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位置:范文先生网>教学论文>语文论文>中国古典诗歌细节的赏析及教学初探

中国古典诗歌细节的赏析及教学初探

时间:2023-02-26 20:53:48 语文论文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中国古典诗歌细节的赏析及教学初探

  披文人情 知微见著——中国古典诗歌细节的赏析及教学初探
  
  任桂桃
  
  湖南省岳阳市第一中学(414000)
  
  【摘要】细节是文学作品重要的表现手段。中国古代诗歌体例特殊,其中的细节与其他文学体裁相比具有不同的特点、方式和美的感受。本文归纳了中国古典诗歌中细节的表现形式,阐述了中国古典诗歌中细节在表达上的作用及细节赏析教学应掌握的必要技巧。
  
  【关键词】中国古典诗歌;细节赏析及教学;阐述
  
  蹴罢秋千,起来慵整纤纤手。
  
  露浓花瘦,薄汗轻衣透。
  
  见有人来,袜划金钩溜,和羞走。
  
  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
  
  ——《点绛唇》(宋·李清照)
  
  词中“和羞走,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一句,词人巧用“倚”、“回”、“嗅”三个动词,刻画出三种动作、神情与姿态,准确描绘出主人公既爱恋又羞涩、既欣喜又紧张、既兴奋又恐惧的微妙心理活动,把一个情窦初开,又受着礼法约束的少女的复杂情感,清楚委婉、真切自然、细腻生动地展现在读者面前。这就是中国古典诗歌中细节的运用之妙。中国古典诗歌中的细节如同电影中的特写镜头,放大和承载着诗人所要表述的情愫和哲理。作为一种凝练的艺术形式,中国古典诗歌在极为有限的篇幅里表达丰富的感情和深邃的哲理,细节技艺功不可没。
  
  近年来,古典文学尤其是古典诗歌欣赏作为夯实中学生传统文化基础,提高中学生文学艺术素养的重要途径,在中学语文新课程改革中占有很重的比例,愈来愈引起中学语文教学界的重视。但是中国古典诗歌表现形式之精要,表达内容之丰富,却让不少学生望而生畏,也让不少教师煞费苦心。在多年教学实践中,笔者注重把诗歌细节鉴赏作为古典诗歌教学的突破口,在细节的表现形式、作用、美感及相应能力培养上着力,取得不少收获。
  
  1要把握古典诗歌细节的表现形式
  
  细节作为诗歌表达的重要手段,在适应诗歌表达的丰富内容的同时呈现许多巧妙的形式。(语文教学论文 www.fwsir.com)从描写对象看,有以下几种形式:
  
  写景式。诗人抓住典型情景进行逼真描写,体现诗人的情趣或气魄。
  
  如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一)》中“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巅”句,诗人撷取“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巅”这一代表着农村景象的典型生活细节,生动地描绘出归田后所体味到的农村生活情趣。
  
  白居易《琵琶行》中“东船西舫悄无言,惟见江心秋月白”句,通过描画听众的如痴如醉、江面的寂静无声情景,凸显乐声的动人心魄,以上为小景致。而“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抒发了边塞诗人的豪情,“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寄寓了诗人无限惜别之情,“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描绘了大江奔流的雄奇,均为恢弘壮阔之景。
  
  场面式。诗人或以如椽大笔,或以细腻笔触描绘出一幅幅动人场面。
  
  如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中“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句,以阔大、迅捷的出猎场面,刻画了出猎神情举止之“狂”。
  
  王维《渭川田家》中“野老念牧童,倚杖候荆扉”、“田夫荷锄至,相见语依依”则舒缓地表达出农村人的恬静,表达了作者对归隐、闲逸的羡慕之情。
  
  情状式。作者用精当的词语,把诗中人物的表情逼真描绘出来,感染读者。
  
  如辛弃疾《清平乐·村居》中“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句,“卧”字传神,小儿天真、活泼、顽皮的模样跃然纸上。《诗经·邶风·静女》中“静女其姝,俟我于城隅。爱而不见,搔首踟蹰”句,“搔首踟蹰”,把小伙子没见情人来时抓耳挠腮、左右徘徊的形象描写得栩栩如生。
  
  柳永《雨铃霖》中“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咽”句,男女主人公紧紧握住对方的手,互相注视,泪眼汪汪,他们一句话也没说,已经到了哽咽不能语的地步,极具生活意味,震撼读者心灵。
  
  从描写手法上分,可以有以下几种形式:
  
  问答式。作者在诗中或有问有答,或只问不答,刻画问答的情景,表达诗人情怀,或者留下空白让读者品味。
  
  李清照《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中“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一夜风雨后,主人问海棠花怎样了,仆人应付回答“海棠依旧”,但主人却从“绿肥红瘦”上体验到了人生易逝的伤感;
  
  又如白居易《琵琶行》中“座中泣下谁最多?江洲司马青衫湿”,均为有问有答。白居易《问刘十九》“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酒如此之好,火如此之旺,而晚上又要落雪,朋友能来吗,把无尽的遐想留给了读者。此为只问不答。
  
  孟浩然《春晓》中,作者从清晨初醒时的情感片断着笔,但又不铺展开去,而用“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的问句,把读者引向了窗外世界,让读者自己去想象,去体味那草长莺飞的春天。
  
  铺陈式。作者把某一特定事物或者诗中主人公以铺陈手法淋漓尽致地刻画出来。
  
  如杜甫《画鹰》中“掇身思狡兔,侧目似愁胡。绦镟光堪摘,轩楹势可呼”,用笔酣畅,把苍鹰耸身抓兔、侧目传神、光彩照人、气雄万夫、严阵以待、跃跃欲试的形象活画出来。
  
  《孔雀东南飞》中“足下蹑丝履,头上玳瑁光。腰若流纨素,耳著明月珰。指如削葱根,口若含朱丹。纤纤作细步,精妙世无双”,采用了赋的描写手法,一连串夸张性的横向铺陈,把兰芝的穿着打扮具体细致地描写出来,美艳动人,表现了刘兰芝在善良和温顺中别具特色的反抗,表现了一个弱者心底升华起来的那种凛然不可侵犯的人格尊严,尊严让生命如此美丽。
  
  比拟式。诗人以拟人、比喻等手法寄托情感。秦观《春日》中“有情芍药含春泪,无力蔷薇卧晓枝”句,诗人采用拟人化的手法,形象地勾勒出一夜雷雨过后芍药和蔷薇仿佛多情的少女泪光晶莹、娇弱慵懒的神情、形态。
  
  杜牧《赠别二首》中“蜡烛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句,以烛喻人,把离人相对垂泪,终夜不寐的凄哀婉转的别情表达得含蓄、缠绵、别致。
  
  晏殊《蝶恋花》中“槛菊愁烟兰泣露。罗幕轻寒,燕子双飞去。明月不谙离恨苦,斜光到晓穿朱户”,把菊兰写得多愁善感,突出了人的离愁别恨;写皎皎明月不知道离人愁苦的滋味,从夜晚到拂晓都明朗地照在朱漆门户之中。这里赋予菊兰、明月以生命,含蓄地写出了离人彻夜未眠的情景。
  
  王安石《书湖阴先生壁》中“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春来”联,一幅描摹青山绿水的细节,作者把没有人情的景物写成富有人情,使无情者变得有人情,有人意。
  
  对比式。作者通过动与静、虚与实及色彩对比,体现出诗歌细节特有的美感。韦应物《滁州西涧》“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中呈现两种动静相对的细节,幽草生深涧,一片静谧,黄鹂鸣于深树,愈显静谧;春潮、急雨一片动乱,足见其静,无人舟自横更加显得寂静,整首诗动静结合。
  
  元稹《行宫》中“白头宫女在,闲坐说玄宗”句,诗人选取“白头宫女”这一细节描写,虚实结合,实写宫女白头意谓是宫女年纪大,容颜衰老,但是透过老年宫女形象,我们还可以进一步联想宫女从红颜到白发,在冷宫痛苦煎熬了一生,她们曾经是多么怨玄宗,怒玄宗,恨玄宗,而今她们既不愤激,也无感叹,只是麻木地说说罢了,古井无波,无怨无恨,宫廷之冷漠,宫女身心所受摧残之重让人触目惊心。
  
  司空曙《喜外弟卢纶见宿》“静夜四无邻,荒居旧业贫。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中,从秋雨中飘零的黄叶,切入寒灯下白头的客子,诗人悲苦的情怀都寄寓在色彩对比中。
  
  2理会古典诗歌细节在表达上的作用
  
  王安石《题张司业诗》中“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句,可谓道出诗歌细节的真谛,诗歌细节源自生活,看似寻常,却又是诗人匠心独运、提炼加工而成,耐人寻味,所以在鉴赏时须准确体会诗歌细节在传情达意上的重要作用。
  
  一是让人物留下闪光的瞬间。
  
  典型、真实的细节在人物刻画时往往成为点铁成金的神来之笔。被后人喻为杜甫生平第一快诗《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中“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句,诗人又是顾盼妻子,又是收拾诗书,又是纵酒高歌,“喜欲狂”状态全出,诗人只因战乱结束。
  
  白居易《无题》中“枕上忽惊起,颠倒着衣裳”句,一“惊”字,其欣喜之情已然在目,再用“颠倒着衣裳”这一细节,更表现了诗人喜不自禁的情怀,足见出作者对友人的思念之深。
  
  王维《观猎》“草枯鹰眼疾,雪尽马蹄轻”句,“疾”、“轻”二字,传神地描绘出从发现猎物到追捕猎物的过程,塑造了一个豪放潇洒、英姿飒爽、武艺不凡的狩猎将军形象。
  
  于鹄《江南曲》中,通过一个少妇“暗掷金钱卜远人”的典型细节,酣畅淋漓地表现出少妇对丈夫的一片深情和深切思念。
  
  二是准确传达作品主题信息。
  
  细微处见精神,杜甫《垂老别》“老妻卧路啼,岁暮衣裳单。孰知是死别,且复忧其寒”句写出老两口生离死别时的凄惨;《新安吏》、《石壕吏》中“客行新安道,喧呼闻点兵”、“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句写出官军征兵时的强横霸道;《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中“入门闻嚎啕,幼子饿己卒。吾宁舍一哀,里巷亦呜咽”写出归家时的境况,均传达了作者对饱受兵燹离乱之苦的黎民百姓的无限同情,对祖国的深挚热爱,对统治者罪行的强烈憎恨。
  
  杜牧《过华清宫》“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句,诗人选用杨贵妃看到跑马飞送荔枝的人发出会心一笑的细节入诗,抨击了封建统治者的骄奢淫逸和昏庸无道,以史讽今,警戒世君。
  
  金昌绪《春怨》中,诗人萃取一位少妇“打起黄莺儿”一个日常生活中意蕴丰富的动作描写,含蓄、深刻地表现了广大人民在当时兵役制下所承受的精神痛苦与哀怨情绪。
  
  三是营造撼人心魄的氛围。
  
  “一切景语皆情语”,诗歌细节在营造氛围时往往对读者心灵狠狠一击,让人狂喜让人刺骨疼痛。白居易《邯郸冬至夜思家》“邯郸驿里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伴身,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 为了反映游子思家之情,诗人截取了“抱膝灯前影伴身”的生活细节。静夜中,游子只能抱膝枯坐孤灯前,惟有影子相伴,由此可以感受到气氛之悲凉。
  
  元禛《闻乐天左降江洲司马》“残灯无焰影幢幢, 此夕闻君谪九江。垂死病中惊坐起, 暗风吹雨入寒窗”中,作者贬谪他乡且身患重病,心境本来就不佳,现在忽听挚友也蒙冤贬谪,内心更是极度震惊,竟然陡然坐起,万般怨苦、满腹愁思齐涌心头,以这种悲凉的心境观景,一切景物也都变得阴沉昏暗了。白居易在江州读此诗后十分感动,对“垂死病中惊坐起”一句感触尤深,后来在给元稹的信中说:“此句他人尚不可闻,况仆心哉!至今每吟,犹恻侧耳。”
  
  四是提起读者想象之纲。
  
  “无画处皆成妙境”,中国诗画同理,讲究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留白”作为中国画形式美中最重要的表现方法和表现中国画空间感、艺术感的重要手段和技巧,也被诗人不自觉地应用到诗歌创作当中。细节在此往往肩负着引发读者想象的重任。
  
  刘禹锡《和乐天·春词》“新妆宜面下朱楼,深锁春光一院愁。行到中庭数花朵,蜻蜓飞上玉搔头”中,诗人剪取女主人默默数着花朵之时,“蜻蜓飞上玉搔头”这一细节,给读者留下许多想象。或许描写的是女主人沉浸在痛苦中凝神伫立的情态,或许描写的是女主人有着花朵般的容貌,以至于蜻蜓错把美人当花朵,轻轻飞上玉搔头,或许描写的是女主人的处境亦如这庭院中的春花一样,寂寞深锁,无人赏识,只能引来无知的蜻蜓。
  
  贾岛《寻隐者不遇》“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中,一问一答的细节,“问”什么,师什么模样没有介绍,但读者可以结合个人体验想像师者或攀岩、或采药、或长啸、或抚琴、或对弈。
  
  贺知章《回乡偶书》“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句,细节极富生活情趣,作者那百感交集的心情很难说清,是老迈衰颓、反主为宾的悲哀,还是久别重逢、叶落归根的喜悦,自有读者续说。正所谓“诗无达诂”,“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3掌握古典诗歌细节鉴赏的必要技巧
  
  “授人鱼不如授人以渔”,在教学中适当教授诗歌细节鉴赏的有关知识和基本方法,有利于学生从多个角度和层面发现、把握诗歌细节意蕴,不断获得新的阅读体验。
  
  3.1提高整体认知能力。
  
  格式塔心理学派的创始人之一考夫卡把艺术作品看成一个有机的整体,认为艺术作品“不是各组成部分的简单集合,而是各部分互相依存的统一整体”。该学派认为:任何整体都是由各种要素或成分组成,但它决不等于构成它的所有成分之和,这是因为任何整体都是经由知觉活动组织成的经验中的整体,由于知觉活动的积极组织,所以“部分”相加不等于“整体”,“整体”的意义要远远大于构成它的“部分”意义之和。
  
  也正因为如此,“部分”不能决定“整体”,“整体”的性质却对“部分”的性质有着极重要的影响。正如特写镜头作为构成电影情节诸多镜头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必须服从人物塑造和情节抒写需要一样,细节作为中国古典诗歌中意象群或者情景组合的重要元素,必须与诗歌整体融为一体,服从诗歌整体,不能唯细节而细节。鉴赏诗歌细节必须做到:
  
  一是整体把握诗歌的基调。
  
  基调主要包括诗作风格、氛围、感情色彩等。要理解杜甫《登岳阳楼记》中“凭轩涕泗流”这一刻画人物的细节,先要求学生逐句理解、整体把握忧愁、悲怆、沉郁苍凉的感情基调,在此氛围中再来理解诗人形象就迎刃而解了。
  
  二要把细节放在诗歌语境中去理解。
  
  杜甫《北征》诗中有“天吴及紫凤,颠倒在短褐”一句,是描写“小儿女”身上补丁的一个细节,通读全诗后不难发现该细节只有放在“恸哭松声回,悲泉共幽咽”的气氛里,并且与小儿女“垢腻脚不袜”的形象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才能有力表现杜甫家人生活的艰难,充分显示细节的艺术生命力。
  
  三要学会知人论世。
  
  孟子提出 了“知人论世”这一文学评论原则。“知人”,即要了解作者其人及作者与作品的关系;“论世”,即要了解作者所处的时代、环境,辨明作品的写作时间。“知人论世”,有助于理解作品,批评和鉴赏作品。唐朝朱庆馀《闺意献张水部》“洞房昨夜停红烛,待晓堂前拜舅姑。妆罢低声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无”,如果仅通过诗面意思来理解全诗就是描写到洞房花烛夜夫妻恩爱的作品,如果将此诗与唐代的科举考试联系起来就能正确深入了解此诗。因为唐朝士人应试前,往往用自己的诗文“干谒”朝中有名望的人,希望得到赏识,在社会上代为宣扬,一旦成名,登第就有把握。该诗是典型的“干谒”诗,只不过诗人用笔巧妙,比喻新颖,道出真实意图委婉含蓄,其手法之妙令读者叹为观止而已。
  
  3.2提高琢磨推敲能力。
  
  写作与欣赏是互为逆反的过程,“为求一字稳,耐得半宵寒”表现的是诗人写作的艰辛,“沈浸浓郁,含英咀华”则指的是欣赏诗歌要品味,尤其是诗歌细节。
  
  一是要推敲关键字词。
  
  张先“云破月来花弄影”的“弄”字,一个“弄”字写出了月下花枝在轻风中舞动之美。宋祁“红杏枝头春意闹”的“闹”字,一个“闹”字写出了诗人心头蓬勃的春意。白居易《暮江吟》“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中,残阳照射在江面上,诗人不说“照”而说“铺”,这是因为太阳已经接近地平线,几乎是贴着地面照射过来的,的确像“铺”在江面上,体现出诗人用词之准确、形象;同时用“铺”字还写出了秋天夕阳的柔和及江面的平静,给人闲适的感觉。赵师秀《约客》中“闲敲棋子落灯花”的细节,一个“敲”字传神地表达出等客而客久不至时焦躁不安的情绪。
  
  二是推敲作者的情感轨迹。
  
  张籍《秋思》“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前两句平平常常,不谈信的内容,亦不谈写信的过程,但第三句峰回路转,“复恐”起变化之势,随机在第四句中呈现出家书即将发出又“开封”的感人细节,化平淡为神奇,显示出诗人对桑梓、亲人思念之切。
  
  刘皂《旅次朔方》“客舍并州已十霜,归心日夜忆咸阳。无端更渡桑乾水,却望并州是故乡”,这首诗通过移居来抒写羁旅之思。十年前,作者初渡桑乾,远赴并州,而十年以后,更渡桑乾,回到家乡。过去十年的思乡之情,已成为心中沉重的负担,而万万没有想到,久客并州十年,并州不知不觉成为诗人心中第二故乡,同样也有了感情,当再渡桑乾,回头望着愈行愈远的并州时,怀念并州的情绪,竟然出人意外地强烈涌上心头,形成了另外一种沉重的情感负担。整首诗写得宛转曲折,真切自然,回味无穷。
  
  三是推敲诗歌意境的构成元素意象。
  
  意象是寄托着作者情感的景物。中国古典诗歌传统的意象主要有:冰雪,以冰雪的晶莹比喻心志的忠贞、品格的高尚;月亮,对月思亲,引发离愁别绪、思乡之愁;柳枝,以折柳表惜别;草木,以草木繁盛反衬荒凉,以抒发盛衰兴亡的感慨;芳草,喻离恨;长亭,是陆上的送别之所;高楼,登高怀远,思念远方之人;梧桐,大多表示一种凄苦之音;芭蕉,常常与孤独忧愁特别是离情别绪相联系;梅花,唐宋时期象征高洁人格;杜鹃,常与悲苦之事联系在一起;乌鸦,常与衰败荒凉的事物联系在一起;水,和绵绵的愁丝连在一起。中国古典诗歌中的细节往往由意象或意象群构成。
  
  张九龄《望月怀远》“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马致远《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李清照《声声慢》:“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等皆有传统意象入诗。
  
  温庭筠《商山早行》“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句,更是以“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一组意象群入诗,共同勾画出一幅凄清有致的霜晨图。
  
  3.3提高实践迁移能力。
  
  中国是诗的国度,也是内涵深厚的人文精神诞生的圣地。孔子 “不言诗,无以言”、俗谚 “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吟”,均阐释了诗歌这种艺术形式对人的教育和熏陶作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中要求:“通过阅读和鉴赏,体会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源远流长,陶冶性情,全面提高语文素养。”为此,必须着力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和知识迁移能力。
  
  一是传承精神。一个优秀的诗人就是一座精神的丰碑,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精神就是一种又一种精神的积累和薪火相传。屈原 “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表现了诗人同情人民疾苦的情怀。杜甫“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表现了诗人以人为本,关心民生的人文情怀。
  
  李白“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表现了作者心身和大自然融为一体的和谐境界。张若虚“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无穷巳,江月年年望相似。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寄托了诗人的生命意识和宇宙观念,蕴含着深邃的人生哲理。
  
  二是鼓励实践。在学生中开展诗词创作讲座、古代诗词朗诵比赛、对联写作大赛、古诗词写作尝试等有益活动,让学生体会古代诗人创作的辛劳,让所学用于所用,巩固所学也激发学习热情。鼓励学会将细节赏析中学到的知识和技能运用于小说、散文的创作中,提高写作水平。
  
  三是鼓励创新。鼓励学生从报刊、杂志阅读当中寻找名言名句的引用,结合语境体会新的用法,在作文实践中运用,增添亮点;运用古典名句拟题,丰富内涵,不落俗套,让人耳目一新;根据细节进行绘画创作,起到齐白石《蛙声十里出山泉》的创作效果;对细节进行扩写、改写,提高学生的想象能力和整体理解能力。
  
  【参考文献】
  
  [1]朱东润,《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6月新1版
  
  [2]袁行霈,《中国文学史》第一至四卷,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8月第1版
  
  [3]王国维著,吴洋注释,《人间词话手稿全编》,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2年1月第1版
  
  [4]朱立元,《美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年6月第1版
  
  [5]郭绍虞,《中国古代文论选》(一卷本),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2月第4版
  
  [6]李泽厚,《美学三书》,安徽文艺出版社,1999年1月第1版
  
  [7]清·衡塘退士选编 ,吴兆基编译,《唐诗三百首》,京华出版社,2003年2月
  
  [8]周振甫,《诗词例话》,中国青年出版社,1975年北京第2版
  
  [9]文史知识编辑部,《诗文鉴赏方法二十讲》,中华书局,1986年5月第1版
  
  [10]《名作欣赏》编辑部,《古典诗词欣赏艺术》,山西人民出版社,1985年3月第1版
  
  [11]萧涤非等著,《唐诗鉴赏词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86年6月第4版
  
  [12]郑孟彤著,《唐宋诗词赏析》,广东人民出版社,1985年5月第2版
  
  [13]唐圭璋等著,《唐宋词鉴赏词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88年4月第1版
  
  [14]秦训刚 蒋红森,《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教师读本》,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5月第3版

【中国古典诗歌细节的赏析及教学初探】相关文章:

中国古典诗歌07-17

古典诗歌教学初探之“四步阅读法”08-05

让诗歌回归“诗性阅读” 古典诗歌教学探微05-04

浅谈古典诗歌的教学方法08-16

古典诗词赏析管见08-18

初中语文教学佳句赏析初探08-24

现代诗歌阅读教学初探08-17

初中语文古典诗歌教学的做法研究08-30

鉴赏古典诗歌人物形象教学设计02-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