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十年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历程”回顾与解读
落实新课程理念 促进学生自主个性学习--- “十年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历程”回顾与解读
泉港区南埔中心小学:林惠仙
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们:
大家好!很高兴能借此机会与大家交流学习。但我非名师、大师之辈,所以水平有限,希望大家多多包容与指导。同时,我也真诚希望接下来的交流学习或多或少能给大家的教学带来几点启迪与思考。
老师们,当我接受这个任务时一直在思索一个问题—今天,我到底要与大家谈些什么,如何谈?为此,久久难以定夺。凑巧恰逢我国基础教育改革十年之际教育部颁布新课程标准(修订稿)。我想就借此机会与大家一起重回这十年的历程。因为这十年我们是真正与新课程一起走过,一起成长的。所以,今日我的讲座主题就是—《“十年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历程”回顾与解读》。分为三部分:第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目标、理念等方面解读;第二、新课标修订说明;第三、实施教学几点建议。希望大家结合这十年来自身的教学实践与感悟,重新审视我们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新理念、新目标等。
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目标、理念解读
过渡语:老师们,对于数学这门学科性质的认识,大家有普遍的共识它是一门基础性,工具性极强的基础学科。它广泛应用于人类社会政治、经济、医学、航空、工业生产等各个领域,尤其,20世纪中叶它与计算机技术结合推动人类社会科学技术跨越式发展,从而引起全世界各国的重视。(美国在新世纪之初分布……)那小学数学作为基础的基础,我们的培养重点应放在哪里?作为小学数学教师的我们是否有反思过我们的教学到底应给予学生什么呢?
我国此次基础教育改革提出大背景是什么?它的改革目标、任务又是什么呢?当前,国际数学课程改革大趋势是怎样的?
(一)国际数学课程改革与发展
数学课程发展的主要趋势:
──大众数学的兴起。面向全体学生,建立大众数学。注意提高人的素质,更多地考虑满足未来日常生活和就业的需要;
──关注学生的个别差异。注意学生个性、兴趣、能力的差异,实行区别化的课程与教学。对学生的要求不能搞“一刀切”,正视学生的个体差异,实施弹性教学;(强调说明:这里所提到的“实行区别化的课程与教学”的教育方式在欧美国家盛行。(教学论文 www.fwsir.com)他们实行按能力编班。)
──注意数学的应用。问题解决成为数学教学的核心,注意数学建模能力的培养;当前数学教学基本模式“创设问题情境—抽象数学问题,建立数学模型---解释应用---拓展延伸”。
──提倡计算器和计算机的应用。它既为数学应用提供了广泛的可能性,同时也带来数学教学内容的变化。注重算法、估算和近似计算;(强调说明:国际数学教育思想关注现代住信息技术对教育的影响,并应用推动教育的发展。)
──关注学生的参与活动,尤其是探究活动。更多地注重过程,而不仅仅是结果;
──灵活性和统一性。西方国家从原先过渡的“自由化”逐步走向统一,建立国家统一的课程框架;前苏联(俄)、日本、中国等国家则由以往统得过死开始注意一定的灵活性,如采用“一纲多本”、“必修加选修”等形式;
──评价的多元化与多样性。
过渡:此次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从哪些方面推进改革呢?
(二)新课程改革目标与任务课程内容课程结构(1)
课程功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学习方式课程评价课程体系(2)这六项具体改革目标、任务分别是什么?我们来一一解读。
课程功能---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影响,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解读:传统教育思想人们只把课程当作传授知识的一载体,在教学活动中中只关注学生对知识技能理解掌握程度,只关注学生知识掌握与否,技能训练是否熟练。而新课程理念明确课程功能不应只着力于知识的传授,应更关注学生参与学习“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
课程结构---改变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门类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使课程结构具有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
课程内容---改变课程内容繁、难、偏、旧和偏重书本知识的现状,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解读:它的关注点由过去注重知识体系的发展,发展到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兴趣爱好以及未来发展的需要。)
学习方式---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解读: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和教师的教学行为是本次课程改革成功与否的标志,希望通过改革能使学生成为乐于学习、善于学习的人。)
课程评价---改变课程评价过分强调评价的甄别与选拔的功能,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
课程体系---改变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状况,实行国家、地方、学校<校本>三级课程管理,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解读:为了打破以往过于强调国家对于课程管理的集中权。强调教育应为地方社会、经济、文化发展服务,体现区域特色。实行“国家、地方、学校<校本>”三级课程管理体系,)
过渡:新课程改革又体现哪些基本理念呢?主要从以下五个方面展示新课程新理念。数学学习(三)新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
教学活动数学课程1、
基本理念学习评价现代信息技术过渡语:那这五个方面具体体现哪些新理念、新思想呢?
l数学课程——应致力于实现义务教育阶段的培养目标,要面向全体学生,适应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使得: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解析:“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再次强调数学教育应尊重学生个体存在差异这一客观现实。它传达一个特别强烈的理念“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l课程内容——要反映社会的需要,数学特点,要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它不仅包括数学的结果,也包括数学结果的形成的过程和蕴涵的数学思想方法。(解析:这一点很好说明本套教科书上为什么没有概念、定律、公式等归纳总结。我想教科书编写者意图,想改变传统师生过于关注数学知识的结果,如:公式、定律、计算法则等等。而是想通过与以往不同的课程内容呈现,让师生更多体验在探索数学规律,解决数学问题过程中所蕴含的数学思想方法。)课程内容的选择要贴近学生的实际,有利于学生体验与理解、思考与探索。课程内容的组织要重视过程,处理好过程与结果的关系;要重视直观,处理好直观与抽象的关系;要重视直接经验,处理好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的关系;(解析:但教师组织学习活动应注意处理好以下三者关系)
l教学活动——教学活动是师生积极参与、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有效的教学活动是学生学与教师教的统一,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
数学教学活动,特别是课堂教学应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生积极性,引发学生的数学思考,鼓励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要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使学生掌握恰当的数学学习方法。
学生学习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认真听讲、积极思考、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都是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学生应当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经历观察、实验、猜测、计算、推理、验证等活动。(解析:教学活动中,新课程倡导学生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数学学习方式。教师应积极为学生创造时间和空间,让学生自主学习、自主建构、自主成长。难怕是失败的教训也是学生发展路上宝贵的成长经历。)
教师教学应该以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经验为基础,面向全体学生,注重启发式和因材施教。教师要发挥主导作用,处理好讲授与学生自主学习的关系,引导学生独立思考,主动探索、合作交流,使学生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体会和运用数学思想与方法,获得基本的数学活动经验。
(强调说明:“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但这一理念明确提醒教师应注意“教师要发挥主导作用,处理好讲授与学生自主学习的关系”。)
l学习评价——主要目的是为了全面了解学生数学学习的过程与结果,激励学生学习和改进教师教学。评价既要学生学习的结果,也要重视学习的过程。既要关注学生数学学习的水平,也要重视学生在数学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与态度,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信心。
l信息技术——信息技术的发展对数学教育的价值、目标、内容以及教学方式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数学课程的设计与实施应根据实际情况合理地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要注意信息技术与课程内容的整合,注重实效。要充分考虑信息技术对数学学习内容和方式的影响,开发并向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把现代信息技术作为学生学习数学和解决问题的有力工具,有效地改进教与学的方式,使学生乐意并有可能投入到现实的、探索性的数学活动中去。(强调说明:提倡教师在教学中应广泛应用现代信息技术,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促进教与学方式的改进。但应注意一个问题“数学课程的设计与实施应根据实际情况合理地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要注意信息技术与课程内容的整合,注重实效”“
过渡语:以上这些改革目标、新理念它最终落脚点在哪里?培育学生哪些能力?要学生掌握哪些知识?我把它概括为“一五十”工程。
(四)“一五十”工程
1、围绕“一个重点”,什么重点?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
2、培育“五大能力”。哪五大能力?①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解读:信息时代,我们应对错综复杂的信息具备应有的洞察力和反应能力。)②培养获取新知识的能力(解读:知识爆炸时代,据调查研究19世纪知识每50年增加一倍,20世纪初每10年增加一倍,而近十年每3年增加一倍。所以,我们所学知识不可能受用终生,要树立终生学习的观念。要具备不断更新自己知识结构的能力。)③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能力;④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爱因斯坦说过,发现一个问题比提出一个问题更重要。)⑤交流与合作的能力。(解读:这是一个讲求团体合作的时代。我们的孩子应该懂得学生与人交流沟通,合作。从而实现自我发展,自我提升。)
3、发展“十大素养”:数感、符号意识、空间观念、几何直观、数据分析观念
运算能力、推理能力、模型思想、应用意识、创新意识。
二、新课程标准修改说明
(一)新课程标准修订原则—“五个坚持”
过渡语:在颁布新课程标准记者发布会上有关负责人回答记者提问时阐述了“五个坚持”修订重要原则。我认为这“五个坚持”将成为我们新阶段实施教学的重要指导思想;
“五个坚持”——坚持德育为先,各学科有机渗透;坚持推进素质教育,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坚持能力为重,注重知行结合;坚持与时俱进,充实新思想和新内容;坚持减轻负担,控制课程容量和难度。
(二)数学课程基本理念:
《标准(修订稿)》提出的基本理念总体上与实验稿保持一致。但有三处显著+变化。
1、数学课程:实验稿课标提出“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现修订为“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解析:通俗讲希望“人人都能吃得好,也能吃得饱。)
2、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实验稿课标提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
(解析:实验稿强调的学生学习方式有“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不难看出,实验稿课标理念更注重学生通过亲身经历实践活动面而获得数学活动“直接经验”。而忽视“间接经验”对学生成长发挥着同样重要作用。)现修订为“学生学习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认真听讲、积极思考、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都是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学生应当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经历观察、实验、猜测、计算、推理、验证等活动。”(解析:增加说明“认真听讲、积极思考”也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强调学生通过倾听或思考教师与同伴讲解、示范获得间接经验也是获取数学知识的重要途径。)
3、突出教师的主导作用:实验稿课标提出“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解析:此处实验稿课标还是强调教师在教学中应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而忽视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强调学生通过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方式学习数学。反思我们改革以来课堂教学,大部分教师“隐身而退”,不敢提“讲解法(或讲授法)或“启发式教学”,生怕一提似乎就会与课程新理念相违背。一味追求“自主学习”、“合作学习”与“探究学习”)。现修订为“教师教学应该以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经验为基础,面向全体学生,注重启发式和因材施教。教师要发挥主导作用,处理好讲授与学生自主学习的关系,引导学生独立思考,主动探索、合作交流,使学生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体会和运用数学思想与方法,获得基本的数学活动经验。”(解析:可见修订稿在强调学生主体地位的同时,也突出“教师的主导作用”。“双主体”教学观相辅相成,缺一不可。“接受学习”也是学生获取知识的重要方式。所以,教师应拿捏好讲授与学生自主学习两者关系。”)
(三)课程总目标修改之处:
为了加强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培养。新课标对于学生培养目标作出两处明显改变。第一:学生的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双基”能力培养,提出“四基”培养即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基本活动经验。第二,提出了“两能”: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课程内容变化之处:课程结构第一学段第二学段数与代数1.增加“在现实情意中理解万以内数的意义。”知道用算盘可以表示数。
2.增加“能结合具体情境比较两个一位小数的大小,能比较两个同分母分数的大小。”
3..增加“能口算一位数乘除两位数。“
4.增加“能进行简单的四则混合运算(两步)
1.增加“结合现实情境感受大数的意义,并能进行估计”。
2.增加“了解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了解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
3.增加“在具体情意中,了解常见的数量关系:总价=单价*数量、路程=速度*时间,并能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4.增加“认识中括号。”
5.删除“会口算百以内一位数乘、除两位数。”、“比较百分数大小。”图形与几何(1)“能在方格纸上画出简单图形沿水平方向、垂直方向平移后的图形”放在第二学段
(2)“能在方格纸上画出简单图形的轴对称图形”、“会看简单的路线图”放在第二学段。
(3)“体会并认识千米、公顷”放在第二学段。
(4)在东、南、西、北和东北、西北、东南、西南中,给定一个方向,辨认其余七个方向,并能用这些词语描绘物体所在的方向;会看简单的路线图。改为:给定东、南、西、北四个方向中的一个方向,能辨认其余三个方向,知道东北、西北、东南、西南四个方向,能用这些词语描绘物体所在的方向。(1)删掉“两点确定一条直线和两条相交直线确定一个点”。
(2)增加“会绘制并描述简单的路线图”。
(3)增加“能在方格纸上用数对来表示位置,知道数对(限于整数)与方格纸上点的对应。在具体情境中,体验利用方格纸确定数对位置的过程。”
(4)增加“能在方格纸上补全一个图形的轴对称图形。”统计与概率(1)第一学段与《标准》相比,最大的变化是鼓励学生运用自己的方式(包括文字、图画、表格等)呈现整理数据的结果,不要求学生学习“正规”的统计图(一格代表一个单位的条形统计图)以及平均数(这些内容放在了第二学段)。第二学段与《标准》相比,在统计量方面,只要求学生体会平均数的意义,不要求学生学习中位数、众数(这些内容放在了第三学段)。加强体会数据的随机性,在以前的学习中,学生主要是依靠概率来体会随机思想的,《标准修改稿》希望通过数据使学生体会随机思想。综合与实践提出明确要求:综合与实践”应当保证每学期至少一次。它可以在课堂上完成,也可以在课外完成,还可以课内外相结合。三、
实施教学几点把握
(一)切实注重学生对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理解和掌握。
学生“四基”(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基本活动经验)能力的培养,首先教师应切实加强学生“基础知识、基本技能”能力培养。为什么呢?数学思考、问题解决、情感态度的发展离不开知识技能的学习。其次,数学思想与方法蕴涵在数学知识形成、发展和应用的过程中。只有学生积极参与知识技能的学习、实践、体验过程中才能逐步感悟数学思想,积累数学活动经验。
(二)重视数学思想渗透教育,积累数学活动经验。
日本著名数学教育家米山国藏的指出“学生所学的数学知识,在进入社会后几乎没有什么机会应用,因而这种作为知识的数学,通常在走出校门后不到一两年就忘掉了。然而不管他们从事什么工作,惟有深深铭刻于头脑中的数学思想和方法等随时地发生作用,使他们受益终身。”因此,教师在关注学生数学知识技能学习的同时,更应关注学生数学思想、精神等数学品质的培养。教师结合具体学习内容,积极为学生创设、设计参与数学实践活动的机会与平台。让学生在观察、操作、分析等数学活动,丰富数学活动经验,感悟数学思想与方法。
展示案例1:《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教学设计
……
师:刚才,我们学习计算平行四边形的面积。除了数方格的方法以外,我们还用了什么方法算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生:通过割、补将平行四边形转化为长方形。
师:为什么要把平行四边形转化为长方形了?
生:因为长方形是我们学过的知识,我们会求。
师:这不愧是是一种好方法。剪、拼
转化板书:
平行四边形长方形。
教学分析:
课堂上教师有意识地培养学生自我提炼、揣摩、数学思想方法的能力,这里的小结不仅使每个学生明确了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的方法,而且领悟到了比计算公式更重要的东西。那就是:把新知转化为旧知,再利用旧知解决新知的转化思想方法
展示案例2:《点阵中的规律》教学设计
1、导入:由班上学生的座位,通过多媒体演示抽象出一张点阵图。(导入环节设计巧妙由学生身边的事物切入,将抽象、枯燥的数学模型回归于生活原型,很巧妙地搭建起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为学生的学习营造一个良好的心理氛围。)
2、探究正方形点阵中的规律:
(a)出示四个点阵图。引导学生观察每个点阵有几个点数,有什么规律?经过师生共同猜测、推算、归纳通过画直线法能较快计算出点数。
(b)师:“难道算出点阵图中的点数只能用画直线的方法来推算吗?是否有其它的画法,它又有什么规律?”(“一语激起千层浪”,教师巧妙地将学生思维引向另一个高度。)
(c)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小组合作发现还可以通过画斜线、折线等方法。
(d)集体交流展示讨论结果。
3、拓展延伸:研究三角形点阵。
教学分析:
有了前面的实践经验,一切“水到渠成”,学生能通过多种方法,多种途径揭示其间的奥秘,。不难看出,本课教师在引导学生探寻图与数之间的关系的同时,将重点放在引导学生实践体验多角度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策略。在教师的半扶半放中,在学生的亲身实践中悄然无息地让学生领悟到数形结合,多角度解决问题的思想。我想这才是本课教学的意义所在。
(三)尊重学生主体地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1)重视学生在学习活动中主体地位。新课标指出:“学生获得知识,必须建立在自己思考的基础上,可以通过接受学习的方式,也可以通过自主探索等方式;学生应用知识并逐步形成技能,离不开自己的实践……”
展示案例1:什么是周长
……
师:同学们,让我们走出教室到校园去寻找图形的周长吧!大家带上用具量一量,算一算你所测量物体的周长。
学生迫不及待地冲出教室。
……这时有两位学生合作扯着一条跳绳想绕乒乓球桌一周测量周长,却发现绳子不够长。俩人不知所措,无所适从。我就走过去问。
师:怎么了?
生:老师,不能算。
我就故作惊讶:“怎么会不能算?俩人好好商量商量,有什么好办法?”
此时,有学生发现我们这边情况都围过来。这俩位学生发现我不伸出“援助之手”。又将目光投向身边的同学。(我用眼神暗示其他同学不能吱声)这时,俩位学生非常无奈的将目光移回乒乓球桌。
过了一小会儿。突然,其中一位学生猛拍自己一下脑袋大叫一声:“我们怎么这么笨啊!我们可以一条一条量啊。”此时,另一位学生仿佛也如梦初想。俩人二话不讲拉起绳子量,记、算。旁边学生见状都齐声大笑。
这时,又一位学生大叫起来。
“老师,我还有办法。不用每条边都量。”
“为什么?”
“因为这两边一样长,那两边一样长。我只要量其中两条边就可以”
“然后呢?”
“量这边长度乘以2,再量那边长度乘以2,最后把它们相加就是周长的长度。”
哗哗……全班响起了掌声。
(2)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培养几点建议:给学生一个空间,让他们自己往前走;给学生一个条件,让他们自己去锻炼;给学生一个时间,让他们自己去安排;给学生一个问题,让他们自己去找答案;给学生一个机遇,让他们自己去抓住;给学生一个冲突,让他们自己去讨论(吴正宪老师的课堂能充分见到这一点);给学生一个权利,让他们自己去选择;给学生一个题目,让他们自己去创造。
(四)落实数学综合实践活动教学任务,切实培养学生实践能力与创新精神。
积累数学活动经验,培养学生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是数学课程的重要目标。而“综合与实践”是实现这些目标的重要和有效的载体,应贯穿于整个数学课程教学过程中。然而,很多教师却倍感为难,产生了思想误区认为“综合与实践”应是“大综合”、“大活动”。其实不然,我认为可实施“大课题,小活动”分散教学。如:
展示案例1:《轴对称图形的认识》实践活动设计
1、课前布置学生收集生活中常见的图形,观察它们是否有对称轴,若有对称轴,数出或说出有几条对称轴。
2、尝试画出轴对称图形中所有对称轴。
3、组织学生在课堂上交流课前所收集的图形。
4、尝试设计一些美观的轴对称图形布置教室或自己的房间。
活动设计说明:这个活动可以鼓励学生主动观察,设法收集(可以用数码相机拍照或素描写生、简笔画描述)。学生可以结合自己熟悉的生活环境,找到他们熟悉的图形中隐含的对称轴,并在交流过程中丰富自己的经验。
展示案例2:
绘制校园平面图
按照确定的比例和方位,绘制校园平面图,包括围墙、主要建筑、主要活动场所、道路等。
活动设计说明:这个活动目的通过实践操作,让学生更好地理解位置、方向和比例等基础知识,掌握测量的方法。因为整个操作比较复杂,可彩小组合作的形式。这样既有利于培养学生统筹规划的实践能力,也有利于学生体验团结协作、获得成功的快乐。
(五)重视教学预案的设计。
教学预案是教师实施教学的重要依据,一个好预案能有效、高效地实现教学预期目标。哪如何很好的设计教学预案呢?我认为应做到以下“四要”---教学理念要先进、教学设计要简约、教学手段要实效、教学效果要有效。
教学理念要先进,只有“站得高,才看得远。”教师应该以先进的理念,开拓的视野指导自己的教学活动。只有这样,你的教学设计才有深度与厚度。
教学设计要简约,教学活动应是“去伪存真”,“变繁为简”,变复杂为简单,而不是将简单的教成复杂的。课堂教学应努力追求“简简单单教学,扎扎实实发展”。
教学手段要实效,在教学活动中,教师所采用的一切教学手段、技术等都是为教学服务的。应摒弃华而不实、哗众取宠的噱头。
教学效果要有效,每一堂课教师既要面向全体,又要关注个体。努力实现差生“吃得饱”,优生“吃得好”。真正落实“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十年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历程”回顾与解读】相关文章:
综合课程的十年历程08-17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学习心得03-21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特点探析论文06-01
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研究08-17
对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几点思考08-27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与校长管理行为08-09
回顾我的入党历程征文05-26
中学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心得体会08-03
走进新理念 积极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08-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