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大学生农民工问题研究
大学生农民工问题研究
楚向红
(中共河南省委党校党史教研部,河南郑州 450002)
摘要:大学生农民工作为一个被广泛关注的社会新群体,他们有着明显的群体性特征:文化水平高、权利意识强、价值观念新、职业变换快、趋于城市化等,同时,他们面临的问题很多,如经济困境、心理困境、婚恋困境、维权困境、发展困境等,这些问题的解决离不开社会改革、教育改革、政策激励引导等。
关键词:大学生农民工;特征;问题;对策
大学生农民工,主要指具备大专以上文化程度的人员,因主客观原因,目前以农民工身份外出务工就业。随着高校扩招、供需关系等影响,这部分群体的比重在逐年上升,他们所面临的问题也越来越突出。
一、大学生农民工的结构性特征
(一)文化水平高。大学生农民工和一般意义上的农民工相比,他们拥有较高的教育程度,拥有相对较高的学习能力,在就业过程中也有较高的竞争力,这也为他们能参加更多的技术培训提供了基础。国家统计局住户调查办公室的相关调查数据显示,外出的农民工中,“中专”、“大专及以上”的大学生农民工比例分别达到9%和6.4%,大学生农民工参加职业培训的比例为30.4%,而一般农民工参加职业培训的比例为26.5%。
(二)权利意识强。大学生农民工一般都具有较强的权利意识,更加注重维权,注重争取自己的合法权益。有专业人士分析,维权是大学生农民工权利意识觉醒的表现之一。与上一代的农民工相比,他们的维权态度更加坚决,他们会凭借对法律知识的了解,选择勇敢地拿起法律武器来捍卫自己的权利。在一份广东省地方媒体的调查中显示,如果在工作和生活中遇到困难和权利受损时,有26%的人表示会首先向工会等组织求助,有56%的人表示会选择运用法律武器来保障自己的权利。
(三)价值观念新。与其父辈多是文盲半文盲的农民工相比,大学生农民工受教育文化程度比较高,这不仅使他们具有一定的文化知识,也使他们更易接受新事物,价值观念较之父辈农民工也有了不同的特点。大多数大学生农民工从大学校门出来直接在城市就业,没有什么务农经历,因而他们没有父辈那么强烈的乡土情结,更多的向往城市,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融入城市的主流社会,寻求更好的发展机会,而不仅仅是为了满足经济的需求。
(四)职业变换快。在调查中我们发现,大学生农民工普遍面临着就业不稳定的问题,职业变化频繁,流动性强。在被问到最近两年换过几份工作时,表示有换过1份工作经历为30.8%;换过两份工作经历为36.1%;17%的调查对象表示有换过三份工作经历;16%的调查对象甚至换过3份以上的工作。可见,相对于一般的农民工,大学生农民工的流动性更强,稳定性则较差,在其打工的过程中,会经常更换工作岗位甚至工作地点。
(五)趋于城市化。大学生农民工虽然出生在农村,但是由于着重于学业的因素,其对农业生活与生产方式基本一无所知,处在农村生活状态与城市生活状态的夹层之中,因此极易转向城市生活方式,与城市同龄人更为趋同。受城市文化观念的影响,他们重视享受生活及自身发展,平均消费倾向要更高一些,而且消费方式更加多样化,对于诸如电子产品、汽车、房子等很多方面,甚至对高档的时尚性商品也有一定的渴求。
二、当前大学生农民工存在的突出问题
(一)经济困境。一般而言,用人单位的工资待遇的高低,往往与员工个人的技能和经验直接挂钩。而大学生农民工由于经验不足、技能偏低,其工资待遇普遍偏低,有的甚至低于农民工的工资水平。据统计,大大学毕业生平均起薪为每月1500元,已经远远低于一般农民工的工资。调查发现,大多数大学生农民工在支付食品、房租、水电费等日常开支后,所剩无几。他们没有或者只有很少的存款,社会保险等难以覆盖,扛风险能力弱。
(二)心理困境。理想与现实的巨大反差,使大学生农民工很容易出现各种各样的心理问题:(1). 自卑心理。大学生农民工的工作不稳定,工资待遇低,曾经的大学生光环也逐渐退去,这种身份上的落差很容易使他们产生自卑心理和抑郁情绪。(2).焦虑心理。大学生农民工面临着巨大的生存压力和就业压力,他们或多或少的都出现了焦虑心理和急躁情绪。(3).怯懦心理。部分大学生农民工谨小慎微,生怕自己说错话、办错事给用人单位和周围的人留下不好印象,以致于缩手缩脚,无法把自己的特点和优势最大程度的发挥出来。
(三)维权困境。相对于一般农民工,大学生农民工群体的维权意识虽然较强,但现实生活中,大学生农民工权益受侵害的现象仍然普遍存在:一方面,大学生农民工权益受侵害的现象还比较普遍,突出表现在劳动合同签订率低、欠薪时有发生、工伤等各种保险缺失等方面。另一方面,大学生农民工的维权能力比较弱。大学生农民工对法律知识虽然有了一定的了解,但是,他们的维权能力不强。在权益受到侵害时,繁重的工作,沉重的生存压力,薄弱的经济基础,使他们没有精力、没有金钱运用法律武器对自我权益进行保护。
(四)发展困境。对于大多数大学生农民工来说,他们并不甘心于生活在城市的边缘和底层,而是更加注重个人的长远发展空间,希望所从事的工作能够学到本事、增长见识、实现个人价值、提升社会地位。但是,现实提供给他们的个人发展空间却非常有限。他们每天重复着简单机械的工作,拿着微薄的工资,个人用于提升自我的经济能力非常有限,而用人单位给他们提供的培训和发展机会更少。在这种情况下,谋饭碗谋生存成了第一要义,谋事业谋发展成了奢望。
(五)社会保障困境。我国城乡正在建立相对完善的社会保障系统,但在实际生活中,大学生农民工与城市市民相比,在医疗、养老和保险等层面所得到的公共品服务仍然不平等,他们较少享受社会保障服务公共品,许多人仍然未被纳入城市社会保障体系,无法享受到与市民同等的社会待遇、同等的社保体制和公共服务。调研显示,只有29.8%的大学生农民工“在打工的单位参加了养老保险”,“购买商业保险”者为5.3%,31.8%的人不知道“生病以后付不起医疗费”该怎么办。
(六)政治适应困境。突出表现在大学生农民工在政治参与上的缺失,他们的政治权利没有得到充分的保障。按照我国选举法的规定,公民政治权利的行使必须按照户籍所在地来进行。大学生农民工的户口,有的迁回了原籍,有的挂靠在了人才中心的集体户口上。由于户籍属地的限制,他们在我国政治生活中处于被遮蔽状态。调查显示,80qo的大学生农民工既没有参与所在城市社区的选举,也没有回乡参加选举。他们虽为社会的发展作出了贡献,却因为政治权利属地赋予缘故,不能和市民一样参政议政,也没有在农村行使自己的政治权利,失去了话语权。
三、解决大学生农民工问题的对策建议
(一)政府解困:加快破解城乡二元壁垒
大学生农民工问题的解决既要着眼全局和长远,着力完善制度和体制、机制,大力提高已有政策、措施的效力和效率,促进问题的从根本上得到解决;又要从大学生农民工群体的特殊性出发,以促进大学生农民工市民化为目标,以大学生农民工市民化最关键的环节——就业培训、住房、社会保障和公共服务为重点,以素质门槛、技能门槛、人力资本积累门槛、社会保障门槛和住房门槛等为主要标准突破城乡二元经济社会结构,扩大户籍改革的步伐,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力争尽快取得更大更新的进展。
(二)教育解困:加大高等教育的改革力度
在教育方面,应加大高等教育的改革力度:1.高校应把人才培养和有效就业结合起来,以社会发展需求为标准,调整和优化大学的专业设置及专业培养目标,强化大学生实践能力和创业能力的培养,提高大学毕业生找到理想工作的概率。2.高校应在新生入学后就开展就业指导教育,着重就业形势、就业政策、就业技巧及就业心理等方面的指导和教育。3.各高校应积极与社会各界搞好协作,创建形式多样的学生实习基地,以破除目前大学生缺乏实践经验的瓶颈。
(三)素质解困:不断拓展大学生农民工的个人发展空间
要通过多种途径,不断拓展大学生农民工的个人发展空间,提高其就业能力:1.就政府和用人单位来说,要创新培训模式,加大培训力度,大力开展多种门类、多种形式的大学生农民工的职业技能培训。2.就教育方面,教育机构不仅要重视课本上知识的教育,还要注重学生良好心理素质的培养;不仅要注重现代科技的学习教育,还要注重综合素质教育。3.就大学生农民工自身来说,也要加强学习,不断提升提升自己的科学文化知识素质、思想道德素质、身心素质、工作经验及动手能力,不断提高自己的就业竞争力。
(四)创业解困:对农村籍大学生创业给予政策上的支持
促进大学生农民工回乡创业,需要各级政府通力合作:1.要加大政策宣传力度,使回乡创业的优惠政策深入到大学生农民工和群众心中。2.引导舆论破除社会阻力。跳出农门的大学生再回乡创业,乡邻、家人和大学生本人都需破除一定的心理障碍,这就需要社会各界特别是舆论界的及时引导,要大力宣传那些创业成功的大学生典型。3.各级政府要从从资金支持、政策保障、财政优惠、公共服务、投资环境等各个方面,为大学生农民工回乡创业建立全面的保障体系,引导他们长期留在农村,积极建设农村新家园。
(五)环境解困:积极创造公平、公开、公正的就业环境
1.国家要制定法律,明确用人单位的用人权利与义务。中央、地方政府应关注大学毕业生就业市场,毕业生、用人单位及学校的权利义务,大学生就业服务、权益保障法规等宏观、微观制度建设,积极?定保障毕业生权益的政策,给予法律上的权益保障。2.在促进农村籍大学生充分就业的同时,把维护就业公平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综合运用多种手段,依法建立以“权利公平、机会公平、规则公平、结果公平”为主要内容的高校毕业生就业公平保障体系,让更多具有新知识的农村籍大学生充实到各个行业和部门中来。
(六)社会保障解困:维护大学生农民工的合法权益
政府应该切实履行其社会服务职能,坚持分类施治,建立灵活的分类、分层的大学生农民工社会保障体系:1.大学生农民工目前处于一个很尴尬的弱势地位,相关立法部门应当考虑到大学毕业生作为一个特殊群体的实际情况制定有关法律法规。2.国家、社会和单位应加大资金投入,普及社保范围,譬如提供大量的廉租房、为大学生农民工解决养老、工伤、医疗等保险,为其子女提供和城市居民子女一样平等的教育机会等。3.引导帮助大学生农民工提高劳动合同签订率,积极探索适合大学生农民工特点的劳动管理办法。4.加强对大学生农民工的法律援助,为他们提供必要的保护措施,为大学生农民工融入、扎根城市创造条件。
【大学生农民工问题研究】相关文章:
农民工就业歧视的法律问题研究08-05
进城农民工的城市归属感问题研究08-12
维护农民工权益问题及建议08-15
乡镇体制问题的研究08-12
乡镇体制问题的研究08-15
教育研究应研究什么样的“问题”08-07
教育研究应研究什么样的“问题”08-09
生态占用测度问题研究08-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