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位置:范文先生网>教学论文>历史论文>高中历史教学论文:归纳与演绎共性到个性——科技史复习个案研究

高中历史教学论文:归纳与演绎共性到个性——科技史复习个案研究

时间:2023-02-20 12:57:28 历史论文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高中历史教学论文:归纳与演绎共性到个性——科技史复习个案研究

高中历史教学论文:归纳与演绎共性到个性——科技史复习个案研究
  
  许青山
  
  (富阳市新登中学,浙江富阳311404)
  
  科技史以人、自然、社会和科学技术之间关系的演变为主要内容,近几年高考每年都有涉及,且屡有大题出现,如2009年上海文综31题、2010年北京文综39题、2010年安徽文综35题,体现出了从唯物史观(生产力)、文明史观(文明的演进)、全球史观(科技使文明链接)等多种视角对历史进行了审视。
  
  高中历史科技史内容散见于不同的专题,如果我们按部就班地复习,学生对人类科技历程的感知会凌乱无序,知识结构会杂乱无章,难以提升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因此,本文以人民版为例,以“科技引领未来”为主线,按归纳与演绎、共性到个性的思维规律来构建复习高中历史科技史的网络,略抒笔者己见,以求抛砖引玉。
  
  一、整理——史实到概念,立足基础、重视主干
  
  “知识是能力的载体”,也是形成历史素养的前提。高考历史学科考核四大目标与要求中的“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释事物与人物”,就是对学生发出了必须准确掌握基础的主干知识的指令。例如,2008年上海单科A组第8题(中国古代有许多重大发明,下列发明按出现的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2009年山东基本能力第42题(活字印刷术的发明大大促进了书籍的发展,下列左侧是繁体“书”字,其活字应该是……);2011年江苏单科第3题(据《与公肃甥书》记载:“忆昔时邸报,至(明)崇祯十一年方有活板(版),自此以前,并是写本。”对“活版”理解正确的是……)。以上各题都考了四大发明中活字印刷的基本史实与概念。因此,基础知识的整理(包括课本所涉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历史现象、历史概念)必须精准到位,所谓“基础不牢,地动山摇”,讲的就是这个道理。
  
  相关知识可以以学案的方式,由学生在课外整理成下表的形式,上课时教师换用短文改错方式予以检查。
  
  二、归纳——个别到一般,探索规律、形成结论
  
  所谓归纳,是一种由个别到一般的论证方法,即通过许多个别的事例或分论点,然后归纳出它们所共有的特性,从而得出一个一般性的结论。因此,我们可以通过命题探究一规律总结的方法,由个别到一般,归纳出具有普遍意义的结论。
  
  命题探究1:中国古代科技高度发达的原因是什么?
  
  命题探究2:近代西方科技文化领先的原因是什么?
  
  一般规律1:影响科技发展的一般因素
  
  一般规律1之高考链接:(2010·安徽文综35)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材料略)第(1)问第二小问:简析中国古代农业科技取得的“独特建树”的主要原因。
  
  解决了为什么的问题,接下来就要解决怎么样的问题,即科技是如何引领未来的。
  
  命题探究3:四大发明是如何引领未来人类文明进程的?
  
  命题探究4:第一次科技革命(工业革命)是如何引领未来发展的?
  
  一般规律2之高考链接:
  
  (1)对生产力的推动:2010·江苏单科16题(英国曼彻斯特地区,在18世纪80年代初只有棉纺厂两家,短短的时间内棉纺厂发展很快:1802年52家,1809年64家,1830年99家,以上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2)对社会意识影响:2009·安徽文综19题(被西方教会势力指责为“意在扰乱对神的信仰,企图毁灭上帝”,而中国启蒙思想家严复则认为“其彰人耳目,改易思理,甚于奈端(牛顿)氏之天算格致”的学说是……)。(3)对社会经济促进:2010·安徽文综35题(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2)指出材料二中“这一时期的一系列成果”对社会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分析世界主要经济体为何要加大科技投入?……)
  
  “论证和探讨问题”是高考历史学科考核目标与要求之一,要求学生具有批判地、独立地表达自己的观点、提出自己的看法的能力。因此,辩证思维在历史探究中的有效运用不可缺失。辩证思维最基本的特点是将对象作为一个整体,从其内在矛盾的运动、变化及各个方面的相互联系中进行考察,以便从本质上系统地、完整地认识对象。对科技史复习而言,既要看到科技对未来的引领,又要看到科技对社会带来的负面影响,以便于吸取教训,让科技更好地为人类的美好未来服务。
  
  命题探究5:第一次工业革命的消极影响是什么?
  
  命题探究6:结合居里夫人的话和日本福岛核泄漏危机,谈谈对科技发展与人类社会发展之间关系的认识。
  
  一般规律3:科技对未来的引领是一把双刃剑
  
  (1)对环境的破坏。(2)巨大的战争杀伤力。(3)造成动荡的国际局势。
  
  一般规律3之高考链接:(2010·安徽文综35)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材料略)(3)怎样理解科学“动摇了人类生存的根基”?如何应对这种“潜在的危险”?
  
  三、演绎——一般到个别,举一反三、融会贯通
  
  演绎法是从普遍性结论或一般性事理推导出个别性结论的论证方法,其思维运动方向是由一般到个别,由抽象到具体,即演绎的前提是一般性知识,是抽象性的,(教学论文 www.fwsir.com)而它的结论却是个别性知识,是具体的。我们在归纳出一般规律之后,即可由一般到个别,举一反三融会贯通,加深对科技史的理解。
  
  由一般规律1(影响科技发展的一般因素)可以进行个案研究,如举一反三1:明清时期中国科学技术落后的原因是什么?结论:
  
  由一般规律2(科技如何引领未来),可举一反三2:第二次科技革命(工业革命)是如何引领未来发展的?
  
  结论:
  
  由一般规律3(科技对未来的引领是一把双刃剑),可举一反三3: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消极影响有哪些?
  
  结论:网络工程将改变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网络化加速了文化工业对文化生态的破坏,比如语种会减少,文化生态的多样性会受损等。
  
  四、特性——共性到个性,深度思考、找寻特点
  
  共性指不同事物的普遍性质,决定着事物的基本性质:个性指一事物区别于他事物的特殊性质,揭示着事物之间的差异性。共性和个性是一切事物固有的本性,每一事物既有共性又有个性,个性体现并丰富着共性。我们在探究、归纳、演绎了科技史的一般规律之后,接下来有必要对各个国家或地区不同时期科技发展的个性特征进行深度思考,以便于加深对文明多样性的认识。
  
  特性研究1:中国古代科技发展的特点是什么?
  
  (1)从历史程度来看:长期走在世界前列(16世纪前);明清时期开始落后于西方。(2)从科学思想来看:尊重自然,重视完善人和自然的关系;重视总结实践经验,轻视理论概括和抽象。(3)强调实用技术,忽视科学理论的研究,制约了近代科学的产生。
  
  特性研究2:第二次工业革命不同于第一次工业革命的特点有哪些?
  
  (1)发明创造者绝大多数为科研工作者,人才素质高于以工人技师为主的第一次工业革命。(2)自然科学的新发现较多地应用于工业,科研成果量多质高:而第一次工业革命多为生产经验的总结和技术改进。(3)一开始就呈现出多元化局面,各国都有,相互促进,美、德最多;而第一次工业革命主要集中于英国,之后向其它国家发展。(4)侧重于重工业和电力业、能源工业领域:而第一次工业革命开始于棉纺织业。(5)开始于多数国家尚未完成第一次工业革命之时,形成了两次工业革命的交叉。
  
  特性研究3: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新特点有哪些?
  
  (1)科学技术在推动生产力的发展方面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科学技术转化为直接生产力的速度加快,科学技术对社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和经济增长的贡献越来越大。(2)规模、深度、影响远远超过前两次,科学和技术密切结合、相互促进,各领域相互促进。
  
  特性研究之高考链接:(2010.安徽文综35)第(1)问第一小问:依据材料一概括中国古代科技的突出特点。
  
  五、史观——拓展与构建,多元史观、培养精神
  
  史观是人们了解、观察、分析历史事物的观点和基本理论。以多元史观引领教学,可使学生学会运用理论观点,从不同角度观察历史和评价历史,分析历史问题,得出历史结论,认识到对历史的解释是受到一定的历史观和方法论的影响的,从而提高学生的人文知识及基本素养。对科技史的认识也可采用这种方法,如对第一次科技革命(工业革命)的影响,就可从多种史观角度去解读。
  
  文明史观角度:是人类社会由农业文明演进到工业文明的转折点,是工业化的开端,不仅使生产力有了前所未有的发展,也使工业成为社会经济的先导。全球史观角度:使建立在机器大工业基础上的近代世界市场形成,并将此前处于世界市场之外的国家和民族统统卷入世界贸易的漩涡中。唯物史观角度:19世纪历史的三大潮流,即资本主义的发展、工人运动的勃发、民族解放运动的兴起,都是受工业革命的直接影响。
  
  工业革命属于近代科技革命,如果把近代科技和古代传统科技做纵向比较,则可生成以下立体知识结构。
  
  对此结构进行文明史观角度的审视,则可形成如下认识:政治文明的演进规律——从专制到民主,从人治到法治:物质文明的演进规律——从农业文明到工业文明,从自然经济到市场经济再到经济全球化:精神文明的演进规律——从落后迷信到科学。
  
  提升到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层面,则可加深理解科学精神的内涵:求真、求实、敢于怀疑和敢于创新,献身科学、无私奉献等。

【高中历史教学论文:归纳与演绎共性到个性——科技史复习个案研究】相关文章:

也说语文教学中的“归纳”与“演绎”08-15

归纳与演绎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运用08-17

农村高中历史教学论文08-23

语文教学案例论文:有效教学,演绎语文的精彩08-16

高中历史教学优秀论文08-08

新课标高中历史教学论文08-24

戏剧表演与影视表演的共性分析论文08-24

《项链》演绎由浮躁到真实的人生历程08-16

现代汉语教学中的共性原则08-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