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全纳教育下流动人口子女心理健康问题的分析与矫正
全纳教育下流动人口子女心理健康问题的分析与矫正武汉市博学初级中学 喻业伟
现代教育的目的是“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为了一切学生的发展,为了发展学生的一切”,并积极关注学生从生理到心理各方面的健康成长。但目前,随着中国城市化进程的快速推进,大量进城务工人员子女的教育问题也逐渐凸显,其中他们的心理健康问题凸显得最为严重。
一、心理现状
武汉市博学初级中学,位于武汉市硚口区三环线附近,原本属于城乡结合地区。近年来,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大量周边县市乃至外省的流动人口来这里做生意或者打工。到近三年,在校学生的流动人口子女比例达到了百分之八十以上。因此,对本校学生的心理调研和评价,一方面可以进行流动人口子女与非流动人口子女的对比分析,一方面从整体上能够体现流动人口子女的心理特征,对于教育教学的组织与进行,有着很大的指导意义。
在这一思想的指导下,学校政教处设计了一份学生心理状况调查表,包括人际关系、社会认知、学习情绪和心理健康等四个方面共计二十个问题。根据评测结果把学生心理状况分为非常健康、比较健康、存在问题和问题严重四个等级。调查结果不容乐观,不仅学生在整体上普遍存在不同程度心理问题,并且存在问题的学生明显以流动人口子女为主。他们学习没有热情、与同学关系不好、对自己没有信心甚至于晚上睡不好觉的现象异常突出。
二、存在的问题
调查发现,进城务工流动子女的学生中存在着的诸多心理健康方面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强烈的厌学情绪
和非流动人口子女相比,流动人口子女存在较为严重的厌学情绪。流动人口大部分为进城务工人员,由于家庭条件的原因,有的是夫妻一方一人带孩子来城市,让孩子生活在“单亲家庭”中;有的虽然双方都来了,但是忙于工作早出晚归,无暇顾及孩子;更有的由于拆迁导致双方都不在孩子身边,使孩子成为城市“留守儿童”,我校所在的长丰地区这种情况较为普遍。在进行“课外访万家”的走访活动时,笔者发现仅本班一个班就有十一个学生的父母没有两人共同和孩子生活在一起,比例高达百分之三十。第二学期周边的拆迁工作启动后,这一数字还在大幅增长。即使父母都和子女生活在一起,绝大多数父母也都是早出晚归。这样的“单亲家庭”或“留守儿童”很明显缺少父母的关爱与教育,放任自流,行为比较涣散。普遍存在性格孤僻,学习的积极性受到压抑,厌学心理比较严重。上学期我校有逃学和旷课行为的学生,全部都是流动人口子女,这与他们凸显的这种心理问题不无关系。
2.自我认知偏低
流动人口子女的另一特征是对自我的认知偏低。“知人者智,自知者明”,他们则通常不能正确地看待自己。具体而言,对自我评价较低,缺乏正常青少年应有的自知自信。他们平时经常说“我很笨”、“我不行”等话语,对于新鲜事物不敢尝试,不敢体验。当别人说比他们强时,往往流露出一副无所谓的表情。究其原因,一是由于中国城乡差距尚较为明显,农村的教育水平较城市教育有差距,流动人口子女多在农村读的小学,其基础相对城市学生较差,来城里读初中后差距进一步加大;二是流动人口子女的父母忙于生计,缺乏与儿童的交流,使其心理成长没有父母的依托,从而产生心理上的软弱感和无力感,进一步便形成了自我评价的低落。
除了以上情况,爱讲粗话。不善言辞、不善交往、心理压力大、缺乏责任心也是普遍存在于流动人口子女之中的问题。这些都需要引起我们的关注。
三、解决对策
流动人口子女的教育困难大,问题多,相对于城市本地学生教育工作有更大的挑战性。但既然身为教育工作者,我们就要肩负起教育的责任,秉持“有教无类”的原则,积极施教,努力解决流动人口子女心理健康问题。
1.家庭方面
家长问题是造成流动人口子女心理健康问题的主要原因,解铃还需系铃人。因此要解决上述问题,首先家长方面要引起足够重视。
作为流动人口子女的家长,要对孩子进行正确的教育引导,首先家长在家的时候不要经常抱怨自己工作中的不满,这样会让孩子承受不必要的心理压力。(www.fwsir.com) 同时要以自己勤奋的工作态度,勉励孩子努力读书学习,让他们知道只有付出才能收获。这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减轻这种心理给孩子造成的不良影响。
其次,家长应培养孩子的平等意识。农村孩子来到陌生的环境后,会觉得很孤单,在心理上很难融入。虽然有时会受到城市孩子的歧视或是欺负,但还是非常希望和城里孩子们交朋友。相反来说,作为城市孩子们的家长,我们要以身作则,教育自己的子女,让他们知道大家是平等的。
这两年我省兴起的“课外访万家”活动是一个很好的帮助家长转变教育观念和教育方法的契机,上学期,通过家访这个纽带,笔者同好几个家长建立起联系,每个星期和家长通话交流学生的校内外状况,对家长一段时期教育做法给予适当的建议,每天通过家校联系本进行文本交流。一个学期下来,不仅家长各方面更加注意,其子女在学习生活上也有了明显进步。
2.学校方面
首先,要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学校要积极培养学生坚忍不拔的意志、艰苦奋斗的精神,增强学生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维护和增进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学校应该努力营造有利于学生健康成长的良好心理环境、培养学生优良的心理品质,全面提高学生的生存、抗挫、适应能力和自我心理调节及行为矫正能力。要达到以上目的,一方面可以借助班会这个德育平台,通过深入浅出的故事、唇枪舌剑的辩论和老师人情入理的解说达到目的;另一方面可以开设心理咨询室,聘请专业的心理教师对学生进行心理辅导,以便使辅导更有针对性。
其次,在教学实践中,不仅要注重存在的问题,同时要用要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针对学生的心理状况,可以给他们讲述英雄、伟人的成长历程,或者父母长辈劳动的艰辛,引导学生热爱祖国、尊敬父母,和同学和睦相处。教师在平时的教育教学中。也要以此为准绳,从知识能力、过程方法这两个维度促进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转变。
再次,对于老师来说,应该常与这些学生谈心交流,培养学生自信、乐观的性格,真正做好尊重、理解和关爱,缓解他们的心理压力,帮助他们克服心理障碍。什么时候学生由自卑到自信了,我们教师的工作也就到位了。具体到细节,我们教育工作者除了要多挖掘孩子的优点并将其放大,还不能忽视对孩子生活的关心。很多时候孩子的转变就源于一句鼓励,一杯热水,这样的事例并不少见。
在学校工作的教育实践中,不仅要重视行为矫正,让学生改掉不良行为习惯,还始终坚持矫正心理问题,以德育为先导,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作为教师,既教书也要育人,在传授知识的同时还教育和引导学生如何学习、如何生活、如何做人、如何生存。
大部分的流动人口子女有一个共同的心理倾向,即他们虽然在学习和生活上普遍存在焦虑、畏难心理,但内心深处还是期盼着自我的提升。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的首要工作就是成功触发学生这些上进意识,让它成为他们进步的强有力的动力,努力促进学生渴求自我价值的实现。我们一定要避免学生出现美国心理学家塞利格曼所提出“习得性无助”现象,也就是俗话说的“破瓦罐破摔”。一旦流动人口子女类的学生丧失了上进心和自信心,无论在学校生活的学习方面还是与人交往方面,都容易出现自暴自弃和极度自卑等状况,认为一切的失败和挫折都源于自己能力、魅力的低下。所以在日常教育的过程中,面对这类特殊的学生,我们教育工作者身负着除了关心他们日常物质生活和学习生活之外更重要的任务,是帮学生自我价值的实现和精神需求的满足,促进学生的健康发展。
【全纳教育下流动人口子女心理健康问题的分析与矫正】相关文章:
厌学与逃学心理问题的分析与矫正08-17
智障孩子青春期问题行为矫正的个案分析08-24
践行全纳教育理念 提高思品课堂实效04-27
中学生心理问题分析与教育08-16
论中学体育教育存在的问题分析及对策08-18
悦纳自我心理健康教育教案(通用12篇)04-14
疫情下的心理健康教育计划04-20
“9+3”教育的现状、存在问题及对策分析08-23
浅谈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的矫正08-17
教育心理 - 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的研究08-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