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位置:范文先生网>教学论文>语文论文>鲁迅先生作品教学的困境及对策

鲁迅先生作品教学的困境及对策

时间:2022-08-15 21:33:53 语文论文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鲁迅先生作品教学的困境及对策

  鲁迅先生作品教学的困境及对策
  
  作者/李军藩
  
  鲁迅先生是中国现代史上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其作品的文学意义和思想价值无疑都是巨大的,所以,中学课本有数量较多的他的作品也是理所应当的。
  
  一、中学鲁迅作品教学的困境
  
  由于我们今天所处的时代与鲁迅先生所处时代有很大的不同,青少年的思想存在固有的局限性,也由于鲁迅其人其文及其精神在当代遭受到的“误读”乃至歪曲、诋毁和谩骂,怎样让青少年接受鲁迅已经成为一个非常迫切的问题。
  
  在一些中学生的眼中,鲁迅先生只不过是一个思想深刻却令人难以捉摸的作家,甚至是一个愤世嫉俗的骂人高手。这一方面应该归咎于社会大环境,如恶俗、浅薄的流行文化对青少年的负面影响,使得他们无法着眼于深邃的思想、执著的情怀和深沉的历史意识来理解鲁迅。另一方面鲁迅文章的内容与现实生活的“隔膜”也是其中的重要原因。“90年代的鲁迅研究在学理方面有深入、有发展,但这些成就离现实的距离越来越远,很难产生广泛的社会效应。90年代,鲁迅思想几度处于被指控、被置疑、被否定的被动地位,鲁迅研究界都做了相应的阐释和论证,但学问气较重,而普及性不强,因此社会影响不大。到了90年代末,‘批鲁风’中一些论者浅薄无知,妄加评论……”(王富仁、赵卓著:《突破盲点—~世纪末社会思潮与鲁迅》)。
  
  鲁迅在小说和杂文中都运用了大量的反语技巧,使人难以捉摸其真正的用意。教师对于杂文的解读往往非要找出字句所谓的深层含义,这些涉及到政治斗争和历史纷争的所谓含义往往使学生如坠云雾。这倒真是“你不说我倒还明白,你越说我越不明白”。这也为中学生理解鲁迅的文章造成了障碍。
  
  二、鲁迅作品教学的对策
  
  尽管如此,考虑到鲁迅其人其文及其思想的巨大价值,鲁迅作品还是非常有必要在中学课本中选讲的。因为鲁迅是一位思想深邃的伟人作家,他的一生是为中华民族的生存和发展挣扎奋斗的一生,要培养一个正直、无私、德才兼备的担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接班人,鲁迅的文章仍然有着很强烈的现实意义。语文新教材的改编,依然不能违背这一规律。所以语文教材对鲁迅作品的选用和重视是非常有必要的。
  
  同样,鲁迅思想在中国历史上的巨大意义就决定了中学的鲁迅作品教学必须承担普及鲁迅思想的责任。论者指出“鲁迅作品教学要突出鲁迅的人文精神”(王吉鹏、韩艳梅、刘洪梅编著《中学语文中的鲁迅》),此语切中肯綮。虽然这种人文精神不是空洞的,是实实在在的,但对中学生来说,人文精神又是不太容易理解的。所以我们必须理清这样的脉络:鲁迅人文精神的核心是追求人性解放,追求人性解放的基础则是保证人的生存和尊严。笔者以为,要使鲁迅作品教学达到理想的效果,普及鲁迅思想,揭示鲁迅作品中对人的生存和尊严等基本人性问题的关注,是其中最佳的切入点。鲁迅思想的批判精神无疑是属于精英阶层的,是超出一般和流俗的,但是他的人性关怀却是可以直接为普通人所感知的,对此进行通俗易懂的解读(决非庸俗化的解读!)是可以达到加深对鲁迅伟大思想和人格形象的深刻认识的。
  
  鲁迅说:“我们目下的当务之急,是:一要生存,二要温饱,三要发展。苟有阻碍这前途者,无论是古是今,是人是鬼,是《三坟》、《五典》,百宋千元,天球河图,今人玉佛,祖传丸散,秘制膏丹,全都踏倒他。”(《华盖集·忽然想到(六)》)这里所说的“生存”、“温饱”是要肯定人的自然生存权利;所说的“发展”是满足人的精神生活需求,其中的基本内容就在于维护人的尊严。人性在自然与精神两方面得到很好的发展,从而达到“致人性于全”。他重视个人尊严的获得与维护,在《文化偏至论》中他写道:“盖自法朗西大革命以来,平等自由,为凡事首,继而普通教育与国民教育,无不基是以遍施。久沐文化,则渐悟人类之尊严;既知自我,则顿识个性之价值”。他主张“尊个性,张精神”,表现出对人的价值的尊重,对人性解放的热切追求。
  
  这种对人性关注的解读有着深厚的文本基础,因为在鲁迅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到大量人性光芒的闪光点。总的说来,这种人性的关怀表现为对美好人性的欣赏和对悲剧人生的同情。
  
  三、鲁迅作品人性解读例析
  
  首先看鲁迅对美好人性的欣赏。鲁迅笔下的少年闰土淳朴天真、可亲可爱、聪明勇敢、活泼开朗;心里有无穷无尽的希奇事,对生活充满热情和希望。他和“我”情真意切,亲密无间,在“我”眼中,他是个小英雄的形象。他讲述的许多希奇事深深印在“我”的脑海里,挥之不去,难以忘怀,所以在小说的结尾,美丽的景象又重现在眼前,从而使“我”的心底升起对未来的朦胧的希望。在《社戏》中,作者塑造了一群淳朴可爱的农村孩子的形象,如双喜、阿发、桂生等。这些小伙伴聪明活泼、胆大心细、热情友爱。“我”看不成戏,“他们都叹息而且表同情”;开船时“年幼的都陪我坐在舱中,较大的聚在船尾”以防万一;看戏时桂生殷勤地为“我”买豆浆舀水;(www.Fwsir.Com)回家的路上阿发以“我们的大得多”为由,建议去“偷”自家的豆。这些都是他们纯真童心的突出表现。鲁迅先生始终保持着一颗纯洁的童心,而且这个童心是最本真的,他所表现出的一种精神是“大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是对生命本真的礼赞,是对美好人性的讴歌。他对于一些普通人的描述,对于故乡的描述,就让我们看到了一个人间至爱者的情怀。
  
  其次看他对悲剧人生的同情。比如孔乙己面对酒客的嘲笑尴尬而无奈,睁大眼睛说:“你怎么这样凭空污人清白……”“什么清白?我前天亲眼见你偷了何家的书,吊着打。”孔乙己便涨红了脸,额上的青筋条条绽出,争辩道:“窃书不能算偷……窃书!……读书人的事,能算偷么?”孔乙己不肯脱长衫是为维护自己读书人的身份,他的尊严的获得是以遭受别人的嘲笑为代价的,对此酒店的小伙计的态度是“附和着笑”,认为他是讨饭一样的人,便回过脸去,不再理会。鲁迅笔下刻画的祥林嫂那“间或一轮”的失望无助的眼神,闰土辛劳一生而又困苦一生的命运,让我们看出他对贫苦人的同情、怜悯,哀其不幸,怒其不争。这些作品集中反映的是1911年辛亥革命到1919年五四运动前后中国深广的社会现实;选取的多是病态社会中不幸的人们,集中表现了农民和知识分子的悲剧人生,阿Q的愚昧、闰土的麻木、祥林嫂的悲惨命运,孔乙己的迂腐……构成了其小说人物画廊的基本特色。鲁迅对小说主人公的态度,多是“哀其不幸,怒其不争”。
  
  郁达夫在哀悼鲁迅逝世时说:“没有伟大的人物出现的民族,是世界上最可怜的生物之群;有了伟大的人物,而不知拥护、爱戴、崇仰的国家,是没有希望的奴隶之邦。”中学生应从多个方面去理解、思考鲁迅,克服对于鲁迅作品理解的偏颇,不断地深入理解鲁迅其人、其思想及当代价值。
  
  作者单位:江苏省海安教师进修学校( 226600)

【鲁迅先生作品教学的困境及对策】相关文章:

中职物理教学的困境及对策08-20

《回忆鲁迅先生》教学反思08-22

浅谈农村初中作文教学的困境与对策08-18

高职院校思政教学的困境及破解对策08-18

我国农村融资困境与对策08-20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教学反思08-24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教学反思02-14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教学反思02-13

鲁迅先生作文06-04

《回忆鲁迅先生》.08-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