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位置:范文先生网>教学论文>语文论文>儿童为本的语文课堂教学策略例谈

儿童为本的语文课堂教学策略例谈

时间:2023-02-26 12:08:44 语文论文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儿童为本的语文课堂教学策略例谈

  儿童为本的语文课堂教学策略例谈
  
  作者/ 张淑芳
  
  儿童为本,10年前我们惊讶于张康桥老师提出的儿童为本的新奇主张,10年后更多的教师渴望知道怎样实践。尊重儿童、相信儿童、理解儿童已成为共识,但还没有成为共同的行动,重要的原因是在理论与实践之间缺少策略这座桥梁。作为儿童为本的语文教学研究组中的一员,我是幸运的,可以经常聆听张老师的教诲,跟随团队不断地探索,并尝试着总结出了以下三条不成熟的策略。
  
  课前:教材解读与儿童理解合二为一
  
  教材解读与儿童理解合二为一的关键,是在儿童的世界和教材的世界中找到关联之处。
  
  为了准备全国苏教版课堂教学大赛,我选上《大禹治水》这篇课文。研究组齐力斟酌,就是难以跳出“教师主控”这样一个怪圈。就在一筹莫展的时候,张老师支了一招,熟能生巧,这个“熟”不仅是文本,更重要的是对儿童的“熟读”。熟读儿童,是要了解孩子对文本的理解,寻找孩子自己的世界与文本世界之间的链接。
  
  大禹治水方法的科学性是本课教学难点之一,如何突破这一难点,张老师提醒我,“让学生来总结评价大禹父亲‘鲧’的治水方法”是儿童经验与文本语言的链接点,因为儿童有关于“疏”与“堵”的具体生活经验。这样,我就准确地寻得了这样一个切合点。
  
  师:课文学到这儿,我想起了“鲧”这个人。他是禹的父亲,用了“堵”的办法。大禹为什么不用这种方法?
  
  生:不行,因为土会变松,还会被冲走的,会引起更大的洪水。
  
  生:因为他看到父亲用“堵”的方法失败了,他如果也用这种方法,也会失败的。
  
  师:(追问)那么大禹用的是怎样的方法?
  
  生:他用“疏”的方法。
  
  生:他疏通,让水从高的地方流向更低的地方。
  
  生:(突然,一个清瘦的男孩站了起来)堵的方法不是完全错误的,得在“堵”的基础上进行疏通,要疏堵结合。
  
  师:(举起他的手,挥向大家)真是个金点子。(全场响起热烈的掌声)
  
  课堂就应该超越“唯师范式”,让教材解读与儿童理解合二为一,基于儿童的生活经验就突破了教学难点,也使儿童与文本真正相遇,学生成了真正的探索者,敢于质疑,敢于挑战!这让我真正触摸到了“学生有无限可能性”的实际意义,教学只有从这里开始,才会成为一种艺术,才会充满生命的气息。
  
  课中:儿童的表达是教学的第二文本
  
  此处儿童的表达是指儿童与文本对话后的感受、理解、困惑或思考。只有建立在这个基础上,让儿童的表达成为教学的第二文本,课堂才有可能从需要走向教学目标,课堂才可能展现精彩的一幕。
  
  如何让儿童的表达成为教学的第二文本?(www.fwsir.com)看张老师执教《牛郎织女》的片段。
  
  生:七月七的时候,牛郎织女为什么不趁机带着儿女回到人间去生活,还要回到原来的地方?
  
  师:这个问题提得非常专业,如果你乐意接受的话,给你取个外号叫“牛郎织女研究专家”。(众笑)
  
  生:我知道为什么七月七的时候,牛郎织女相会了却不“私奔”的原因,(哄堂大笑)因为王母很厉害,再跑,王母娘娘会再划几条银河,说不定以后再也见不到了。(众笑)
  
  师:每年能见一次总是比没得见要好啊!但这里有个问题,“私奔”是什么意思?现在,喜鹊,甚至天上的王母、天兵天将等都看着、都知道的情况下,这叫不叫“私奔”?
  
  生:不叫“私奔”,叫“公奔!”(大伙笑得前俯后仰)
  
  师:你创造了一个词,但为了表达得更清楚,我建议再换个词。
  
  生:公开地私奔,公奔。(众笑)
  
  师:这样说也行,不过要在私奔这两个字上打个双引号,这表示不是真正的“私奔”,而是逃跑。我们就要像他这样不断地思考,不断地探索,这就是学习,这就是研究。我们再来研究一下:他们可以逃跑,为什么不跑呢?
  
  儿童为本的教学必须建立在儿童与文本相知相遇的基础上。之所以孩子说到“私奔”,是对文本的理解不到位,而追问“私奔”,让儿童的表达成为教学的第二文本,这是为了进一步还原文本,让儿童成为发问、表达和思想的主体,把语言以及意义的建构还给儿童,让儿童成为课堂的建设者、开发者、实践者。
  
  课后:儿童的评价是教学反思的依据
  
  一堂课成功与否,我们要关注孩子的感受,孩子的评价与建议是我们课堂教学反思的关键。逐渐成熟的课堂就应该踏上全面倾听儿童、理解儿童之旅,在不断发现与改进中生长。
  
  张老师三上《九色鹿》,两次倾听孩子的心声。第一次,引进课外名人名言与《农夫和蛇》的故事,制造矛盾冲突——你救不救调达?深入地探讨了人性,课讲得很深。上完后教师们议论纷纷,贬褒不一。而张老师却是请孩子来座谈,结果有一半孩子喜欢,一半孩子搞不懂。张老师只说了一句话:“一半孩子说不行,这课就不行。”
  
  于是,张老师在梳理孩子们意见的基础上,重新设计教学。第二次试教,以“读出表情、读出心理、读出见解”为基本方法,抓住“惭愧”“斥责”“惩罚”“下令”这几个词联系生活,展开想象,最后也在不同的角色身上得到了不同的启发。但遗憾的是,尽管学生学得快乐,语言落实也比较到位,但想象出来的诸如吊死调达、鞭刑等“酷刑”却成了张老师心中的隐忧。
  
  他再次反思,请教学生,和学生座谈,有一个孩子提醒他,九色鹿肯定不会像我们这样想。在孩子的启发下,张老师2008年在广东又一次展示了这一节课。很自然,在讨论中还是触及了“酷刑”,但有了多次和孩子课后的交流,有了对文本的深入研究,张老师胸有成竹地反问学生:“如果你是九色鹿,你希望国王怎样惩罚调达?”孩子们用睿智的语言总结课堂:“我希望国王能给调达一个改过自新的机会;如果我是九色鹿,我就惩罚他为每一个人做一件好事;我让他跟着九色鹿,洗刷灵魂。”课堂上妙语连珠,掌声不断。我们需要不断地向儿童学习,不断地发现儿童,让儿童引领我们建构、完善自身的教学。
  
  课前教材解读与儿童理解合二为一,课中儿童的表达是教学的第二文本,课后儿童的评价是教学反思的依据,三者构成了一个完整独特的语文课堂策略体系。透过具体的案例,我们知道在每一个策略之下还有许多小策略,比如还原儿童的生活,进行角色体验,创设言语情境……这就需要我们儿童语文教师们不断地去探索。
  
  作者简介:江苏省溧阳市实验小学语文教师。

【儿童为本的语文课堂教学策略例谈】相关文章:

小学习作教学策略例谈07-24

经《圆明园的毁灭》为例谈小学高段指向语用的教学策略08-01

例谈小学语文师生互动教学策略08-26

基于儿童立场的“导学”例谈08-16

以《月迹》为例谈生成教学08-15

对语文教学“以本为例”的几点思考08-15

以杜甫《春望》为例谈课堂有效提问08-15

知识“盲点”例谈08-07

例谈综合实践活动高效课堂——以《我让鸡蛋撞地球》教学为例08-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