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高职院校学校文化建设核心价值观研究
高职院校学校文化建设核心价值观研究杨兴华
[摘要]对道德的强调和进取心的树立是中国的文化传统,价值观、英雄任务、典礼仪式和文化网络是西方文化的四大要素。“爱岗敬业,自强不息”作为常州轻工职业技术学院学校文化的提炼扣集中体现,是学校文化的核心价值观,与中西方文化不谋而合。学院本着以人为本、文化自觉和校企结合的原则,从制度导向、课程设置、榜样示范、仪式激励、环境熏陶和强化培训等方面着手,为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和谐的大学生心理状态、和谐的校园氛围的理想目标而努力。
[关键词]学校文化核心价值观和谐
[作者简介]杨兴华(1957-),男,江西九江人,常州轻工职业技术学院党委书记,副教授,研究方向为学校思想政治教育。(江苏常州21 3164)
[中图分类号]G718.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0)36-0019-03
一、对“爱岗敬业,自强不息”学校精神的概念阐述
《周易》言: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行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在确立以“爱岗敬业,自强不息”为学校文化的核心价值观时,我们并无刻意寻根问祖,但令人惊喜的是,我们学校文化的核心价值观居然是传统文化的现代化诠释。这种吻合绝不是一种偶然,而是一种必然。因为对道德的强调和进取心的树立是中国的文化传统,是儒家文化所极力倡导的。《周易》言论和学校文化的核心价值观是一种“源与流”的关系,二者是一脉相承的。
真理的表现形式各异,但是,当揭开形式的外衣发掘其内涵时,发现真理总是具有相似性。在构建学校文化时,我们无意于从西方生搬硬套弄来一个理论,来强加在要研究的事物上并以之作为论述的依据。在西方企业里,文化有四大要素:价值观、英雄任务、典礼仪式和文化网络。拿学校文化的核心价值观和这四大要素对照,同样能发现二者有着惊人的吻合。(范文先生网 www.fwsir.com)学校所构建的学校文化和东西方文化的“不谋而合”,从表层上讲,坚定了我们构建以“爱岗敬业,自强不息”为核心价值观的学校文化的决心和信心;从深层次上讲,促使我们把学校文化建设纳入到高职院校建设和发展的轨道上来,并放在整体办学方向和培养目标的大背景下来操作实施,改变了过去学校文化建设孤军作战,甚至认为学校文化建设就是第二课堂的一些错误观点。
作为一所高职院校,提出“爱岗敬业,自强不息”为核心价值观的学校文化,具有极强的针对性和现实性。“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以学生为中心,以能力为本位,培养面向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实践能力强、具有良好职业道德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和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办学指导思想鲜明地体现了学院的职教特色。学院确立以“爱岗敬业,自强不息”为核心价值观的学校文化是和学院的办学指导思想保持紧密一致的。
二、“爱岗敬业,自强不息”学校精神确立的依据
首先,学校文化虽然可以建构,但是学校文化也具有一定的自发性。“学校文化是人们为了保证学校中的教育活动顺利进行而创立和形成的一种特有的文化形态,是一所学校在长期的活动中积淀下来的、师生员工共同创造并共同遵守的办学思想、价值观念、学校作风与传统、行为规范和规章的总和以及体现上述内容的各项物质载体和行为方式。”“爱岗敬业,自强不息”是对常州轻工职业技术学院学校文化的提炼和集中体现,是学校文化的核心价值观。
其次,当学生一进校门,就向他们灌输“岗位”和“职业”的概念,紧紧抓住了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即培养面向生产一线的高技能型人才。同时,在体现高职特色、强调技艺的同时,学院没有忽视对“德”的培养,积极培养学生“爱”和“敬”的良好职业道德和职业素养,体现了高职教育的另一要求,即培养高素质人才。
再次,在学校文化的核心价值观中,我们提出“岗位”和“职业”的概念,更深的意义在于:就学校文化的概念和本质而言,学校不是独立的、封闭的个体,学校的发展和生命力更多的是来源于它的社会性和开放性,即学校与社会的联系。同时,就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而言,工学结合、校企结合是高职教育发展的必由之路,在道路的背后,推进校企文化融合、实现校园文化和企业文化的对接、构建高职特色的校园文化则是学校和企业实现对接的根本。学院文化的转变是其他一切转变的基础和根本,缺少学校文化的转变,其他的一切转变都是肤浅的、表面的。所以,学院强调“岗位”和“职业”的概念,强调学校文化的社会性和开放性,强调和企业对接的高职教育的特殊性。
第四,就成长环境而言,和本科院校学生相比较,高职生的文化知识整体上要差一些,学历也要低一个层次,他们的低起点决定了他们要付出更多的努力,才能成才和成功。
最后,在我国,和普通高等教育相比较而言,高职教育的起步比较晚,加之人们对高职教育有很多的误解和不正确的看法,决定了高职教育目前在一个比较艰难的环境中成长,这就要求高职教育者必须发扬“自强不息”的精神,有一股迎难而上的勇气,来献身于高职教育事业。
三、“爱岗敬业,自强不息”学校精神构建的原则
(一)以人为本
学校文化的主体是师生员工,是人,因此,以人为本是构建学校文化的首要原则。它有三个层次:第一,以人为本就是尊重人的本性。人本主义代表马斯洛认为,由低到高人有五种需求: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爱与亲密的需要、尊重的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人的这种自我发展和自我实现的愿望,就是一种人性。以人为本,也就是要最大限度地满足人的自我实现和自我发展的需要。在学校中,表现在校园环境的布置、学校制度的设计等,都要符合人的发展。让师生员工学习、生活、工作在学校中能享受到一种环境之美、人际关系之和谐。第二,以人为本是以正义为前提的。也就是说,学校的制度设计等文化建设应以人性向善为前提,而不是以某些人的利益为依据的。譬如,有人提出了一些符合少数人,甚至个别人利益的某种要求,而这种要求又违背了大多数人的利益,或者损害了集体的利益,那么,我们不能因为“以人为本”而迁就这少部分人。第三,以人为本,必须面向全体师生员工,要以绝大多数人的人性发展为前提,换言之,以人为本是一切为了广大师生员工的利益,充分发挥师生员工的积极性、能动性和创造性,让每一个人最大限度地得到发展。
以人为本是一种柔性管理,与此对应的是刚性管理,刚性管理主要是制度管理。学校管理应以制度管理为主,还是以人性化管理为主?以刚性管理为主还是柔性管理为主?笔者以为,制度设计应体现人性的发展,而人性化管理应以制度为依据。也就是说需融合制度管理与人性管理的本质,这种管理就是文化管理,文化管理是管理的最高境界,文化管理是一种以人为本的管理,
(二)文化自觉
既然学校文化是一种实然存在,那么学校文化建设本质上是传承与创新。从文化传播学的角度看,学校文化的传承与创新是濡化( enculturation)与涵化(acculturation)的结合。所谓濡化,其实是文化的一种纵向传递。文化人类学家发现,社会文化的许多方面上一代都趋同于下一代,表现出一定的连贯性,生活方式的这种延续部分是通过可以称之为濡化的过程来保持的。由此可见教育在学校文化建设中的重要性。学校文化中的优良传统是通过一代一代师生的传承而保留下来的。所谓涵化,是指由不同文化的个人组成的群体,因持久、相互、集体的接触,两者相互适应、借用,结果造成一方或双方原有的文化模式发生大规模的文化变迁。因此,涵化主要是指文化的横向影响。学校文化作为一种亚文化,必然受到整个社会文化的影响,同时也受到周边学校文化的影响。这就启示我们,学校文化是一个开放的系统,是一个与外部文化不断双向交流的过程,因此,在构建学校文化时,应注意汲取外来优良的文化,同时要保持自己学校文化的本土特色。也就是说,学校文化建设应在坚持主流文化的同时,兼收并蓄,保持学校文化的多元性和生态性,使学校的主流文化与其他非主流文化之间保持适度的张力,(范文先生网 www.fwsir.com)从而促进主流文化的发展。
学校文化既要传承学校的优良文化,又要汲取同时代其他文化的精华;既要保持主流文化的延续,又要让主流文化与时俱进。而要做到这样,学校文化建设就必须保持一种理性,也就是一种观察的目光,一种恬淡的心态,一种创新的精神,而建立在这种目光、心态和精神基础上的理性,就是一种文化自觉。学校文化建设只有做到文化自觉,才能保持学校文化的活力和魅力,使学校文化呈现开放、开拓、生态的生命质感。
(三)校企结合
高职学校的主要任务是为企业输送具有敬业精神、掌握熟练技术并能适应现代工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高技能人才,这就需要高职学校构建学校文化时以高职教育特色为基础。校企结合既要体现学校文化的特色,又要考虑企业文化的现实。工学结合、校企结合是高职教育发展的必由之路,采用走出去、请进来的办法,使企业与学校各方面结合得更紧密,可以让培养的学生更好、更快地适应用人单位的需要。在道路的背后,推进校企文化融合,实现学校文化和企业文化的对接,构建高职特色的学校文化是学校和企业实现对接的根本。优秀毕业生邓建军爱岗敬业、自强不息的精神上是这种校企结合的典范,这也是我们之所以要以邓建军精神作为学校文化核心价值观的原因。
四、“爱岗敬业,自强不息”学校精神构建的途径
学校文化的核心是理念文化,但落脚点式是行为文化,前者是形而上的东西,后者是形而下的东西,前者只有通过后者才能够体现出来。任何学校文化都不是自发产生的,学校文化的产生和发展需要经历反思与研究、设计与实践、批判与更新等基本历程。学校文化是可设计、是教育者自主实践生成的,因此,我们需要不断拓宽学校文化建设的路径,以建设富有成效的学校文化。
(一)制度导向
学校制度是通过强制性的力量,对学校成员的行为进行规范、引导和约束,从而形成学校制度所期望生成的学校文化。在学校文化从浅层到深层、由外化到内化的过程中,规章制度是一种基本力量。围绕“爱岗敬业,自强不息”精神核心,我们确立了“诚信,笃实,勤俭,创新”的校训和“质量立校,人才强校,特色兴校,依法治校”的办学理念。
(二)课程设置
学院开设的素质拓展课程中的大学生德育记录环节是新一轮德育课程改革所倡导的一种开放式的质性评价方法,是学校、教师、学生共同参与的交互活动。通过直观、生动地记录学生在某一领域、某一阶段的成长过程,让学生看到自己思想政治发展的足迹,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增强自信,从而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地发展。
《学生德育发展记录卡》包括学生本人承诺、入学教育、政治理论学习、社会实践、心理健康教育、诚信记录、奖惩记录、社团活动情况、政治追求、校园科技文化活动情况、公益活动、道德行为、操行登第、院系认证15个部分,能够全面、客观地反映学生基础性发展目标达成的情况及个性发展等方面的内容。同时,也能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够较清晰地认识到自己的基础素质、潜质和发展方向,从而更好地调动每一个学生奋发向上的主观能动性。
在对学生进行记录和评价的过程中,必须秉持过程性原则、反馈调节原则、激励性原则、互动性原则。即一是要注重学生成长发展的过程,将评价与记录贯穿于日常的教育行为中,使学生成长记录真正成为过程评价;二是要将评价的结果以科学的、恰当的、具有建设性的方式反馈给学生本人,促使其最大限度地接受,从而对自身建立更为客观、全面的认识;三是要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并展示自己的才能和成绩,在活动过程中获得成功的愉悦;四是要在评价活动过程中指导学生学会合作与交流,使学生在情感体验等方面得到进一步发展,为自己的进一步发展提供动力。
(三)榜样示范
无形的学校文化要让师生员工在实践中能够感知和体会,必须要有活生生的模范人物来将这种文化内涵形象地体现出来,他是学校价值观的践行者,对内提供角色榜样,对外代表学校形象。以“爱岗敬业,自强不息”为核心的学校文化的提出,正是基于优秀学子邓建军所散发出来德技双馨的魅力。随着时间的沉淀,邓建军已经衍化成为一个符号、一个典型、—个代表,在他身上集中体现了学校文化的核心价值观。实际上,学校存在着一大批“邓建军式”的人物,为此,我们还编辑出版了《校友风采录》供同学们学习和借鉴。
(四)仪式激励
仪式是学校文化的一个重要载体,是学校文化体现的一个重要途径。学校通过仪式,如开学典礼、国旗下讲话、毕业典礼等,对参与者产生积极的、潜移默化的作用。
(五)环境熏陶
一个文化味道很浓厚的学校物质环境可以让师生员工随时随地感受到文化的存在,自觉不自觉地、有意无意地感受文化的熏陶。学校置建军林、造建军桥、塑建军像、贴学习邓建军标语,成立建军班等,让学生感受到浓厚的学校文化氛围。
(六)强化培训
对师生员工进行学校文化培训,是一个常规性、基本的学校文化建设途径,有针对性的文化培训,在短期内可以让全体师生员工对学校文化有一个全面的认识。在实践过程中我们具体采用的方式有校友风采录、校史陈列室、交流培训感悟、杰出校友事迹报告会、演讲比赛、素质拓展等。
五、“爱岗敬业,自强不息”学校精神构建的目标
达到和谐状态是事物的一种理想状态,也是学校文化建设所追求的目标。矛盾是无处不在、无处不有的,学校文化建设的和谐状态只能在相比较中存在,只有开端,没有止境。学校文化框架下的和谐互动包括了很多层面,即和谐的师生关系、和谐的大学生心理状态、和谐的校园氛围。
(一)教师文化
教师文化是指学校文化的重要方面,它包括教师的价值观、教育理念、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教师文化对构建和谐的学校文化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和谐的学校文化首先体现在和谐的教师文化。浓郁的学术氛围、和谐的人际关系所形成的教师文化,是学校文化和谐性的重要表征。要使教师文化对建设和谐的学校文化起推动作用,教师文化必须具有以下特性:
1.示范性。教师文化是一种先进的文化。例如,创建学习型的教师组织。一方面,教师的教育理念与时俱进,教师以先进的教育理念为指导,促进自己教育方式的转变,从而融洽师生之间的关系;另一方面,学习型的教师组织倡导一种读书学习的风尚,影响着学生的学习,对学生的学习行为起一种榜样的作用。
2.宽容性。教育在神话时代与传说时代,(范文先生网 www.fwsir.com)校长与教师都是专制的。教育回到了人的时代,学校靠的是每一个人,各尽所能,发挥所长,这就要民主和宽容。在当今这个强调科学发展观的时代,以人为本是时代的主旋律,在这种情况下,更应强调宽容意识。只有宽容,教师之间才能和睦相处;只有宽容,师生之间才能真诚相待。
3.沟通性。人是具有不同个性的个体,人在本质上具有社会性。因此,人的这种差异性和社会性就决定了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相处,需要沟通,沟通是和谐人际关系的前提。
(二)学生文化
学生文化是学校文化的主体之一,从某种意义上讲,学生文化是学校文化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学校的全部教育归结为三句话: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为了一切学生。树立学生楷模和创建优秀的班集体是学生文化建设的重要方面。
1.要树立学生楷模。学生楷模最能体现学校价值观和学校精神。学校应通过学生楷模引领学校的学生文化建设,这是因为:学生楷模具有引导作用,他们的优秀品质、言行举止、感人事迹能深刻地影响其他学生;学生楷模具有聚合作用,学生楷模产生于学生群体之中,他们的理想、信念、追求具有现实基础,易为其他同学认同,从而形成一种向上的群体力量,或者说是学风;学生楷模具有调和作用,他们能以良好的形象化解学生与学校之间的冲突。因此,我们在构建学校文化时要善于发现学生楷模,注意培养学生楷模,着力塑造学生楷模。
2.要创建优秀的班集体。优秀的班集体是学生文化的重要方面,班集体的集合点是班风,班风对学生的成长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建设优秀的班集体,需要确立班集体的奋斗目标,需要培养正确的集体舆论,需要实现班级的民主管理,需要形成坚强的班级核心,需要寓教于丰富多彩的活动之中。
美国学者沃勒认为,学校文化发展过程中存在着一种教师所代表的成人文化与学生同伴群体文化之间的冲突。这种文化被称做“反学校文化”。因此,我们在建设学校文化中也应注意学生的反学校文化。通过改善师生关系、设置学生喜欢的课程等消除学生的反学校文化的根源,从而促进学生文化的发展,构建和谐的师生文化。
学校文化对学生成长产生熏陶和催化作用的同时,学生在成名之后,反过来又会对学校文化的迸一步完善和发展起着推动和促进作用。中国有句格言,叫“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邓建军成为名人后,在扩大其母校影响,提高母校知名度,以及对在母校就读的学子们所起的示范和激励作用,是极其巨大的。“说不如看”的道理人人明白,看一个具体的东西,不仅是使人感到实在,更能让人信服、接受,以致最终能让全体师生员工理解为什么要学和怎样去学。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我们认为,一切对校园文化研究的结果均应落实到名人、名校这个基点上,它们是成功地营造校园文化的结晶,是校园文化建设所追求的实在性产物。`[参考文献]
[1]张鹏,校园视觉文化中隐性价值的研究[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8.
[2]杨九俊,吴永军,建设新课程:从理解到行动(通识卷)[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3.
[311邦虎.校园文化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
[4]杨善民,韩锋.文化哲学[M].济南:山东大学出版杜,2002.
[5]闻曙明.隐性知识显性化问题研究[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6.
[6]钟启泉.现化课程论(新版)[M].上海:-t海教育出版社,2003.
[7]赵中建,大学校园文化[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高职院校学校文化建设核心价值观研究】相关文章:
高职院校营销实践社团的建设研究08-16
高职院校营销实践社团的建设研究08-15
有关高职院校学生柔性管理的研究08-13
学校文化建设的核心是育人08-13
论企业文化对高职院校文化建设的启示08-13
当前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现状与路径探讨08-05
以岗位能力为核心的高职课程标准的研究08-16
新形势下高职院校德育工作研究08-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