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文无止境——四改敝的苦乐经历
文无止境——四改敝的苦乐经历作者/ 赖正清
一、小是小了点,但实用
2012年3月16日,笔者接到一个电话,来电的是周国华,全国小语会刊《小学语文》编辑部主任。在电话中,周老师提出想在第四期的杂志中做一个关于“选文中的删改”的选题,并向笔者约稿。
第四期就要用I时间很紧,笔者能行吗?周老师却说,他曾在一次备课会上听过笔者的一个讲座,认为笔者对教材的“修改比较”有一些很有见地的观点和依据,写这样一篇文章应该不会有困难。后来,周老师又在邮件里谈了他的想法:“从原作与课文分析比较的基础上,谈删改掉的内容也是一种教学资源的观点,也就是谈如何善用原作,来帮助课文理解,帮助感受文本魅力,以及引入原作教学时要注意的别的问题。很想用一种建设性的态度去面对我们教学中的一些常见话题,而不是指责与抱怨。”
笔者注意了前面的话,但把“不是指责和抱怨”忽视了。而正是由于这一忽视,导致在论文撰写过程中产生了一些曲折与反复。说实话,《小学语文》笔者只是在创刊之初看过几期,后来就没有怎么关心,更谈不上在上面发表文章了。现在编辑特约,心有小喜。恰好,笔者正在为“师徒结对”活动要上的一篇课文《凤辣子初见林黛玉》作解读,发现这篇课文有好多处与原小说不一样的地方,不是正可以利用这个例子来谈谈教材修改资源的利用吗?如果论文能够侧重于教材的比较解读、修改商榷及修改资源的教学运用,并含着对教材编者选编意图的猜测,应该是符合周老师预告的要求的。
笔者花了几天的时间,在电脑上写好了稿子。
这篇稿子有三个方面,首先揣摩了《凤辣子初见林黛玉》所在这个单元编选者的意图,再谈了课文《凤》对原作的修改情况。笔者不想一篇文章大标题、小标题过多,弄得“五官太复杂”。所以前两个方面并没有标题,只是在第三块内容的“教学运用”列了四个小标题:一、词语的锤炼;二、标点的推敲:三、情节的补充;四、人物的认识。
整篇文章4200多字。论说范围不大,取例只是一个单元一篇课文。小了一点,但感觉实用。
3月22日,笔者把稿件发给周国华。这就是第一稿——《从编选到教学》。
二、大是大了点,但朦胧
除了邮箱的自动回复,我没有收到周老师的任何说法,大概“功德圆满”了吧?不料,3月30日周老师又出现了,“想请你再改一下文,把文章改得更大一点…有个想法,觉得这个话题,以及现在文章的基础,完全可以做一篇分量更重的文章。用一篇文章把关于教材删改话题的大问题一网打尽”,“除了你后面的案例分析,那种很细的教学操作,感觉离得稍远一点更好”,并给了一些具体的修改建议。
“一网打尽”,好家伙,第一稿的“小网兜”被否定了。根据周老师的意见,增加两块内容:
一、关于教材删改的意义与争议,二、教材中的课文删改情况。要做大一点:1.回应社会舆论,即对一段时间社会上关于教材的争论有一个明确的回应,2.站在教材的层面而不是一篇课文的层面来谈。
在撰写的过程中,逼得自己要大量搜集材料,比如社会上对语文教材到底有哪些抨击,有怎样的回应:关于教材的修改,已经有哪些人在研究以及他们的成果。比如在天涯论坛上有网友lujianhong6688的“转帖”<得不偿失的经典修改>,同时笔者自己也有对教材的基本估价以及对教材修改情况的研究和基本看法。笔者认为,语文教材总体是好的;其中的某些所谓缺陷只是“公婆之见”,某些缺陷也是用放大镜乃至显微镜来照的,有点“危言耸听”;编者对原作做必要的修改完全是应该的。笔者还从电脑中翻出了自己的“陈谷子烂芝麻”。2006年省级备课会上,笔者做过讲座《钻研教材,开发文本资源》,有一个板块就是“教材的修改资源”和“教材的‘缺陷资源”’。这样,笔者形成了第二稿——《删改也可以成为教学资源》。
三、新是新了点,但过激
稿子虽然写好了,但自己觉得还不太满意。一是文字太多,大约有9000字。二是这样的长文章缺少每个部分的小标题,总感到朦朦胧胧,好比“丰子恺画画不要脸”。因此一时没有发给周老师。
“心有戚戚兮”,早上、晚上、散步、锻炼都在想这一问题,老是在考虑文学作品和教材的关系。文学文学,突然跳出有关文学的一个通常说法——文学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那么教材呢?是不是可以说教材也“源于文学,高于文学”呢?笔者反复地思考着这个命题,自认为是有道理的。教材课文大部分都是从文学作品中来的,这就是“源于文学”;而课文是为教学服务的,它必须符合教学的要求,至少有“教育”“语文”“儿童”三个边界,不能越“界”,那就需要修改,所以教材应该是“高于文学”的。笔者自认为发现了“新大陆”,有点成就感。观点明确了,思路也就有了,因此就有了第三稿-<源于文学高于文学》。
这一稿,笔者彻底改变了原稿的思路,形成了以下三个部分:一、高于生活,应当删改;二、源于文学,不能滥改;三、删改比较,形成资源。对文章的观点、论据,自己觉得比较满意了。
此稿基本上把周老师的修改建议体现出来了。当然笔者也有点担心和不满意,比如没有完全按照周老师的思路,尤其是第二块:“不能滥改”,会不会让人误解为人教版教材对文学作品是“滥改”的呢?那不是“人教版”邀请我打它的耳光吗?题目是简洁醒目了,会不会有标新立异、武断偏激之嫌?再一个担心是文章还有8000来字,长了一点。想要删掉一些,但“割爱”总是痛的。而且,那几天正是师徒结对,自己要上“下水”课,另外还要准备一场讲座,也实在没时间再推敲,就在4月3日把稿件发了过去。
四、累是累了点,但欣慰
4月4日,周老师回复说:“现在的格局还是不错的,就是有些说法要微调一下。”笔者听出了言外之意,估计问题出在“不能滥改”上,可能会引起误解。
4月5日,周老师发回了他做了修改的文稿,并谦虚地说“请提意见”。这就是第四稿-<浅论教材选文的修改与教学应对>o
笔者发现,周老师对笔者的稿子做了重大修改。
一是文字删减了2000多字,压缩到5600多字。比如第三稿为了阐述列宁当年提出的“灌输”论的必要,笔者有如此说法:“再说‘说教’,‘口号’是极致了吧,但多少志士仁人临刑呼喊,多少庄严场合众人振臂,不都是口号吗”,现在删去了;原稿中有<凤辣子初见林黛玉>这一单元的教材修改分析,现在删去了:尤其是原稿谈了教材修改不尽如人意的一些例子,以及教材修改的六个方面内容,有1600多字。尽管是从建设性的角度,但估计与文章的整体风格及观点倾向不合,也被“拿下”了。
二是把原文题目和小标题都重新拟定。原文题目《源于文学高于文学>改为<浅论教材选文的修改与教学应对>o小标题则改为:一、选文修改的讨论:二、教材选文的修改类型;三、修改生成资源的开掘利用。笔者猜想,原题尽管很醒目,但观点过于鲜明突出,不够稳重雍容。现在的题目比较平和大气,论述的范围和内容非常明确。小标题的修改可能也是这个原因。
笔者本属草根,拙于理论,现在被逼得向学院派看齐,“拉大旗作虎皮”,总免不了“麒麟皮下露出马脚”。笔者真佩服编辑驾驭文章的能力,这样一装修一粉刷,竟然“冠冕堂皇”了。当天下午,笔者对这一改稿又再次审读,对一些细节文字做了推敲和修正,发给了周老师。周老师回应说:如果单就质量而言,您的第一篇稿子别的刊物都不会怎么要求您修改,就能直接发的。所以这个栏目(指文学教育论坛)不是很需要中小学教师味道的文章,更需要文章有一点大家气息。
有“大家气息”?有点小得意。
说实话,笔者从80年代就开始在刊物上发表文章,但享受到被编辑逼着“反复修改”的待遇还是第一次。这一次,由简单到繁杂再由繁杂到简洁,这样的论文过程才是真正的写作过程——文无止境啊!何况还有很多结余的材料,没准下次可以用上呢?这样的写稿累是累了点,但得益多收获大,感到欣慰。
(浙江省龙游县教育局教研室324400)
【文无止境——四改敝的苦乐经历】相关文章:
一文多改08-17
苦乐优秀作文09-28
谈苦乐作文09-13
苦乐辩证作文07-26
苦乐二三事作文08-19
整理书架苦乐记08-23
苦乐年华优秀作文08-01
学无止境09-01
路,无止境作文0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