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语文课要把握三个“度”
语文课要把握三个“度”我是语文课的狂热爱好者,自己爱上课,也爱听别人讲课。好的语文课确实能 “余音绕梁”让人“不知肉味”的,那种感觉和流行音乐爱好者观看天王巨星的演唱会一样痴迷。许多人追星,汪某人追语文课。
在所有学科里面,语文课是最具个性的课。面对同一篇课文,不同的讲课者从解读、把握、设计到模式到流程到风格,直至到效果都是截然不同的。很大程度上语文老师的个性特色决定着语文课的特色,语文老师文学素养的高低决定着语文课质量的高低。精彩的语文课堂往往首先要呈现一名个性飞扬魅力十足的语文老师。
但这样说不是鼓吹语文课杂乱无章,无可遵循,随心所欲,个人至上。任何科学的东西都是有基本规律和结构框架的。语文知识也是科学,所以还是有基本结构框架可遵循的。只是这个框架最基本最普及而已,其加工、改造、填充、翻新、提高的舞台无限广阔无限高远。
笔者认为不管是备课还是讲课还是评课,都要从三个方面进行考虑、架构和衡量——就是这节语文课的宽度、深度和新颖度。
宽度
语文知识尽管有其内部的规律和秩序,但与理科知识比较,知识点是散乱的、“无序”的,需要授课老师通过自己的精心设计巧妙串接起来。一节课既要突出重点还要兼顾字、词句、段、篇等方方面面,既要自然顺通晓畅还要生动有趣富于吸引力,既要完成既定的知识传授还要能从容应付突发提问;就像拉网,对于“大鱼”“小虾”都要网络,要疏而不露,严而有序,梯次渐进,扎实有效。这对语文老师要求很高的。语文老师要有广博的科学文化知识和较扎实的授课功底,才能编织缤纷丰富喜闻乐见的语文课堂。
例如语文老师的授课语言,不能艰涩迟钝干瘪枯燥词不达意,一定要准确、恰当、流畅、生动、文采飞扬,甚至要妙语连珠。一堂课没用上几个成语、谚语、俗语、名言、佳句、诗词,是不能原谅的。千万不要低估孩子们的语言鉴赏力,干巴直白简单重复的语言会让他们大失所望的,他们在听课过程中受不到优秀汉语言文化的熏陶绝对是老师的失职。请欣赏浙江安吉高级中学特级教师郭吉成教学《雨霖铃·寒蝉凄切》的一段教学总结:
师:同学们说的很好。看来同学们对这首词有了初步的认识。这首词是婉约派词作的代表作,写法上采用了铺叙的手法。柳永平生专力写词,题材以都市风光、歌妓生涯以及羁旅行役为主,擅长白描手法,铺叙景物大都层次分明,音律谐婉,词意真切,喜用口语,一扫唐末五代词人雕琢习气。又大量创制慢词,对词体的发展起了推动作用。下面我们通过朗读具体地去体悟这首词的情感。读诗在于体悟把握作家的情感、诗情,而后才能进入他的内心。这首词中的诗情——作者的情感,是通过对客观景物的描摹和场面的描写来表达的。请同学们再诵读这首词,初步体会这首词的情感。
再例如导语的设计,是开门见山式,是设置悬念式,是迂回包抄式,还是层层剥笋式等,要选择一个适合自己的,而不是连导语有几种模式还不知道!怎样在阅读教学中渗透写作?怎样巧妙进行读写结合?都是要提前考虑总结方法胸有成竹的,而不是连有哪些方法老师还不知道!
陆游说“汝果欲学诗,功夫在诗外”,授课的功夫也在课本之外。语文老师一定要博览群书,处处留心,勤学好问,广采博纳,兼收并蓄。有些名人说语文老师应该是“无所不知无所不晓”的“杂家”,的确是颇有见解的高明之论。因为只有这样,语文老师才能在讲课时旁征博引上引下联随机应变应付自如,课下学生问到的时候不至于“卡壳”,自己笔耕的时候也能信手拈来。
在宽度的把握上要重视一个“活”字。
深度
深度和宽度是相对的,这里所说的深度专指对教材的理解、把握、处理的程度。《故乡》是鲁迅的名篇,小学生学习接选的《少年闰土》,那是为了让孩子们通过对比珍惜现在幸福生活,学习写人的技巧;而初中生学习全文,那是为了让孩子们理解那个时代农民的痛苦生活,明白鲁迅对“人性” 的探索和对国民的拯救,引导孩子们关注生活关注社会;可是我们从成人角度看这篇课文,不得不从写人叙事技巧上、反映现实深度上、忧国忧民思想上赞叹鲁迅的确是高手。像这样的课文,要求教不同年龄段的教师在讲解的时候一定要适度把握,找准适合本阶段孩子年龄特征和认知规律的切入点,既不可过深也不能肤浅。
老师对教材主题的解读和阐释应该是深入浅出的,是用最简单的语言解释艰涩繁复的道理,是画龙点睛的。鲁迅在短短的《故乡》中浓缩了一个农民的一生,一个富于生命力和表现力的活泼红润的少年闰土,最后成了一个神情麻木、寡言少语的人,表现了中国普通民众的生命和活力是怎样被扼杀的,反映了封建社会从精神上对农民的摧残。怎样让生活在新世纪“蜜罐”中的对那个“吃人社会”毫无认识的“独生子女”们理解这个主题,是摆在初中教师面前的难题。可以通过充分阅读文本抓住文中的几组对比:理想中故乡与现实中故乡的对比,少年闰土和中年闰土的对比,杨二嫂“豆腐西施”与“圆规”前后生活的对比,“我”和闰土关系的对比,“我”和闰土友谊与宏儿和水生友谊的对比来分析。让孩子们去品味,去思考,去感同身受,去比较鉴别,了解当时官、匪、绅对农民的多重剥削,充分认识黑暗社会的罪恶,从而学习作者的忧患精神,培养社会责任感。学生对中心的总结,可以点到即可,不必苛责求全。让学生感受、认识到了,学到体会中心思想的方法,作用远大于把中心思想背下来。
面对不同年龄的学生授课要掌握恰当的语言深度,例如面对小学生,不论你国学功底多深,一定要少说之乎者也,因为他们听不懂。我在2007年暑假参加在北京大学举办的创新作文竞赛,北大中文系曹文轩教授要给来自全国的小学、初中、高中学生和所有家长以及带队老师做报告,听众群有懵懂可爱的小学生有年已半百的家长有经验丰富的老师,年龄跨度很大,文化程度参差不齐。这个报告怎样做?直白了没有味道,艰深了有人听不懂,我在下面颇为曹教授踌躇。结果,曹教授的报告从自己创作经验谈起,语言平实风趣,事例生动具体,不疾不舒,娓娓动听,让小学生哈哈大笑,让中学生不断点头,让家长感慨良深,让莅会老师交目称赞,全场凝气屏声,一片沉醉入迷。这就是名家的高水平。
在深度的把握上要突出一个“巧”字。
新颖度
新颖度也是衡量语文课的重要标志。一个尽管很好的授课方法也不能管用十年,例如课堂简笔画,本来直观形象易于理解增加情趣,可是你讲《狼和小羊》就画狼,讲《骄傲的公鸡》就画鸡,讲《董存瑞舍身炸碉堡》就画碉堡,好,等你讲《国宝——大熊猫》的时候还没上课呢孩子们就知道了你一定要画大熊猫,成了“司空见惯混闲事,纵使运用也平常”。所以,千万不要糊弄孩子,轻视孩子,老师如果不学习不变通不改进,孩子们会产生审美疲劳的。所以语文老师的授课方法和语言技巧要不断提高和创新。
我提倡语文课搞对比教研,就是让多个老师讲同一节课,比较谁的方法更新颖,更时尚,更紧扣时代脉搏,更灵活多变解读文本,更适合改革和教育发展的需求;谁的能让人听后耳目一新,感叹:“咦!原来还可以这样讲。”
请欣赏著名特级教师于永正的一次课前谈话:
师:同学们好!
生:于老师好!
师:怎么知道我姓于的?
生:老师说的。
师:说我姓于。老师还告诉你们什么?
生:你叫于永正。
生:你是一位全国特级教师。
师:全国特级教师?江苏省特级教师。(众笑)还讲什么?
生:你上课时对待学生很平等。
师(笑):说的好话真不少。
生:你当学生是自己的朋友。
生:你跑过许多省市。
师:跑过,用腿跑。(做奔跑状)(众笑)到过,跑过也行,快就用跑,跑过许多省市。
生:你是一位中年男性。(笑声)
师:中年男性,不是女性。是男是女?(众笑)
师:你们老师贵姓?
生:邱老师。
师:当你一见到我的时候,对你们老师说的话产生怀疑吗?有什么想法?
生:你头发白了。
师:不是中年男性了。(众笑)
生:老年男性。
师:看来邱老师说得不准确。不是中年男性,是老年男性。
生:你很幽默,很平易近人。
师:很幽默,很平易近人。来,握握手。(与该生握手)你很会思考。
生:原来于老师也是戴眼镜的。
师:戴眼镜好,不然后面的同学看不见——在下面做小动作看不见了。
师:对我产生怀疑吗?中年男性一下子变成老年男性。对邱老师的话还相信吗?光听说就相信这不是科学的学习态度。
生:应该眼见为实。
师:你对邱老师的话半信半疑?
生:是的。
师:耳听为虚,眼见为实。两节课后请你站起来,把你对我的印象说一说,好吗?一言为定。(指着刚发言的学生说)
生(大声):一言为定。(抚肩示意生坐下)
教学伊始,于老师利用与学生初次见面这一特殊情境,与学生进行交流。看似闲聊,实是切切实实的言语交际训练。可谓亲切自然,新颖别致,不露痕迹。
新是多方面多层次的,手段的新和理念的新是新,语言的新和面孔的新是新,方法的新和技巧的新也是新。有些老师戏言只要穿身新衣服就能收到很好的教学效果,可见孩子们对新的渴求是多么敏感和强烈。
讲课是创造性劳动,需要时时创新。给语言穿上幽默外衣,吸取时代声音,紧跟时代步伐,选用时尚元素,避免老生常谈,才能上出新颖有趣的语文课。
这里所说的“新”不是一味迎合学生的扭捏作态和奇谈怪论,而是立足学科特点符合语文规律的创造和改革,所以要体现一个“实”字。
【语文课要把握三个“度”】相关文章:
青年班主任最需要把握的三个度08-17
生物教学中应注意“度”的把握08-07
抓住三个要素 把握小说主题04-27
德育渗透应把握的三个方面08-17
作文教学要把握住“四要”08-16
小学语文课堂的三个关注08-24
巧妙把握孩子心理构筑精彩语文课堂08-24
思想政治课改中把握“度”的策略08-18
毕业生应聘交谈须把握五个“度”08-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