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位置:范文先生网>教学论文>语文论文>拿什么给你,爱阅读的孩子

拿什么给你,爱阅读的孩子

时间:2023-02-25 05:35:31 语文论文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拿什么给你,爱阅读的孩子

  拿什么给你,爱阅读的孩子
  
  钟世华
  
  等到哪一天,学生能够有好书可读,并且能够好好读书,你会发现,差不多每个学生,都爱读书,都想读书,都能读书。而在这之前,他们都会被说成不爱读书,不想读书,不能读书。
  
  这里面有两个本不是问题的问题——“读什么”与“怎么读”。
  
  首先,“怎么读”历来是最受关注也最弄不明白的问题。阅读本是个体的私人行为,无所谓“学生的阅读”与阅读之分,而现实中却存在着“学生的阅读”不是阅读的观点。
  
  阅读与“学生的阅读”,究竟有什么不同呢?
  
  譬如,课文《南辕北辙》里有个词叫“好把式”,学生明明很容易读懂,一读就完事,这叫阅读;不懂也不要紧,权当没看见,这也叫阅读;而老师们偏偏不管懂与不懂,非要通过许多步骤,给“把式”一个很负责任的解释:精于某项专业技术的人才。
  
  再譬如,阅读就是看见一个好一点的词,就很惊讶,或者很喜欢,甚至很偏爱;而“学生的阅读”就是,看见一个好一点的词,要么就拿出来造句,要么就说为什么喜欢它,要么就和甲词乙词丙词丁词比较谁最高明,而比较的结果,又往往是课文里的那个最高明。
  
  其次,“读什么”也是最受关注也最弄不明白的问题。“读什么”总是被曲解成为什么而读——为什么目标而读,为什么要求而读,以致无论课内课外、校内校外,我们考虑得最多的总是学生应该读什么,必须读什么,而很少考虑学生爱读什么,想读什么,能读什么。
  
  学生爱读什么,想读什么,能读什么?余秋雨说,“这是你的生命秘密,别人谁也不会清楚”。尽管如此,一样的群体,一样的年龄,也还是有一些共通的东两:
  
  语文书和儿童书的对话
  
  李凤仪
  
  晚上,我睡了,可是我却无意中听到了语文书和儿童书的对话。
  
  语文书说:“我的小主人不怎么喜欢我,是因为我的内容不好看吧。”
  
  儿童书说:“不要伤心,不要难过,你的内容非常丰富,只是小主人不喜欢看,你不要难过了。”
  
  语文书说:“我怎么不难过,小主人把我扔在书包里,上课就拿出来,放学就把我收起来,平时瞧都不肯瞧我一眼,你说我能不伤心吗?”
  
  儿童书说:“要是小主人像喜欢我一样喜欢你就好了,那样你就不会伤心难过了。”
  
  语文里最让人泄气的事,莫过于在一群初识阅读的儿童面前,有人动不动就拿出自己或别人的作品,摆出一副救赎者的姿态,挡住他们生命的出口,对他们呵斥:你应该读什么书,必须读什么书。
  
  这个学期,我将杨红樱的“马小跳系列”引入课堂,不为别的,就为“马小跳”好看。必须指出的是,在语文课上,引荐全班共读一本书,弄得不好,很可能是最不讲人文,最不尊重语文,最不尊重生命的行为。
  
  学生们在“马小跳”身上表现出来的阅读兴趣与阅读能力令我吃惊。一个学期下来,有些学生竞读完了整个“淘气包马小跳”系列,共20册。临近期末了,我想以“书”为话题,让学生写一篇半自由的作文,以便检查他们的作文应考能力,也顺便看看一个学期的阅读在学生生命里留下了什么。
  
  几乎不用看内容,仅仅一组学生自拟的作文题,就已让人惊讶不已,就能听到语文的生长与生命拔节的声音。我们一直低估了学生对阅读的兴趣和阅读能力,也高估了我们的阅读帮助与指导对他们的意义。学生是如此爱读书、想读书、能读书。(教学论文 www.fwsir.com)我们需要做的,除了让学生好好读书,就是让学生有好书可读。
  
  在让学生有好书可读的问题上,有必要特别说说“经与经典”;在让学生好好读书的问题上,有必要特别说说“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一、关于“经与经典”
  
  在儿童的阅读里谈“经与经典”,多少有点滑稽。要么不读书,要么就恨不得人一落地就读《二十四史》,这样的事,或许只有语文才想得出来。将一些人穷其一生好不容易参悟出来的东西,以成人的喜好,强行塞进儿童的世界,储存在儿童的空间,不仅不讨人喜欢,还有点寒碜:一个有着几千年文明的泱泱大国,似乎除了“经与经典”,再拿不出几册像样的适合儿童读、儿童也喜欢读的书;似乎除了那点远古的经典思想、文化、文学,再没有今天的别的思想、文化、文学,能够让儿童的生命接上人文的地气,语文的底气。今天,尽管我们口口声声说要关注生命,事实上对“经与经典”的关注,恰好折射了今天的语文对儿童生命的毫不在乎。我们关注的不是儿童的生命,而是“经与经典”的生命;我们关注的不是生命本身,而是很容易干扰我们的生命,也很容易被我们误作生命的一些东西:思想的、政治的、历史的、伦理道德的、人与人文的,而无关乎儿童生理、心理的。
  
  再有生命或者生命力的“经与经典”,因为与儿童的生理、心理,与儿童的视角、体验,与儿童的感受、感悟格格不入,也使它根本无法进入儿童的生命。我们充其量可以借助教育的力量,让一批“经与经典”进入儿童的眼睛、耳朵,占领儿童的头脑,但无法让它们抵达儿童的生命,感动儿童的生命,激发儿童的生命,融入儿童的生命。至于所谓的儿童读经热、经典热,那更只是我们的“剃头挑子——头热”。因为,在我们的“经与经典”序列中,似乎从来就没有哪一部“经与经典”,是因为感动过儿童,通过儿童认可,由儿童定夺下来的——尽管在儿童的生命直觉范围内,儿童对好书的敏感一点也不比成人差。
  
  而作为语文里一直最具备独特意味的“经与经典”——语文教材,也同样如此。我们不能把阅读的希望,太多地投注在语文教材上。因为再好的语文教材,只要它被作为教材——与数学教材、物理教材一样的教材——它从根子上就只是个教本,而不是个读本;它从根子上就只是为教学、为阅读教学,而不是为阅读。教本与读本,教材的解读与阅读,从根子上是两码事。
  
  二、关于“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自主、合作、讨论、探究是很好的学习方式。这样的学习方式,放在学生的阅读里,也同样很好。如果是作为阅读者的一种学习方式,自主、合作、讨论、探究,无疑都是重要的、必要的,它们所能影响的阅读与思考过程,乃至由此拓展的整个语文学习过程,很可能是豁达的、扎实的、深沉的,而且结果——包括结论——也很可能是饱满的、深刻的、厚实的。但是,当这一切不是作为一种真正的学习方式,而是作为一种关于学习方式的革命形式,与语文课上的教学方式混为一谈,特别是与一些语文课上的妙语连珠、巧舌如簧、举手成林、高潮迭起、精彩纷呈混为一谈,就很可能让这一切,由深沉走向肤浅,由豁达走向逼仄,诚如余秋雨所担忧的关于青年人读书之后的“讨论”一样:
  
  “阅读是个人的事。字字句句都要由自己的心灵去默默感应,很多最重要的感受无法诉诸言表。阅读的程序主要由自己的生命线索来绾接,而细若游丝的生命线索是要小心翼翼地抽理和维护的。这一切,都有可能被热闹所毁损,更何况我们还是学生,即使有点浮浅的感受也不具备向外传播的价值。在同学间高谈阔论易生意气,而一有意气就会坠人片面,浮浅变得更加肤浅。”(余秋雨《青年人的阅读》)
  
  是的,深刻是重要的,但是,在阅读的问题上,特别是在儿童阅读的问题上,要深刻,不一定非要深沉的挖掘,激烈的讨论。生命的直觉,默默的思辨,也能——甚至更能让我们走向深刻、深沉。
  
  是的,自主是重要的,合作是重要的,讨论是重要的,质疑、探究、批判……都是重要的。然而在语文里,在阅读里,特别是在儿童的阅读里,在语文与生命的携手长旅上,尊重语文,尊重生命,相信语文,相信生命,不为合作而合作,不为质疑而质疑,不为讨论而讨论,不为探究而探究,不舍本逐末,不刻意妄为,一切顺其自然,静待花开,不因语文而妨碍生命,让生命与语文一同生长,这要不要算语文学习里更需要追求的自主呢?
  
  是的,方式、方法是重要的。但是,具体到学生的学习里,所有的方式、方法很可能没有好不好,而只有适不适合。每一个学生,除了他们的勤奋、灵感,除了一些很少雷同的公共方式,必然各自有一套属于自己的独特的学习方式,一套并不为人所知,并不适合他人,并不一成不变,并不能用一套理念来概括,却时刻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而具体到语文里,每个人的生命里,原本都有一根敏感而自由的语文神经。那上面串着的每一个个性化细胞,都是与语文相亲相通的密码。这是我们的生命密码,别人谁也不会清楚。但它们却在冥冥中存在,在自由畅快如生命呼吸的各种语文实践中普遍而个性化地存在。至于什么时候,要不要合作,要不要讨论,要不要探究,每一个个体心中自有分寸。提倡自主,本身就是一种足够的明智,在自主之下,不再强行提倡大一统的合作、讨论、探究,而提倡、鼓励、尊重学生充满个性、灵性与生命活力的学习方式、方法,要不要算学习方式里更难能可贵的明智呢?
  
  在我做了这么多年语文教师的经历里,在我几乎无时不是于迷惘与无奈中所做的思考、尝试、挣扎里,排遣一下我所体察到的来自语文——特别是语文教学方式与学习方式的战战兢兢,我觉得很有必要。这么多年的含辛茹苦,从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讲解、分析,到八九十年代的提问、启发,到今天的讨论、合作、探究,这么多代语文人的不懈努力,从语文体系的构建,到语文教学体系的构建,到语文学习方式的构建,究竟对于语文本身有多大的意义?是不是真的可以说,这些东西见证了中国语文的发展历程?在孩子们对语文最敏感的时期,我们的努力对孩子们的语文构建是推动的多,还是妨碍的多?我们究竟是在理智地构建语文,还是在莫名地麻木着我们原本很灵敏也很脆弱的语文神经?语文课堂上这么多的智力投入、智力活动、智力游戏、脑筋急转弯、思维对对碰、小组大讨论、合作加探究,究竟对孩子们的语文修养,对他们今后的语文学习,有多大可圈可点和可以预见的意义?这是否从一开始就是一个意外的圈套,它会不会对语文构成一种集体智慧的大误导?为什么我无论是沉浸在自己还是别人的语文教学的喜悦中,总是高兴不起来,而在我的身后,我总是听到语文在哭泣,看到语文的伤口一直在滴血?
  
  好在,今天,中国的语文并没有我们想象的那样美好,也没有我们所担忧的那样糟糕。不管我们如何理解语文、看待语文,甚至折腾语文,中国语文一直在默默地、倔犟地如同我们的生命,生生不息地在繁衍,在生长,尽管有时不免要弯弯曲曲地长一长。因为,在语文学习——乃至一般学习的进程中,在语文学习方式与学习方法的选择中,不管前方阻碍重重,四周干扰重重,哪怕“乱花渐欲迷人眼”,而在我们的内心深处,我们依然是自己学习的主人,我们总在下意识地为自己的学习做主,哪怕有时实在是忍无可忍,而不得不以一种最极端的方式,表现出我们对语文,对语文学习方式的对抗与不满。
  
  (武冈市安乐中心小学)

【拿什么给你,爱阅读的孩子】相关文章:

我拿什么奉献给你作文02-08

新课标下如何使孩子会阅读、爱阅读08-05

一颗赤诚的心:拿什么奉献给你,我的祖国08-09

让孩子爱上阅读07-24

培养孩子阅读心得12-23

亲子阅读孩子心得12-20

如何让孩子爱上阅读?08-18

拿什么拯救孤独08-17

爱孩子还是爱分数08-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