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校本教研论文:提高校本教研有效性的实践与思考
校本教研论文:提高校本教研有效性的实践与思考
作者/罗 明
(江苏省南京市江宁区铜山初级中学,211103)
摘要:校本教研的有效性如何直接关系到教师的专业成长和学校教学质量的提升。找准切点,转变方式,在做中研、在研中做,对改变当下校本教研低效的现状,实现其从低效向有效到高效的转变,或将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在常态教研中,可以组织课堂实录,让教师“看到”自己;明确教研主题,逐个解决问题;开展课例跟踪,着力教师专业成长。只有不断创新实践形式并加以科学的引领,才能使校本教研的有效性得以持续提升。
关键词:校本教研素描转变行动
相对于我国规整而完备的教研体制结构而言,校本教研无疑处于结构的最底端,因而具有基础性或“草根性”,是新课程改革和新教育理念落地的节点。多年来,随着各校校本教研活动的开展,校本教研在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提升课堂教学质量、落实各项教学管理任务等方面,起到了不可或缺的作用。在新的教育背景下,如何让校本教研真正成为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的“助推器”、落实新课程理念的“转化器”?笔者认为,当下的校本教研,无论从形式还是内容,都面临着许多势在必行的变革。
一、 对当下校本教研的素描
从活动的组织形式看,教研组、备课组是承担校本教研的两个基本业务组织单元,教导处负责对两组日常工作的过程管理。从活动的内容看,以学期为时段,两组在开学、期中、期末三个节点上的主要工作是:开学制订学期学科教研活动计划;期中组织阶段性学情调研与复习,对期中检测的结果进行质量分析;期末撰写学期工作总结,对期末检测的结果进行质量分析。三个节点外的时间,教研组的工作主要是根据计划安排内容,组织开展组内教师公开课的听评,督查备课组的集体备课,组织业务学习,外出参加或承办区、市教研活动。从活动的评价看,每学期结束,教导处都将对两组进行考核,主要依据是:两组上交的过程性材料是否完整,活动是否按计划进行,学科教学质量在校、区的影响度,等等。
以上三方面只是对当下校本教研现状轮廓的简单勾画,都是具象层面的。而通过对校本教研有效度的质的分析与评价,可以发现,在实际情况下,(论文范文 www.fwsir.com)校本教研大多处于缺失和无奈的状态。由于校本教研受多方面因素的制约,尤其是教师的态度,如果没有教师的积极参与,再好的管理,也只是停留在完成任务的层面。从教研组的工作内容看,虽看似繁多,但若只是应对检查,无需太多精力就可以“突击”完成。比如,常态下,某个教师根据计划安排上公开课,学校教导处会向全校发出告知,希望其他学科教师前去听课(但事实上跨学科听课的教师很少,其中还有为完成规定听课节次而去的)。教研组长负责召集组内成员听课,听完课后评课(有的学校则是发放评课表,听课教师在表上写上几条建议,课后交给教研组长,以此代替集中评课),评课过程也很简单,时间一般20~30分钟。点评的内容面面俱到,且大同小异(前面的人讲完后,后面的人除了在肯定前面点评的基础上,几乎就没有什么可说的了)。如此这般,一次学科内的校本教研就算完成了。笔者作为一名学校管理者,惯看常态下低效的校本教研,在几多感慨和无奈的同时,变革的念想和行动也从未停止过。
二、 转变教研方式:在做中研
量变与质变是一切事物变化发展的两种基本状态。事物的质变,一种是量的增减达到一定程度后引起的,另一种是构成事物的要素在排序和结构形式上的变化引起的。校本教研作为学校教学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应在实然的基础上,对其构成要素进行重组和强化——找准切点,转变方式,在做中研、在研中做,对改变当下校本教研低效的现状,实现其从低效向有效、高效的转变,或将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
(一) 组织课堂实录,让教师“看到”自己
随着现代教育技术的快速发展,对课堂进行全程实录已不再是什么难事。为教师实录一节课,并刻录成光盘,送给教师,这是本学期我校开展校本教研所组织的一项活动。具体流程是:全体50周岁以下的男教师、45周岁以下的女教师,根据教学进度,准备一节自我认为最好的课,由学校组织专人,为其实录,并在最短时间内刻录成光盘。要求教师通过光盘看自己,并写一篇“自己看自己”的观后感,交学校教务处。对教师而言,这既是一种纪念,又是进行教学反思的鲜活素材。
请看一名教师的观后感(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星期二上午第四节课,我在八(1)班开了一节公开课——“生态系统的组成”,我像平时一样上了一节自以为准备很充分的生物课,学校对本节公开课进行了全程拍摄。今天下午,我终于拿到了刻有我名字的光盘。自己上课是什么样子呢?我迫不及待地打开了光盘。我认真地看着,感到一切是那样的熟悉,可又似乎很陌生。第一次看到自己在教室里上课,还真是有点不适应。回想其他教师对我的点评,我发现,“不看不知道,一看吓一跳”,原来,同事们给我指出的不足,只是我众多缺点的一小部分。从板书看,字体有点偏大,随意性较强,有的地方写得很完整,可有的地方却没有写,甚至在上到“生物富集”的时候,只写了一下大标题,没有考虑到板书的完整性。从教态看,姿态不够优美,存在很多不雅动作:扭着头看大屏幕、在教室前面来回走动、经常舔嘴、在学生中间晃来晃去的动作较多。从上课风格和习惯看,语速偏快(不知道学生能否跟得上),且有自说自话的嫌疑。这节课我在30分钟左右就结束了新课,如果语速适中一点,也许时间的把握就会更合理一些。还有,我喜欢重复学生的答案,原本以为这样做是为了让其他学生听得更清楚,可实际上这样做完全没有必要,如果这位学生声音过小可以鼓励他再大声说一遍,这样学生就能养成大声回答问题的习惯,下次就不会犯同样的毛病。另外,整堂课有点“赶任务”。上课的过程中,想的更多的是完成自己的教学目标,没有很好地关注学生的反应:当学生眉头紧锁、面露难色时,我没有给学生多一点思考的时间;当学生面露喜色,跃跃欲试时,同样没留出时间,让学生畅所欲言。
试想,“自己看自己”看出的问题,在评课中能“评”出来吗?况且,别人指出来的与自己发现的,在后续的改正过程中哪个更有效呢?
(二) 明确教研主题,逐个解决问题
基于课堂,解决教学中的真问题,是校本教研的核心价值所在。教学是一门遗憾的艺术,因为教与学的矛盾运动是绝对和永恒的。这就决定了基于课堂教学问题的研究,也必定是永无止境的。在常态的教研活动中,评课时,之所以会出现前面的人讲完后、后面的人无话可说的现象,其原因之一就是公开课教研没有明确的研讨主题,因而在点评时往往是面面俱到,发现什么问题就说什么问题,就事论事,分不清是个性问题还是共性问题——由于研讨主题不明,重点不突出,在相当程度上弱化了评课环节的有效性。为此,本学期开学,在召开“两组”会议时,我们明确要求各教研组在拟定教研工作计划时,必须列出学期教研活动的研讨主题。主题内容一方面由教科室拟定提供,如一堂课的基本结构的设计(分新授课、复习课、探究课、讲评课)、导课的形式与要求、课堂小结与反馈的要求、重难点突出与突破的方法、多媒体使用的度、有效设问的问题比等;另一方面,由各教研组结合学科特点,拟定学科教学中具体的研讨主题。主题确定后,同时要围绕主题设计“教研主题课堂观察记录表”,并把确定的主题转化为当年教研组成员的个人课题。“教研主题课堂观察记录表”上所记载的内容,必将为课题的研究提供丰富和鲜活的素材。相信,随着主题的研讨与解决,校本教研和校本科研之间的互动将更加密切,基于教学真问题、进行真研究、取得真实效的美好愿景,将会逐步转化为现实。
(三) 开展课例跟踪,着眼教师专业成长
课堂是教师专业发展的舞台,没有哪一位优秀教师不是从课堂中摸爬滚打出来的。在教师成长的过程中,自身的努力是内因,具有决定意义,而外在因素的影响也是不可或缺的。在诸多的外在因素中,积极参加各级各类赛课又是必须的经历。赛课的级别越高、范围越大,对赛课教师的触动和影响就越深,对专业发展的促进就越迅速。个中原因,除了参赛教师自身的积极态度,课前的“磨课”(团队智慧)、课后的“点评”(精准“打击”),无时无刻不在触动着教师的末梢神经。反之,级别越低、范围越小,对赛课教师的触动和影响就越小。就一次教研活动而言,“备课—上课—评课”是三个基本环节,在应然的情况下,三者是闭合的系统,然而在实践操作中却往往是断开的。即在评课环节结束后,上课教师对评课的建议真正采纳了多少,对以后教学行为的改进产生了多大作用,事实上是不可知的,可能只有教师自己知道。由于缺少跟进的措施,活动的有效性被弱化。参加高级别赛课的教师,虽然也没有完成系统的闭合,但强大的外力场作用有助于教师自发地去完成闭合。校本教研是学校开展的活动,是级别最低、范围最小的“赛课”,如果没有评课后的跟进措施,靠教师自己去完成闭合是很困难的。为此,我们在学期初,要求各教研组在组织教研活动时,通过自荐与组荐相结合的形式,确定1~2名教师,在期中前、后各组织一次课例式教研。即通过一课两上、一课三上,着眼问题改进,进行连续教研(趁热打铁,实现从评课环节再回到备课环节的闭合)。各组可以结合学科、课时安排的实际,采用“同一内容+同一教师”连续改进,“同一内容+不同教师”接力改进,或“同一内容+不同教师”对比改进的基本形式。从开学至今,各教研组陆续组织了课例教研活动,从活动反馈出的情况看,有些在意料之中,如有实效、针对性强,但不适应、很累很紧张;有些在意料之外(但正是我们希望看到的),如上课的教师上完两节课后,感到很“过瘾”、“意犹未尽”,希望再上第三节课。请看一位教师的活动后记:
4月12日上午,我要在初一(6)班上一节《观舞记》课例教研课,考虑到下午我还要在初一(4)班上同一节跟进课,教研组同仁要继续听评课,于是我暗自决定,上午的课放开上,力争在同仁们面前呈现一堂我的“原生态”的课。上完课后,紧接着开始评课。我带着忐忑的心情,认真听取同仁们的建议,并在大家的帮助下,对教案和课件进行了修改。下午上课时虽然感到有些紧张,但从学生的课堂反应中,我深深感觉到,课堂的有效性有了很大的提高。感受着这样的变化,我的内心有着说不出的喜悦和感动。如果再上一节,我相信一定会更好。
倘若在常态的校本教研中,能有更多的教师体验到“累并快乐着”的感受,校本教研的有效性就不再是口号。
三、 整合相关要素:在研中做
要使校本教研的有效性得以持续,必须不断创新实践形式,更需要科学引领。
创新实践形式,找准切入点很关键。校本教研活动对所有教师来说都是非常熟悉的,只有“另起炉灶”,在继承中变革,即从教师熟悉的内容入手,突出行动研究,让教师在积极参与和实践中,达到对活动的价值认同,才是草根式教研所追求的境界。因此,从教学管理层面,整合相关要素,对校本教研活动的环节、流程以及效果的评价标准进行关联调整是必须的。随着活动的展开,问题与问题的解决也必将催生出有效校本教研的基本范式。
要使校本教研的有效性得到更高水平的提升,仅凭校内的教师资源是远远不够的,需要各层级的“专家”适时的引领。特别是农村学校,“请进来”是必不可少的。从校本教研活动开展过程中所呈现出的问题看,我们深切感到,要规范、科学地解决问题,迫切需要上级教学业务部门的指导和帮助。比如,围绕教研主题设计的“教研主题课堂观察记录表”,表中栏目的设定和评价标准的界定非常关键,它关系到主题的解决是否有效,关系到点评的导向与课改理念是否一致等。没有这些“把控”,校本教研活动中投入的精力再多,也只是在做低水平的重复劳动而已,难以获得实质性的飞跃。
提高校本教研的有效性虽说是个老生常谈的问题,与其抱怨观望,不如积极行动;只要真正“动”起来,办法总比困难多。
【校本教研论文:提高校本教研有效性的实践与思考】相关文章:
对教师“校本教研”的思考08-17
校本教研总结08-13
校本教研计划08-13
试论校本教研08-17
校本教研之心得07-24
校本教研制度08-12
校本教研制度08-18
校本教研制度08-10
校本教研培训心得12-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