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关于构建就业导向下职业能力培养的课程体系研究
关于构建就业导向下职业能力培养的课程体系研究
李桂霞
[摘要]课程体系是实现培养目标的载体,关系到学生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问题,是保障和提高教育质量的关键。文章在明确职业能力、课程体系内涵和分析了我国高职教育课程体系改革现状的基础上,构建了由专业课程、综合实践和综合素质课程三个模块构成的就业导向下以职业能力培养为本位的课程体系。
[关键词]高职教育 职业能力课程体系
[作者简介]李桂霞(1960-),女,山东招远人,广东科学技术职业学院教务处处长,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高等职业教育管理。(广东珠海519090)
[中图分类号]G718.5[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0)36-0151-01
高职教育培养的人才要适应社会的需求,专业设置和专业建设来体现所培养的人才质量,因此课程体系和课程内容是其核心和关键,关系到学生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问题,所以,高职教育课程体系和课程建设势在必行。
一、职业能力与课程体系的内涵
高职教育教学的目标是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这主要是指一个人在现代社会中生存生活,从事职业活动和实现全面发展的主观条件,包括职业知识和技能,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社会交往能力和不断学习的能力。职业教育以就业为导向是指课程设计指向工作需要而不是学科系统,它是高职教育的特性,也是课程体系改革的核心问题和关键所在。
课程体系是指在一定的教育价值理念的指导下,将课程的各构成要素加以排列组合,使之在动态过程中统一指向专业培养目标实现的系统。课程结构是课程体系的主体部分,是指根据实现专业培养目标的需要,某一专业课程体系中各组成部分的组织、排列和配合的形式。
二、我国高职教育课程体系改革阶段分析
我国高职教育课程体系的改革大致经历了以下几个阶段:
第一.20世纪80年代初期,在确立离职教育之初,其课程设置的体系主要是模仿和借鉴本科教育课程设置的体系和模式,基本沿用本科压缩型的“三段式”学科型课程体系。 第二,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至90年代初,针对高职教育普遍存在的重理论轻实践、重知识轻能力等问题,开展了以强化实践教学为重点的课程体系和课程内容的改革。但改革基于普通高等专科学校实施的学科课程体系,还不能对课程体系和课程内容进行根本性的改造,仅在“三段式”的基础上增加实践教学的内容。
第三,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至21世纪初,在这一阶段高职教育有了实质性的发展,此阶段已初步认识到高职教育的独特性,对高职教育的课程改革等问题提出适合的对策,并学习和借鉴国外富有特色的职业教育课程模式,开展以培养职业能力为重点的课程体系改革,初步形成了理论与实践并行的“二元”课程体系,但本质意义上的高职教育课程体系还没有完全形成。
第四,2006年开始,随着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计划的实施,标志着我国高职教育发展正式转向内涵建设,各高职院校积极开展了以引进和借鉴国外先进职教课程模式为重点,重构高职课程体系的研究与实践。目前,高职教育课程模式由单一走向多元、从封闭走向开放,正在逐步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高职教育课程体系。
以上几种课程体系结构尽管有所不同,但在课程设置的体系上,具有以下共同特征:课程体系具有较明显的板块组合特征,在专业课程设置的体系上,(fwsir.com)明显突出了课程体系的职业定向性。
三、就业导向下职业能力培养为本位的课程体系的构建
(一)就业导向下职业能力培养的课程体系框架(如图所示)
(二)课程体系中各模块的内涵
第一,专业课程模块原则上按照专业群建立了基本一致的专业基础课程模块,即专业群课程模块,然后按照专业(方向)或不同订单要求建立相应的专业方向课程模块,根据专业发展的要求建立相应的专业拓展课程模块。以工作任务(过程)为线索确定课程设置,以职业能力为依据组织课程内容,以职业技能鉴定为参照强化技能训练,将职业素质教育贯穿始终。
第二,综合实践模块包括必修的各实践教学环节和可以替代学分的课外实训,课外实训项目选自于项目超市,项目超市打破了专业界限,由各专业部分综合实训项目组成,包括校内综合实训项目和从企业引进的真实项目,供学有余力的学生选用。
第三,综合素质课程模块包括由政治理论课、大学英语、计算机基础、体育、就业指导等组成的全校公共课程模块,由人文艺术与修养、创业方法与创新精神、企业文化与企业发展、现代信息技术与文经类融合的课程、学生职业生涯发展指导、各种特长类或竞赛类项目等组成的综合素质拓展课程模块。
四、就业导向下职业能力培养为本位的课程体系特点
根据就业导向下课程体系框架分析,可以发现以下特点:
第一,新的课程体系以专业课程为主体,综合实践和综合素质课程为两翼,专业课程、综合实践和综合素质课程三个模块的课程并列开设,并贯穿了整个教学过程的始终,专业课程和综合实践两个模块可构成培养学生实践动手能力的系统,专业课程和综合素质课程两个模块可构成培养学生基础知识的系统。
第二,在新的课程体系中,课程设置有了明确的职业针对性。根据不同行业的需要设置不同的基本技能的课程,职业能力的培养贯穿始终,使学生在学习期间就能得到职业体验和职业能力的训练,培养学生迅速上岗和面向职业生涯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第三,新的课程体系体现了“按需设课”构建的原则,即根据专业培养目标的需要设置课程,教师个人的研究兴趣与爱好甚至专长都只能在专业课程体系的范围内发挥,专业培养目标所需的课程一定是学生必需的和急需的课程,而不仅仅是“有用的”或“将来有用的”课程。
学校课程体系建设,具有很强的专业性,推进学校课程体系建设,应该在充分尊重各专业办学自主权的前提下,通过多种渠道和方式实现。各专业可根据专业的不同特点,本着课程设置模块化、教学内容职业化、教学组织灵活化、教学过程开放化、教学手段现代化的改革思路,坚持推行双证书制度,构建就业导向下职业能力培养为本位的项目式、任务型、专业课程模块化的多元化专业课程体系。
[参考文献]
[1]钟启泉.现代课程论[Ml.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
[2]徐国庆.职业能力的本质及其学习模式[J].职教通讯,2007(1).
[3]赵志群.对职业能力的再认识[Jl.交通职业教育,2008(3).
【构建就业导向下职业能力培养的课程体系研究】相关文章:
基于情景模拟教学的职业软能力培养研究08-16
新时期职业技术人才培养体系的构建研究08-17
软件工程专业能力与课程体系研究08-05
论以就业能力培养为目标的职业生涯教育07-23
学生创新与应用能力培养研究08-05
“学习能力培养研究”开题报告08-06
职业技术教育中创新能力的培养与实践的研究08-17
关于培养学生片断作文能力的研究08-19
职业教育教师教学能力的构建08-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