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学会质疑,构建有效学习模块
学会质疑,构建有效学习模块江苏连云港市关里中心小学( 222064) 周志兵
爱因斯坦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美国著名教育家布鲁巴克说:“最精湛的教学艺术,遵循的最高准则,就是学生自己提问题。”可见,学生的提问是衡量教师教学水平高低的标志,也是对学生进入学习状态程度的衡量。因而,教师在教会学生学习时的重要任务就是引导学生质疑,教给学生质疑的方法。
一、学会预习质疑,构建有效预习模块
预习,就是学生在教师组织新授课之前对学习内容的先期学习,具有独立性、前瞻性。学生通过预习对课文进行初步感知,产生问题,有助于学生进入学习的状态,能够激发学生积极思考,激起探索和质疑的兴趣、欲望,从而促进学生构建有效的预习模块。
1.对文题的质疑。文题是文章的眼睛。它往往概括了课文的主要内容,蕴涵着文章的中心。对文题进行质疑,既可以激起学生探求文本的兴趣,又能为学生的阅读指明方向,有效推动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对作者情感的体验。理解文题的关键就是学会针对文题质疑。
(1)抓住文题中的关键字进行质疑。如在学《爱如茉莉》时,我引导学生思考:文题中的关键字是“如”,“如”表示两者之间有相似之处,那么“爱”和“茉莉”之间有什么相似之处呢?为什么这样比喻呢?在我的引导下,学生对文章的阅读有了兴趣,有了阅读的方向,也学会了从文题人手质疑的方法。在预习《暖流》这篇课文的时候,有的学生就抓住关键字来质疑。有的学生说:“暖”是太阳晒的时候产生的?还会在什么时候产生呢?可见,学生学会了抓住关键字来质疑。
(2)寻找文题的空白进行质疑。如预习《大江保卫战》,我是这样引导学生的:文题中有人物吗?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下进行保卫战的,交代清楚了吗?学生根据我的提示在预习后提出了下列质疑:谁在进行大江保卫战?为什么要打响这场保卫战?大江保卫战是怎样展开的?可见,学生需要引导,只要引导得好,他们的能力会很快提高。
(3)由文题展开想象进行质疑。如指导预习《望月》时,我引导学生遇到这样的文题应该这样想象:谁在望月?望月看到了什么?经过怎样?在我的引导下,学生的预习做得非常好,也学会了预习这类文章的方法。在预习《灰椋鸟》这篇课文时,学生这样质疑:灰椋鸟漂亮吗?生活习性是什么?有哪些可爱之处?作者为什么喜爱它?
2.对字词的质疑。学生对字词的质疑往往会局限于字词的意思,对难以理解的词语提出质疑,百分之九十的学生都会这样做。我从实践中总结出一些做法。
(1)从字形引导学生质疑。我让学生观察“腊梅花”的“腊”,引导学生思考:“腊梅花”为什么用“腊”?因为它是腊月开的吗?(语文教学论文 www.fwsir.com)学生在预习《火星——地球的“孪生兄弟”》时,就对“彗星”的“彗”提出了质疑,“彗”与“慧”有什么区别?
(2)从一词多解引导学生质疑。小学语文特级教师周益民在教学《小儿垂钓》中“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一句时,理解句中的“招手”一词时,组织学生展开了一场别开生面的辩论。他告诉学生:“关于‘招手’的理解,有两种理解,一种指摆手,意思是:‘呀,别过来,别吓跑了我的小鱼儿!’另一种就指招手,意思是:‘嘘,别出声,凑过来,我指给你看!’数百年来,许多专家、学者争论不休,至今没有定论。今天,同学们有信心断一断这桩公案吗?”关于“招手”的质疑燃起了学生的探究欲望。我们可以借用周老师的做法,引导学生从一词多义方面进行质疑。
3.对人物关系进行质疑。小学阶段多以记叙文为主,学生能够厘清文中人物的关系,体会他们之间的情感,就算达到很高的学习层次了。所以,我在学生预习的时候,就引导他们从文中人物关系人手,进行质疑。
如在指导学生预习《彭德怀和他的大黑骡子》一文时,引领学生思考:一头普通的大黑骡子和首长彭德怀之间能有什么事情?学生带着好奇心,就会一口气把文宣读完。
可见,我们根据文中的人物之间的关系进行质疑,能够激发学生读书的欲望,增进学生对课文的解读,提升学生读书的深度。
4.对标点符号的质疑。标点符号在文章中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由于他们形状不同,会引起学生注意,激起学生的好奇心。在教学中,我就鼓励学生去发现标点的不同,从而产生探究的动力。
如在预习《神奇的克隆》一课时,我鼓励学生去发现文中标点的特殊之处。学生就抓住文中的“制造”“配件”“装配”进行质疑:为什么这些词语要加双引号呢?结尾还要用省略号呢?可见文中的标点符号也会引起学生的质疑,并且有助于学生对文章的研读,从而更深层次地理解文章。
5.对写作背景的质疑。在语文教学中,学生对文章写作背景的了解是他们打开文章主题的金钥匙。
如学习《彭德怀和他的大黑骡子》时,学生对当时彭德怀命令警卫员枪杀大黑骡子提出了质疑:彭德怀那么喜爱大黑骡子怎么还要枪杀它呢?当时的情况到底怎样?非杀大黑骡子不可吗?学生对枪杀的背景提出质疑,这样,他们就会想方设法弄明白彭德怀军队当时的生存状态,设身处地地感受人物的情感,形成高尚的品德,促使他们对文章进一步深挖、理解。
二、学会课堂质疑,构建有效课堂模块
课改后的语文课堂教学,大多是教师精心设计,牵着学生的鼻子走,貌似“民主”,其实是一种“假民主”,学生是被动学习,从而影响了学习效果。如果教师能够引导学生进行课堂“质疑”,就能还学生真正的“民主”。那么,如何让学生学会课堂质疑,构建有效课堂模块呢?我根据自己的实践,觉得应该从以下几方面展开。
1.对段落关系进行质疑。我在教学《西湖》这篇课文时,在学生已经感知课文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对课文的结构进行质疑:篇首“杭州紊有‘人间天堂’的美称”与篇尾“人们泛舟湖上,会觉得天上人间全都溶化在月色里了”有怎样的联系?学生就会对文章的布局有所思考,这有助于以后对文章的理解并对学生的习作进行指导。在学习《音乐之都维也纳》时,学生就进行了这样的质疑:课文第一节与二到六节之间有什么联系?很显然,学生已经学会了根据课文结构质疑的方法,能够纵观全篇,了解作者的匠心独具,可以肯定,他们会把“总——分”的习作方法运用到自己的习作中去。
2.对特殊句式的质疑。(1)对文中引用的诗句进行质疑。在学习课文《只拣儿童多处行》时,学生对“儿童不解春何在,只拣游人多处行”进行了质疑;对《但愿人长久》中的“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进行了质疑;对《草原》中的“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也进行了质疑。学生对这些诗句的质疑,有助于对文章的理解,让学生更好地把握课文中心。
(2)对运用修辞方式的句子进行质疑。如《大江保卫战》中的:“狂风为我们呐喊!暴雨为我们助威!巨浪为我们加油!”学生质疑:“狂风、暴雨、巨浪”是我们的“敌人”,为什么会为我们“呐喊、助威、加油”呢?这样写有什么好处?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对文中的比喻句、反问句、设问句等进行质疑,以加深对文本的理解。
3.对文中人物做法的质疑。对文中人物的做法进行质疑,让学生进一步明理。《早》这篇课文中,鲁迅的“时时早、事事早”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他为了时时提醒自己不要忘记“时时早、事事早”,就在桌子上刻了一个“早”字,这种做法好吗?学生对此展开了激烈的讨论,最后得出结论:应该把“早”字刻在心中,时刻都能记住;应该刻在行动中,时刻都在运用;不能刻在课桌上,因为课桌是公共财产。学习《船长》一课,哈尔威船长沉着指挥船员及乘客脱险后,自己与轮船一起沉人大海。学生质疑:船长为什么要和轮船一起沉入深渊?他不能在最后的时刻登上救生船吗?学生根据质疑展开讨论,在讨论中体会到了船长忠于职守的精神品质。
4.对文章的中心进行质疑。学生对文章中心进行质疑,能够更好地引导学生向好的方向发展,学生在质疑中成长,教师起着主导作用。如教学《蘑菇该奖给谁》这篇课文时,学生这样质疑:兔妈妈为什么不把“蘑菇”奖给得了冠军的小黑兔,而是奖给了失败的“小白兔”呢?根据学生的质疑,组织学生讨论,帮助学生明白事理,有助于学生对文本赞扬的精神的领会,可以启迪学生将来努力的方向。 可见,学生在课堂上进行高质量的质疑,能够激发思考的积极性,活跃课堂气氛,也能激发学生发表观点的欲望,有助于提升课文理解的深度。
5.对写作方法进行质疑。学生对写作方法质疑,标志着学生已经不单单注重文章中的字词句了,已经向更高层次发展,开始关注谋篇布局了。学习《神奇的克隆》时,学生质疑:文章的开篇为什么用《西游记》中孙悟空的毫毛变悟空的神话呢?这样的写作方法有什么好处?在学习《少年闰土》一文时,学生质疑:为什么用少年月下刺猹的画面来开篇呢?
三、开展课外延伸质疑,构建课外拓展模块
吕叔湘先生曾指出:“同志们可以回忆自己的学习过程,得之于老师课堂上讲的占多少,得之于课外阅读的占多少。我想大概是三七开吧,也就是说,百分之七十得之于课外阅读。”可见课外阅读在学生语文学习中的重要地位。为了更好地推进学生的语文学习,延伸课堂学习,我激励学生开展课外延伸质疑,构建课外拓展模块。
1.时文中事物的后续发展进行质疑。如读了《早》这篇文章以后,引导学生质疑:小时候的鲁迅有了“时时早、事事早”的意识,他以后会取得哪些成就呢?有哪些著作呢?这样的质疑激发了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学生会去查阅资料,了解鲁迅的一生,会去查找鲁迅的作品,会去阅读。学习《神奇的克隆》以后,学生这样质疑:克隆还取得了哪些成果?给人类带来了哪些好处?可见,质疑把学生带离书本,飞向了更广阔的天空。
2.进行知识扩展质疑。在学习《月光启蒙》一文时,我引导学生:我们感受到作者孙友田的家乡有好多美丽的童谣,我们连云港历史悠久,也应该有好多童谣,能搜集一些我们家乡的童谣吗?质疑引领着学生去探求知识,也增进了学生热爱家乡的热情。看,学生搜集的童谣《小花猫》:“小花猫,上高桥。伸伸腿,弯弯腰。吃饱了,玩累了。呼噜呼噜睡大觉。”《天亮了》:“天亮了,鸡叫了,豆腐人家推磨了,杀猪人家磨刀了,懒汉还在睡觉了。”这些充满了乡土气息的童谣,把学生的语文学习空间扩大了。
3.对行动质疑。语文课程既有工具性,又有人文性,学习语文不仅培养的是语文素养,更主要的是引领学生做人。可是,许多语文教学仅仅局限于事理的学习,对学生的行动就不太考虑。那么,如何对人文性进行关注呢?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对行动进行质疑。如学习《早》这篇课文后,引导学生质疑:我们怎样才能做到“时时早、事事早”呢?质疑指导着学生的行动,学生会时刻警醒着自己。
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语文教学已经不再是只注重课堂,而是更密切地关注课前与课后,引导学生学会质疑,形成能力,就能构建有效学习的模块。
【学会质疑,构建有效学习模块】相关文章:
构建质疑课堂,优化数学教学08-17
引导学生 学会质疑08-17
学习《怎样构建有效的课堂教学》的体会08-23
如何构建有效课堂08-18
浅谈构建有效课堂08-24
构建高中化学有效课堂08-02
构建有效阅读话题三策略08-22
构建质朴有效的小学语文课堂08-16
重视预设、关注生成——构建有效课堂08-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