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位置:范文先生网>教学论文>职教论文>职教论文:论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的选择与优化

职教论文:论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的选择与优化

时间:2023-02-11 17:42:43 职教论文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职教论文:论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的选择与优化

  职教论文:论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的选择与优化  
  张樱夕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尤其是制造业的发展,高技能人才的缺口正日益加大,培养更多的合格的高技能人才,对推动我国产业结构升级与实现科学发展观意义重大。文章结合技能人才培养理论,对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的选择与优化进行了分析和研究。
  关键词:高技能人才;模式;优化;选择
  作者简介:张樱夕(1968-),女,河南巩义人,西安铁路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博士,研究方向为教育管理。
  中图分类号:G71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7518(2011)01-0079-03
  一、高技能人才的基本内涵
  技能是个不断发展变化、历史性的概念,技能的发展是和生产、技术的发展相伴而生的,并和一定的经济形态紧密相连。高技能人才并非我们这个时代的产物。农业社会也有高技能人才,他们的技能远远高出一般水平的人.人们称之为“能工巧匠”。“能工巧匠”泛指手艺精湛的技能人才,他们不仅通晓某一行当(工种)的全部操作技术,而且能做出特色产品、提供特色服务。工业社会高技能人才更趋专业化和职业化。
  目前这些阐述虽然不尽相同.但基本上概括出了高技能人才概念的内涵:(1)必要的专业理论知识;(2)丰富的实践经验和较强的动手能力;(3)综合运用专业知识解决生产实际操作难题的能力;(4)较高的创新能力;(5)较高的敬业精神。在这其中,“必要的理论知识”是高技能人才“高技能”形成和持续发展的必备条件:“丰富的实践经验”是高技能人才“高技能”形成的关键因素:“有较强动手能力并能够解决生产实际操作难题”是高技能人才的特色与价值所在:“创新能力”是高技能人才达到综合素质要求和实现持续发展的基本保证:“良好的职业道德”是高技能人才实现自身价值、服务社会的前提条件。
  二、高技能人才培养的理论支撑
  高技能人才要具备一定的理论基础.更重要的是要具备很强的动手能力。动手能力要在反复的实践训练中才能养成。因此职业院校的教学应理论实践共存,而更突出实践。按照模块中相应的知识、能力和素质要求设置理论和实践教学体系及内容。以模块中的知识为主要内容构成理论教学体系.按模块中的能力为基本要求构成实践教学体系.素质教育贯穿于两个体系之中。理论教学体系的根本目标是培养学生的基本素质,掌握必需的基础理论知识.达到培养目标中知识与素质的基本要求。在理论教学中要结合专业教学进行职业素质培养.合理设置课堂教学和社会实践相结合的教育教学模式.努力增强素质教育的实效性,强化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综合职业能力。实践教学体系的内涵包括实施素质教育、掌握技术能力和职业能力所必须进行的所有实践性教学环节.其根本目标是培养学生的基本素质以及综合运用所掌握的基础知识分析、解决生产中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创新能力。实践教学是职业教育区别于普通教育的一个显著特点,是职业教育实现综合职业能力培养的重要环节.也是职业教育培养高技能人才的客观要求。
  职业院校的教学是围绕培养能力来展开的,而能力的培养需要通过实践教学来实现。因此,职业教育一方面要以培养能力为理论教学的核心.明确理论知识的传授不仅仅是让学生了解和掌握.更主要的是让学生学会运用,并在工作中解决实际问题:另一方面,技能训练和能力培养可以结合实际工作来进行,通过多种实际训练形式.促进学生职业能力的养成。
  三、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的选择
  职业院校的教学应当以应用能力培养为主线来科学设计学生的知识与能力结构.强化实践技能训练,使学生成为既具有一定的基础理论知识和专门知识,又能掌握从事本专业领域实际工作所需的技能.并具有良好职业道德的高技能人才。对于高技能人才的培养.更强调学生操作技能的培养。而学生操作技能的养成又受多种条件的影响,如示范、讲解、练习、反馈等。职业院校的教学方法具有自身的特点.那就是在教学过程中要特别注重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职业技能的训练,注重学生解决问题能力和自学能力的培养和训练,教学活动更注重实践性。职业院校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是高技能人才培养的重要一环。在课程教学的全过程中,应综合运用多种方法强化技能训练,培养综合职业能力。围绕职业功能与综合职业能力,注意与职业岗位相衔接,使学生具备一定的岗位实践技能和模拟岗位操作的经验,在真实(或仿真)的职业环境中强化训练学生的职业技能,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一)采用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模式
  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模式是指在特定的技术实训中心,通过师生双方边教、边学、边做来完成某一教学目标和教学任务。实训中心使教学更接近企业技术发展的水平,并与企业实际技术同步滚动;营造浓郁的职业氛围,达到能力与素质同步培养的目的:借助先进的生产设备和教学装备,融理论教学、实践教学、技术服务为一体。总之,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模式具有应用性、综合性、先进性、仿真性等综合特性.对于培养既具有一定理论知识,又具有高超动手能力的高技能人才具有不可替代的优势。
  (二)以职业功能为模块,开展项目式教学
  为了有效地进行职业能力培养,应通过能体现和涵盖职业功能模块中工作内容的项目教学,将实际的技能训练与技能鉴定环境带入教学环境中,并将两者融合在一起,在一个理论与实践并重的环境里.帮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活化知识,从而为学生们提供一个实际的、完善有效的学习过程。通过项目教学.锻炼了学生的动手能力,使学习过程成为学生人人参与的创造性实践活动,并使学生在项目实践过程中,体验创新的艰辛与乐趣,培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采用参与性——反馈式技能培养模式,促进学生操作能力的提高
  操作技能是人们在活动中经过练习而获得的完善了的动作方式。职业活动往往是由一系列的动作组成.能否顺利地完成这些活动,取决于人们对实现这些活动的一系列活动方式的掌握。美国心理学家桑代克认为技能学习是不断尝试错误的过程。斯金纳认为一切行为都是由反射构成的,学习行为就是对反射的强化作用.因此对强化的控制就是对行为的控制。通过反馈原理可以强化技能学习的效果。图式理论认为,要发挥动作学习的正迁移作用,学习者必须主动、自觉地发挥认知的能动性,尤其是遇到较为生疏的动作情境,更应充分发挥认知和知觉的作用。操作技能的教学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单凭某一种学习理论虽然不能解释所有的学习活动.但可以从某些方面揭示出学习的规律。因此不同的学习理论对于操作技能的教学有一定的指导意义。以上理论为找到更加适合于操作技能获得的方法——参与性——反馈式技能教学方法提供了依据。
  参与性——反馈式技能培养模式的具体内容是:学生通过观摩教师的示范与讲解,在大脑中产生对即将学习技能的直观映像,并对刺激所带来的信息进行加工,通过模仿、尝试,学习某项操作技能。教师在练习中进行必要的指导,并及时反馈,学生通过反复练习,反复强化,使正确的动作得以巩固.形成从大脑到肢体的操作系统,最终学会并熟练掌握某种操作技能。教学目标根据学生不同的学习阶段、需要达到的操作技能水平而设定。该教学模式包括以下五个基本程序:定向一参与性练习一迁移一自主练习一反馈。定向就是让学习者明确教学目标.了解技能操作要点。参与性练习是指教师示范并指导学生练习,学生边练习边接受教师的指导.同时体会动作要领。通过正迁移使新学的技能与已经掌握的技能发生联系,即新学的技能与已经掌握的技能形成共同成分。自主练习是在参与性练习的基础上,学生掌握了动作的要点,让学生通过反复练习,强化正确的动作,消除多余的或错误的动作.逐渐形成连贯的熟练的动作系统。反馈是教师通过观察和考核.了解学生掌握技能的情况,并将结果反馈给学生,使学生巩固规范的动作,缩短完成任务的时间。这种教学模式充分发挥了学生的自主性.有利于学生技能的获得。
  (四)开展综合实践训练,强化岗位技能与综合职业能力的培养模式
  专业实践教学是对学生进行专业技能训练的重要环节。然而在实际的工作岗位尤其是需要高级职业资格的工作岗位上,不仅需要特定的专门技能.而且需要较强的综合职业能力。因此,在职业院校实践训练中,应增加工艺性、设计性、综合性的项目式实验实训课题。将若干“全真”或“仿真”的职业任务提供给学生作为实践学习项目,在专业教学安排上,可设置适当的专业综合实践课程.实行技能训练与专题项目教学的综合。可以利用项目引导、案例操作、“模拟公司”等教学方法,强化学生的职业实践训练,提高学生的技术应用能力.同时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如群体协作精神、沟通技巧与能力、责任感和主动性、创新能力等。
  《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指出,要“加强职业教育信息化建设.推进现代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积极发展现代远程职业教育,开发职业教育资源库和多媒体教育软件,为职业学校和学生提供优质教育资源”。在高技能人才培养的实践教学环节中,要大量运用仿真技术、虚拟技术、计算机网络、人工智能等多种现代化教学手段,建立仿真实验室、多功能教室、网络教室、远程教学教室等,并长期为学生开放。也可采用与企业合作的办法,为企业开发用得上的程序、专利等。通过现代化的教学手段,让学生在仿真或模拟的环境里,强化技能训练,节约成本,提高效益。另外,对一些公共课程、职业基础课程,都应从培养职业能力的视角,积极采用行为导向教学、主题教学或研究性学习等模式,引导学生努力探讨现实中直接提出的问题,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通过校企合作进行培养横式的优化
  培养途径是指人才培养过程中为完成特定培养目标或教学目标所采取的培养形式和创造的教学环境的总和。校企合作是职业教育的一种极为重要的培养途径,是培养高技能人才最有效、最基本的途径之一。对于职业院校来说,实行校企结合有助于解决发展中普遍存在的办学场所设施落后.“双师型”教师缺乏,缺少稳定的实训基地等问题。在校企合作中,企业作为学校的实践教学基地.为学生提供大量的实践学习活动,使学生不仅加深了专业理论知识,熟悉了企业技术应用的过程和生产。管理的具体运行,而且积累了经验,提高了综合知识应用.和实际操作的能力。学校能更快、更准确地获得新知识、新技术、新经验,适时培养出能快速适应不断变化发展的科技和工艺要求的技能人才。
  然而现行的职业教育的校企合作还存在着许多问题,合作主体认识不到位、政府宏观调控与监督不够,运行机制缺乏,利益驱动不大,经费投入较少等。除此之外,校企合作的基本理论问题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如校企合作的基本内容、基本途径与有效形式、校企双方的职责,评价标准等,目前都不够明确。另外,校企合作的实践探索本身进展缓慢。虽然某些学校开展了校企合作的实践,但大都停留在经验层面上,没有形成不同地区、不同行业、不同专业可资借鉴的校企合作模式。
  鉴于此,在校企合作中,除了应加强并充分发挥政府的宏观调控职能,加大对职业院校的投入.建立健全相应的法律法规,引导企业界积极支持、配合与介入外,还应建立学校和企业间互惠互利、互动双赢的机制,拓宽校企合作的渠道,拓展校企合作的层面与层次,探索出一条从学校单方主动转变到校企双方互动,从短期合作转变到形成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实现更深层次的校企合作。
  对于职业院校来说,要使校企合作转化为双方的自觉行为,关键是要找准双方利益的结合点。职业院校最大的优势在于人才结构齐全,知识密集度高。而企业经费充足,与世界前沿技术较为接近.对新技术、新工艺最为渴求。因此学校应主动加强与企业的联系,充分发挥自身优势,与企业合作建设科技研发中心,使学校智力与企业生产要素紧密结合起来,为企业提供技术创新、技术咨询和技术服务,学校也能从研发中心获得应有的利益。职业院校与企业生存与发展相关程度越高,企业对职业院校开展校企合作的支持度就越高。找准了各自利益的结合点,校企双方才能树立牢固的合作思想,互惠互利,共同发展。
  高技能人才的培养是一个系统工程,首先需要经过学校教育培养,它使高技能人才具备了基础的专业技能和专业技术知识,具有能胜任职业技术岗位要求的人才素质。而通过社会工作实践.高技能人才的知识得以丰富、技术能力及综合能力得到增强、心理更加稳定,其知识、能力、素质的成熟度增加,创新意识逐渐转变为创新能力,而通过继续教育与培训、工作激励等方式更加促进了高技能人才努力学习与勤勉工作,促进了其知识、能力的进一步增长,并能在工作中形成创新成果。高技能人才是在学习一实践一再学习一再实践的不断反复过程中得以成长的。
  参考文献:
  [1]任毅梅,郭奇,王爱敏,关于高技能人才培养的技能教学实践研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6,(24):44-45,49.
  [2]曾令奇,张希胜.我国高等职教人才培养模式理论研究综述[J],职教论坛.2006,(5):26-29.
  [3]绪强.加强技能训练培养高技能人才[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5,(23).

【职教论文:论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的选择与优化】相关文章:

论优化初中美术教学模式的措施08-02

论发展证券信用交易的意义及模式选择08-18

论高职教育中的“政校企”合作模式08-18

基于高技能型人才培养的高职教育考试类型与方法研究08-22

基于BP优化的五业贯通创业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08-05

浅析高职教育产学研用“协同育人”的人才培养模式08-05

构建高效课堂论文:优化教学模式构建高效课堂07-30

职教期刊职教论文06-08

深化校企合作创新人才培养模式论文08-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