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如何落实农村学校小学语文教学改革
如何落实农村学校小学语文教学改革
作者/王兴惠
新一轮课改以来,保障农村义务教育经费的改革措施逐步落实到位,课改新理念亦相继生根发芽、开花结果。正当全国各地课改热火朝天之时,农村小学语文课程改革现状却不容乐观。本文通过对农村小学语文课改现状和如何落实新课改两方面进行探索,以求获得一些建设性的结论并求教于方家。
一、关于农村学校小学语文教学的现状
根据笔者多年在偏远山区教学小学语文的经验得知,小学语文教学改革依然存在许多问题。细细思量,时下农村学校语文教师教学存在的问题大致如下:
1.换汤不换药,缺乏课堂创新
这种类型的语文教师多数年龄老化,要么是上个世纪“接班的教师”,要么是“民转公教师”。姑且不谈他们的知识水平和业务能力,单就语文教学的模式来看,课前学生预习很喜欢的一篇文章,被教师生硬地分割成“认生字、划段落、写段意、归纳主要内容、概括中心思想及背诵、默写”等等程序,学生到了课后便对这篇文章反感之极。教师不顾学生的感受,课后布置大量的抄写生字新词作业的现象依然如旧。
2.花样百出,实效不大
这类语文教师多数是刚参加工作不久的新教师。他们接受新鲜事物较快,但毕竟理论联系实际不够,有囫囵吞枣、一知半解之嫌。课堂上,过于注重形式,表面上快快乐乐,热热闹闹,用大量的非语文活动挤占了学语文的时间,结果快乐有余,收效不大,不能给学生打下扎实的学习基础,这是与课程改革的目标背道而驰的。至于课外活动,有的目的不明,组织不实,随意性大,时间花了不少,收效甚微。
3.课改意志不坚定,重蹈覆辙
这类语文教师多数是中年教师,属“屋梁上的草,风吹两面倒”。他们在进行新课改理论培训时,听了专家学者热情洋溢的报告后可谓热血沸腾;走上三尺讲台,被应试教育的遗毒侵扰,为了学生考试分数高,避免耳根子清静,便重蹈覆辙,不辞辛劳地讲解,不厌其烦地分析,学生听得昏昏沉沉,如坠云里雾里,不知所获。更有甚者不惜牺牲休息时间,挤占新课改强调的音乐、体育等课程时间,从早忙到晚,弄得学生头脑麻木,逃学厌学事件时有发生。
综上所述:当前农村教师既要面对新课改浪潮地洗礼,又要应付传统应试教育的舆论压力,更要迎接“教师绩效工资”的挑战。上班时间埋头苦干在冗繁的作业堆里,(教学论文 www.fwsir.com)茶余饭后根本无暇顾及“什么是语感”“什么是语文素养”“什么是大语文观”等新课程改革中理论知识的探究,也不曾思考传统教育模式中倒底该摈弃什么、继承什么、发扬什么,只沉浸在“春蚕到死蜡炬成灰”的奉献之乐中。作为业务指导的教研部门走马观花似地检查,对农村学校教师的这些做法无疑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二、农村学校小学语文课程改革如何落实
新一轮课程改革在农村学校的语文课程改革如何落实,语文教学究竟教给孩子们什么、怎么教,这是一个热门话题。笔者有几点浅见,供同仁们参考。
1.彻实转变观念,深入学习课改理论
众所周知,“语文”指的就是语言文字,语言和文字是人们交流思想和感情的必不可少的工具,学好使用语言和文字的本领,是为了满足工作、学习、生活的需要。语文学科的特征就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农村学校教师只有深入学习课改理论,才能彻底转变教学理念。就拿一些耳熟能详、貌似简单的概念性的词语来说,部分小学语文教师就只是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如:什么叫语文素养?全国小语会会长崔峦认为:语文素养是一种以语文能力为核心的综合素养,其要素包括语文知识、语言积累、语文能力、语文学习方法和习惯,以及思维能力、人文素养等。“什么是语文能力?”语文能力是人们在语文活动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听、说、读、写四种能力。当然,传统的一些语法方面的,如:褒义词——贬义词——中性词;词的本义、比喻义、引申义以及句式变化等知识,绝不能抛弃。二者要相得益彰,为在语文教学中的课程改革奠定坚实的基础。
2.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学生语文素养
语文学习,应该是人生的一种幸福历程。我们毫无理由为自己课堂上精疲力竭的灌输而自豪。语文课要“实”而“活”。所谓“实”,是学生该学的要学,该练的要练,每一节语文课使每个学生确有所得。哪怕一课一得,日积月累,定会由小进到大进。所谓“活”,除了灵活多样的形式,更重要的是让每个学生的脑筋动起来,也就是叶圣陶先生说的让学生“动天君”。这是以往语文课做得不够、不好的地方。有两种教学,一种是使学生越学越愚笨,一种是使学生越学越聪明。我们当然追求后者,在学习语文的同时,要使学生学会思考,学会发现,学会学习。什么是最好的语文课,什么是不好的语文课。
我认为好的语文课有以下特征:
⑴目标定向,落实新课改
①有明确的“三维”整合的目标(新课标的基本要求)。特别是知识、能力,方法、习惯的目标要十分明确。教学目标不能多而杂,不能若明若暗,否则,教学就会“脚踩西瓜皮,滑到哪里算哪里”。
②师生共同学习及平等对话,教师引导学生在自主的语文训练中,在探究、发现中逐渐实现教学目标。在教学中尽管农村学校硬件设施不够,还是要适当拓宽课程资源(包括合理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加强与生活的联系,与儿童经验世界和想象世界的联系。
③训练密度要大,效率要高,效果要好。
⑵以人为本,突出新课改
在农村少年儿童身上存在的突出问题是:过分自我、目中无人,不懂得关爱他人,为别人着想。教师在传道授业解惑的同时,要教会学生学会做人。
⑶以学定教,彰显新课改
①习得学习方法
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不断发现、习得学习方法,才能逐渐学会学习。掌握基本的学习方法,是课程的主要目标之一。而学生具有较强的语文能力,才能适应日常学习和生活的需要。小学语文学习方法主要指:识字、写字的基本方法;朗读、默读、诵读的技能;精读、略读、浏览的一般方法;不同文体的阅读方法;根据需要搜集信息的初步方法;简单的记叙、说明的方法;修改作文的方法。即善于识字,善于阅读,善于习作。我国古人总结出许多行之有效的学习方法。如,熟读精思,读书“三到”(心到、眼到、口到);循序渐进,举一反三;不耻下问,博览多闻;知行结合,躬身实践。叶圣陶、吕叔湘等语文教育家也有许多真知灼见。这些见解先于“课改”提出,又完全符合“课改”的精神。我们要善于梳理,为我所用。
②培养语文能力
小学语文能力主要包括:独立识字能力;较熟练、规范的写字能力;以感受、理解、积累和初步运用为标志的阅读能力;初步的口语交际能力;写简单的纪实作文、想象作文和常见应用文的能力;在综合性学习中表现出来的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语文课上自主、合作、探究性的学习能力。这里要强调的是:学习方法不应该是教师传授的,而应是学生个体和群体在学习的过程中领悟、发现、习得的;语文能力是在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中反复历练、逐渐生成的。此外,还要在学习语文的同时,发展思维,特别是培养和提高小学生独立思考能力、想象力以及创造性思维能力。
③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我们常说:兴趣是最好的教师。小学生要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培植学习语文的兴趣,养成听、说、读、写的良好习惯。这是重要的语文学习目标。小学生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主要有:主动识字的愿望和习惯,查阅工具书及其他资料的习惯,读书看报的习惯,留心周围事物的习惯,勤动笔、常积累的习惯,乐于与他人交际的习惯。
小学生学习语文有了浓厚的兴趣、良好习惯,学习就有了不竭的动力,学习方法、语文能力、想象力和创新思维会使学生如虎添翼。在学习方式上,要由以往偏重接受性学习转到注重自主的、探究的学习;在学习途径上,要由“课堂中心”转到课内外两条腿走路,课内悟学法,课外求发展。立足课堂,长此以往,农村学校课程改革鲜花盛开,就一定不会是梦想。
(作者单位:558307贵州省平塘县西凉乡拉抹小学)
【如何落实农村学校小学语文教学改革】相关文章:
如何改革农村小学语文教学08-20
农村小学如何加强学校内涵建设08-18
如何在小学语文教育教学中落实对话式教学07-25
浅谈如何在语文教学中落实目标检测08-18
关于农村中学语文教学改革的反思08-19
浅析小学语文教学改革07-26
如何在语文教学中落实自主合作探究学习08-17
如何落实三维目标08-05
农村小学自然课教学改革的实践与认识02-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