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位置:范文先生网>教学论文>语文论文>教在学生需要时

教在学生需要时

时间:2023-02-26 12:08:43 语文论文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教在学生需要时

  教在学生需要时
  
  作者/ 沈菊仙
  
  需要是人的行为的动力基础,正如一位心理学家所说:“需要是积极性的源泉。”学生学习的需要是一种强大的内驱力,可以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充分调动学习的积极性,保证学习的高效性。一个时刻把学生的需求放在心上的教师,一定会经常“移情体验”,从学生学的角度去预设学生学习的方案,变“教案”为“学案”,变“课堂”为“学堂”。
  
  一、激活矛盾,疑中求思
  
  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学生的积极思维往往是从问题开始的。现代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激疑不仅能使学生迅速地由抑制到兴奋,而且还会使学生把知识的学习当成一种自我需要”,从而达到唤醒学生学习需要的目的。因此,教师要善于发现有价值的问题,能敏锐地捕捉到隐藏在文本中的各种矛盾冲突,创设问题情境,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使学生在“疑”中生奇,“疑”中生趣,不断激起学生求知的欲望,从而主动参与教学过程。
  
  如苏教版第四册课文《狼和鹿》,文本中就隐藏着这样一对矛盾冲突:狼是鹿的天敌,可为什么课文最后一段却说狼是鹿群的“功臣”,而鹿倒成了毁灭自己的“祸首”呢?带着这个问题,学生满怀好奇地走进了课文,积极自主地去探究。通过品读、比较、想象狼被捕杀前后森林、鹿群的变化,体会灾难的严重,从而感悟到保持生态平衡的重要性。整个课堂洋溢着思维的火花,学生始终处于一种自读自悟的积极状态。
  
  二、重组教材,合理切入
  
  每篇课文作者都有一定的表达思路,或总分描述,或内容间有一定的因果联系。教师在处理教学内容时可以剥茧抽丝,丝丝入扣,也可以另辟蹊径,新颖独到。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必须有对教材的把握能力,在深入钻研教材的基础上,考虑如何为学生的学习服务,而后用活教材。有些课文教学时不一定按部就班,有时候得考虑如何从学生感兴趣的角度人手,抓住学生最想探究的问题,找准教学“切入点”,对教材进行合理重组,从而收到预想不到的效果。
  
  如我在教学二年级课文《学棋》时,先指导学习第一自然段,在学生感受到秋是位棋艺高超的名师时,抛给学生这样一个问题:“按理说来名师出高徒,结果到底如何呢?”然后并未按顺序学习第二自然段,而是马上引入最后一段的学习,去看看两个学生学棋的结果:一个成了高徒,而另一个棋艺一直没有多大长进。此时,学生心中已充满了好奇,充斥着疑问,不等老师提问,疑自然而生:这是为什么呢?激起了强烈的探究欲望,然后再去追根溯源,学习课文的重点第二自然段。此时的学习已是学生的一种迫切需要,怎会不主动、不积极呢?最后,抓住鲜明的对比,找到原因,指导学生运用“因为……所以……”的句式理解学习态度与学习结果之间内在的因果关系。整堂课课堂气氛活跃,学生兴趣高涨,智慧在语言中闪烁。
  
  三、抓住课题,激起期待
  
  课题可谓是文章的眼睛,通过审题,可以从整体上去把握课文。从读课题开始,就要指导学生运用已有经验去解释课题,把握作者的话题范围。对课文要谈的话题内容进行预测,对自己的疑问和希望了解的内容形成期待。
  
  比如第四册课文《晚上的“太阳”》,如果学生能用关于“晚上”和“太阳”的已有经验去与课题碰撞,就会发现课题所指的不是一般的太阳。要是细心一点,注意到太阳两字加上了引号,就会更加明白:课文所要谈及的是晚上出现的某种与太阳有相似点的事物。(www.fwsir.com)这时,就会产生一连串的疑问期待文本作出回答:这是怎样的一种东西,是哪里来的,为什么称它为“晚上的‘太阳”’。这样就顺利地进入了文本的话题情境,与作者取得了话题的沟通。接着,我便顺势引导:“让我们到课文中去寻找答案,通过读书把一个个问题解决,好吗?”学生显然很兴奋,一副跃跃欲试的样子,就迫不及待地读起书来。由于学生是带着积极的需求去读书的,所以读得十分投入。
  
  四、预设未知,分解难点
  
  许多学生对语文学习没有兴趣的一个重要原因,是我们教学的内容、步骤等是教师从自己教的角度进行预设,而缺乏对学情的分析,没有正确把握学生的已知和未知,哪些是学生不教就懂的,哪些是需要教师搭个台阶才懂的,教师必须心中有数。教师应站在服务者的角度,在学生最需要时提供帮助,在学生学习遇到困难时为其搭桥铺路,逐步化难为易,这才真正体现了教的价值。
  
  如儿童诗《真想变成大大的荷叶》,诗歌前几节展现了孩子们夏天的美丽遐想,可当“我”看见一个“小小的荷塘”时又改变了主意,为什么到了最后“我真想变成大大的荷叶”。这是学生理解的难点。—位老师在执教时就预先把握了学生的未知,设计了合理的铺垫,先让学生感受荷叶样子的可爱,然后进一步启发:“我真想变成大大的荷叶就是因为荷叶样子可爱吗?”这时教师并未让学生马上作答,而是通过朗读最后两句:“小鱼来了,在荷叶下嬉戏,雨点来了,在荷叶上唱歌……”抓住末尾的省略号,让学生展开想象,练习说话。有学生说:“青蛙来了,在荷叶上唱歌。”也有学生说:“小露珠来了,在荷叶上打滚。”孩子们的想象精彩纷呈。接着,老师再出示一首表达那些好朋友们喜欢荷叶的诗歌,让学生读一读,回过头来再让学生回答,他们就不难体会荷叶还能给那么多朋友带来欢乐,从而理解“我”为什么“真想变成大大的荷叶”这一难点也就水到渠成了。
  
  五、把握时机,巧用辅助
  
  语文教学如同烹调美味佳肴,要注意掌握火候,因势利导,水到渠成。在恰当的时机呈现相应的教学辅助内容,就不会有生硬之感,更便于学生理解接受,教学过程因此而变得流畅。那么依据是什么呢?那就是学生,把握学生的需要才是最重要的。有了好素材,还得把它用得恰到好处。
  
  比如,一位老师在执教《梅兰芳学艺》一课,搜集了许多梅兰芳的剧照图片,其中包括许多丰富传神的眼神图,这些教学资源都用在一开始的导人上,就这样一闪而过,没有适时发挥资源的辅助优势。其实,当学到“梅兰芳的眼睛会说话了”这一句时,如何让学生感受梅兰芳的眼睛“会说话”,如果将搜集来的丰富的眼神图片放在这个时候出示,让学生来欣赏品味一番,透过眼神想象一下,猜猜所表达的意思。我想学生自然而然就能真切地体会到怎样才是“会说话”的眼睛了。只有把握好时机,在学生最需要时运用电教媒体,才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六、联系生活,接通情感
  
  生活是语文的源头活水,即时开启每个学生生活中的源头活水,让它们汩汩地流淌进我们的语文课堂来,我们的语文教学定会丰盈而饱满。
  
  如教学冰心的诗作《雨后》这一课,由于年龄特点,孩子们一般都喜欢在雨后玩水,因此,教师可以联系学生生活,唤起学生对快乐生活的回忆。在板书课题后,我问:“夏天,一场暴雨过后,你最喜欢于什么?”学生便畅所欲言,雨后清新的空气、美丽的景色都是学生喜爱的,而踩水玩水更是他们津津乐道的。在引导学生谈了踩水玩水的快乐体验后,我相机将话锋一转:“大家都曾有过玩水的快乐,著名作家冰心奶奶把小朋友踩水玩水的欢快情景写成了一首诗。今天,我们一起来读读这首诗,去雨后的广场看看,玩玩,好吗?”由于教师从学生生活人手,将学生带入其熟悉的生活情境,唤起他们生活与情感的体验,由此拉近了学生与文本的距离,学生很快融入到课文所描绘的情境中,学习的兴趣被激发出来了,学习成了一种快乐的分享。
  
  兴趣源自需要,没有需要就谈不上兴趣。只有顺应学生的学习需要,才能真正激发学生内在的兴趣,从而使我们的教学更加有效。
  
  作者简介:江苏省苏州工业园区车坊实验小学语文教师。

【教在学生需要时】相关文章:

草(第一教时)08-15

学画(第二教时)08-15

《夏天》第二教时08-15

秋天(第二教时)08-16

《北京》 (第一教时)08-16

《春》第一教时08-16

蓝鲸(第一教时 )08-15

雪 被 子(第2教时)08-15

蜘蛛织网(第一教时)08-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