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大学课堂不是娱乐至死的脱口秀场
大学课堂不是娱乐至死的脱口秀场
每到期末,各班都要选部分学生对任课教师的教学情况测评打分。我注意到,许多学生给教师的评价和建议中都有一条——课堂比较枯燥,希望老师上课能更有趣、生动、激情一些。而那些平时在课堂上要求严格、课后作业较多的老师往往得分较低。
这种情况并非我校特例,《中国青年报》2月4日报道,北京市某著名学府一名中文教授在年终评教的学生打分中,出人意料地居于末位,“这位教授在全国业内向来以治学严谨著称”。记者在全国多所高校采访时发现,大学里的师生关系也由此发生一些微妙变化,一些老师为“邀宠”,上课内容不多,段子不少,课堂气氛嘻嘻哈哈,而要求严格的老师反而很受伤。
一个最基本的常识是:获取知识不能一蹴而就、一步登天,需要无尽的付出和辛勤的汗水,而一个人要想拥有出色的思辨能力,需要博览群书和深入、独立的思考,这是一场艰苦卓绝的斗争,没有任何捷径可循。如今,学生们的要求似乎越来越“高”了,而那些严谨的老师却尝到了一种莫名的挫败感。不知道当年孔子讲学时,其门下弟子也会要求夫子讲个段子,嘻嘻哈哈过完四十五分钟?
究竟是什么造成了今天这一切?也许尼尔·波兹曼的《娱乐至死》可以告诉我们一个答案:电子、数码图像的视觉享受早已严重地冲击了传统的印刷文化和纸质媒体,在电视、网络的包装下,新闻、政治、体育、商业、文化、学术等等,一切都在向娱乐进军,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大众,恐怕课堂教学也要“娱乐至死”了。
的确,比起大学课堂,看电视不需要记忆、学习、运用甚至忍受许多东西,也不会有让人头疼的“作业”,电视里还有精彩的故事,比如《百家讲坛》里于丹讲《论语》心得,每一段都有生动的故事,再配上节目编导制作的精美图像和音乐,俨然一场视听盛宴。至于当下的综艺节目更是泛滥成灾,在一帮电视人的策划与包装下,主持人俊朗的外表加上风趣的谈吐、幽默的台词、夸张的演绎、无厘头式的调侃,这些所谓的“激情”甚至是歇斯底里正引领着收视狂潮,成为年轻人崇拜和模仿的对象。
尼尔·波兹曼说,在美国,老师们从小学到大学都在增强他们教学内容的视觉刺激,减少学生们必须应对的阐述比重,他们布置的读写任务越来越少。而教育行政部门的官员也认为,把电视、铅字和电脑这三种媒介结合在一起,能够培养高层次的思维能力。可见,随着电视、网络媒体的兴起,人们对其依赖性也在逐渐地加强。
西塞罗说过,教育的目的是让学生们摆脱现实的奴役,而现在的年轻人正竭力做着相反的努力——为了适应现实而改变自己。虽说社会上刮什么风,校园里就会起什么浪,但是,大学课堂绝不是娱乐至死的脱口秀场,教师也不是节目主持人,适度的幽默与激情是需要的,幽默与激情之外,是知识和文化的传承、延续,更是批判性思维的开启,智慧的启迪。
【大学课堂不是娱乐至死的脱口秀场】相关文章:
《娱乐至死》读后感09-14
娱乐至死读后感06-07
《娱乐至死》读后感07-19
《娱乐至死》读后感3篇04-28
《娱乐至死》读后感(精选14篇)02-25
娱乐至死读后感5篇06-07
《娱乐至死》读后感(精选24篇)04-22
《娱乐至死》读后感6篇02-09
娱乐至死读后感6篇02-25
娱乐至死读后感(6篇)02-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