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体现“课堂教学改进”的语文案例记载
体现“课堂教学改进”的案例记载
(每学期撰写案例4个,一学年8个)
案例记载(标题四号宋体,正文小四宋体,行距固定值18磅)
I. 背景
《山居秋暝》写山居所见秋山雨后黄昏的迷人景色和融怡陶醉的心境,大约是诗人隐居终南或辋川别墅时所作。诗的境界清澄透明,玲珑剔透,恰似一泓秋水,其中洋溢着浓郁的生活气息。
这首诗表现了王维向往田园生活的思想倾向,也流露出对仕途失望,厌弃官场的情绪。诗歌于诗情画意当中寄托着诗人的高洁情怀和对理想生活的执着追求。
诵诗百遍,其义自见”,诗歌教学中首选诵读法,以此来达到学生对诗歌的识记、初步感知,整体印象。学生的情感、心智资源是个无穷宝藏,挖掘学生的潜质,激发学生联想与想象,激活探讨兴趣,给学生自由空间,让他们主动走进诗歌当中,用自己的心去品味诗歌意境,体会作者的情感,以促动学生发现美,感受美,进而创造美。
本课以合作、探究为主,结合自主等多种方法,教学中大胆鼓励学生进行多种形式的讨论,并且充分给予学生交流的时间和空间,这就培养了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II. 叙述
片段:
一、 学生简介作者及写作背景,教师作补充
二、 教师作诵读指导,学生朗读古诗
三、 学生自主阅读本诗,分组合作讨论:
1、 在这首诗中,作者描写了什么时间,什么地点的景物?
地点:山中。时间:秋天傍晚下过一场雨后。
2、 作者为什么要突出“新雨”呢?
是为了突出秋雨之后山野间的明丽与清新,给人赏心悦目的感受。
3、 作者在诗中描写了哪些景物?
明月,松林,清泉,山石,青竹,浣女,青莲,渔舟。
4、 苏轼曾经这样评价过王维的诗:“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颔联和颈联中的四句,每一句都是一幅画,小组讨论,用几句话来描绘一幅画面。
5、 每一幅画面就象电影中的一个镜头,把这些镜头连起来就是山中的整个景致。这些景色给你什么感觉?
非常宁静,清新,恬然。
6、 我们可以看到,洗衣服的少女归来时发出了喧闹声,渔舟经过时莲花也随之摆动,为什么它们给你的感觉仍然是“静”呢?
以动衬静。正因为有这些声音,使得整个环境显得更安静。
7、 哪些是静景,哪些是动景?
“明月松间照”是静景,“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是动景。
8、 诗的尾联“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怎么理解?
任凭春天的百花凋谢,山中的美景还是让我留恋。
9、 王国维曾经说过“一切景语皆情语”,作者描写了那么美丽恬然的山中景色,所要表达的是一种怎样的感情呢?
(简单介绍王维的生平)
所表达的是一种对于山水的留恋,对隐居生活的渴望以及洁身自好,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思想感情。
10、山中明明有那么多美丽的景物,作者为什么还称这之为“空山”呢?结合作者的写作背景思考。
“空”字显示了山野间的安静与宽阔,这与作者希望远离尘世与世俗的愿望正好吻合。
11、以下过程略
II. 反思
本堂课符合有效课堂教学内容的适切性原则。
本堂课确立的教学方法是:根据学生的实际,从易到难,放低起点,铺设阶梯,逐步提高。不是教师“告诉式”的传授知识,而是组织学生“参与式”活动。教学过程宜由感性到理性,从诗词的诵读入手,引导归纳整理;不必追求知识的完整和深度,重在感悟应用;注重讲练结合,引导学生去发现、领悟。教师的任务是精选内容,不牵涉过深,尽量化难为易,激发学习的兴趣。这是我做的比较到位之处。
本堂课力争做到学生乐学,实现学生的自主学习,真正实现“教是为了不教”。 如何实现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有机结合,如何把文本鉴赏的无功利性和考纲考点的功利性相结合。如何使学生不仅乐学,而且乐考,有一种真正的来自内在的学习乐趣存在。有待自己在以后的教学中做进一步的探索。
要实现“高效课堂,有效教学”,需要建设一个宽松、和谐、创新的课堂学习环境。通过教师的引导,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创新兴趣、创新习惯及创新能力。从而真正意义上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提高语文成绩和能力。
教师的教学应当唤醒学生的知识积累,使他们由模糊变清晰,从零星整合成系统,从无意识走向自觉,建构起新的知识网络。只有教学得体,方法得当,注重师生互动,学生应该能学好,而且会感兴趣的。
【体现“课堂教学改进”的语文案例记载】相关文章:
课堂教学改进计划06-16
课堂教学改进计划02-09
课堂教学改进计划(精选17篇)04-12
课堂教学改进计划(精选22篇)04-27
课堂教学改进计划(15篇)11-09
改进课堂教学 创新师生关系05-01
课堂教学改进工作计划04-18
课堂教学改革是“少教多学”的完美体现08-20
浅谈课堂教学中如何体现素质教育03-31
记载童年梦幻的钟摆08-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