界上万事万物的基本方法也是一致的,只是由于人们自身的时空局限,只能接触少量事物 ,所以才把自己对有限事物进行研究所采用的习惯性方法,称做某某专门的或独特的方法,例如,体育科研方 法。这是误解。其实,科研方法是有的,用科研方法来研究体育现象的活动也是有的,但基本分辨不出哪一种 是专属体育的所谓体育科研方法,更不必说会有某一体育单项的科研方法。凡称体育科研方法者,其内里必有 一般科研方法之原型。所以严格说来,“体育科研方法论”这个称谓,也是有误的。不过,这样地误用一下, 或许是必要的,否则,单讲“科研方法论”,不是显得更为抽象了吗?当然,“误用”是有代价的,那就是容 易搅乱思想,将本来是为理解方便而做的观念上的分殊,错当作事物的本原状况来理解。所以,在实际论说体 育科研方法的时候,我们应当拓展并保持一般科研方法的视野广度,注意把握体育科研常用方法的原型特质。 这并非自陷繁琐,却是体育人士科研入门的真正捷径。
    4 明辨教材用场
    讲述科研方法的书很多,其中有不少值得一看。传授科研方法的课也有,其中某些话也值得一听。不过, 真正的科研工作是没有照搬书本去做的,也没有听从别人的指令去做而成功的。这其中的原委说复杂却也简单 :书是宝贵的,给人以营养,但书又是外在的,务须经由人的内在转换方派用场;前人的经验是宝贵的,给后 人以启迪,但任何经验又都是独具背景的,无法原样重现。百岁寿星不是对照食谱去吃饭的那种人,诸葛孔明 不是拿着兵书去指挥打仗的某军师;同理类推,一个成熟的科学工作者也不会循图索骥地去做任何一项课题。
    有人会问,诸葛亮初出隆中的时候是不是参照着某些训典而巧布兵阵的?史书上并未这样记载。大家知道 ,孔明熟读孙子兵法,尤其善用火攻,但想想看,火烧博望坡,建立第一功的运筹过程中,诸葛亮是不是亲自 察看地形,是不是充分探知曹兵的骄横心态,是不是巧妙调遣关张赵这仅有的三员虎将?这些细情在孙子兵法 上可没有写到呀。再后来,火烧新野,火烧赤壁,火烧上方谷,哪一次不是相机变通而出奇制胜的?同理类推 ,我们也不要对科研方法的成规抱存不切实际的幻想。当你还只能对照书本上的条款依样画葫芦的时候,你仍 须继续就学而不必急于出徒立灶。当你独立承担某一课题的时候,你应当已经做到心里有书而眼前无须有书。
    5 界定学科类属
    关于体育学科的属性问题,早在70年代后期就有争议,观点不外有三:一是自然科学属性观,一是社会科 学属性观,一是自然社会综合或双重属性观。论争持续10余年尚无公断,80年代末却不期然偃旗息鼓了。这是 学术领域里的不正常现象。
    由于学科属性问题没有搞清楚却又放弃了思辨之机缘,近10年来的体育科研活动实际上是在严重扭曲状态 下进行的,其结果是有目共睹的:那些与其学科属性相一致的研究,例如将生物化学当作自然学科所做的研究 ,尚取得一定进展;而那些与研究者所理解的学科属性明显矛盾的研究,例如将体育教学当作自然学科所做的 研究,非但没有进展,反而大步倒退了。
    说体育学科的属性是综合的,不对!等于什么也没说,因为“综合”一词并不表明属性。说体育学科具有 自然和社会双重属性,不好!一种事物的主导属性绝无“双重”之理,需要再做甄别。其实,这类综合说、结 合说及两重说是十分有害的,表面上看煞有一副不偏不倚的公允姿态,似能统摄全体,实际上却给不出任何有 效信息,只会令人茫然不知所从。
    说体育学科是自然科学属性的,狭隘!这是生物体育观的论调,而生物体育观终究不能与现代社会相协调 ,若用之指导体育实践,那就什么也不要做了。例如,竞技体育伤身费钱,首先就得废止;而一旦取消竞技体 育,整个体育也就失去了主导和灵魂。
    说体育学科是社会科学属性的,对路!但要把问题说到位。理论只有彻底才能说服人,只有能说服人的理 论才会有力量。所谓体育活动,必定是人的活动,既然是属人的活动,就必定要受到社会科学法则的激励,尤 其是当两类法则发生冲突时,必定是自然科学法则向社会科学法则做出退让。这是因为,人有情感,有心理活 动,有价值判断和意志倾向,这些内在的因素累积达到一定程度,就会迫使自然进程发生偏移甚至逆转。为什 么会有如此变异?因为说到底,人是万物的尺度,是人为自然立法。那么,具有如此重要意义的因素贯穿于体 育实践,体育学科的类属问题难道还不清楚吗?
    认清体育学科类属社会科学,这对于体育科研尤为重要,因为这种认识有助于我们避免简单套用自然科学 的研究方法而误入歧途。体育学科系列中也有将体育活动作为生物现象来认识的操作性理论,但那是必须最终 回归到社会科学大背景中才能秉赋意义的较低层次的研究和理论。体育学科系列中还有一些更具宏观决策意义 的将体育活动作为社会现象来认识的制导性理论,如教学理论和训练理论,对这些领域的研究,则必须力戒还 原论的倾向,不然,何止会贻笑大方。有人试图对体育课上整班学生的注意力、意志力以及情绪表现分别评出 1分2分3分—1分—2分—3分,而且是在全课45分钟内每隔3分钟即评定一次。 这种作法不仅仅把学生们当成机 械运动的刚体,而且也把评分人自己当成计算机器了,因为若不是机器就做不到如此精细运作而无意念疏失。 用这种方法以采集科研素材,将会给体育科研带来多大的误导!
    体育学科类属社会科学,社会科学却有一大弱点,就是同一课题由不同人来研究,会得出不尽相同的结论 。这是社会科学不甚成熟的表现,或者严格地说,社会科学还不能算是真义科学。但这并不妨碍有关社会现象 的课题研究,因为各种研究结论终将接受实践的检验,从而做出真伪判别;即便在近中期内无缘提交实践检验 ,那么,对于这类课题成果,还有一个中继性的逻辑检验标尺。在逻辑上无法自圆其说的理论,必定首先被淘 汰;逻辑链上的大小破绽,还将自行瓦解一批理论。这样,经过逻辑标尺严格初检之后的所剩理论,必定也会 具有成功通过实践终检的更大可能。 
    参考文献
    1 冯契主编,哲学大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92
    2 拉卡托斯,科学研究纲领方法论,兰征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
    3 凯德洛夫主编,物理学的方法论原理,柳树滋等译, 知识出版社,1990


《体育科研方法初论.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体育科研方法初论】相关文章:

土地征收初论08-05

欠薪保障基金初论08-05

教会音乐的省思(初论)08-05

初论数学思想的教学功能08-17

论宗密的方法论模式08-06

体育产业市场经营环境分析的方法论08-05

纯 粹 经 济 损 失 初 论08-05

论师德修养建设的方法08-17

论师德修养建设的方法08-13

在线咨询

论文-AI自动生成器

万字论文 一键生成

输入题目 一键搞定毕业范文模板
AI原创 低重复率 附赠査重报告

点击生成
ai帮你写文章
一键生成 高质量 不重复
微信扫码,即可体验

体育科研方法初论

    INITIAL STUDY ON METHODOLOGY OF SPORT SCIENTIFIC RESEARCH 体育学科的类属性等体育科研入门的若干前提性问题进行了论述。 rt scientific research. Then he discusses some basic questions prerequisite to sport scienti f-ic research, such as the character of scientific research、the concept of viewing sc ientific research methodology as a whole 、 the limitation of the teaching material of scie ntific research and the classification of sport subject.
    1 跳离治学误区
    体育科研专题讲座,人们习惯以“体育科研方法”称之。这种称谓本来并无大错,但在实际运作中却常常 引起极大误解。来听“方法”讲座的人,多急于学得一个二个甚至更多个成熟的、完整的、有效的科研方法; 而讲授科研方法专题的人,也总是尽力地按自己的理解对有关教材资料巧加增删扩简,以图满足学员的所需。 这样的供需心态,似乎亦属正常,然而,如此运作的结果每每却是,学员越来越没有耐心去听那些初看上去与 “方法”系列似无关联的内容,越来越率直地要求教员立即给出现成的、实用的、甚至“拿来就能用,一用就 见效”的具体可见的方法;而敢来讲授科研方法的教员,也都自称备有速成的、可靠的、并且适合于每一位学 员或大多数学员也适合于每一个体育项目或许多体育项目的具体可摸的科研方法。——这里的破绽是显而易见 的,遗憾的是,一遭遭期待落空和承诺无效,并没有使人发觉是认识偏差在做崇,大家仍旧不知灰心地一回回 重新期待和承诺下去。
    为什么“体育科研方法”这个称谓会导致认识偏差?对“体育科研”一词暂无须究诘,因为它只是指一个 待发之矢。问题的症结只在于“方法”一语。以往至今,无论将“方法”释为门路、程序,还是将“方法”说 成方式、手段,只要是挂在嘴上或印在纸上的方法,无论是成熟的、完整的、有效的方法,还是现成的、实用 的、普适的方法,其实均属预先给定的方法,而任何预先给定的方法,毫无例外地都是未赋生机活力的方法, 需有人的参与才能予以激活,也恰恰就在“需有人的参与才能予以激活”这一关键环节近前。人们止步了。这 并不奇怪,这是相对论思想尚未普及而经典时空观仍居主导的社会环境中的必然现象。既然看不到人的参与在 方法激活上的决定性作用,既然此类讲座的主题醒目标明是讲方法,那就怪不得在科研方法讲座中大家一同“ 炒买炒卖”具体方法,尽管紧接着的就是无从兑现的怨尤。
    那么,回避使用“方法”一词是不是可以纠偏矫枉呢?有人做过尝试,例如用“体育科研新论”、“体育 科研元理论”来取代“体育科研方法”作为讲座标题。但是,讲座标题中若没有“方法”两字,讲座主题的属 性还能算是明确的吗?所谓新论,能维持多久?讲过1、2次之后的内容还能算是新论吗?所谓元理论,原是指 以研究现象世界的科学自身为研究对象的理论,虽然“体育科研方法”本身也具有体育科学无理论的意义,但 若启用这样一个更为概括更为抽象的术语,是不是会徒劳地增加一层理解负担呢?而且,元理论概念的引入, 还会激发无限上溯的意识,元元理论,元元元理论会相继提出,这于基础建设时期的体育科研理论的基础构建 又何益之有呢?所以,思辨磋磨再三,回避使用“方法”一词,并非上策。
    方法讲座确实容易产生治学误导,但细细忖度,误导产生的根源却不在“方法”词语本身,那是一个更为 深层的理论课题,我们将另文专论。这里应强调指出的是,不论如何称谓体育科研专题内容,其真实内含只能 是对一般科研方法的深入认识,而一切具体方法均不过是无可原样重复但可供适当参考的实例。作为教员,一 般都无暇真正了解众多的学员,即便达到真正了解的程度,真正负责的作法,也只能是讲清楚他本人对体育科 研方法的认识,用以启发学员,以有助于学员最终也能形成属于学员自己的方法认识体系,然后再由学员自己 去运思筹划其独自的具体方法的操作。在讲述方法认识的时候,作为教员,理当列举他自己具体运用特定方法 而成功完结科研课题的实例,其目的仍在于启发学员的思路而不是提供成熟方法的模板。特殊情况下,作为教 员,也可能一对一地帮助学员从事科研活动,例如导师与研究生,但只要不是包办代替的作法,那么,教员也 只能更多地在某些具体方法的运作方面提供更加细微的参考意见;假如学员自己尚不具备相应的认识水平和方 法积累,这种帮助或任何帮助都是无济于事的。
    我们如此强调对于方法的认识,其实已经进入方法论的语境。在体育科研讲座中,方法一词既回避不掉又 易致误解,如果将讲座主题改称体育科研方法论,很有可能,这个两难问题即刻迎刃而解。从方法论的视角望 出去,体育科研方法连同一切其它方法,都只能是最终产生于求学者的自身而不是从外部被给予,正如吃进食 物长出肌肤而不是贴上馒头人可变胖。从方法论的视角望出去,每一个体育工作者连同其它领域的人士都自有 或将有一个属于个体的方法库,库中的所存不论是盈多还是匮乏,均不可让与他人,不是风格之高下所致,恰 是存在于个人知识结构中的方法储备的不可让与性使然。从方法论的视角望出去,在方法求索道路上的大块误 区便晰然在目,略转位向便不难跳离。当然,虽说不难跳离治学误区,但若干必要前提的思考功夫还是不可缺 少的。
    2 问究科研其事
    何谓科学研究?科学研究不同于一般劳作,它是专为高效助推一般劳作而进行的对于事物本质的深入思考 。与科学研究相对应的是技术操作,技术操作是按一定程序运用一定手段对事物状况进行改造的表层活动。技 术操作属于一般劳作,只是它有特定的程度和手段。为了认清科研其事,将技术操作用来对照比较,是为简捷 办法。
    科学研究在整个实践活动中总是处于更为基础的深层,故而对实践的进展常常更具制导作用。技术操作则 基本处于实践活动的表层,故而也更容易为人们所关注并发挥可见可感作用。科学研究和技术操作各有所长及 所用,绝不能相互取代,也不能相互贬抑,不过,更为重要的问题可能是,不宜将科学研究和技术操作等质齐 观。在人类史上,科研和劳作这两类事物并不是从来就有且同时产生的。早在刀耕火种的原始时代,人类没有 余力去做那些与其果腹御寒眼见无关的事,因而也不可能允许存在科研其事;劳作,劳作,为了生息繁衍,就 只有紧紧把握劳作。只是随着时代的发展,生产力水平有所提高,且当人类社会的局部基本达到不再为隔夜粮 遮身衫而忧心忡忡的境界之时,那些与吃饭穿衣全无直接关系的科学活动以及艺术活动才得以萌芽。科学事业 的发展当然不会是一帆风顺的,技术操作的立见功效与科学事业的久蓄缓发,形成鲜明反差,时时都在影响着 人们对科学事业的予夺取向,靠远见灼识而大力支撑科学事业的情况毕竟不多。但是,科学事业自从萌发问世 之后,就再也不能回到其与经济实力直线对应的因果律上去,而总是凭倚人的意志努力在顽强地寻求生机。当 然,科学事业最终也确以其巨大的精神及精神变物质的力量真实地回报着那些敢于投资于它的人。科学事业每 前进一步,技术操作的效率就成倍地增进一层;而技术操作的有效成果,又为实现一次次社会分工铺平了道路 。由于社会分工的进步,社会实体已经越来越允许并鼓励一部分人脱离技术操作层面而去专门从事科学研究活 动,所以,是科学事业而非技术操作的发展程度,事实上已成为一个社区领域发达程度的突出标帜。
    科学研究的成果,其实并不直接作用于现实活动,毋宁说科研成果直接影响着人的思想,而有思想的人是 迟早要参与变革现实的,所不同的是他究竟能以什么方式和多大力量去变革现实。科学研究活动恰恰就是为人 提供一种最好的变革现实的方式和尽可能大的变革现实的力量。
    由此可以想到,数据测量及其统计,仅只是对事物可见因素的把握和度衡,它并不是科研其事的主成份, 充其量也不过是技术操作活动而已。举例说,医生是科学家,护士是技术员,这种分工层次之差,与职业贵贱 并不相关,但确实是与价值梯度紧密相联的。医生诊断病因,开写药方;护士按照药方,给药打针;医生发布 指令,护士遵令操作。不难看出,医生的责任是首要的,在医生做出诊断的前提下,才能谈到护士的作用。当 然,护士的作用也不可少,但毕竟,医生的责任是难以替代的,而护士的工作是正常换班的。看不到这一点, 就不能算是真正理解科研其事;而由此偏斜出去,错认技术操作为科研运作,误将测试报告当成科学论文,都 是可能的。
    3 慎言方法分殊
    广义相对论的创立,将经典力学中相互矛盾的惯性系与非惯性系统一起来了,这使我们更加确信:世界本 来是统一的,研究世界上万事万物的基本方法也是一致的,只是由于人们自身的时空局限,只能接触少量事物 ,所以才把自己对有限事物进行研究所采用的习惯性方法,称做某某专门的或独特的方法,例如,体育科研方 法。这是误解。其实,科研方法是有的,用科研方法来研究体育现象的活动也是有的,但基本分辨不出哪一种 是专属体育的所谓体育科研方法,更不必说会有某一体育单项的科研方法。凡称体育科研方法者,其内里必有 一般科研方法之原型。所以严格说来,“体育科研方法论”这个称谓,也是有误的。不过,这样地误用一下, 或许是必要的,否则,单讲“科研方法论”,不是显得更为抽象了吗?当然,“误用”是有代价的,那就是容 易搅乱思想,将本来是为理解方便而做的观念上的分殊,错当作事物的本原状况来理解。所以,在实际论说体 育科研方法的时候,我们应当拓展并保持一般科研方法的视野广度,注意把握体育科研常用方法的原型特质。 这并非自陷繁琐,却是体育人士科研入门的真正捷径。
    4 明辨教材用场
    讲述科研方法的书很多,其中有不少值得一看。传授科研方法的课也有,其中某些话也值得一听。不过, 真正的科研工作是没有照搬书本去做的,也没有听从别人的指令去做而成功的。这其中的原委说复杂却也简单 :书是宝贵的,给人以营养,但书又是外在的,务须经由人的内在转换方派用场;前人的经验是宝贵的,给后 人以启迪,但任何经验又都是独具背景的,无法原样重现。百岁寿星不是对照食谱去吃饭的那种人,诸葛孔明 不是拿着兵书去指挥打仗的某军师;同理类推,一个成熟的科学工作者也不会循图索骥地去做任何一项课题。
    有人会问,诸葛亮初出隆中的时候是不是参照着某些训典而巧布兵阵的?史书上并未这样记载。大家知道 ,孔明熟读孙子兵法,尤其善用火攻,但想想看,火烧博望坡,建立第一功的运筹过程中,诸葛亮是不是亲自 察看地形,是不是充分探知曹兵的骄横心态,是不是巧妙调遣关张赵这仅有的三员虎将?这些细情在孙子兵法 上可没有写到呀。再后来,火烧新野,火烧赤壁,火烧上方谷,哪一次不是相机变通而出奇制胜的?同理类推 ,我们也不要对科研方法的成规抱存不切实际的幻想。当你还只能对照书本上的条款依样画葫芦的时候,你仍 须继续就学而不必急于出徒立灶。当你独立承担某一课题的时候,你应当已经做到心里有书而眼前无须有书。
    5 界定学科类属
    关于体育学科的属性问题,早在70年代后期就有争议,观点不外有三:一是自然科学属性观,一是社会科 学属性观,一是自然社会综合或双重属性观。论争持续10余年尚无公断,80年代末却不期然偃旗息鼓了。这是 学术领域里的不正常现象。
    由于学科属性问题没有搞清楚却又放弃了思辨之机缘,近10年来的体育科研活动实际上是在严重扭曲状态 下进行的,其结果是有目共睹的:那些与其学科属性相一致的研究,例如将生物化学当作自然学科所做的研究 ,尚取得一定进展;而那些与研究者所理解的学科属性明显矛盾的研究,例如将体育教学当作自然学科所做的 研究,非但没有进展,反而大步倒退了。
    说体育学科的属性是综合的,不对!等于什么也没说,因为“综合”一词并不表明属性。说体育学科具有 自然和社会双重属性,不好!一种事物的主导属性绝无“双重”之理,需要再做甄别。其实,这类综合说、结 合说及两重说是十分有害的,表面上看煞有一副不偏不倚的公允姿态,似能统摄全体,实际上却给不出任何有 效信息,只会令人茫然不知所从。
    说体育学科是自然科学属性的,狭隘!这是生物体育观的论调,而生物体育观终究不能与现代社会相协调 ,若用之指导体育实践,那就什么也不要做了。例如,竞技体育伤身费钱,首先就得废止;而一旦取消竞技体 育,整个体育也就失去了主导和灵魂。
    说体育学科是社会科学属性的,对路!但要把问题说到位。理论只有彻底才能说服人,只有能说服人的理 论才会有力量。所谓体育活动,必定是人的活动,既然是属人的活动,就必定要受到社会科学法则的激励,尤 其是当两类法则发生冲突时,必定是自然科学法则向社会科学法则做出退让。这是因为,人有情感,有心理活 动,有价值判断和意志倾向,这些内在的因素累积达到一定程度,就会迫使自然进程发生偏移甚至逆转。为什 么会有如此变异?因为说到底,人是万物的尺度,是人为自然立法。那么,具有如此重要意义的因素贯穿于体 育实践,体育学科的类属问题难道还不清楚吗?
    认清体育学科类属社会科学,这对于体育科研尤为重要,因为这种认识有助于我们避免简单套用自然科学 的研究方法而误入歧途。体育学科系列中也有将体育活动作为生物现象来认识的操作性理论,但那是必须最终 回归到社会科学大背景中才能秉赋意义的较低层次的研究和理论。体育学科系列中还有一些更具宏观决策意义 的将体育活动作为社会现象来认识的制导性理论,如教学理论和训练理论,对这些领域的研究,则必须力戒还 原论的倾向,不然,何止会贻笑大方。有人试图对体育课上整班学生的注意力、意志力以及情绪表现分别评出 1分2分3分—1分—2分—3分,而且是在全课45分钟内每隔3分钟即评定一次。 这种作法不仅仅把学生们当成机 械运动的刚体,而且也把评分人自己当成计算机器了,因为若不是机器就做不到如此精细运作而无意念疏失。 用这种方法以采集科研素材,将会给体育科研带来多大的误导!
    体育学科类属社会科学,社会科学却有一大弱点,就是同一课题由不同人来研究,会得出不尽相同的结论 。这是社会科学不甚成熟的表现,或者严格地说,社会科学还不能算是真义科学。但这并不妨碍有关社会现象 的课题研究,因为各种研究结论终将接受实践的检验,从而做出真伪判别;即便在近中期内无缘提交实践检验 ,那么,对于这类课题成果,还有一个中继性的逻辑检验标尺。在逻辑上无法自圆其说的理论,必定首先被淘 汰;逻辑链上的大小破绽,还将自行瓦解一批理论。这样,经过逻辑标尺严格初检之后的所剩理论,必定也会 具有成功通过实践终检的更大可能。 
    参考文献
    1 冯契主编,哲学大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92
    2 拉卡托斯,科学研究纲领方法论,兰征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
    3 凯德洛夫主编,物理学的方法论原理,柳树滋等译, 知识出版社,19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