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艺术教育: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融合的滥觞
艺术教育: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融合的滥觞
康海军
(河南师范大学青少年问题研究中心,河南新乡 453007)
摘要:艺术教育是人文教育的应有内容,艺术教育使受教育者在艺术创作与欣赏中超越现实的羁绊,达到人性与天道的合一。然而,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失衡和分离是现代社会中的一个特有现象,究其原因在于科学教育中属于人文教育范畴的艺术教育的遮蔽和遗忘。因而,艺术教育的复兴和回归促使着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平衡和融合,艺术教育是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融合的滥觞。
关键词:艺术教育;科学教育;人文教育;滥觞
一、艺术教育的式微
在古希腊,教育被称为缪斯教育,缪斯是希腊神话中主管科学与艺术之神,因而,缪斯教育也就是科学教育与艺术教育的通称,它强调智育和美育二者协调、全面发展。文艺复兴巨匠意大利的达,芬奇在当时设计了世界上最早的飞行器,其科学性和艺术性至今仍为设计界奉为典范;由伯拉孟特和米开朗基罗等多名重要建筑师与艺术家参与设计的罗马圣彼得大教堂,是意大利文艺复兴建筑的最重要代表;拉菲尔吸收佛罗伦萨画派与威尼斯画派的长处,形成独有的优美秀雅风格,在透视学方面做出卓越的贡献。这些都是科学与艺术的完美结合、有机统一的产物,更应归功于艺术教育在培养人的艺术素质和启发人的创造性才能方面的重要作用,它使人的抽象思维和形象思维达到了有机结合,满足了人的精神和情感的需求,揭示了人生的价值和意义,提升了人的生存质量和境界,从而更好地促使科学教育在正确的轨道上得到健康、高效和可持续发展;这也是意大利文艺复兴运动将人类文明推向一个崭新高峰的重要原因。因而,所谓的艺术教育是指“通过艺术作品,运用艺术欣赏与艺术创造的规律,去影响人的感官和心理,培养人的敏锐的感知能力、丰富的想象力、直觉的洞察力和创造力的教育活动”。也就是说,“人们可以通过艺术教育来进行人文教育,可以在艺术创作与欣赏中超越现实的羁绊,达到人性与天道的合一,“正是凭借这样的艺术,人才在超越中实现了自己”。所以,从古代到文艺复兴时期,科学教育与艺术教育紧密地交织在一起,人文教育正是通过艺术教育来彰显和实现自己的。
然而,自工业革命以来,科学和艺术产生了深入的分化;特别是受19世纪以来科技至上价值观的影响,科学教育和艺术教育日趋分裂,开始了旷日持久的矛盾和冲突。以科学为文化依托的科学教育为工业革命培养了大批工业化急需的人才,促进了生产力的巨大发展,增进了人类的物质文明,满足了人类的现实需求,因而倍受推崇和膜拜;而艺术及艺术教育难以满足这种显性的功利追求,因此倍受冷落,处于被忽视的尴尬境地。也就是说功利主义的教育价值观占主导地位,科学教育的地位受到强化的同时而艺术教育的地位受到严重削弱,这就必然导致科技与艺术相分离、真善美相分离,功利与价值相分离,使人类失去了终极价值目标和人文关怀,从而迷失了精神家园,“艺术的精神功绩没有了分量,艺术失去了任何鼓舞的力量,在这个时代的喧嚣市场上,艺术正在消失”。科学教育中的艺术教育被遮蔽和遗忘,从而导致了人文教育的缺场和人文精神的缺失。
二、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失衡
所谓科学教育,是指“以征服和改造自然、促进物质财富增长和社会发展为目的,向人们传授自然科学技术知识、开发人的智力的教育”。所谓的人文教育,就是“培养人文精神的教育,通过把人类积累的智慧精神、心性精粹与阅历经验传授给下一代,以期使人能洞察人生、完善心智、净化灵魂,理解人生的意义与目的,找到正确的生活方式”。从教育的历史渊源来看,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是水乳交融、不分彼此、血肉相连的,他们同根共源,两者共同脱胎于人类的社会实践活动。在中国古代,孔夫子提倡“君子不器”,并为学生开设了“礼、乐、射、御、书、数”的全面课程。在古希腊,为了培养德行高尚、思想缜密、能言善辩的所谓的“自由人”,逐步形成了包括“语法、修辞、逻辑、算术、几何、天文、音乐”等七艺的教学内容。在中世纪的欧洲,文、法、神、医是大学中普遍开设的四科;到了15世纪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以达·芬奇、拉斐尔、米开朗基罗等为代表的大师们,既具有高超的人文修养,又具有高度的科学修养,这些充分体现在他们不朽的艺术作品中对数学、人体解剖学、生理学规律的遵循。从大致上说,无论是西方还是中国,古代、中世纪、直到十八世纪的大学教育中,人文教育始终有着不可动摇的地位和绝对优势。或者说,是“以人文教育为主,人文教育和科学教育相融合、文理兼备的教育”。
随着工业革命和近代自然科学在西方兴起,科学技术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伴随这种成功的是技术工业的兴起和工业化进程中对具有一定实用知识的专门人才的迫切需求。教育被看作是为技术工业提供人力资源的一个重要因素,而科学教育的客观化、精确化、标准化和程序化等特点恰好极大地满足了工业化的需求,因而其成为各个西方国家教育主旋律的局面,就初见端倪。同时,科学教育在提高人类的物质生活水平和增强人类征服自然方面的巨大力量,使它日益被人类所强化甚至崇拜,致使科学教育在各国特别是在各个大学中急剧发展起来;后来,随着科学教育在促进工业革命和社会生产力发展方面重要作用的日益凸显,客观上促使了科学教育在大学教育中取代人文教育并占据统治地位,最终导致了它与人文教育之间旷日持久的矛盾和冲突;这样,人文教育在科技的竭力推崇下意外地旁落了,无论人文教育家们怎样抵制和抗争,科学教育终以不可逆转之势向前发展,人文教育逐渐被科学教育压倒,甚至被忽视,进而导致了人文教育的缺场、人文性的遮蔽和人文精神的缺失。
三、艺术教育对中国特色人文教育的重构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艺术教育源远流长,它伴随着中国社会的教育现象而产生和发展的,特别是孔子及其所开创的儒家学派提出了“礼教”、“乐教”,就是艺术教育的概念,并初步建立了一个艺术教育的思想体系,在《礼教》中明确提出了“温柔敦厚,广博易良,明人伦,成教化”等一系列艺术教育观念,对中国几千年的艺术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成为中国古代社会艺术教育的指导思想。它为科学教育与艺术教育融合提供了思路,所以要重建人文教育,达到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交融,就必须在更高层次上恢复科学教育中的艺术性教育,使科学教育在追求真理,改造世界从而满足人类物质需求的同时,兼有人文价值追求的特征,具有提升人的精神境界,塑造人的完美性格的非功利性功能。
当前我国,科技教育也越来越受到国家、社会以及各个大学的重视;而艺术教育无法取得明显的现实效益则日益受到排斥和冷落,具体表现为:我国高等教育中的许多人文艺术学科,由于得不到应有的重视,要么被停止,要么被限制招生,要么改变专业方向,使其向应用学科、理工学科等与现实物质利益联系紧密的学科转型;“在大学,深受学生们欢迎的是一些与将来就业有密切关系的电子、工商管理、财会、外语、法律、医学等‘热门,专业,至于一些传统的人文学科如哲学、文学等则成为‘冷门’专业。‘艺术’专业尽管受欢迎,但是人们重视的也不是其人文教育价值,而是其作为一种能够提供现代化大众文化产品专业价值”。教育的功利主义、实用主义倾向正迅速增长,“重理轻文”现象也就在所难免了。但是人类还有另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对精神养料和人生信念的追求,这就不能没有人文,不能没有艺术。因而,必须重视艺术教育,正如美国将“艺术”课程列为国家的“核心”课程的重视程度那样,来深化对加强我国人文教育重要性的认识。那么,针对中国现状来说,在具体教育实践操作中可以从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来重新找回失落的艺术教育。
在宏观层面上,应建立有中国特色的艺术教育学学科机制。艺术教育学是近年来发展起来的教育学科群中的新兴学科,是艺术学与教育学相互渗透的形成的交叉学科,主要研究艺术教育这一特殊形态的教育现象。要建立符合中国国情的艺术教育学,就必须进一步梳理中国艺术教育思想的形成和发展,深化对中国建立艺术教育学重要意义的认识,构建符合中国国情的艺术教育学的理论基础,厘定艺术教育学的研究对象、研究任务和研究范围等方面问题,只有这样才能使有系统的、科学的和有中国特色的艺术教育学科体系成为可能和现实。
在微观层面上,国家的教育改革政策特别是课程改革政策应侧重于加强课程与教材的建设,在课程设置时必须对艺术教育的实情有相应的考虑,更重要的是教学内容应大致确定,具有一定的标准和现实可操作性;教育工作者在具体的教育实践中,要把艺术教育和其他教育一样,列入教学计划,修正其“边缘”的尴尬局面,确定具体的考核方式,并可适当地计入学分。大力引进高水平的艺术教育方面的师资力量,并从职称、报酬和待遇等方面给予一定的照顾和保证,注重艺术教育与其他各门学科的有机衔接,系统地编写一系列艺术性与适用性都较强的教材;同时应重视开展有利于提高学生艺术素养的各种文化艺术活动等等。
因而,我们必须认清艺术教育是科学教育和人文教育融合的的滥觞这一根本特征,树立艺术教育的根基地位,彰显艺术教育的人文关怀价值和情感审美意义,使艺术教育在更高的层次和意义上实现复兴和回归,重振人文教育的雄风,促进我国科学教育和人文教育的和谐、健康发展,实现科学教育、人文教育、艺术教育相结合的真、善、美三位一体化的真正教育目标,正如岸根卓郎所说:“追求宇宙的真、善、美,并以自我实现为目标,放射独特光芒的创造性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
【艺术教育: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融合的滥觞】相关文章:
教育是科学还是艺术08-13
融合教育心得11-08
融合教育模式启示08-24
浅谈艺术教育中的舞蹈教育08-19
融合教育心得(通用13篇)12-08
融合教育的心得体会10-14
我把教育当艺术08-17
论思想政治教育与素质教育的融合08-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