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位置:范文先生网>教学论文>语文论文>语文课拒绝繁复 由一堂《端午的鸭蛋》展示课说开去

语文课拒绝繁复 由一堂《端午的鸭蛋》展示课说开去

时间:2022-12-12 16:23:41 语文论文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语文课拒绝繁复 由一堂《端午的鸭蛋》展示课说开去

语文课拒绝繁复 由一堂《端午的鸭蛋》展示课说开去

语文课拒绝繁复 由一堂《端午的鸭蛋》展示课说开去

  代保民

  (重庆市涪陵第十四中学,408000)

  摘要:反观《端午的鸭蛋》这堂展示课,的确有亮点,但美中不足的是:还是繁复了些——环节过多,蜻蜓点水;目标不明,重点不破;“蛋味”过浓,“语味”不够;参与不足,收获不丰。语文课,应当简约,拒绝繁复。简约、干练的语文课堂,才能是有效、高效的课堂。

  关键词:语文课繁复简约

  不久前,在西部某市“农村中小学领雁工程”课堂展示现场,笔者观摩了来自东部某省一位名师的展示课《端午的鸭蛋》。

  该课的教学流程为:

  (1) 聊一聊你的、我的、大家的端午;

  (2) 读一读高邮人的端午;

  (3) 说一说高邮人的端午;

  (4) 评一评高邮的端午明星;

  (5) 议一议外乡人眼中的高邮鸭蛋;

  (6) 夸一夸自家的高邮鸭蛋;

  (7) 赞一赞高邮鸭蛋的好名望;

  (8) 品一品孩子们的“鸭蛋秀”;

  (9) 抒一抒绵长的故乡情。

  这堂课构思独特,悦人耳目,在课后的交流互动中也得到了一些听课教师的赞许。但美中不足的是:教学还是繁复了些,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环节过多,蜻蜓点水。

  本堂课预设了九个环节,包括一篇课文教学的方方面面。“聊一聊”系情境创设,为引起学生的兴趣,教师用较多的时间引导学生交流了重庆的端午节习俗;“读一读”是学生自由读课文,以熟悉课文;“说一说”是学生读后的初步感知,教师引导学生从文本中说出了高邮人端午的所有风俗;“评一评”是引导学生说出自己所喜欢的高邮人的端午风俗,以进一步熟悉课文;“议一议”是指导学生对外乡人评价高邮鸭蛋的说法说出自己的看法,进一步理解高邮鸭蛋的特点;“夸一夸”是引导学生在文中找出作者为什么最喜欢高邮鸭蛋的地方,领会作者的情感;“赞一赞”是指导学生结合课文说出自己对高邮鸭蛋的赞美;“品一品”是指导学生感悟品味“鸭蛋秀”的趣味和情感;“抒一抒”是指导学生理解文本的主旨,让学生在情感方面进一步受到感染。教师在“拖堂”的情况下,仍没有完成最后两个环节。由于后两个环节未来得及进行,具体内容仅是笔者的推测。一节课要引导学生完成这九个方面的教学任务,只能蜻蜓点水般地一环赶一环,紧赶快赶地往前走。由于教学内容过多,虽然教师反复引导学生要从文本中寻找答案,但学生的回答都非常勉强。主要原因是学生对文本不熟悉,整堂课中学生完整读课文的时间仅有一次,其余时间都是教师在引导学生思考回答这“九个一”。

  实际上,教师所预设的这“九个一”,除了第一个“一”不需要学生细读文本外,其余八个“一”离开学生的细读是根本无法实现的。而这样的细读深究,需要很多的时间。真正把这些“一”落到实处,让学生有扎实的收获,至少需要两节课。但由于只有一节课,且教师又平均用力,再加上学生不明白教师的教学意图,尽管学生似乎什么都做了,实际上什么都没弄明白。

  王荣生教授所说的“初步认定,语文课堂教学,一堂课的教学环节,以二至三个为宜”,是非常有道理的。一节课,只有40(或45)分钟,如果真正把学生放在主体位置,放手让他们在自主合作探究中去学习、理解、鉴赏,去独立地表达自己的思想观点,那是需要大量时间的。(教学论文 www.fwsir.com)学生要走进文本围绕教师的“问”去思考筛选信息,去分析归纳,若没有充裕的时间作保证,也是枉然。就本堂课上教师所设计的九个环节而言,八个环节都需要学生的文本细读,需要经过分析、提取、概括、表述,再通过学生之间的交流讨论来完善。这样的过程,不是三五分钟就可以完成的。假如每个环节都是浅尝辄止,那学生只能知其皮毛。与其面面俱到(其实面面都无法达到),倒不如删繁就简、突出要害、追求实在;与其追求课堂结构流程的完整,倒不如留下“残缺”,追求实在的收获。繁复的教学环节会让学生云里雾里,找不到归途。

  第二,目标不明,重点不破。

  由于环节太多,学生根本不明白教师打算“教些什么”,也不清楚自己要“学些什么”。就新课程的教学目标而言,这“九个一”分属“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中的哪一个方面,并不明显。从教师已完成的七个环节来看,也看不出预设或生成的教学重难点是什么,更看不出是怎样引导学生突破重难点的。应该说,就一堂实效的语文课而言,必须有非常具体的教学目标以定位本节课的任务,有非常简洁的教学流程以突出教学的重点,有非常干练的课堂运行以引导学生突破教学难点。像《端午的鸭蛋》这样的经典课文,文本有全息性,有比教师所预设的还要多得多的信息。让人感到每一个方面的信息都是学生应该理解和训练的,从而导致预设内容的全面而丰富,导致预设教学目标的众多而繁杂。学生哪怕是被教师“牵着鼻子走”,都会感觉似入八卦阵,最后连自己是怎样走出来的都不清楚。张志公先生说得好:“花样越多,头绪越复杂,指向越不明确,结果是教者辛辛苦苦,学者迷迷糊糊。”

  引导学生体会端午风俗的乐趣,感受作者浓郁的故乡情结,指导学生咂摸文本“平淡而有味”的语言以及汪曾祺“闲适自由”的散文风格,应是本文教学的目标和重难点。从这样的教学目标来看,“九个一”流程应该合并或减少一些,从而更好地突出教学目标和重难点:“聊一聊”、“读一读”、“说一说”、“评一评”都属于“引导学生体会端午风俗的乐趣”的目标;“议一议”、“夸一夸”、“赞一赞”、“抒一抒”均是“感受作者那浓郁的故乡情结”;“品一品”是咂摸文本“平淡而有味”的语言的。这样一归类,明显感觉到,“品一品”这个咂摸语言的环节是做得不够的,因为“平淡而有味”的语言风格不仅在孩子们的“鸭蛋秀”部分。再则,这“九个一”流程,汪曾祺“闲适自由”的散文风格一点都没有涉及。尽管语文教学鼓励教师个人的理解,允许根据学生的阅读视野而对教学目标做出调整,但一篇文章,应该有其最基本的教学点和教学线,而不是教师个人漫无边际的想当然。

  有很多语文专家呼吁“一课一得”,这是追求语文课堂教学高效的良方之一。就《端午的鸭蛋》一文来说,可教可学的地方太多太多,值得玩味的地方也不胜枚举。教师要有敏锐的目光,有处理教学文本的智慧,有敢于取舍的勇气。一旦确定了一节课的教学目标和重难点,凡是与当堂课的教学目标无关或联系不大的文本信息就要毫不吝惜地舍弃。只有这样,教师和学生才有充裕的时间去慢慢、细细地品,才有更大的空间让学生去自主思考、感悟、理解、训练和评价,才有课堂的师生对话和智慧碰撞,也才有学生扎实的收获。这样的课堂,流程简单、结构干练、节奏舒缓、气氛和谐,而绝没有追赶一个又一个目标的紧张和劳累,学生所感受到的是学习的快乐和幸福。

  第三,“蛋味”过浓,“语味”不够。

  叶圣陶说:“语文课的主要任务是训练思维,训练语言。”教师围绕高邮的端午,特别是高邮的鸭蛋做足了文章。从已完成的七个流程来看,教师无不紧紧围绕着“鸭蛋”——从端午的习俗说起,落脚是家乡的鸭蛋;从大麻鸭说到鸭蛋;从腌鸭蛋说到卖鸭蛋;从双黄鸭蛋说到蛋的质细油多;从挂“鸭蛋络子”说到蛋壳里的萤火虫……通过教师的精心设计,学生对高邮的端午节特别是鸭蛋有了较深刻的印象,对中国的传统文化有了新的认知,对作者对家乡高邮的深厚情感有了新的感悟。从这一意义上讲,这堂课确实高质量地完成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但与此同时,有两个不同程度的忽略是显而易见的:一是对“乐趣”的涵泳不够,对作者所表达的端午节的快乐体悟不够,对作者为什么在多年以后还能忆起家乡端午节的快乐理解不够。课堂如果仅仅停留在“蛋”上,仅仅停留在“麻鸭—鸭蛋—质细而油多的蛋—挂‘鸭蛋络子’—玩鸭蛋壳”这个层次上,仅仅让学生明白高邮鸭蛋好,好得不得了——不仅好吃,还很好玩——无疑是相当肤浅的。教师还应该引导学生体味出文中充溢字里行间的快乐,指导学生读懂隐藏在鸭蛋中的快乐和幸福,让学生明白作者写家乡的鸭蛋是为了表达对家乡的思念和赞美。二是对语言的品味严重不够。学生学习语文的根本目的是学习语言知识并获得语文能力,在学习的同时建构语文学习的方法和技能,受到情感熏陶。无论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对语言的学习是首要的,否则,那就不是一堂语文课。于漪老师说得好:“把语言文字的魅力教出来,这样以文章的人文内涵震撼学生的思想和情感,在语言的推敲中提升学生的能力。”而《端午的鸭蛋》语言特色很鲜明,“平淡而有味”是其最大的语言特色,文本中的许多语句表面是大实话、大白话乃至方言土语,但情味十足、耐人寻味。随便举一例:“我的家乡是水乡。出鸭。高邮大麻鸭是著名的鸭种。鸭多,鸭蛋也多。”四句口水话,语言非常平实。但这四句话内涵颇丰,表现的都是作者的自豪和幸福。“我的家乡是水乡”,如果此句不写,后面三句不复存在。“出鸭”,仅仅两个字,作者内心的自豪和满足溢于言表,换成另外的说法,就是“出产鸭子呢”。“高邮大麻鸭是著名的鸭种”,鸭种有名,未必鸭蛋还会没名吗!“鸭多,鸭蛋也多”,“鸭多”既应前面的“水乡”,又说此地物产丰富。正因为“鸭蛋也多”,才有孩子们吃的玩的,才有孩子们选“秀气”的。朴拙的语言所隐含的是作者丰富的情感。引导学生在语言品味上多下功夫,让学生领悟理解语言的内涵和魅力,才是语文教学的核心价值追求。

  第四,参与不足,收获不丰。

  学习的收益是与学生的参与程度密切相关的,学生想有较高的收益,必须要有情感和智慧的倾情参与。叶圣陶曾在《求甚解》中说:“国文课是教师与学生的共同工作。可是主体究竟是学生,教师的实施方法无论如何精到,如果学生只还他个‘不动天君’,也就难有很好的成绩。”在本节课上,也许是想努力完成这“九个一”流程,以追求课堂结构的完满,给听课教师一个良好的印象,教师的问题一个接一个。可这一个个问题抛出后,学生反应冷淡,多数埋头不语,生怕被老师叫到。也许是学生对高邮的端午习俗不了解,始终没有传达出那一种端午习俗的快乐和幸福。甚至文本中明显有的内容,学生都是答非所问。教师为了让更多的学生参与进来,采取接力方式把话筒挨个送到学生嘴边,但学生回答的多是挤出来的一两个字,倒是教师的机智和幽默为学生解了围。

  课堂的主体是学生,教师在课堂上的机智和幽默并不等于学生的激情和收益。学生之所以参与不积极,不是因为问题太难,而是因为留给学生读书熟悉文本的时间太少。教师在上课前才把教材发给学生,学生读教材的时间只有“读一读”环节,亦即读一遍课文的时间。这样一篇文章,学生仅读一遍,他能说些什么?他对全文有个整体印象吗?即便是教师,读一遍课文又能说出多少?那为什么不留时间给学生多读文本呢?因为“九大任务”要在本堂课完成哪!实事求是地讲,不要说学生不熟悉文本,即便是熟悉文本,这九个流程也是很难完成的。

  莎士比亚说:“简约是智慧的灵魂。”英国的斯宾塞也说:“应该引导儿童自己进行探讨,自己去推论。给他们讲的应该尽量少些,而引导他们去发现的应该尽量多些。”语文教学“少慢差费”的原因是多样的,“贪多求全”也许是一个重要的原因。让我们的语文课堂简约、干练起来吧!

【语文课拒绝繁复 由一堂《端午的鸭蛋》展示课说开去】相关文章:

由一堂失败的实验课说开去08-17

由“木叶”说开去02-24

《端午的鸭蛋》08-16

望文生义———由成语误用说开去08-20

由“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说开去08-17

一堂语文课作文03-02

《端午的鸭蛋》 308-16

《端午的鸭蛋》说课稿08-16

《端午的鸭蛋》 108-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