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课堂教学呼唤“惊喜”
课堂教学呼唤“惊喜”福建省厦门集美中学 谢艺明
让师生在课堂中收获“惊喜”,这不仅能保持教师的职业激情,也能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欲望,最终达到师生共同成长的理想境界。
一、基于教育视角下的“惊喜”
什么叫惊喜?百度百科解释为:惊喜是毫不加节制地表露欢乐、热情和惊奇。这里的惊喜显然是一种自然的、发自内心的情感状态。而教育领域里的“惊喜”则赋予其更多的内涵,有专家认为惊喜应作为一种课堂教学评价的尺度,“说到底,教育教学其实就是给学生以惊喜的过程,就是让学生在惊喜中获得更多发展可能性的过程。从这个意义上说,‘惊喜’就是教育教学打开精神成长明亮之窗的隐喻,它要求教师打开丰富的现实世界、知识世界和精神世界之窗,让学生在惊喜中看到一个更开阔、更丰富、更遥远的世界。”基于此,我认为,课堂教学中的惊喜应是师生在一种自然状态下且符合教育教学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的意外收获。换句话说,这种收获应是预料之外,情理之中。
首先,收获惊喜的应是课堂教学的主角——师生。惊喜在教与学过程中产生,收获这种惊喜有可能是学生,也有可能是教师,还有可能是师生双方共同的体验;收获这种惊喜的有可能是个体,也有可能是一个群体。
其次,惊喜应是在教学过程中自然生成的。一般而言,惊喜是预料之外,无法预估的。当然,由于教育的特殊性,教师可以通过精心设计和引导让学生获得教师所期盼的惊喜,但前提是必须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最后,惊喜应该是有意义的。课堂教学中的惊喜与一般意义上的惊喜是有所区别的。一般意义上的惊喜有可能只是一种感官上的刺激,没有太多意义存在。而课堂中的惊喜追求的是有助于师生成长的惊喜,它既可能是来自于认知和方法方面的,也可能是来自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的。从一定意义上讲,把惊喜作为评价课堂教学的尺度之一也是无可厚非的。
当然,课堂教学中的惊喜是可遇而不可求的,显然我们不可能让师生在每一节课中都能收获惊喜,但至少它应成为我们课堂教学积极追求的目标。唯有如此,课堂“不但要使师生的生命活力得到积极发挥,而且要使过程本身具有生成新因素的能力,具有自身的、由师生共同创造出的活力。”
二、“惊喜”需要空间
为何传统课堂缺乏“惊喜”? 关键是教师占据了课堂,“一言堂”,“满堂灌”,学生没有参与课堂活动的实践与空间,课堂生活中缺乏交流与碰撞,“惊喜”丧失了呈现的“土壤”。只有把“舞台”还给学生,让师生在对话中交流、碰撞,课堂才会充满生命的涌动。2004 年5 月19 日《中国教育报》的记者采访了正在吉林大学访问的两位著名的诺贝尔奖获得者——费舍尔教授和麦克德尔米德教授。就教育问题,费舍尔认为,“‘给学生空间’是非常重要的,因为有‘空间’,才可能有想像力,才可以进行创造。麦克德尔米德也认为,“在美国,当老师要求学生做什么的时候,有更多的学生会问‘为什么’,中国学生往往不会,好像学生不该对老师提出的问题怀疑。”他还特别追加了一句:“教师与学生要‘互教互交’,学生要‘向一切发问’,老师一定要给学生这样的机会。”可见,给学生参与课堂活动的空间是激活课堂的关键,也是师生能否收获惊喜的前提。
“教育的过程并不是单纯的认知过程,而是生命意义的发生、创造与凝聚过程,是生命力量的呈现与发展过程,是个体对于生命内涵的体验过程。”反思我们的教学实践,与其抱着学生学、逼着学生学,何不大胆放手让学生去自主学?也许我们会收到更多的惊喜。当然,让学生自主学习并不意味着教师就无所作为,相反,生本课堂对教师提出的要求更高,因为你不仅要给孩子学习的扶手——导学案,还要随时面对许多生成问题的解决。
三、“惊喜”需要“扶手”
1. 在预设中期盼“惊喜”。教学活动是有计划、有目的的活动,没有预设就不可能有教学。预设是整个教学活动的起点和指南,直接指向结果。正如黑格尔所言:假如一个人的人生之舟不知驶向何方,那么它的航行将会是痛苦并徒劳的。好的预设可以使教师的教学可行可检,并且彰显着好的生成时空。预设下的生成,具有明确的目标与价值取向,因而它所产生的惊喜更具有意义。所以,追求课堂教学中的惊喜并不是要淡化预设,相反是要强化预设,要更加精心设计每一个教学环节,尤其是教学中学生可能会出现什么问题、老师应如何点拨引导等。只有多维、灵活、开放的预设,教师才能在课堂教学中因势利导、有的放矢、胸有成竹,才能为“惊喜”的呈现预留足够的空间与时间。当然,预设中所期盼的惊喜仍然要坚持顺其自然原则,要把握好度,切不可为达到惊喜而拔高教学要求,这样只能适得其反。
2. 在对话中生成“惊喜”。不言而喻,课堂教学过程是一个动态的、不断变化的过程。它既是师生交往、对话和探究的过程,也是价值观、人生观潜在形成的过程。因此,教师要创设一定的对话情境,为学生打开一个宽阔的生活空间,让师生、生生在平等的对话中去体验、去感受、去收获惊喜。“要把教学过程看作是师生为实现教学任务和目的,围绕教学内容,共同参与,通过对话、沟通和合作活动,产生交互影响,以动态生成的方式推进教学活动的过程。”教学过程中,教师不能只拘泥于展示详尽教案或为完成教学任务而忽视学生不经意出现、稍纵即逝的顿悟,要善于分辨、引导、把握、调控,不要让其白白地溜走,还要设法让它在课堂教学中起到增添教学效果、达成教学目标的作用。因此,在实施教学活动预案时,当学生的活动偏离了教师的“预设”时,教师不要惧怕“节外生枝”或是“倒行逆施”,尽管这些“事件”可能会打乱教学节奏,背离课前预设,但教师如果能够有意识从具体情境出发,积极捕捉学生回答中有意义的“接话茬”,突破原先预设,就完全有可能变“事件”为活的生成性教学资源。真正有生命力的课堂体现在解决课堂中生成问题的过程,教师如果能机智巧妙地解决课堂中生成的问题,惊喜就有可能出现。促进生成,善用生成,对于教师而言,又何尝不是一种惊喜呢?
3. 在反思中寻求“惊喜”。思之则活,思活则深,思深则透,思透则新,思新则进。反思具有总结性和批判性,如能从反思中汲取经验和教训,本身就是一种“惊喜”。对于师生的反思,我们倡导及时反思。因为一个人对解决问题的体验是有时效的,如果不及时进行总结,这种经验就会消退。苏霍姆林斯基说:在经验丰富教师的实际工作中,教学和教育的这一方向性体现为在学生的脑力劳动中,摆在第一位的并不是背书,不是记住别人的思想,而是让学生本人进行思考,也就是说进行生动的创造。课堂教学凝聚着师生的创造性劳动,在课堂教学中,师生一旦进入“角色”,往往“灵感”顿生,坚持及时反思是师生成长的必由之路,也是收获惊喜的重要途径。就教师而言,“教,然后而知困”,善于在自己的教育教学中发现问题或惊喜,并将这些问题或惊喜作为分析和反思的对象,考察这些问题或惊喜产生的原因,一方面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产生新惊喜;另一方面,把课堂中出现的惊喜规范化、程序化,这些都将成为教师今后宝贵的教学资源,也可能成为产生新的惊喜的起点,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也潜移默化得到了发展。值得一提的是,教师的反思应建立在关注学生发展的基础上,如我这样讲学生能不能懂?我这样问学生能不能答?我采用这种教学方式学生喜不喜欢?……唯有如此,教师的反思才更具有针对性和生命力。就学生而言,实践证明,在学习过程中,充分提供给学生学习反思的机会,多关注学生的反思行为,通过多种途径培养学生反思的习惯,不但可以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而且可以促使学生产生勇于探索的科学精神。教师应把“学习反思”作为课堂教学的基本环节,给学生创造“学习反思”的时间和时机。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特别是课堂小结时要善于引导学生回顾自己的学习得失。我们倡导每节课至少要预留5 分钟让学生进行小结反思,目的就是要让学生及时反思自己学习,在追寻得失中固化已有的惊喜,寻求新的惊喜,进而提升自主学习的能力。
总之,一堂好课未必都会有惊喜,但有惊喜的课堂一定会是一堂好课。课堂中的惊喜虽然可遇而不可求,但积极追求惊喜的课堂理应成为我们的理想。马克斯·范梅南说:教育教学就是要使学生有“获得”的惊喜和“成功”的惊喜,心灵和精神的惊喜。这是每一个教师的责任,也是教师努力的方向所在。
【课堂教学呼唤“惊喜”】相关文章:
课堂教学呼唤朗读(教师中心稿)08-17
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更加呼唤创新教育08-17
呼唤真实:新理念下数学课堂教学的理性反思08-05
呼唤08-16
惊喜02-17
惊喜08-17
呼唤和平08-17
爱的呼唤08-17
远古的呼唤08-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