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民族文体活动进校园的论文 小天地亦有大精彩
民族文体活动进校园的论文 小天地亦有大精彩作者/ 田维斌
作为少数民族聚居区,湘西地区山多谷深,人民大多生活在崇山峻岭的峡谷地带,自然人文风光秀美,但是基础设施薄弱。由于历史、地理、文化等诸多因素,湘西地区学校的校园面积相对狭小,基础较差,缺乏大型的体育设施。特别是实行民族地区寄宿制学校以来,学校学生人均面积的矛盾更加突出,出现了一大批生源相对集中的“袖珍学校”,给学校文体活动的开展带来了相当大的困难,严重制约了学校全面、均衡地发展。同时,作为民族地区,地方经济比较落后,要在短时间内解决这个问题,各级政府还没有足够的人力、物力、财力。因此,如何充分利用学校现有资源开展学校文体活动,就成为民族地区学校亟待研究的课题。
一、民族文体活动进校园的可行性
湘西地区作为苗族、土家族聚居的地区,拥有优秀灿烂的民族文化,也有丰富多彩的民族民间文体活动。在湘西各少数民族的传统节日里,人们会表演许多民族民间文体活动,比如土家族的“毛故事”“摆手舞”“梯玛神歌”,苗族的“接龙舞”“上刀梯”“苗鼓”“苗拳”等,而且这些文体活动除了具有悠久的历史文化渊源以外,同时民族民间文体活动多从民族地区的农事活动中演化而来,动作简单,容易普及,锻炼效果明显,特别是对场地要求不高,山坡田埂都可以练习和表演。因此,这些文体特别适合“袖珍学校”作为学校文体活动进行普及和推广。
二、民族文体活动进校园的现状
虽然,国家大力提倡全民健身活动,学校承担着全民体育活动的普及和推广的重任,但是湘西民族地区学校由于地处偏远、基础设施欠缺,学校文体活动的开展存在严重滞后的问题。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观念转变比较滞后
作为民族地区,教育本身比较落后,教育教学质量和发达地区相比存在较大的差距,这导致一部分学校唯分数论,重智育轻体育,学校文体活动形同虚设。据了解,笔者所在地区,有近三分之二的学校没有开齐、开足体育课,初高中毕业班普遍取消了体育课。
2. 场地狭小的限制
作为民族地区学校,存在一个共同的特征,那就是学校面积狭小,国家推行的学校文体活动没有足够的场地开展。比如有一所学校学生人均面积只有0.27平方米,连全校师生站队的操场也没有,就更谈不上开展像样的文体活动了。
3. 对场地要求不高的文体活动缺乏
由于各级政府对学校进行一体化管理,学校缺乏办学的自主性,因此,上级推行的各项活动落实到一些学校就因为没有足够的场地和师资而大打折扣。
三、民族文体活动进校园的对策
学校文体活动开展的困难是一个不争的事实,而要解决这一问题,在现阶段,作为民族地区学校,把民族民间文体活动引进校园,以此丰富校园文化生活,不失为一个切实可行的办法。
1. 加强引导,增强保护意识
湘西地区的民族民间文体活动,有许多是非物质文化保护项目,比如苗族的苗鼓、接龙舞,土家族的摆手舞、毛故事等,都是国家级、省级非物质文化保护项目。把这些项目引进校园文体活动,既有利于保护和传承民族民间技艺,保护国家非物质文化,又能够活跃校园文化活动,营造和谐的民族校园文化氛围,促进民族地区教育事业的发展。
2. 统筹规划
协调发展在引进民族民间文体活动时,各学校要根据自身的资源优势,合理规划。比如苗族地区的学校可以引进苗鼓、苗拳,土家族地区的学校可以引进摆手舞。各学校要进行合理安排(切忌“一窝蜂”地搞单一模式),真正做到“一乡一品、一校一样”,这样,既丰富了校园文化生活,又形成了学校自身的特色。
3. 走出去,请进来,强化大课间活动
大课间是学生活动的大课堂,我们可以聘请文化馆的老师、民间艺人,指导我们的大课间活动,做到“一个年级一个样,全校班班不一样”,有的班级跳摆手舞,有的班级打苗鼓,有的班级踢毽子,有的班级跳长绳,各式各样的文体活动开展起来,让师生既得到了锻炼,又体会到了民族文化的魅力。
4. 强化培训,形成规模
过去民族文体活动进校园之所以有始无终,关键在于规模和师资。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们要加大教师的培训力度,让专职的体育教师、艺术教师至少掌握一到两门非物质文化项目。同时,要把某一项的传承固定到某个班级或者年级,形成一定的规模,以达到不缺乏师资、又上规模的效果,使民族民间文化在民族地区学校得到传承。
总之,民族文体活动进校园,学校要做到精心安排和组织,扬长避短,充分考虑民族地区学校场地狭小的现实,寻求合乎自身特点的模式,让校园文体活动在融合民族文体活动的同时,真正做到高效而精彩,使校园这块小天地演绎出大精彩。
(湖南省保靖县雅丽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