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弃考”引发的高职院校发展困境与应对举措
“弃考”引发的高职院校发展困境与应对举措
口李雄鹰
摘要:“弃考”是高等教育界的新生现象。它的出现对高等教育发展带来新的冲击和影响,尤其是对处于发展关键时期的高等职业教育,“弃考”对高等职业教育的直接影响就是生源减少。高职院校应直面冲击,通过制定“回笼教育”方案、提升质量应对“弃考”引发的冲击。
关键词:“弃考”;高职院校;举措
作者简介:李雄鹰(1976-),男,甘肃宁县人,厦门大学教育研究院博士生,兰州大学教育学院讲师,主要从事高等教育理论研究。
中图分类号:G718.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7518(2010)34-0024-03
就在我国围绕《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讨论未来高等教育发展愿景、制定高等教育发展战略、坚持以质量为核心推动各类高等教育协调发展和实现由高等教育大国向高等教育强国转变等问题之际.2009、2010年连续“井喷”式高中毕业生“弃考”现象却成为社会各界热议的话题。“弃考”现象的出现对我国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带来新的冲击与思考,尤其是对处于发展困境与发展关键时期的高等职业教育的冲击很值得我们深思。
一、“弃考”——高等教育发展必须面对的事实
2009年是中国90后第一次大规模出现在高考考场上.也是“井喷式”“弃考”现象第一次强烈地吸引了人们的眼球。原本“弃考”是常见的高考现象,每年在高考进行的不同时段都有零星学生由于身体、心理、学习成绩等原因放弃高考。但2009年有84万应届高中毕业生放弃参加高考,人数如此剧增,着实令人震惊。而根据相关数据预计.2010年弃考人数接近百万。
如果说2009年之前零星考生“弃考”纯属高考竞争中的正常现象,不足为怪。那么,2009年有近百万考生弃考.而且2010年延续了这样的趋势,就不得不引起我们的思考。一时间,“弃考”现象成为社会各界热议的话题。针对“弃考”,人们纷纷展开了各种各样的分析、探索、批判与思考:比如批判大学公信力下降.人们不再认为上大学是“跃龙门”的唯一选择:指责大学质量下滑,培养的人才不适应社会需要,大学生毕业就意味着失业,就业问题成为大学发展的瓶颈:认为国家对高等教育的经费投入不足,大学学费渐长,学生(尤其是农村学生)学费支付能力下降,上不起大学等。
面对社会指责,大学无法回避问题的存在,“弃考”行为的确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我国高等教育发展中的问题。一些研究认为“弃考”是好事,是帮助大学发现自身问题的又一个机遇.有助于大学实现由规模扩张到内涵式发展方式的转变。
二、“弃考”原因探析
“弃考”现象虽然来势迅猛,但是造成“弃考”的原因却可以从社会以及高等教育发展中梳理出来。
(一)适龄升学人口基数减少导致“弃考”
针对“弃考”有关人士认为,适龄升学人口总量减少是高考报名人数减少的直接原因。从应届高中毕业生人数看(见表1).由2008年的849万人降到2009年的834万人,再降到2010年的803万人,应届高中毕业生人数显然在下降,这直接导致了参加高考人数总量的下降。
然而,2009年的84万以及2010年近百万弃考生是应该参加高考却放弃了参加高考。适龄升学人口基数减少和“弃考”都会导致高考总人数下降,但适龄升学人口基数减少却不是造成“弃考”的原因。所以.升学人口基数减少可以解释高考总人数下降,但不能解释“弃考”。
(二)放弃高考境外求学
在相关调查中.39.0%的受调查者表示出国是因为开阔视野,国外环境更易成才。在“弃考”学生中,因出国留学而选择“弃考”者达21.1%。这表明已有部分学生不满于国内的教育环境,宁可选择境外求学。反观我国学生出国留学情况,各种留学服务广告宣传声势浩大.各种国际课程班如A-level(英国课程)、AP(美国课程)、SAM(南澳大利亚州课程)、IB(国际文凭课程)等招生火爆。据上海、北京、广东、浙江等地多家留学中介统计,高中毕业生赴海外上大学的数量正在以接近20%的速度递增。闱越来越多的高中毕业生“弃考”而选择境外求学,造成了国内大学新的生源危机。过去是国内大学之间争抢优秀生源,现在国外大学也加入了这个行列,使生源竞争进一步升温。尤其是对处于招生底层的高职院校,必将导致生源锐减甚至“无生可招”的危机局面。
(三)教育投入与产出失衡——上大学“不划算”
媒体评论“弃考”时提醒应防止新的“知识无用论”抬头。然而深入分析,“弃考”并非由知识无用观念所致,而是上大学“不划算”。弃考学生绝大多数来自农村,在过去.上大学是农村学生改变命运的唯一出路,有很多农村学生通过上大学“跳出农门”,实现理想。但是对农村学生来说这条路越走越艰难,一方面,大学收费大幅度上涨,由1995年的800元左右上涨到2009年的5000元左右,但在此期间,国民人均收入增长却不到4倍。支付一个大学生的相关费用需要一个农民10年的纯收入,子女教育开支占到农村家庭收入的32.6%。另一方面,毕业后找不到适合工作使农村生源毕业生陷入新的贫困,“读书脱贫”变成“读书致贫”。城乡贫困人群中有40%-50%的人提到家里穷是因为“孩子读书”。由此,很多农村家庭对“读书脱贫”的信心日渐减弱.但他们并非不想上大学,而是“上不起”、“不划算”,从而“弃考”。
(四)宏观与微观层面教育公平问题导致弃考
追求教育公平是我国教育发展的目标.但教育公平依然困扰着我国城乡教育发展。从宏观层面看,城乡教育在教育投资、师资水平、教育设备、学生素质、教育机会等方面都存在明显差距。根据中国社科院发布的《当代中国社会流动》报告显示,2002年全社会的各项教育投资是5800多亿元.其中城市占77%,而占人口总数60%以上的农村仅获得了23%的投资。从招生比例看,重点大学招收农村学生的比例呈下降趋势。清华大学2000年农村学生的比例为17.6%.比1990年减少4.1个百分点。目前全国城乡大学生的比例为82.3%和17.7%。如此状况,在高考竞争面前,农村学生明显处于劣势。微观层面,应试教育在基础教育阶段仍然“大行其道”.教学以提高升学率为追求,教师只重视成绩靠前有望升学的少部分学生.大多数学生处于被忽视状态.无成就感。平时还可以,一旦面临高考的严峻考验,实力不足、缺乏信心、升学无望等因素迫使他们提前放弃高考。
三、“弃考”对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冲击
“弃考”对整个高等教育发展都会带来冲击,但是对高等职业教育的冲击更直接、更显著。
首先会影响高等职业院校的生源。近年来,我国高等职业教育迅速发展.不仅为我国培养了大批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而且也加快了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进程。但是制约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问题也不少.其中生源问题已经成为高职教育发展的“瓶颈”。到2008年底,我国的高职院校超过1200所(还在继续新建).占全国高校总数的70%左右,高职在校生超过1300万人.占全国高校在校生的一半多。而高职院校的录取除公安、司法、安全、艺术和体育类院校在提前批次录取外,其余均在重点院校和普通本科院校录取结束后才进行。所以,“弃考”人数上升会使高职院校原本就存在的生源不足问题雪上加霜。如果照此趋势发展,一些高职院校甚至会濒临无生可招而倒闭的危险。
其次是挑战高等职业院校的定位与发展路径。“弃考”导致高职院校生源减少.势必也会演绎出高职院校间的生源大战.也就对高职院校的定位、质量、特色等发展问题提出挑战。有限的生源定会选择定位准、质量高、有特色、易就业的学校。而反观我国高职院校,经过近30年的发展,高职院校在办学主体、教育模式、师资队伍等方面取得较大进步,国家也启动了“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计划”.重视高等职业教育发展。但是,高职院校依然存在不少问题。如社会认同低.40.7%的人认为只有分数低才会报考高职.33.2%的人认为上高职没有前途.25.5%的人对高职不了解,不想报考,只有27,8q的人认为上高职也能成才。经费投入少,如机械专业生均实验仪器设备的使用额仅为0.18万元,远低于国家规定标准0.40万元。学校定位不准,缺乏特色,在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上向研究型大学看齐.盲目仿照,有违职业教育发展规律。培养过程重理论、轻技术,“双师型”师资缺乏,以研究型大学教材为范本,实习基地欠缺,学生操作能力训练不足.没有突出职业教育的“职业”与“技术”特色.导致培养的学生在理论上比不过研究型大学的毕业生.在技术上比不过熟练的农民工,人才质量受质疑,就业遇尴尬。由此,高职院校为能够吸引更多学生,就必须面对并改进这些问题,走出发展困境。
第三是考验高等职业院校的应变能力。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教育已经由社会的边缘进入社会中心,与社会发展变化的关系日益密切。作为高等教育重要组成部分的高等职业教育.更是直接为社会各行各业输送职业技术人才。因此,社会发展变化、技术创新与变革方向、行业发展趋势与人才需求变化等都会影响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需要高职院校对这些变化作出反应.及时调整专业结构和人才培养方向等。“弃考”作为一种社会现象,也是一种教育现象。看似与高职院校没有直接关系,但却因为“弃考”会影响高职院校的生源而会引起生源竞争、高职院校定位、特色、质量等问题的连锁反应,同样需要引起高职院校对此问题的高度重视。在以市场为导向的背景下,谁的敏感性高,谁反应快,谁能及时作出调整,谁就是竞争的赢家。这就要求高职院校必须要有对市场变化的强感知能力和预测能力,随时跟进市场变化,及时调整发展方向。
总而言之,“弃考”对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冲击有表层的,也有深层的;有即时的,也有未来的。如果高职院校能够直面并深入分析这些问题,找到相应对策,弃考带来的冲击反而会成为高职院校发展的契机。
四、面对“弃考”离职院校的应对举措
面对“弃考”的冲击和影响.高职院校既要能解除近忧,又要能排除远虑。解除近忧就要做好“回笼”教育的准备,解决生源问题;排除远虑就必须改变发展路径,以提高质量、树立品牌作为发展诉求。
(一)做好“回笼”教育的准备
我国的高等职业教育应将职前教育和职后教育连接起来.为各种年龄阶段的在职人员提供培训和进修学习机会,使高等职业教育融人终身教育体系。根据前文对学生“弃考”原因的分析.“弃考”并不是学生不想上大学,而是上不了好大学:上大学的教育投入与其毕业后的收益之间严重失衡.与其期待的收益相去甚远;上大学不仅没有解决家庭贫困问题,反而造成家庭贫困。总之他们认为上大学不划算才迫于无奈而“弃考”。那这些“弃考”生会去哪里呢?根据调查,绝大多数都加入到打工的队伍.“提前就业”。从功利的视角,他们暂时可以挣到1000-2000元左右的工资,似乎比较实惠。但是,知识经济时代企业的技术革新、生产自动化等发展趋势也对员工提出了技术和能力要求。一个高中毕业生从事企业低端生产还可满足要求,若要提高收入,承担中高端生产任务,从知识存储和技术掌握上他们都达不到。所以.工作的压力和提升的诉求会迫使部分打工族产生学习的动机和要求。如果他们要学习,最有可能的去处是职业类院校,而不会是普通大学。这就要求职业类院校要充分做好接收打工族“回笼”接受教育的准备。
由于这部分人有一定工作经验.在不同层面上操作过生产设备.所以对他们的教育应与全日制在校生有所区别。应从培养目标、课程设置、学习方式、教学方法、学习要求、学习时间等方面人手,“量体裁衣”.制定一套适合打工族接受“回笼教育”的培养方案,吸引更多打工族接受教育。这样,一方面满足了打工族的学习要求.另一方面也在一定程度缓解了职业院校的生源危机。
(二)改变发展路径,提升职业类人才培养质量
我国是发展中的制造业大国.急需大量技能型人才.从当前职业类院校的规模看可以满足职业类人才培养的数量要求,但不能满足质量要求。所以在大量学生“弃考”导致职业类院校生源不足的情况下,就必须转变思路,改变发展路径,走出“盲目模仿”、“规模式发展”的困境,转而以办出职业特色、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为发展诉求。这样,才能吸引更多学生报考,赢得生源竞争。
首先,要定位准确,突出特色。高职院校定位问题一直是高等职业教育研究的热点问题.而在实践中.定位问题依然是高职院校发展的“瓶颈”,依然存在“千校一面”、“万人一面”的问题。高等职业教育的核心是“职业”,关键是“技术”,高等职业院校培养的人才应是掌握一定行业技术、能够从事确定行业工作的专门职业技术人才。而反观高职院校发展实际,规模求大、专业求全、层次求高之势还在延续。导致高职院校“四面出击”,注意力分散,有限资源得不到集中发挥优势。面面俱到但没有突出特色,也就缺乏竞争力。
其次,在准确定位的基础上,高职院校应集中精力解决好几个核心问题。一个是应坚决走产学结合的发展道路。实习场所与设备不足一直是困扰高职院校教学的关键问题.但仅靠高职院校有限的经费是无法彻底解决此问题的。只有产学结合,突破传统人才培养方式,将学校的理论知识优势与企业的资金设备优势相结合.才能培养出既有一定理论知识,又掌握了最新技术的人才。这样不仅大大提高了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也提高了高职院校的竞争力,也就能够吸引更多生源。另一个是“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双师型”是人们对高职院校师资队伍的理想和期待.而实际中高职院校“双师型”师资比例还很小.原因是目前没有哪种类型的高校培养“双师型”师资。在此前提下,高职院校可通过自己培养与校外聘请相结合的方式逐步解决师资问题。一方面加强在岗教师的技术培训与提高.另一方面从相应行业聘请工程技术人员作为兼职教师.满足当前教学需求。最后是教材建设。教材内容陈旧、理论性过强、不符合职业人才培养需求一直是制约高职院校教学的关键问题。高职院校应将教材建设作为学校发展的关键问题,设立教材建设工程,通过几年努力.争取建设一批内容新颖、理论与技术结合、学习与实践结合的符合高素质职业技术类人才培养需求的高水平职业技术类专业教材。参考文献:
【1】蒋平,王正惠,高考“弃考”后的冷思考:“弃考”弃掉了什么?[J],中国青年研究,2009.(8).
【2】我国84万考生退出高考——外流美国求学突出[N].遵义晚报,2009-07-13.
【3】
【4】
【5】杨东平.2005年:中国教育发展报告[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267-335.
【6】张继明.“万人弃考”背后的教育沉思[J],教学与管理,2009.
(8).
【7】谭春林.高职院校发展定位与对策研究[D].北京:国防科学技术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
【“弃考”引发的高职院校发展困境与应对举措】相关文章:
高职院校产学研基地建设的困境及对策08-26
高职院校思政教学的困境及破解对策08-18
论高职院校专业建设与可持续发展08-26
推进经济发展的有力举措08-12
*高职院校人才工作总结08-12
高职院校人才工作总结08-06
高职院校公共机房的管理维护08-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