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位置:范文先生网>教学论文>数学论文>浅议数学中的“渔”人之术

浅议数学中的“渔”人之术

时间:2023-02-26 17:31:29 数学论文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浅议数学中的“渔”人之术

  浅议数学中的“渔”人之术
  
  福建省福清市龙田镇东华小学 林太沃
  
  【中图分类号】G633.7 【文章标识码】C 【文章编号】1326-3587(2013)01-0020-02
  
  在当今时代背景下,教育成了一个绝不容许忽视的大主题,以人为本的素质教育也逐渐成了社会各界的共识。素质教育的精髓就在于人才观。适合新时代需要的人才必须是会学习、能创新的综合人才。这种思想在数学教学方面便体现于:学生不仅要掌握数学知识,更要从小培养参与学习,独立获取知识,勇于创新的主体意识。缘于这样的认识,本人在近年来在有关课堂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参与学习的主体意识方面,作了一些初步的探讨:
  
  一、学生“有”明确的目标
  
  教学目标是靠师生的合力去实现的教学任务。因此,教学目标不仅教师要强调,还要把它转化为学生的学习目标,使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为实现目标而调整自己的学习行为,有意识地参与学习。因为只有当某一学习目标真正成为学生的学习心理需求时,这种学习的参与才是主动的、持久的。1、认识每节课的作用。
  
  让学生认识到每一节课的重要地位和作用,以提高学习的自觉性。我主要从正面疏导和学生体验两个方面入手。比如教学三步混合运算时,我一方面向学生说明这部分知识的重要性,它对以后解答文字题、应用题的作用,现在没掌握好,将来计算中就会碰到许多问题,提示学生认真学习。同时又从学生亲身体验出发,许多学生掌握了计算方法,但是计算速度还是偏慢,归根结底就是前面笔算口算还掌握得不够扎实。这样从正反两方面教育学生,就容易激起学生的主动参与学习的意识。
  
  2、明确教学要求。
  
  教师把教学要求化为学生学习的目标,有利于协调教与学的步调。学生对自己所要追求的目标越明确,就越能激励自己通过努力去靠近,达到或超过它,从而产生“我要学”的强烈参与欲望,因为只有“我要学”的动力产生了,才会有“学得好”的结果出现。教师再结合奖励机制,让学生对要学的知识始终充满向往,促使学生始终向新的可及的高度努力攀登。
  
  二、学生“能”探索新知
  
  现代数学教育理论提出:“数学知识应该是数学活动(思维活动)的教学,而不仅是教学活动的结果(数学知识)的教学。”这就是说,数学教学要重视学生获取知识的思维过程,积极创设情境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学习,感知知识发生发展的过程,经历形成知识的思维过程,养成探索新知识的良好意识。
  
  1、自主构建、自主探索。
  
  让学生以自己原有的知识经验为基础来理解知识,赋予知识构建以个人意义的过程。同时让每个学生围绕探索的问题,自己决定探索的方向,选择自己的方法,也就是说用自己的思维方式自由地、开放地去探索数学知识的产生与发展的过程。
  
  例如教学完长方形的面积公式后,让学生试着推导正方形的面积公式。这时老师可以完全放手,让学生从各个角度来推测、验证正方形面积公式的成立。有的学生根据长方形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通过摆小正方形来推导;有的学生通过把两个正方形拼凑成一个长方形,先求出长方形面积再除以2 来推导出正方形的面积公式;还有的学生提出正方形是特殊的长方形,它的边长就相当于长方形的长与宽,毫不费力地推导出正方形面积=边长×边长……不同的知识基础,不同的探索方向,得出的却是相同的结果。这样获得的知识将会真正为学生所吸收、消化。同时,学生主动参与获取知识过程的意识也得到了培养。
  
  2、适时放权,适时启发。
  
  改变传统的“学生被老师牵着走”的做法,变为“老师跟着学生的思路走”。明确教师与学生的地位,牢记教师作为教学活动的组织者、指导者、参与者的身份,不“大权紧握”,而要将学习的权利真正下放到学生身上,因为他们才是学习的主体,学习的主人。
  
  教学过程中,我牢记“两个凡是”的教学原则:凡是学生能自己探索得出的,决不替代;凡是学生能独立思考的,决不暗示,真正将“启发教学”落到实处。笔者认为“满堂启发”与“满堂灌”并无多大区别。因此,仅在最关键的时候、最关键的地方作最关键的启发,帮助学生理清思路。而小的问题提倡让学生自己来解决,培养学生独立学习的精神和不畏困难的学习意志,让学生在独立探索中获得学习方法,感受数学魅力,培养学习的自信与兴趣。
  
  三、学生“会“提出问题
  
  人的认知活动是从问题开始的。因为感受到了问题,所以要认知、要学习,便会产生一系列的认知活动。可以说,问题是激发人的认知情感的源泉。因此,我们说,“问题是教学的心脏”。一节课的成功,不仅要看解决了多少问题,更要看学生提出了多少个“含金量”高的问题。正如爱因斯坦所说的:“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是当今教学改革的一个十分重要的标志,也是学生有效参与学习的一个重要保证。
  
  1、展示自我,让个性自主张扬。
  
  首先,要认识到学生在课堂上有求知权和活动权。教师必须尊重学生学习的权利。对学生的提问、质疑必须始终抱着鼓励、保护的心态,鼓励学生大胆展示自我,表现个性,让“主动参与”的芽在学生心中生根。其次,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的质疑和解释是最好的学习。学生生疑,是他们积极思维的表现;学生提问,是他们深入钻研的标志。而教师只有通过学生的提问才能真正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感知和理解程度,避免教学的盲目性。
  
  教师要妥善处理学生的提问。由于学生知识有限,所提的问题,可能是十分幼稚,脱离本节课教学方向,也可能是短时期内都无法解决的问题。针对这样的情况,教师不能敷衍了事、草率作答,也不要置若罔闻、躲躲闪闪,挫伤学生的积极性。而应该尽可能发动学生一起讨论解决或作善后处理。只有信学生,不怕学生讲错,才能培养学生敢于想象,敢于质疑,再通过错误和正确的讨论,使学生悟出道理,加深对知识的理解,质疑问难的习惯和能力就逐步养成了。总之,要创设一个宽松的心理环境,让学生无所顾虑地充分表现自己,参与学习。
  
  2、削叶除叶,让质疑抓住主干。
  
  在培养学生敢于质疑的前提下,还得培养学生学会质疑,让学生学会把学习过程中有价值的疑难问题提出来。首先,教师要启发、诱导甚至以身示范,教给学生提问的方法,鼓励他们多问、勤问。其次,对于学生提出的问题,教师要注意去粗存精、削叶除叶,让质疑落到关键处。
  
  如“年、月、日”一课,教学到平、闰年的概念时,安排学生先自学课本,再大胆质疑。学生的问题各种各样,假如不加以引导,全部回答是不可能的。因此,教师必须在肯定学生质疑精神的基础上,有意识把学生注意力引导到“四年一闰”的规律的由来上,再通过小组合作,一起来探索解答平闰年的规律。这样一方面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和探索意识,活跃了课堂气氛,另一方面对教学难点进行突破,加深了理解。3、引发争论,让思维擦出火花。
  
  由于受认知规律的影响,小学生的认识过程总不是那么一帆风顺的。当学生认识遇到障碍时,学习遇到问题时怎么办呢?问题引出后,由谁为主来解决,这是区分现代教育观和传统教育观的又一重要标志。对于同一问题的认识,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见解,这时教师该怎么办?直接肯定一方的见解吗?笔者认为,应该肯定这样的认知冲突,允许争议的存在,并让学生通过争论、讨论、说理来找到真正的答案。“理越辩越明”,化一个人的问题为全班的问题,化认识的争议为思维的阐述,让学生的思维相互碰撞,擦出智慧的火花。
  
  如教学“长方形、正方形的认识”时,针对一道判断题“正方形是长方形的一种”,学生出现两种意见。一种认为正方形明明有与长方形不同的特征,它的四条边都相等,怎么会是长方形?这是错误的;第二种认为正方形是属于长方形中特殊的一种,它具有长方形的全部特征,因为它也是长方形,本题是正确的。在一番唇枪舌战之后,持第二种意见的同学摆出种种理由说服了持第一种意见的同学。问题解决了,“正方形是特殊的长方形”这个概念也在学生心中深深扎根了。这样的过程就使学生的求知欲由潜伏状态转人活跃状态,有效地调动了学生主动参与的意识。
  
  总之,我们教师应致力于给学生创设良好的教学氛围,诱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励学生主动有效地参与学习的全过程,培养高素质的新一代人才。

【浅议数学中的“渔”人之术】相关文章:

数学教学中的“注意”浅议08-07

浅议数学教学中的顿悟08-01

浅议数学教学中的德育渗透08-01

浅议课堂教学中的数学阅读08-19

浅议初中数学教学中的情境创设08-16

术之殇08-20

浅议探索创新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运用08-08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论文08-21

浅议问题情境在初中数学课堂中的践行08-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