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位置:范文先生网>教学论文>语文论文>孔子的教育思想和对语文素质教育的启示

孔子的教育思想和对语文素质教育的启示

时间:2023-02-27 07:26:53 语文论文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孔子的教育思想和对语文素质教育的启示

  孔子的教育思想和对语文素质教育的启示
  
  郑 正,苑萌萌(陕西师范大学 文学院,西安 710062)
  
  摘 要:孔子的一生培养了一大批有才干的学生,积累了丰富的教学经验,形成了比较系统的教育思想。他的教育思想作为博大精深的孔子学说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今天语文素质教育的发展仍有其巨大的研究价值、教育意义和启示作用。
  
  关键词:孔子;教育思想;语文素质教育
  
  中图分类号:G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02-0233-02
  
  孔子这位伟大的教育家在从教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了一套教育理论体系,对当代的我国教育改革仍然有十分重要的启示作用和现实指导意义。
  
  一、孔子的教育思想
  
  (一)教育指导思想
  
  1.有教无类
  
  在以严格等级制为社会基本政治结构的封建社会里,提出并实行这样一种教育原则具有革命性意义。孔子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私人办学、学费低廉、开门招生的教育家。孔子认为每个人都是平等的,每个人都有受教育的权利,不应该因为贫富地位等差异而在教育上就有什么差别。孔子提出并忠实地实践了“有教无类”的思想。他以私人身份在民间创办了学校,孔子弟子的出身,五花八门,其国籍也不限于鲁国。
  
  2.全面发展的个性教育
  
  孔子所追求的教育目标是人的全面发展。他的目的是将学生培养成完整的人,既育人又育才。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论语·学而篇》)还有“子以四教: 文、行、忠、信”(述而篇)。孔子认为一个人要先学会一些基本的道德礼仪,之后有余力再去学习一些文化知识。在追求人的全面发展的同时,孔子同样很重视学生的个性发展。每个学生都有着不同的个性与特点,子路冲动,颜回沉稳好学,子贡善于言辞等等,所以孔子提出了“因材施教”的教学方法。孔子很了解自己弟子的特点和差异,进行因人而异的教育。例如,子路问:“闻斯行诸?” 子曰:“有父兄在,如之何其闻斯行之?”冉有问:“ 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公西华曰:“由也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求也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赤也惑,敢问。”子曰:“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论语·先进》)同样一个问题,孔子对两个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回答,这是根据学生的特点来对其进行指导。孔子认为,教学中要看学生的智力条件因人而教。子曰:“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论语·雍也》)。意思是中等智力以上的人,可以对他讲高深的学问,中等智力以下的人,就不可以了。
  
  3.“乐学”的教育思想
  
  孔子认为,对学习充满兴趣,才是学习的最高境界。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论语·雍也》)。知之者是被动接受知识,好之者才是主动追求知识,只有把学习当作乐趣,痴迷于学习,才能取得最好的学习成效。
  
  4.“教学相长”的教学理念
  
  在教学上,孔子还提倡师生之间相互切磋,共同讨论,互相启发,以收到教学相长的良好效果。一部《论语》,实际上就是记载他们师生间互相问对、讨论的情况。孔子与学生的教学互动往往能够相互提高。
  
  (二)教育内容
  
  1.德育的培养
  
  孔子的教育思想把学生的品德人格培养放在首位。孔子教育思想的核心是仁爱。孔子特别注重对学生君子性格的培养,认为君子要有坦荡的胸怀,即“君子坦荡荡。” 君子必须言行一致表里如一,即“言必信行必果”。总之,君子的标准就是“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2.技艺的培养
  
  德育居教育的首位,是教育的主要内容,但不是教育的全部内容。孔子安排的教育内容是文武兼备,着眼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孔子在他四十多年的教学生涯中,注重传播古代文化遗产,加强了教材建设。他把所收集到的文化材料、精神加以整理,编著成教学用书,被后世奉为儒家经典。他向学生讲授“六经”,传授“ 六艺”,在德育的基础上发展智育也是很重要的。
  
  (三)教学方法
  
  1.学思行相结合
  
  孔子是第一个将学思结合、知行统一的观点纳入教学过程的教育家。孔子很好地概括了学与思的关系,提出在学习中要学思结合,“学而不思则罔, 思而不学则殆。”(《论语·为政》)。学与思是相辅相成的,只学不思就不能深刻理解,只能认识到知识的表面现象,就会对深层的内容感到迷惑不解;只思而不学的人思路会变得狭窄,以至钻牛角尖,思无所成。而学、思最终的目的是行,即付诸实践。这种学、思、行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因其先进性贯穿了整个中国教育发展的历史。
  
  2.启发式诱导、举一反三的教学方法
  
  孔子是真正的启发式教学法的创始人,他早于苏格拉底几十年提出了启发诱导的教学方法,“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论语·述而》)在有问题时,孔子是先由学生自己去思考,等到学生处于“愤”的心理状态,教师才去点拨一下。然后又让学生自己继续去认真思考,等到学生进入“悱”的心理状态,教师又再点拨一下,从而使学生柳暗花明,豁然开朗。而且要教会学生举一反三,灵活的来运用学到的知识。由此可见,孔子在当时就注意到以学生为中心,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自始至终处于主动地位,教师只是从旁边加以点拨,起指导和促进作用。
  
  3.因材施教
  
  孔子是我国历史上因材施教的第一人。(语文教学论文 www.fwsir.com)正因为孔子深知自己的每个弟子个性不同,才能不同,所以他对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教法。正是孔子有着全面发展的个性教育的理念,所以因材施教是实践这种教育理念的必要的教育方法。例如在《论语·颜渊》中记载,樊迟、司马牛、仲弓和颜渊均曾向孔子问仁,孔子作出了四种不同回答。孔子对每一位学生的才能特点、性格特征都心中有数,他根据每个学生基础和造诣的不同,对相同的问题作出了四种深浅不同的回答,既切合每个学生的思想实际,又都符合仁的基本概念。孔子是在关注学生个性差异基础上培养学生的良好个性,做到了教育的以人为本。
  
  4.发挥教师的示范性作用
  
  孔子被后世尊为“至圣先师”、“万世师表”,他将毕生精力贡献于后一代的教育工作,敏而好学,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重视道德修养,是一位尽职的好老师。他用自己的实际行动为学生们树立了如“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以身作则”、“爱护学生”、“温故知新”等典范。孔子曾率领弟子周游列国,与学生共患难,师生结成了亲密的关系。他对学生真诚相待,把全部知识毫无保留地教给学生。他给学生们起到了很好的示范性作用,学生在潜移默化地受到了他的影响。
  
  5.创造良好和谐的教学环境
  
  创设良好的课堂教学情境是学生乐学的保证。孔子善于利用情感教学的手段,给学生上课时经常是“弦歌之声不绝于耳”,使学生陶醉于愉悦的情境里不知不觉地接受礼仪道德和文化知识的陶冶,这就是现在提倡的情境教学。
  
  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也是创造良好和谐的教学环境的一个重要保障。孔子与学生在一起时, 从不摆老师的架子, 而是平等待人、教学相长。他与学生的交流是非常自由的,学生经常向他提问请教,他都认真给予回答,《论语》主要就是孔子与其弟子就仁、政、礼、义、孝、道、德、学、中庸、言行、耻、信、志、直、勇、修养、君子、富贵、生死、鬼神、天命、苦乐等问题以师生问答的形式展开讨论。整个的学习探讨的氛围是非常和谐的,有助于思想的交流与开拓。
  
  二、孔子的教育思想对现代语文素质教育的启示
  
  孔子的教育思想对现代语文素质教育有着许多启示。
  
  (一)因材施教,注重个性教育
  
  现代的社会是个性化的社会,鼓励个性也是鼓励创新,这种个性不是标新立异,而是做一个特别的自己。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个性,特别是在语文教育上,就比如作文,想法不同,个性不同,写出的文章内容和风格等方面就有所不同,老师也要结合学生个体的特点来进行指导,引导学生学会正确的方法来表达自己的主张。
  
  (二)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用启发式的教学法让学生自主学习
  
  孔子教育学生最常用的方法就是问答式,讨论式,通常是学生提问孔子才回答,这样就使得学生要自己去学习去思考,没有自己的实践与思考就不可能提出问题,也没有办法进行指导。而且必须给予及时的反馈,让学生知道老师是对自己的观点是什么看法。在现代的语文素质教育中也是同样道理,学生是主体,要用启发的方法让学生自己去思考问题,这样才是有效的教育。
  
  (三)充分发挥教师的示范性作用
  
  在学习生活中,教师与学生朝夕相处,老师的一举一动都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到学生。教师实际上也是一门隐性课程,虽然不在正规的课程计划之内,但是实际上却对学生有很大的影响。作为一名语文老师,自身要有比较高的语文素养,有渊博的知识、开阔的视野才能将知识传递给学生,并用自己的风格影响学生。还有就是必须有良好的治学精神,孔子就是以“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以身作则”、“温故知新”、“不耻下问”等精神品质,用实际行动使自己的学生受到感染,起到了模范作用。学生在这样一个隐形的环境中也会不知不觉地去追求知识,去积累,从而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有利于语文素质的提高。
  
  (四)创造和谐的教学环境,利用情境教学的方法来进行语文素质教育
  
  语文素质教育,环境很重要。在孔子的课堂上时常有音乐伴奏,学生可以弹琴赋诗,这也是一种情景教学,非常具有诗情画意的一种氛围。在这样诗意的氛围下,学生也会不自觉地受到熏陶,毕竟想要教会学生一种感受或是某种知识,让学生自己去实践去体会,然后得到的感受才是最深刻的,这样的教学效果也才最好。
  
  (五)注重实践,回归生活
  
  孔子重视社会实践。孔子带领学生走出课堂,风尘仆仆,周游列国,游说诸侯。社会成了他们的讲堂。学生通过社会实践,获得各种能力。现代的语文教育也应该回归生活,让学生在生活中发现语文的素材,发现生活中的美,把所学的和生活实际联系起来,从而更深刻地体会一些作品的内容,更易于积累语文知识,提高语文素质。
  
  在教师因材施教和有效的指导下,学生自身还必须长期努力和积累语文知识,注重生活中的一点一滴,才能慢慢提高语文素质。
  
  参考文献:
  
  [1]杨伯峻。论语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2009.
  
  [2]司马迁。史记·仲尼弟子列传[M].北京:中华书局,1959.
  
  [3]张玉霞。从《论语》探析孔子素质教育思想的现代理论价值[J].管子学刊,2007,(1)。
  
  [4]秦玉洁。孔子教育思想中的新课程理念[J].教育革新,2009,(7)。
  
  [5]平飞。论孔子教育思想的当代蕴涵[J].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11,(6)。

【孔子的教育思想和对语文素质教育的启示】相关文章:

孔子教育思想与素质教育08-17

孔子因材施教思想对现代教育的启示08-18

语文教学和素质教育08-17

关于素质教育思想的哲学思考08-05

素质教育和小学语文教学改革08-08

语文素质教育之我见08-17

语文素质教育浅论08-05

语文素质教育浅论08-17

浅论素质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08-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