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关注学生实际,优化《品社》课堂教学
关注学生实际,优化《品社》课堂教学
——开题报告
徐汇区 日晖新村小学 张开云
一、研究的缘起
《品德与社会》是一门德育显性课程,它是以学生社会生活为基础,以品德教育为核心,促进学生社会性发展的综合性基础课,是小学德育的主导渠道。通过调查我发现,在真正的课堂教学落实中,特别是在小学中高年级的《品社》课上,时常会出现以下问题:教材的内容涉及的知识面广、难度大,有的内容离学生的生活比较遥远(如历史性、地理方面等内容);《品社》课本内容与现今学生生活不符(通常,书本上有关时事的教学内容有滞后的现象)……因此,学生对学习的内容产生了距离感,这样影响了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
课堂教学是落实教学目标的主阵地,进一步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显得尤为重要。用什么方法才能提升课堂效果?这是摆在我们一线教师面前的最实际的问题。我想,只有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拉近教材与学生之间的距离,才能更优化《品社》课堂教学,切实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因此,我认为有必要进行“关注学生实际,优化《品社》课堂教学”的研究。
二、研究的问题
本课题着眼研究如何切实地从“学生的实际需求”出发(特别是中高年级),挖掘教材内容与学生认知的最佳切合点,寻找学生乐于接受、能主动探究的课堂的易于推广、操作性强的教学方法,使学生变“要我”到“我要”。切实提高《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的实效。
要使“课程真正适应学生,学生更适应课程。” 课题的研究,必须是理论与实践操作共同进行、互为补充的反复研究活动,及在理论学习与实践教学中有针对性地寻找各种有效的课堂教学方法,并分析归总。(特别要重视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
在操作中,必须重点考虑以下几个问题:
(一) 在设定三维教学目标时,用什么方法确保目标的设置即符合课程大纲的总目标,又符合各层次学生的实际需求?
(二) 在设计教案、课堂教学实施时,哪些教学方法与手段是最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激发思维碰撞、学生鼓励积极参与的,以达到知识、方法、态度的最高效率的提升。
(三) 《品社》学科的德育渗透性强,怎样能确保学生长时间在课堂学习之后任能巩固或提升自己的知识、方法和态度?(课堂教学的延伸)
三、研究的范围和基本概念界定
本次研究“以学论教”,从教育的几个基本环节着手进行分析,旨在紧密结合学生实际,提高《品社》学科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研究的对象是3——5年级的小学生;课题研究的人员是日晖新村小学《品社》学科教学的一线教师;研究的范围为上海市徐汇区日晖新村小学;研究的主要任务是:
(一) 寻求制定适合学生实际、体现时代变化的教学目标的方法
(二) 寻找现今小学中高年级《品社》学科课堂落实教学目标的实际问题并寻求一系列有效的解决方法
1. 确保教学的效率(时间的利用率高)
2. 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兴趣、思维、参与)
3. 重视教学后的结果(知识、方法、态度)
(三) 怎样使《品社》课堂教学中“德育渗透”的广度与深度最大化
四、研究假设
设想,通过对课堂教学的大量观察分析,和实践操作论证,寻求有效的方法,在有限的课堂教学中最大程度上落实“两纲”精神。不但要使学生更热爱《品社》学科,而且能在最大限度上帮助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学有所用”。
在研究的过程中,逐步强化并提高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教学目标的有效达成”的意识,使之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形成教学互动。教学过程中各教学环节及课堂提问的设计、教学方法和手段的运用,都有明确的目的性,符合小学生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规律,讲求教学的实效。
五、研究方法
课题将采用以下研究方法:观察法 、调查法、文献法、试验法、理论演绎法(经验总结法、案例研究法、行动研究法)……
六、文献综述
本课题的探究,应以《上海市小学品德与社会标准解读》、《改进小学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的几点意见》等市级教学纲要和指点意见为理论依据,结合中外各学科成功的有效课堂的教学案例和《如何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等资料作为参考依据,寻找出各种适合《品社》学科课堂教学的最有效的教学方法。
七、论文框架(研究内容)
引、 ( 阐述小学中高年级《品社》课堂教学现状,提出: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关键在于关注学生的生活实际)
一、 合理备课,源于学生生活
(一) 了解学生生活实际
1. 分析学生实际问题
2. 认识学生认知困难
(二) 寻找学生实际困难
(三) 有效处理和拓展教学内容
二、 优化课堂,体现学生主体性
(一) “提问”引发学生思维
(探究后补充各种有效“提问”的方法)
(二) “活动”贴近学生生活
(探究后补充各种有效“实践活动情境”的方法。)
(三) “总结”提升学生认识
(探究后补充各种有效“总结”的方法)
三、 课后衍生,走进学生生活
八、研究进度
本课题研究为期2年,具体分为三个阶段
(一)第一阶段——研究准备阶段(2009.1——2009.2)
依据本学科特点及自身情况、能力,定下研究内容、目标,完成课题研究的开题报告。
(二)第二阶段——操作实施阶段(2009.3——2009.12)
1.2009.3——2009.4
(1)参考文献,进行理论研究:有效的课堂具备哪些特征?
(2)征求各一线教师意见,提出《品社》学科中,教学目标与学生实际有哪些差距?课堂落实教学目标存在哪些问题?并综合主要问题。
(3)从各类文献中寻找出适合本课堂的实践操作方法(特别关注:以学生发展为本)
2.2009.5——2009.6
理论与实际相结合:
(1) 选出的课堂操作方法进行课堂实践。(同课异构)
(2) 分析各种课堂实践方法在《品社》学科中适用程度,并寻求结合点。
(3) 整理出实践操作后发现的课题难点问题。(待定,实际操作后进行整理)
3.2009.7——2009.8
(1)根据整理出的课题难点问题进行新一轮的“文献资料”搜寻。
(2)设计更适合操作的新方法。
4. 2009.9——2009.10
(1)教学实践中落实有效教学的新方法,并在实践中改进。
(2)进行部分有效方法的归总。
5. 2009.11——2009.12
在区级层面进行与课题研究相关的课堂实践课研究探讨活动。
(三)第三阶段——结题总结阶段(2010.1——2010.8)
全方位了解研究初期研究成果的推广情况,进一步修正完善课题研究成果,全面整理研究过程集结的资料,撰写研究报告,完成结题工作,形成本课题研究的结题成果。
九、参考文献
张民选 《上海市小学品德与社会标准解读》上海 上海教育出版社 2006年
市教委 《 改进小学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的几点意见》 2007年11月
江苏阜宁丰唐实验学校 《如何才能实现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中报教育 2009年1月
【关注学生实际,优化《品社》课堂教学】相关文章:
优化英语课堂教学,让学生“动”起来08-19
加强自主学习 优化课堂教学05-01
浅谈如何优化数学课堂教学08-20
优化美术课堂教学能力论文11-02
文言文课堂教学之优化途径08-20
语文多媒体课堂教学情境中的几点关注08-25
教师要关注课堂教学中的细节08-23
结合工程实际,提高专业课堂教学有效性08-24
电教媒体对美术课堂教学的优化作用08-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