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位置:范文先生网>教学论文>综合教育论文>社会工作实习教育模式构建的反思

社会工作实习教育模式构建的反思

时间:2023-02-26 20:31:55 综合教育论文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社会工作实习教育模式构建的反思

  社会工作实习教育模式构建的反思
  
  徐迎春(重庆科技学院社会学系,重庆 401331)
  
  【摘要】提高学生的专业素养是社会工作实习的理想目标,但这种理想目标的实现是需要有一定的专业环境支持,当前中国并不具备这种环境。为了实现社会工作实习教育的理想目标,社会工作实习教育应该区分理想目标与手段目标的关系,在构建实习教育体系时,树立提高学生专业素养的理想目标和促进实习环境改善的手段目标。激发实习各方动力,满足各方需求,寻求多方共赢,是可以尝试的基本策略,而项目运作则是实现目标、落实策略的较好形式与载体。
  
  【关键词】社会工作实习教育模式构建实习目标
  
  【中图分类号】C91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4828( 2012) 11-0041-04
  
  DOI: 10. 3969/j. issn. 1672-4828. 2012. ll. 011
  
  社会工作是一门应用性社会科学,操作性和实务性是其主要特征,要想培养出合格的社会工作人才,仅有理论知识的介绍与讲解是不够的,还需要给学生提供大量动手实践的机会。因而,实习教育是社会工作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构建合理的社会工作实习教育模式是每所开办社会工作专业的学校必须要完成的重要任务。
  
  在研究社会工作实习教育的文献中。关于如何构建实习教育的体系或模式的研究,占据了其中很重要的一个部分,这类文献大致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比较强调社会工作实习实践体系的组成或课程设计,虽然各校的实习实践体系内容并不完全一样,但一般都具有以下共同点:从督导情况看,既包括有督导的实习实践,也包括无督导的学生课外自主性实习实践;从实习地点来看,既包括机构(社区)实习,也包括实验室的模拟演练;从表现形式看,既包括嵌入到理论课程中的课程实习,也包括全部由实践组成的专门性实习;从组织形式上看,既包括集中式实习,也包括同步式实习(史铁尔等,2004;张云英,2008)。第二类则比较强调模式构建的基本策略取向,如研究取向(张宇莲,2011)、教师机构学生三赢策略(卓彩琴,2012)、整体性合作模式(张曙,2012)等。已有研究从不同角度给社会工作教育者提供了很好的借鉴和启发。但笔者认为,社会工作实习教育模式的构建离不开其所处的社会环境,中国社会工作发展的特有路径和处境,对社会工作实习教育产生巨大的影响。尽管上述提及的第二类文献中,有些策略取向正是回应本土处境而提出的,但这里仍有可进一步探讨的空间。尤其是在社会工作实习教育模式的目标定位上,本土处境会如何影响这种定位?目标怎样界定才能更具有现实性?通过什么途径和策略去实现这种目标定位?这将是本文探讨的主要内容。
  
  一、社会工作实习教育的目标定位
  
  目标定位是社会工作实习教育模式构建的灵魂,通过社会工作实习要达到什么目标,这是指引社会工作实习教育模式构建方向的关键,决定着实习教育的内容和形式。
  
  从学者们的论述来看,在论述社会工作实习教育的目标时,有强调学生专业意识培养的、有强调学生科学态度和技能培养的,有强调学生社会工作方法技能培养的,也有强调学生社会工作专业素养的综合培养的。我国台湾学者曾华源( 1987)在此基础上,把社会工作实习教育的理想目标界定为专业知能、专业自主、专业自我、专业认同和专业成长。这种定位并无不妥,从专业教育的角度来说,培养合格的社会工作者是实习教育的直接目标和应有之义,因而促进学生的专业素养成为了社会工作实习教育的理想目标,它也直接指引着实习体系的设计和构建。但是,这种目标的实现或社会工作实习想要发挥这样的功能,需具备一定的前提条件,概而言之,即必须具有一定成熟度的专业环境。它表现在大量专业的社会工作机构,专业的督导老师,健全的社会工作职业制度,以及社会对社会工作的某种程度的熟知和认同等。
  
  当前,我国社会工作仍然处于初级发展阶段,专业环境仍然欠佳,许多要素和条件都不具备,在这种情境下,促进学生专业素养的实习目标较难实现。(教育论文 www.fwsir.com)另一方面,中国社会工作有着独特的发展路径,即教育先行(熊跃根,2006),因此社会工作教育者也不能消极等待专业环境的改善,除了育人的功能外,还需要让社会工作教育在推动社会工作的职业化、专业化、制度化、获得必要的资源与认同等方面发挥更多的社会功能。换句话说,社会工作实习教育既要坚持自己的理想目标,又要同时树立促进实习环境改善的目标,使实习环境能逐渐支撑理想目标的实现,这既是教育先行的发展路径赋予的任务,也是真正实现提高学生专业素养这个理想目标的要求,两者之间是理想目标与手段目标的关系。
  
  概言之,社会工作实习理想目标的实现必须要有一定的专业环境或资源条件,而在当前的社会处境下,这种实习环境及资源条件还不完全具备,因此促进学生专业素养的实习目标也难以实现。但社会工作教育者不能被动地等待实习环境的改善,而是要依托实习教育去努力改造环境,争取资源,实现教育发挥多重功能,在追求理想目标的过程中不断建设实习环境,通过实习环境的建设进一步提高理想目标的落实程度和实现质量。这种目标的定位,能让大家在构建社会工作实习模式的时候,视野更为宽广,考虑更周全,也更具有现实性。
  
  二、基本策略
  
  从实现社会工作理想目标的角度出发,最基本的环境支撑条件包括专业的督导和专业化的实习机构,这也是手段目标的主要瞄准对象。那么,如何利用社会工作实习去发挥综合功能,从而同时实现这两种目标呢?社会工作的实习涉及多个主体,但其中最基本最直接的却是学生、督导和机构,他们也是社会工作实习目标的主要瞄准对象。从现有情况来看,激发各方动力,满足各方需求,寻求三方共赢,似乎是可以尝试的基本策略。
  
  (一)机构
  
  实习机构是决定学生实习成效的最重要因素之一(王思斌,1999),机构的性质及能提供给学生实习机会的多寡、学生参与工作的层次等,影响着实习目标的实现(樊富珉,2003)。缺少专业性的机构,是当下中国社会工作实习教育面临的重要处境,这已成为众多学者的共识。许多研究也指出,在缺少专业性质的机构实习,学生的实习效果会因此大打折扣,学生很少能够运用到社会工作的理论和方法,专业实习计划和内容根本无法完成,并会产生一些负面影响(朱眉华,2000;乔世东,2004;周丹红,2005;肖萍2006)。
  
  在这种处境下,学校与机构仅仅建立形式上的伙伴关系或实习基地是不够的,还需要对机构进行建设和培育。即以社会工作的理念指导实习基地的可持续发展,在实习中推动机构的专业化发展,协助机构逐步转变成“专业的社会服务机构”,从而促进教学与机构服务的共同发展(向荣,2000;张友琴,2003;郑立羽,2008;马良,2011)。那么,如何激发机构“专业转换与成长”的动力呢?这种动力至少可以从三个方面去挖掘:一是环境的要求。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以来,相关部门尤其是民政部门加大了社会工作的推动力度,以部门命令的形式要求设置社会工作的岗位,挖掘社会工作的领域,这给许多机构(社区)带来了一定的压力,他们也急需专业人员的指导以回应这种要求。2011年18部委关于社会工作发展的意见势必会不断强化这一趋势。二是部门领导政绩(创新)的需求。不少机构及其上级领导想要工作出成绩、出亮点,创新管理方式和服务方式,愿意在一定程度上接受新事物和新变化,这给了社会工作服务介入的空间。三是机构问题解决的需要。某些机构在社会民生领域面临着较大的服务和管理压力,特别是在这些压力问题的解决与服务理念、服务方法和人力资源的关联尤为紧密时,社会工作服务的介入可以帮助其缓解压力。
  
  (二)督导
  
  社会工作实习是一个有督导的学习过程,社会工作实习督导是社会工作实习教学中最重要的环节(史柏年、候欣,2003),社会工作实习的质量主要取决于督导者,没有督导的实习不会带来专业的成长(樊富珉,2003)。社会工作的实习督导可分为机构(工作人员)督导和学校(教师)督导,但在我国,既缺乏有经验的专业教师,又缺乏有专业背景的机构教学者(肖萍,21006)。就实际情况而言,在开展社会工作实习的过程中,因为专业化机构欠缺的现状,学校督导往往会承担更多的责任。更进一步,因为实习本身是属于学校的教学任务的组成部分,因而从学校角度出发,对学校督导老师提出更高要求、赋予责任。
  
  督导老师的专业成长是实习能达到其理想目标的重要条件,关键是,如何才能调动学校老师的积极性,让实习所要求的比较理想的督导条件成为老师们自己的追求目标呢?或者说如何让外在的成长要求成为老师们内在的成长追求呢?从社会工作实习本身来看,可把老师的科研需求与社会工作实习结合在一起。科研是高校老师评职晋升的重要条件,其成果也是比较客观的、容易量化的,社会工作专业的实践性、操作性,决定了要想在社会工作领域内取得一定的研究成果,必须深入服务现场、进行服务实践,而社会工作实习其实给老师提供机会和素材,从这个角度出发,实习本身的要求和学校督导老师的自身需求之间,是可以找到双赢的契合点的。一些研究也表明,这种多赢的思路已在尝试中,有些已取得较好的成果(张洪英,2006;张宇莲,2011;卓彩琴,2012)。
  
  (三)学生
  
  学生是社会工作实习教育的主体,甚至是实习的“主宰者”(史柏年、侯欣,2003),他们对社会工作专业的了解和认同,是影响实习教育效果的重要因素。就当前的情况来看,社会工作专业的学生大部分是调剂进来的,对社会工作并无了解,甚至有些学生的自身特点并不适合这个专业,再加上社会工作专业就业处境的相对艰难和严峻,这使得学生对于社会工作实习抱有不同的态度,有学者概括为“跃跃欲试型”、“浑水摸鱼型”、“犹豫不决型”和“学做分离型”(史柏年、侯欣,2003),有调查也表明毕业时决定从事社会工作范围内工作的学生很少(逯晓瑞,2009)。在这种情况下,“专业知能、专业自主、专业自我、专业认同和专业成长”这样的实习的理想目标不易实现。要想充分发挥学生参与实习的积极性,还必须进一步挖掘社会工作实习的功能。
  
  从学生的角度看,他们都会有就业的需求、成就的动机和成长的需要,如果能让他们从社会工作实习中获得这些需求和动机的部分满足,能促使其更积极地参与社会工作实习,也更有可能达到或接近提高专业素养的理想目标。可能的方向是:第一,尽量把实习与学生的科研创新、毕业论文、社会公益项目的申请等充分结合,让学生有机会把实习的经验“成果化”。第二,把社会工作实习中的经验总结与提炼扩展化,社会工作作为助人自助的专业,在人际沟通和助人者自身人格的成熟健全方面都有着特殊的要求,若能善加挖掘,在强调反思如何有效助人的同时,亦强调反思助人者如何“自助才能助人”的一面,更容易引发学生的共鸣。第三,尽量让学生在实习中体验“专业”,“专业”代表一种身份和资格,能在一定程度上满足学生的成就感。这需要学校督导精心设计和指导学生在机构行政安置后的学习过程(樊富珉,2003)。
  
  三、实施载体与形式
  
  从实际操作的角度看,要想实现以上目标和策略,寻找合适的平台和载体至关重要。这其中的关键是,以怎样的形式把实习的具体内容与机构的实际工作联结起来,并进而实现多赢?从现有情况来看,项目运作的方式是比较可行的一种方式。学者童敏( 2012)指出,从机构(社区)角度来看,他们希望的社会工作专业服务不是增添几个个案、小组和社区活动,而是一种新的整合的专业服务,这种整合的专业服务要能满足三个方面的具体要求,即与机构(社区)整体服务的结合、与机构(社区)内多种不同专业服务的结合,以及与非专业服务的结合。社会工作专业服务项目,是能满足这种要求的一种新的专业技术。从另外一个角度来看,项目化运作也是当前相关基金支持赞助NGO组织的主要形式,以项目作为载体,既符合当前专业社会工作的发展方向,也能有效满足机构的需求,更能让社会工作实习的具体内容有“专业”和“技术”的成分,从而促进学生的实习满足感和参与积极性。
  
  在这个过程中,学校督导老师除了承担一般教材中所写的、更多的体现了西方发达国家和地区特色的督导职能外,更要特别注意本土处境的特殊性督导工作提出的新要求、新挑战,这使得中国社会工作实习中的学校督导需要承担与西方督导者不同的基本角色,主要表现在:专业社会工作服务的设计者、专业服务需要的转化者、日常专业服务的指导者和专业服务的培训者(童敏,2006)。从另外一个层面上看,这些角色都与项目的开展有关,涉及项目的设计、指导实施、维护和延续。
  
  社会工作实习模式的构建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理念、资源、组织管理、技术路线等诸多要素,本文并非也无意构建一个完整的社会工作实习模式,只是基于中国专业社会工作发展的本土路径和本土处境,尝试性提出理想目标与手段目标的区分,从而提醒大家在设计和构建社会工作实习模式时,有更广阔和更深入的思考。

【社会工作实习教育模式构建的反思】相关文章:

特区中学心理教育模式的构建与实践08-17

小学英语教学素质教育模式的构建08-05

加快教育信息化步伐 构建新型教学模式08-17

构建新型的课堂教学模式08-17

构建小学英语作业新模式08-08

构建高效课堂论文:优化教学模式构建高效课堂07-30

“订单教育”人才培养模式保障体系构建研究07-23

促进教育发展构建和谐社会工作方案08-12

“技术规制”抑或“反思生成”:社会工作实践教学模式探析08-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