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位置:范文先生网>教学论文>语文论文>阅读教学文本解读策略

阅读教学文本解读策略

时间:2023-03-03 09:14:46 语文论文 我要投稿

阅读教学文本解读策略

准确定位 潜心会文——阅读教学文本解读策略谈                                                      屏南县光华小学 叶兆芬

阅读教学文本解读策略

 

 语文教材中的文章,文质兼美,意蕴深远,准确深入的文本解读,考验着每个小学语文老师的教育理念和能力。教师作为课堂引导者的角色要求语文教师首先必须对各种文学现象有自己专业的理解。具体到每篇课文,语文教师只有对文本进行深入细致的解读,读出文章蕴涵的深刻地感情,读出文章精巧的构思,读出文章隐藏的哲理,读出难点,读出疑问,才能做到高瞻远瞩,在课堂上游刃有余地引导学生的思维,才能与学生一同在阅读教学中享受阅读的快乐。

 何谓文本解读?指教师对文本(课标、教材及有关的课外阅读资料)的感知、理解和评价,进而产生感受、体验和理解并形成对文本材料的价值取向的一个过程,是阅读教学的准备阶段。教师文本解读的准确与否、深入与否直接影响着教学设计和教学效率。

 那么,如何进行有效的阅读教学文本解读?

 一、走进课标,准确定位。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教师、学生、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在学生自主阅读,进行个性化的文本解读的基础上,教师应引导学生准确把握文本的价值取向。这就决定了教师进行文本的解读,不是作为一名普通的读者,而是引导学生进行文本解读的引领者。因此既不能作简单的单方向的对象性解释,也不能对文本作简单的评判,应是一个进行意义建构的过程。

 1、与编者对话,揣摩编者之用意。文本解读的过程是一个丰富、复杂的过程,尤其是阅读教学的文本解读更应该做到多角度、多层面和多元化。走进课标,从本套教材的解读入手,了解教材及本册教材的特点及体系,是文本解读的第一步。教师只有在教学前认真揣摩编者对本册教材、单元、课文、练习的编排用意,在具体的教学中才能做到心中有本,游刃有余。教师只有把握教材的编排特点。了解课标的理念和要求,才能进行准确的文本解读,才能把握文本的价值取向,才能合理、有效的使用文本,有的放矢的进行阅读教学。

 2、与作者对话,体会作者之思想。“与作者对话”是教师阅读文本的过程,是对教材中某一篇课文和具体语言文字的感悟和理解。这时,教师以文本为媒介,与潜在地存在于文中的作者见面,发生心灵碰撞和灵魂融合。“与作者对话”,就是教师通过各种感管去触摸、品味、探究文本,是教师将自己的情感倾注其内,使自己的思想与作者产生共鸣的过程。只有当教师深入教材,真正走进作者的情感世界,体会作者的思想以后,才能把握文本的意义及实质性的重点内容。才能给文本的价值取向准确定位,从而进行有效的阅读教学。如:课文《阿里山的云雾》一课,作者生动地描写了阿里山云雾动态和静态的壮观场面,字里行间流露的是作者对阿里山云雾的真爱。第一次教学这篇课文,我将学生引入到我对文本的这一解读中。因此,将教学的重点定位在引导学生体会阿里山云雾静态和动态的壮观场面,教学结束,学生留下深刻印象的是阿里山云雾的壮观场面。偶然的一次听课,教者对文本的解读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课堂始终围绕“爱阿里山的云雾”展开教学,引导学生在感悟语言文字的同时,与作者的思想碰撞,和作者产生共鸣,调动了学生的情感参与,使作者受到了情感的熏陶。反思以前的教学,才发现自己对文本的解读是肤浅的,表面的。如果作者不爱阿里山的云雾又怎能变得那么美丽,那样可爱呢?如果将文本这样定位,课堂教学效果当然就大相径庭了。

 3、与学生对话,感受学生之感受。文本解读的最终目标是引导学生走进文本,而“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这就要求教师要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充分考虑学生的生活体验和对事物的认识态度和方法。“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我们既不能把学生的读书收获当作是对文本的理解,全然不顾文本的价值取向;又不能一意孤行,理所当然地把教师的认识和感受强加于学生。从学生的角度解读文本,有利于课堂上及时、有效地引导和调控,使学生能及时调整自己与作者的对话,更正确、全面、深入地理解文本的意义。如:成语故事《自相矛盾》的寓意对教师来说,是十分浅显明了的。但对于生活经验不足的学生却容易曲解,没想到许多学生对楚国人的认识只是停留在骄傲,说大话上。如果课前不充分考虑学生的感受,课堂上就很难把握这些生成。

 二、走进课文,整体感知

 综观目前阅读教学现状,课堂上教师串讲、细问、面面俱到的现象屡见不鲜。一篇篇文质兼美的文章,往往在课堂上会被分析得支离破碎。《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还应考虑汉语言文字的特点对识字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和学生思维发展等方面的影响,在教学中尤其要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感和整体把握的能力。”课标这段论述告诉我们,母语学习的主要形式是感悟,整合教学环节,有利于学生对课文的整体把握,才能较好地落实阅读教学目标,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如何做到整体把握呢?首先应深入教材,尊重文本。

 1、找准阅读教学的切入点。在与文本的对话中,我们不难发现大部分课文中都有“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切入点。或一词,或一句,或一段;或开篇,或总结,或承上启下。找准以上切入点,引导学生从整体感知课文,就会让学生对文本留下完整的印象。平时的教学中,我经常从以下几个方面去解读文本。⑴抓题眼。题目是课文的眼睛,是课文内容的高度概括,有的课文,抓住题目,步步深入,不失为一种好方法。如:课文《乌塔》,紧扣题目,引导学生分以下步骤教学:乌塔是什么样的人?他做了件什么事情?他为周游欧洲做了那些事?紧扣题眼,就抓住课文的重点,使教学设计清晰,课程目标得到整合。⑵抓关键词。如果我们仔细地阅读和品味语言文字,就会发现课文中有许多高度概括,内涵丰富的词语,这些词语对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起着很大的作用。如:《诺曼底号遇难记》文中的“镇定自若”一词,形象地表现了哈尔威船长身处险境,临危不惧,更体现了他舍己为人的精神。教学中,我是这样围绕词语设计教学的:“镇定自若”是什么意思?哈尔威船长在什么情况下镇定自若?在这种情况下,一般人会有什么表现?你从该词读懂了什么?你能读出这样的语气吗?引导学生从这些关键词入手,进行整体分层设计,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⑶抓中心句。中心句的呈现方式因文而异。有的开篇点题,有的篇末总结。有的是全文的概括,有的是段落的小结。

 2、精心设计问题。著名教育家钱梦龙说过:“我在备课时,首先考虑的不是自己怎样讲文章……有时候自己在阅读中遇到难点,估计学生也会在这些地方发生困难,就设计几个问题,让学生多想想。”其实,对文本的解读,在很大程度上,是对一些具体问题的解答过程,这些问题的产生与设计,呈现与表达,教师必须通过一定的载体——教师的问来表现。如何精心设计问题呢?一方面我们要充分利用每篇课文后的一两个统领全篇的探究性的问题。如:《跳水》一文后有这样的问题:作者通过这个故事,想告诉我们一些什么?《桃花心木》课后的问题是:我从种树人的一番话中悟出了什么道理?这些作业的设计,着眼的都是课文整体,问题搞清楚了,整篇文章也能够准确把握了。另一方面,我们要精心设计一些有利于拓展学生思维,有利于学生自主探究的问题。如:《珍珠鸟》的教学,我就以“珍珠鸟是怎样逐步信赖我的?”一问为主线,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文本。

 三、走进细节,突出重点

 如果用“大刀阔斧”一词来形容整体感知课文的教学,那么重点内容的教学就应是“千锤万击”了。高林生老师曾经说过,阅读教学的核心和关键是培养学生的“独立阅读能力”。这种能力只有让学生在大量的阅读实践中才能得到培养和提高。作为一篇课文,要教学的知识点很多,作为教师,要进行正确、合理的文本解读,用自己的“火眼金睛”去发现文本的精华、细节,这些既是作者的情感之所在,又是语言学习的范例。引导学生走进细节,感悟语言文字背面蕴含的东西,学习作者的表达方法,是阅读教学的重点。

 1、创设情境,调动学生的情感。情境是一种“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氛围,是师生情感的流露,是激荡学生心灵的场面。有意识地创设情境,可以使语文对儿童充满永不枯竭的魅力。听一位老师教学第二册《识字6》的四个词串,印象深刻。教师在学生初读的基础上,通过播放“塞北、江南、海岛、高原”四个不同区域的录像,让枯燥的词语在形象的画面和动听的音乐中变得丰盈起来,使学生产生身临其境之感,既加深了学生对词语的理解,又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学生声情并茂的朗读,是学生内心真实的体验。情境的创设途径是多样的,但要用的恰当。一个游戏,一首歌曲,一段朗读,一幅画面,几句话语……都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2、引导品味语言文字。每篇课文中总有那么几处引人入胜的描写,有的含义深刻,有的描写生动,有的充满诗情画意。《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品味语言文字就是引导学生感受、理解和欣赏,学习和领悟作者的写法,迁移运用。如教学《雾凇》这篇课文时,我就将教学的重点放在引导学生品味语言文字上,通过对“渐渐地”、“轻轻地”、“一层又一层地”和“银线”、“银条”、“银松雪柳”等词语的读中理解和感悟,体会作者用词的精确,提高学生感受语言的能力。通过对语言文字的层层欣赏,雾凇的柔美、奇特的画面逐步在学生脑海中形成。

 3、文本的拓展与训练。语文课程是开放而富有创新活力的,这就要求阅读教学要不断拓宽文本的范围,适度的文本拓展与训练更能开阔学生的视野,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和实践能力。如:一位教师在教学《青海湖,梦幻般的湖》一文时,将“梦幻”的内涵进行拓展,由课文中青海湖延伸至我们的家乡,充分调动了学生的观察力和想象力。让同学们说说心中的对家乡的爱。并出示填空:家乡的   ,梦幻般的   。这样的拓展和训练使学生增强对祖国和家乡的爱,既丰富了学生的认识,也是对文章主题”的进一步深化,同时也发展了学生的语言。

 总之,解读文本时,要潜心会文,去抓住作者的思路,体会作者的心境,再去感悟语言,就像桥梁和渡口把我们与文本联系起来。我们每一个语文教师都走过了“普通读者—教师—学生”的文本解读心路历程,因此我们要摆脱功利目的,自由欣赏作品,细读文本,潜心会文,既把握文本的主要倾向,也读出白己的独到感受还要充分考虑儿童学习的困难,深入浅出地帮助学生阅读文本。就如王崧舟老师所说:“文本是你漂亮的倒影。”

【阅读教学文本解读策略】相关文章:

浅谈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文本解读的策略08-03

解读文本:高效阅读教学的起点08-16

源于文本,超越文本──阅读教学价值取向引导的文本策略08-17

“超文本”理念与“大阅读”策略──我的阅读教学观08-17

浅谈语文阅读教学中的文本多元解读文献综述08-20

解读文本之象08-17

小学语文对话教学中教师文本解读的策略研究08-20

与文本对话:文本解读的不二法门08-15

关于文本解读的几点思考08-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