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位置:范文先生网>教学论文>政治论文>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语言艺术

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语言艺术

时间:2023-02-27 07:26:09 政治论文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语言艺术

  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语言艺术
  
  王小元a,王 健b(江西理工大学a.思政部;b.文法学院,江西 赣州 341000)
  
  摘 要:思想政治理论课是高校课程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培养大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等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如何展现高超的语言艺术,使思政课成为大学生真心喜爱、终生受益和永生难忘的课程,是摆在每一位教师面前的重要课题。从教学实践出发,思政课教学语言应该尽量做到生动形象、幽默诙谐、言行一致、浅入深出和切中肯綮,实现教学语言的内容与形式的完美统一。
  
  关键词: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语言艺术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02-0209-03
  
  思想政治教育的学问既是一门学科,在某种意义上又是一门艺术。成功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宛如使人处于一定的艺术氛围中,并给人一种艺术的享受[1]。作为高校思政课教师,要真正达到这种艺术境界,必须大力修炼语言艺术,使语言不仅是思想传播的桥梁和纽带,而且是思想传播和渗透的润滑剂。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指出,“教育的艺术首先包括谈话的艺术”。可见,努力修炼语言艺术在思政课教学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它也是思政课教师需要提高的教学技能。
  
  一、生动形象
  
  生动形象本来是形容描绘或表达十分具体、生动、活灵活现,让学生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它包括“生动”和“形象”两层含义。生动指描写的物体、人物等非常具体鲜明,就像活的一样;形象指描写的物体、人物等非常相像,就像真的一样。在思政课教学中,达到生动形象的目标就是要求老师在授课过程中,语言要逼真和鲜活,说什么尽量像什么,学谁尽量像谁。因此,老师要有相当的实践经验和人生经历,对我国大好河山和历史人物的一些情况相当熟悉,模仿能力和表述能力要相当强,做到不仅可以意会,而且还可以言传。《基础》教师在讲爱国主义者时,就需要灵活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艺术。第一,形象,要让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老师在谈及祖国的大好河山时,无论是对全国的描述,还是对具体某个地域的描述,都要做到“形象”。比如老师在描述长城的伟大的时候,就要注意以下两个方面:一是很多学生了解长城更多是通过电视、网络等途径,没有亲身感受长城的伟大;二是思政课教师去过长城很正常。因此,它要求老师在参观长城时候,要仔细观察,认真思考,怎样用语言把长城的伟大形象地描述出来。在授课过程中,老师通过各种形象的描述,让去过长城的同学仿佛再次置身其中;没有去过长城的同学,能凭老师的讲述,产生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第二,生动,要让学生有鲜活的感觉。老师在讲述“自觉维护国家利益,就要树立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这一内容时,需要引用邓小平的以下一段话:“谈到人格,但不要忘记还有一个国格。特别是像我们这样第三世界国家,没有民族自尊心,不珍惜自己民族的独立,国家就立不起来的。”[2]331在引用这段话时,如果能够学习一下四川话,模仿小平的声音,则学生肯定能够感兴趣,有鲜活的感觉,似乎真实地在听邓小平的教导。当然,如果老师自己没有这种能力,则可以考虑请四川的同学模仿邓小平的声音,念一遍这段话,则也能够收到不一样的效果。依此类推,当我们需要描述其他地方、事件时,需要引述毛泽东等伟人的语言时,也可以运用这种艺术或者这种处理方式,尽量让自己的语言生动形象。
  
  二、幽默诙谐
  
  幽默诙谐一词由“幽默”和“诙谐”构成,“幽默”是指有趣可笑而意味深长,“诙谐”语出《汉书·东方朔传》:“其言专商鞅、 韩非之语也,指意放荡,颇复诙谐。” 意指谈话富于风趣,引人发笑。张五升认为,“教学幽默是用富有情趣、意味深长的表现手段进行教学,以对学生传授知识,发展能力,进行教育,培养幽默感和乐观主义人生观的教育艺术形式。”[3]117前苏联著名教育家斯维特洛夫斯基曾经说过,“教育家最主要的,也是第一位的助手是幽默。”海特也曾经指出,“幽默是一个好教师最优秀的品质之一。”从这些论述,不难看出,幽默在教学中的重要作用。特别是思想政治理论课,它需要大学生在明白理论的基础上,将理论努力付诸实践,做到学以致用。思政课教师在准备课程教学的工作中,要尽量做到以下两点:一要吃透教材,力争全面、准确和深刻地把握教学内容,选用准确的教学方法。二要适当运用有趣的语言,活跃课堂氛围,使思政课的内容不仅能够进课堂,而且能够进入大学生的大脑和心灵,最终化为自己的行动指南。《原理》课程被认为是思政课中最具理论深度的课程,老师的提问学生往往害怕回答。在教学中,老师向同学们提问,同一个意思可以通过平铺直叙的方式进行,也可以通过幽默的方式进行,但是二者的效果会明显不一样。老师可以说,下面我们请哪位同学来回答这个问题?这种最正常和最简单的提问方式在目前情况下肯定很难奏效。因此,如果尝试换一种方式,效果可能就不一样。老师可以说,这个问题具有挑战性,如果哪位同学认为自己思维敏捷缜密、反应快速并且知识面广,请你向同学们展示一下。这种方式让同学感觉到,如果自己能够把问题回答出来,就能够体现自己的水平,增强今后回答问题的信心,即使回答不出来,也不丢面子。当然,追求语言的幽默诙谐要掌握一个尺度,切忌满堂幽默,这样就有“搞笑”的嫌疑[4]。特别不要把不幽默的东西当成幽默,说完之后,同学没有反应,自己无聊地笑起来,这不仅不能提高教学效果,反而会降低教学效果,把思政课教学庸俗化。
  
  三、言行一致
  
  所谓言行一致就是要求教师遵守诚信的基本原则,在学生面前讲真话、讲实话,不讲大话和空话,要求学生做到的,老师必须首先做到;(政治教学论文 www.fwsir.com)老师自己做不到的,不要强求学生去做,所谓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思政课是一门实践性强的课程,它需要向大学生传授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等内容,具体表现为大学生日常生活和学习中的道德规范、法律规范和行为规范。老师既要言传,更要身教。从言传方面讲,就是要让大学生懂得这些规范,还要大学生接受它们,坚持它们,并且身体力行地实践它们,做到知情意行的高度统一。从身教方面讲,就是要自己身体力行,坚持“以遵纪守法为荣,以违法乱纪为耻”的社会主义荣辱观,处处做大学生的引路人。《基础》课老师在教学中要求大学生“树立远大理想,坚定崇高信念”,但是大学生是否愿意接受并且实践它,任课老师的态度和行为很重要。如果老师在日常工作和生活中,表现出有远大的共产主义理想,高尚的道德情操,大学生肯定会对老师产生钦佩的感情,并能够向老师学习。反之,如果老师的表现是个对现实生活强烈不满,对未来没有信心,课堂上讲完理论就不断批评社会黑暗面,那就不可能真正引导学生有远大理想和崇高信念。在向学生谈深恶痛绝的官员腐败问题时,教师必须给自己确定底线,并坚守底线,绝不能收受学生任何礼物,否则学生会认为,老师的诚信存在问题,说一套,做一套,没有言行一致。为此,思政课老师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需要形成良好的行为规范,做一个遵纪守法、为人正直、具有爱国主义情怀和共产主义理想信念的人,在各个方面做广大学生的表率。切忌使自己成为语言的巨人,行动的侏儒。
  
  四、浅入深出
  
  浅入深出由“浅入”和“深出”二词构成,“浅入”是指导入要浅显,从简单的例子或者从生活中实际的例子来引入教学,“深出”是指从浅显的例子中归纳出规律性的东西。思政课的理论性很强,有些理论比较浅显,大学生一看就明白;有些理论比较深奥,大学生可能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甚至对理论本身也不一定真理解。为实现教学目标,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仅仅自己要深刻领会教学内容,而且还要确保大学生能够领会和理解。这就需要思政课教师在备课过程中,要深刻把握内容,深入理解社会生活实际,把理论和实际结合起来,既能够从理论到实际,又能够从实际到理论。教师要尽量从社会生活的实际出发,用通俗易懂的语言,总结归纳出深刻的理论。不过,教师在争取浅入深出效果的过程中,要认真处理“浅入”和“深出”的辩证统一关系,准确把握“浅入”和“深出”的度。“浅”代表社会生活实际,是理论的表现形式,切忌“浅入”之后平淡无奇,失去语言的艺术本质。“深”代表理论的本身,是社会生活的本质,切忌“深出”时把自己和大学生都搞糊涂。《纲要》课教师在讲述中国人民近代“三大选择”时,不要开门见山地要求大家理解和接受,这样讲授肯定难以完全达到效果。任课老师要先从设疑开始,然后再分析中国人民从1840年鸦片战争以来,中国社会的各个阶级和政党争取民族独立自主的艰难历程,直到中国共产党用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建立了社会主义新中国。通过这109年的分析,引导学生认识到:在中国,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坚持社会主义制度,是中国人民的历史选择,帮助学生从感性到理性,由浅到深,水到渠成地得出正确结论。
  
  五、切中肯綮
  
  所谓切中肯綮,最早出自《庖丁解牛》,它包括“切中”和“肯綮”两个方面。切中就是正好击中; 肯綮是指骨肉相连的地方,比喻最重要的关键。切中肯綮是指解决问题的方法对,方向准,一下子击中了问题的要害,找到了解决问题的好办法。马克思曾指出,“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够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够说服人。所谓彻底,就是抓住事物的根本。”[5]9这种语言艺术运用到思政课教学中,就是要求老师在授课过程中不说空话,少说套话,多说实话,不要光讲理论,不联系实际,要尽快找准理论与实践的完美结合点。思政课从表面看是一门枯燥无味的课程,因为其中很多理论都被一些人认为是与实践完全脱节的,没有任何真正价值,开设思政课等课程完全是政治的需要。其实,思政课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书中每一个理论都最终都能够真正和实践结合起来,在实践中发挥应有的作用。只是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部分理论很抽象,从表面看和实践脱节。但是,只要做深度思考,都能够最终和实践进行对接。因此,教师在备课时,要认真吃透思政课教材,努力把握每一个理论,寻找理论与实践的结合点。理论一旦和实践结合起来,理论就有旺盛的生命力,并且能够真正为学生掌握,提高思政课教学效果。《基础》课教师在讲社会公德的主要内容“助人为乐”这一问题时,任课老师不要一味强调,助人为乐是我国传统美德,我国自古就有“君子成人之美”、“为善最乐”、“博施济众”等广为流传的格言。因为大学生从书本中都能够看到这些内容。最关键的问题是要考虑如何运用切中肯綮的语言艺术,将助人为乐与实践的结合点找出来,然后开展教学。应该说,大学生面对熟人,还是比较愿意做到助人为乐的;但是,面对陌生人时,很多人面对他们的困难,往往是做一个冷酷的旁观者,而很少愿意伸手相助。原因就是在南京“彭宇案”给中国道德的冲击,有人甚至断言,该案使中国道德整体水平倒退到旧社会。在该案中,彭宇虽然扶了被人撞倒的徐寿兰,最终却吃了官司,且被判赔偿徐寿兰数万元。而且此后还有相当一批类似案件基本上以助人为乐者吃亏告终,包括许云鹤案等。回到课堂,当大学生遇到类似情况,是该助人为乐,还是袖手旁观。如果老师引导不好,不能找出将助人为乐的理论与实践的真正结合点,估计绝大部分学生将选择袖手旁观,这与思政课教学目标有不一致。而如果老师只是一味要求学生实施助人为乐行为,真遇到像徐寿兰一样的老人,大学生将如何面对思政课理论的坚持和放弃问题。为此,老师要努力寻找二者的结合点。首先,告诉学生,尽量做到助人,并且尽量感到快乐。其次,告诉学生如何助人,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即助人过程中需要注意什么问题。遇到不同的困难形式,需要采取不同的助人方式,或者邀请一伙人共同帮助,或者打电话向相关具有管理职能的单位求助,如果遇到明显的欺诈,应该如何应对。第三,告诉学生正确对待助人过程中的小亏。助人为乐是一种高尚的行为,避免吃大亏,但即使有些小亏,也要正确对待,不要因为一点小亏就改变自己的人生价值观。最后,引导学生学会将心比心。在社会公共生活中,每个人都会遇到困难和问题,总有需要他人扶持关心的时候[6]127。如果我们自己遇到困难,没有任何人伸出援助之手,我们也会感到很不正常。因此,在社会公共生活中倡导助人为乐精神,是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核心和原则在公共生活领域的体现,也是社会主义人道主义的基本要求[6]127。通过这些分析,学生就可以清晰感受到,老师不是一味说教,而是抓住了问题的本质,给自己传授生活知识,真正提高思政课教学的实效性。
  
  参考文献:
  
  [1]张耀灿,卢爱新。论思想政治教育者的教育魅力[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5,(9)。
  
  [2]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3]张武升。教学艺术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3.
  
  [4]王小元。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效果的对策研究[J].经济与社会发展,2008,(9)。
  
  [5]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6]罗国杰,等。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语言艺术】相关文章:

论激发高校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堂兴趣的有效途径08-15

论思想政治课教学的幽默艺术08-17

论思想政治课教学的审美性08-17

论思想政治课教学的审美性08-07

论思想政治课教学的心理误区与跨越08-17

论思想政治课教学的心理误区与跨越08-07

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的哲学思考08-18

当前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现状08-05

案例教学法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的应用08-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