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位置:范文先生网>教学论文>语文论文>三代苏派名师的“简朴”教学

三代苏派名师的“简朴”教学

时间:2023-02-27 01:31:52 语文论文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三代苏派名师的“简朴”教学

  三代苏派名师的“简朴”教学
  
  作者/王粉林 朱小薇
  
  当前的中国小学语文界,可谓流派纷呈,名师迭出,各种各样的探索如雨后春笋,各式各样的观摩课、公开课眼花缭乱。然而,在这“乱花渐欲迷人眼”的绚烂多姿的景观里,却有一道朴素的风景,犹如一片土地那样的朴实,那样的宽厚,那样的自然,又是那样的坚实——它就是由斯霞、于永正、薛法根等几代名师共同开辟的苏派“简朴”小学语文教学之路。
  
  斯霞、于永正、薛法根三位苏派名师,虽身处不同时代、不同地域,却有着“质朴天然,真水无香”的共同品质,他们以一种“大巧之朴”和“大俗之雅”,铸就了“淳朴恬澹,本色天然,外表平易,秀色内涵”(季羡林语)的苏派教学风格,成了江苏教育的一朵奇葩。
  
  一个目标:追寻小学语文教学的本质
  
  语文课程的本质是什么?从上世纪到本世纪,从斯霞到薛法根,他们一直都在苦苦追寻着。渐渐地,他们把目标都聚焦在“人”上——小学生学习语文课程,既是为了掌握语言文字这么一种交际工具,又是为了吸收精神方面的滋养,打下人生的底色。从这个意义上讲,语文课程的本质,便是“语文”要以人为本,要促进儿童的发展。名师们的心声道出了对小语教学本质的追寻之旅:
  
  “阅读教学发展到今天,它的课堂结构、教学形式,越来越丰富多样,并且形成了各种流派。但无论怎样变化、怎样教学,总的来说,我以为离不开下列诸方面:要善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要教学生懂得词语、句子是如何表达意思的,为什么这么写(说)而不那么写(说);一篇文章是怎么组织起来的,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组织怎样的语文基础训练既能使学生掌握知识、练就能力而负担又不重;讲解、练习都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从他们的水平、兴趣、特点出发,做到有的放矢,就不难取得理想的效果。”
  
  ——斯霞
  
  “语文课,就是要读,要识字,要写字。实践使我知道了教语文其实不那么复杂,就是教学生识字、写字、读书、作文,我就是这么教语文的,而且取得较好的效果。
  
  学语文与‘熏锅屋’类似。学语文是个慢功,是个长期训练、积累的过程。学习语文,仅靠课本那点‘烟火’熏,是远远不够的,要靠大量的课外读物去‘熏’。”
  
  ——于永正
  
  “语文教学应以发展学生的言语智能为核心,走向生活、走向综合、走向运用、走向智慧。发展学生的智慧潜能是教育的价值追求,发展学生的言语智能是语文学科的独当之任。语文教学应该重视‘双基’,但知识不等于智慧,技能也不等于智慧。语文教学必须超越知识和技能,走向智慧,建立在三根支柱上:‘鲜明的思想“活生生的语言’‘儿童的创造精神’。”
  
  ——薛法根
  
  三位名师的话朴实无华,都指向了小学语文的本质:语文就是语言和文字,语文就是听说读写。小学语文,就是小学生的听说读写,它姓“小”,姓“语”,是“小语”!古人说:“大道至简。”小学语文教学的本质应该是至简至易的。
  
  一脉相承:开辟简约朴实的小语教学之路
  
  语文的本体是什么?是语言文字,学语文就是学习语言文字。张庆老师曾概括为“七字诀”,即识(识字)、写(写字)、读(读书)、背(背诵)、作(习作)、说(口语交际)、习(良好的学习习惯)。这是小学生必须掌握的语文基本功,应下大力气抓好,抓实。斯霞、于永正、薛法根等名师们,始终牢牢把握小学语文的本体,不断改革、探索、创新,开辟了简约朴实的小语教学之路。
  
  镜头一:斯霞和她的“随课文识字”
  
  识字是阅读和作文的基础。为了提高识字效率,斯霞老师在实践中大胆改革,创新了一条分散识字(随课文识字)的路子。具体说,先教汉语拼音,再教若干独体字、短语和句子,最后通过一篇篇短文使学生认识大量汉字。分散识字,不仅教学方法灵活多样,使学生爱学乐学,提高了识字质量,而且开辟了“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文”的识字与阅读教学的新路。请看《我们爱老师》的精彩教学片段:
  
  师:老师为什么要这样关心我们呢?现在我们来学习第二句话。“我们是祖国的花朵,老师是辛勤的园丁。”这里有几个生字,我们先学习生字。(这句话有五个生字,生字结合在句子里教,做到字不离词,词不离句,这样容易使学生理解词义,也节省教学时间)(出示事先写好的duo)大家把这个拼音读一读。
  
  生:du0。
  
  师:看老师写“朵”字。(教师边讲边板书,字的上半部分用红粉笔写,以便引起学生注意,字的下半部分用白粉笔写。)谁说说“朵”字怎么记住它?
  
  生:“朵”字是上下结构,上面是“几”字少一钩,下面是“木”字,合起来就是“朵”,花朵的“朵”。(开始教一年级学生汉字时,要引导他们分析字形结构。这样既便于学生记忆,也有利于培养他们仔细观察的能力。二年级学生就不必每个字都分析字形了。)
  
  师:讲得很好。你们看得很仔细,上面不是“几”字,而是“几”字少一钩。你们再看看,这个字的上面一部分像一朵花,花多半长在树上,所以下面是一个树木的“木”字。大家能记住吗?
  
  生:能。
  
  师:花很美丽可爱,你们知道是谁栽培的?
  
  生:这美丽的花朵是园丁叔叔、阿姨浇灌出来的。
  
  师:对,是园丁们栽培出来的。(指黑板上的yuan)
  
  生:yuan。
  
  师:yuan要整体认读,再读一遍。
  
  生:yuan、yuan。
  
  师:看,老师怎样写这个“园”字。(边说边写)先写外面,后写里面,最后关门。大家看好了,我马上要把这个“园”字遮住,看谁能说出“园”字是怎么写的。
  
  镜头二:于永正和他的“五重”教学法
  
  于永正老师教了40多年的语文,积淀了五句话:重情趣,重感悟,重积累,重迁移,重习惯。他始终认为:“教语文,没那么复杂,就三件事:读书,写字,作文。这三件事做好了,语文不好也难。这三件事做不好,语文要学好也难。”于老师在课堂上,始终牢牢抓住最基本的语文元素展开训练,为学生打下最基本的语文功底。
  
  《新型玻璃》教学片段:“同学们,拿出本子来,跟着我写字——新、型、玻、璃。”于老师一边板书,一边指点:“新”的最后一竖要长一点,“型”的第四笔竖要短一点,为什么要短一点呢?因为要让地方写底下的土字底。“玻”的一撇要写长一点,这样字才显得精神……
  
  《庐山的云雾》教学片段:我在备课时感到最难读的是第三段,我一连读了七八遍还没读好。同学们,你们觉得第三段难不难?(生齐:不难)哎,怪了,我怎么觉得难读?既然这样的话,我就请你们跟我比赛,敢吗?(生齐:敢)请你们先练习一下,然后和我比赛。
  
  (学生自由练读,教师巡视指导。)
  
  师:准备好了吗?(生齐:好了)谁愿意和我比一比?(学生都举了手)手举得高的我不找,因为我知道你们都很厉害。我找一个手举得不高的(找一女同学),我想她不会比过我的。请大家当裁判。
  
  (女同学读得很流利,也有感情。)
  
  师:坏了,找错人了。(生笑)你叫什么名字?
  
  生:朱丽丽。
  
  师:不该找朱丽丽,该找朱丽。两个“丽”当然厉害。说真话,听了她的朗读,我不敢读了。
  
  生:不要紧。
  
  师:怎么不要紧?
  
  生:你一定会读得很好,我支持你。
  
  师:有你的支持,我什么都不怕。别说朱丽丽,就是朱丽丽丽……我也不怕。说是这么说,不过我还是有点胆怯。这样吧,找个同学替我跟她比,谁愿意?
  
  在于式的“简朴”中,传统的“熟读精思”已不再是机械的反复诵读,而是多了一层时代的亮色和循循善诱的智慧,让学生乐此不疲、常读常新。于老师设计的与学生比读书的环节,极大地拉近了师生之间的距离,为熟读课文增加了乐趣。学生读得很认真,赛得很投入,师生的生命状态处在和谐、自然的共振之中。
  
  镜头三:薛法根和他的“组块教学”
  
  薛法根潜心语文研究,原创“组块教学”,主张“为发展学生的言语智能而教”。在教学方法选择上体现“针对性”,提出了“组块识记、语境还原、陌生文本”等7条策略,作文教学提出了“命题激活、贴近现场、虚实相生”等9条策略,形成了“清简、厚实、睿智”的教学风格。如薛法根老师在教《螳螂捕蝉》这篇课文时,根据学生独特的语言认知特点对全篇内容进行了整合重组,并结合生活整合实践活动设计出简约明快的三个教学环节,这对学生言语智慧的生成起到了以一当十、事半功倍的效果:
  
  1.听写四组词语(包括:①蝉、悠闲、自由自在;②螳螂、拱着身子、举起前爪;③黄雀、伸长脖子、正要啄食;④侍奉吴王的少年、拿着弹弓、瞄准)。(这一教学过程不仅巩固了学生日常所能够积累的生字、词语,而且培养了学生短期记忆的能力。)
  
  2.联系四组词语,教师示范讲“螳螂捕蝉,黄雀在后”的故事,要求学生边听边记,并用上这四组词语复述故事。(这一环节的设计教给了学生抓住重点词语听记复述的能力,同时促进了学生对所记词语的及时运用,将书本上的词语化为自己的词语,丰富了学生的言语表达,可谓一举多得。)
  
  3.指名复述故事,组织学生评议。(这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的好习惯。这样的重组教学,看似简单平实,学生却在简约流畅的学习过程中获得了“听、读、悟、习”等多项综合能力的发展,真可谓受益匪浅。)
  
  一样风格:于质朴中见真功夫
  
  “于质朴中见真功夫,这就是斯霞的教学风格。”这话是小语教育专家袁微子先生对斯霞老师的评价。其实,“于质朴中见真功夫”这样的评价同样适用于永正和薛法根两位名师。无论在什么时候,你看到于永正、薛法根的课堂教学,都是最朴素、最简洁、最有效的。没有影视,没有动漫,甚至没有多媒体课件,只有一块黑板,一支粉笔。并不是他们排斥现代教育技术,而是他们始终认为:“教学是一门艺术,而不仅仅是技术。真正吸引学生的不是直观的图像与画面,而是背后隐含的知识与文化,是教师对教材新鲜、独到的见解。”(薛法根语)基于这样的认识,他们的教学始终保持着质朴与本真,从不把精力浪费在浓妆艳抹、花样翻新的形式上和矫揉造作、搔首弄姿的做作中。
  
  他们这样的风格又是怎样形成的呢?
  
  首先,本于对儿童真诚的尊重,有一种大爱。
  
  在斯霞老师的《我的教学生涯》中有这样一段话:“我整天和孩子们在一起,教他们读书、识字、算算术,和他们一起唱歌、跳舞、画图画,带他们爬龙山,游东湖、太禹庙,饲养小动物……我爱上了我的工作……当老师,和孩子们在一起很有意思,我愿意全身心扑在教育事业上。当时我并没有更多更高的理性认识,就凭着这点朴素想法,风风雨雨几十年,我始终安心在学校工作,心甘情愿当‘孩子王’。”
  
  于永正老师曾说过发自肺腑的一席话:“我非常爱我的学生,几十年了,我送走了一届届、一班班的学生。他们那一张张不同的脸,圆的,长的,胖的,瘦的……他们那一双双不同的眼睛,明亮的,锐利的,狡黠的……他们那千差万别的性格,开朗的,活泼的,沉静的,孤僻的……都深深地印在我的脑海里,刻在我的记忆中。可以说,我的大脑至少有一半的位置被众多的学生的形象‘占据’了,成了学生形象的储存库……要知道,如果没有他们,生活就会缺少色彩,缺少浪花,就会使人感到乏味儿,使教学失去魅力。”
  
  薛法根老师说:“教师要具有一颗永远年轻的童心,只要童心不老,他就能成为一个学生喜欢的好老师,而要成为一位优秀的语文老师,还需具有童眼看世界的本领、看课文的能力。这样的眼力是需要磨砺出来的。”
  
  其次,源于孜孜以求的教学追求,是一种坚持。
  
  曾经和斯霞共事过的一位校长这样回忆斯霞的备课:“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时候,斯霞已是七八十岁的高龄,但她的公开课还比较多,一个星期有两到三节。每次上公开课前,斯霞不像其他老师那样先写教案,而是先读课文,读个几遍后就和同事们交谈该怎么怎么教,然后,她就一个人跑到操场上一面读一面思考,非常认真、非常投入。”
  
  了解薛法根的人,都说他的勤奋造就了他的今天。我不知道他是如何勤奋的,但从一个细节上就可以看出他做事的严谨和细心——他的听课笔记或者会议记录,记得清清楚楚,简直可以作为艺术品欣赏。他尤其擅长挖掘教材的内涵,创造生活化的言语实践空间,引导学生在创造性的运用中获得言语的智慧。
  
  “教学上没有捷径可走,我们如果追求学生学得扎实,只有一条路:那就是备课越充分、越扎实越好!”(斯霞语)
  
  绚烂之极归于平淡,繁华历尽趋于朴实。追踪、追随三代苏派名师的“简朴”小语教学之路,就是要追寻本真的语文教学,营造充盈着言语智慧且富有大道简约之美的语文课堂。
  
  (作者单位:江苏金坛市华城实验小学)

【三代苏派名师的“简朴”教学】相关文章:

浙派名师经典课堂教学听课有感08-25

参加“北派名师”培训体会11-12

北派名师观摩课学习心得07-31

苏雅的画儿教学反思04-06

《敌人派》绘本教学设计08-17

三代优秀作文09-13

改掉恶习的苏苏_小学作文05-04

对苏科版初中物理教学的建议08-20

教学名师申报材料08-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