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地方高职院校提升基层农技人员科技素质的优势分析
地方高职院校提升基层农技人员科技素质的优势分析
蔡新职
(黄冈职业技术学院科研处,湖北黄冈 438002)
摘要:基层农技人员整体科技素质偏低,不能适应现代农业的发展要求。为全面提升基层农技人员科技素质,地方高职院校无论是在其办学定位、走产学研结合道路方面,还是在地域、专业、人缘结构及国家宏观政策的科学引领方面,都具有独到优势。因此必须充分发挥高职院校的作用,促进产学研有机结合,促进基层农技人员科技素质的提升。
关键词:高职院校;农技人员;科技素质;作用;产学研结合
大力培养开发农业科技等经济社会发展重点领域急需紧缺专门人才,是发展现代化农业的基本要求,也是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提出的主要任务。基层农业技术人员是现代农业知识的传播者,先进农业科学技术的实践者和应用者。为加快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普及推广农业新技术,增强综合服务能力,必须充分发挥地方高职院校的作用,全面提升基层农技人员业务素质和技能水平。
本世纪以来,我国高等职业教育蓬勃发展,迅速成为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高职院校作为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利益联系最直接、最密切的高等教育办学机构,肩负着培养面向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第一线需要的高技能人才的使命,在提升基层农技人员科技素质方面也发挥着重要作用。其中,地方高职院校具有其独到的优势。
一、强烈的使命感
为经济社会发展培养大批急需的技术型应用人才,是我国高职院校肩负着的重大历史使命。同时,在众多高职院校中,地方高职院校因其办学具有高教性、职教性、地域性三大特征,为地方经济发展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被许多地方高职院校作为重要目标定位,立足和服务于所在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成为其重要的价值取向。由于一方面我国是传统的农业大国,另一方面我国农业生产力依然相对落后,农村经济尚不发达,所以许多地方高职院校立足地方实际,把提高区域内人口素质,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尤其是服务农村经济发展视为己任,通过多种途径和措施广泛开展社会服务,为发展“三农”培养人才,输送技术,为地方经济培育新的增长点。其中,提升基层农技人员科技素质,培养农业发展技术带头人,不仅已经成为许多地方高职院校服务区域经济社会的共识,而且也成为地方高职院校完成自身使命的一个重要选择与途径。
同时,作为地方政府举办的高职院校,其首要任务是提高区域内人口素质,为促进本地区全面发展培养人才。为“三农”培养人才的最主要途径是开办涉农专业,通过全日制教学系统地培养涉农人才,但在办好涉农专业开展校内教育的同时,积极参与到提升当地基层农技人员科技素质的工作之中,也是一个行之有效的快捷途径。这不仅是地方高职院校义不容辞的责任,亦成为地方高职院校办学定位的应有之义。
二、产学研结合的迫切要求
在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过程中,早在2000年,教育部就曾在高教司[2000]2号文件中,明确把产学研结合作为高职高专教育的6条基本特征之一。2002—2004年,教育部连续召开了三次全国高职教育产学研结合经验交流会,明确了产学研结合是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必由之路。经过十多年的探索与实践,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在“办什么样的高等职业教育”和“怎样办好高等职业教育”这个根本问题上,已经明确定位为“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研结合的道路”。许多高职院校积极践行“产学研结合”的办学思想,取得了政府、学校、企业、学生多方共羸的社会效益。积极参与、勇于承担提升基层农技人员科技素质的工作,以培训为纽带,服务到基层,解决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实际需要,在田间地头实现“教学做合一”,应当是地方高职院校走产学研结合道路的一个较佳选择。
高等职业教育走产学研结合的道路,这一办学定位在诞生之初就天然地将政府、企业和高校及科研院所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产学研结合可以满足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对高职院校的要求,能够让学校更好地融入当地社会,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人才和科技支持,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作出贡献。同时,产学研结合面向市场,面向经济社会发展和社会进步,增加学生与市场、社会直接接触的机会,有利于高职院校把学生顺利输入社会。不仅如此,产学研结合还是高职院校培养“双师型”教师的根本措施。在开展提升基层农技人员科技素质的工作中,高职院校通过加强与当地农村、农业、农民的联系,在基层乡镇、涉农企业建立产学研基地,教师在基地开展技术攻关、产品研发、科技服务,用智慧的头脑为农民创业保驾护航,可以促进教师知识向能力转化,大大提高教师的科研能力、创新能力和技术应用能力,促进“双师型”教师的培养。因此,从产学研结合角度看,提升基层农技人员科技素质,地方高职院校具有内在的动力。
三、地域、专业及人缘优势
顾名思义,地方高职院校是指广泛分布于地方(一般在地、市、州政府所在地,也有部分设在县一级),由当地政府举办的高等职业院校。在地理位置上,地方高职院校大量分布于基层,与农村、农业、农民联系密切(东南沿海发达地区部分地方高职院校除外),具有开办涉农专业,开展涉农社会服务,培养涉农人才的地域优势。地方高职院校紧密结合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实际,开办涉农专业培养农业科技人才,依据产学研结合办学思想,可以拥有丰富的实践性教学资源,还可以就近聘请经验丰富的农业科技专家担任兼职教师和实习指导教师,既利于学生开展实习实验等学习活动,也有利于教师“双师素质”建设,这一地域优势是其他高职院校所无法比拟的。
我国相当部分地方高职院校是从原来的中专学校合并或升格而来,合并或升格后的高职院校中就包括原来较多的农业中专学校。许多地方高职院校不仅保留了涉农专业,还依照高职教育的规律与要求对原有专业及其课程模式进行了改革和创新,并积极引进和消化先进教育理念,开设了一些更适合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新的涉农专业。因而在传播先进的农业高新技术,加快高新技术在农业发展中应用,提升基层农技人员科技素质等方面,地方高职院校具有专业优势。
在原来农业中专学校办学历史中,不仅大批基层农技人员,而且有许多农业行政管理机构、农技推广服务机构的负责人都是其毕业生。升格为高职院校后,学校与基层农技人员依然联系紧密,开展农技服务、农技推广、农技人员培训等工作具有得天独厚的人缘优势。另外,当前地方高职院校中来自本乡本土的师资比例较高,他们虽然身在高校,但仍然与农村、农业、农民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而且依旧记挂着农村、农业、农民的发展,他们希望为发展“三农”贡献自己的力量。从这一层面看,地方高职院校在提升基层农技人员科技素质方面,也有着相应的内在动力与人缘优势。
四、国家宏观政策的科学引领
除了上述优势外,地方高职院校在提升基层农技人员科技素质方面,还有较多的政策优势。
首先,国家阳光工程政策为提升基层农技人员科技素质提供了范本。从2004年起实施的国家阳光工程政策,鼓励大力开展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职业型农民培训、农民创业培训、新型农民科技培训和基层农业科技人员知识更新培训等培训工作,一批地方高职院校通过积极建设与参与,被遴选为阳光工程培训基地,其办学与社会服务的层次与形式因之增加。实施阳光工程培训,提升基层农技人员科技素质,既是响应和执行国家政策之举,也是高职院校实现其社会服务职能之举,普通高等教育则较少有这样的一举而兼得的机会。
其次,国家人才发展战略政策为提升基层农技人员科技素质明确了目标。从国家人才发展战略政策角度看,《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和《全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体现了国家对培养开发农业科技人才的高度重视与支持,明确了培养农业人才的具体目标和迫切要求,为地方高职院校提升基层农技人员科技素质开拓了办学思路。地方高职院校以培养和发展地方农业科技人才为己任,加大培训基层农技人员的工作力度,既可适应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加快发展现代农业的需要,又可以推动自身人才培养职能的完善与发挥,推动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发展上新台阶。
第三,“中央一号文件”为提升基层农技人员科技素质指明了方向。2012年中央一号文件《关于加快推进农业科技创新持续增强农产品供给保障能力的若干意见》强调要加强教育科技培训,全面造就新型农业农村人才队伍,明确提出要振兴发展农业教育、加快培养农业科技人才、大力培训农村实用人才。为落实中央一号文件,高职院校可以通过加强自身建设,办好涉农学科专业,从而跻身为农科教合作人才培养基地,在全日制教学中培养农业人才,在开展涉农继续教育中培训基层农技推广人员,在各类短期涉农培训活动中培养农村发展带头人、农村技能服务型人才、农村生产经营型人才。
最后,国家教育发展政策为提升基层农技人员科技素质设计了路线。在教育领域,《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 - 2020年)》关注职业教育增强服务“三农”能力的建设,把提高质量作为职业教育发展的重点,关注“双师型”教师队伍和实习实训基地建设。地方高职院校要提高教育质量,培养农业人才、服务“三农”是一个重要举措。同时,“双师素质”教师队伍建设也必须与生产实践紧密结合才能取得成效。因此,教育层面的宏观政策成为地方高职院校积极承担提升基层农技人员科技素质职责的原动力。
地方高职院校根据自身的办学属性与实力,面向基层,注重实用,加强农科教紧密结合,积极承担提升基层农技人员科技素质的培训工作,把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培养人才与常规办学有机结合起来,必将促进其现代大学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职能高质量、高效益地实现。
【地方高职院校提升基层农技人员科技素质的优势分析】相关文章:
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素质教育探析08-24
提升基层公务员能力素质的思考08-12
院校实验人员应具备的素质讨论08-18
高职毕业生就业质量现状分析与提升08-05
新形势下高职院校学生素质教育之我见08-17
高职院校素质教育综合体系构建论文08-17
论加强高职院校素质教育的必要性及对策08-26
高职院校校企合作制度价值与功能分析08-04
高职院校医学生择业心理分析及调适对策08-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