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谈谈语文新课标的亮点论文
学习新课标 执行不走样——谈谈语文新课标的亮点江汉大学 韦志成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简称新课标)已经颁布了,这是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带有法律性质的纲领性文件,值得我们语文教育界的同仁认真学习,切实贯彻执行。
新课标的制定经历了漫长的十年,十年磨一剑,还真是不容易。十年前,语文课程标准的实验版,沐浴着改革的春风心急火燎地登上了语文教改的舞台,给期盼改革的语文课带来了生气和力量。虽然众说纷纭,但毕竟规范了语文教改,也让改革者在十年中锻炼,淬火,经受了风浪,赢得了成熟和坚强,从而挺起了中国语文教学的脊梁。所以,新课标是十年来语文教改成绩的总结,由此上溯到新中国成立以来,是60 多年语文教学经验的总结,直至几千年来我国语文教学优秀传统的弘扬。把新课标与实验版的课标进行比较,我以为最为突出的亮点是:
一、第一次界定语文课程
语文课程是什么?许多人未必知道,有人也可能简单一句回答,教语文的课呗。那么,科学地定义一下,虽然从古到今,曾有一些说法,什么“口头为语,书面为文”,什么“语文课姓语”,什么“语和文不能分家”,什么“语文就是语文”,云云,但并不能揭示这门课的本质。
新课标说,“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简洁明了,一语中的。“学习语言文字运用”,就是语文课程之于教育的最大价值,是语文教育的终极目的。(语文教学论文 www.fwsir.com)任何一门课程都有自己的目的,正如包子铺卖包子,饺子铺卖饺子一样,历史课教历史,物理课教物理,分门别类,各负其责,“学习语言文字运用”,就是语文课程独当其任的“任”,就是语文课程必须要完成的“务”。有了这个定义,就不会把语文课上成政治课、德育课、环保课、班会课、学生的检讨课等,而必须“学习语言文字运用”,否则就不是语文课了。
“学习语言文字运用”,这是语文课的命根子,语文教学的生死存亡之道。本乎此就生存,背乎此就死亡。它恰似贾宝玉脖子上挂的通灵宝玉,那是丢不得的,丢了就要命。新中国成立60 多年来,语文教学有两次低谷,一次是1958年,把语文课上成政治课,语文教学质量极低。一次是“文革”十年,把语文课上成“革命大批判课”、“毛泽东思想课”、“批林批孔课”等等,语文教学质量极低,甚至出现了“白卷英雄”。数十年风雨兼程,历史经验证明,语文课必须把住这个方向,正其名务其实,才不会左右摇摆。记得郑板桥有《竹石》诗云:“咬住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仿造一下,语文课程的任务是:“咬住‘语言’不放松,立根原在‘运用’中。千诵万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明确了这一点,就不怕风吹草动,就可以把握住方向,上成名副其实的语文课,就可以避免或者制止语文课滑向“非语文化”的现象。为此,我们已经交了昂贵的学费,付出了几代人的心血探讨,千万要珍惜。
当然,过去历届语文教学大纲曾表示对语言文字要“理解”和“运用”,现在统一为“学习语言文字运用”,可见强调“运用”是关键。“运用”包含着“理解”,也只有理解了的语言,才能进入运用层面,所以“运用”就表明语文课程的最终目的,是要教学生把祖国的语言文字用好、用活,一辈子受益无穷。
既然要“学习语言文字运用”,就必然有“综合性、实践性”。从综合看,牵涉到读写听说,搜集处理信息等不同形式的途径;从实践看,牵涉到课内课外、校内校外,凡是用得着语言文字的地方,都是实践的场所。综合性保证语言文字运用的面比较宽,在凡是需要用的场合都能运用;实践性保证语言文字运用到位,学生开口能读、能说,动手能写,听话能逮住准确信息,并作出得体的反应;二者相得益彰,不可或缺,也不可偏废。
二、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语文素养,是实验版课标提出的新概念,十年的教改实践中,这个概念得到了广大师生的认同。新课标赋予了语文素养新的含义,“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这个“语文素养”,包括以下内涵:
打好“两个底子”:一是语言文字底子,二是精神底子。前者丰富语言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初步掌握学习语文的基本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后者语文课程还应通过优秀文化的熏陶感染,促进学生和谐发展,使他们提高思想道德修养和审美情趣,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
落实“三个基础”:一是学生学好了语文,“为学好其他课程打下基础”;二是“为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良好个性和健全人格打下基础”;三是“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打下基础”。这就把语文课的功能作用,作为一门课程的价值进行恰如其分地阐发,不夸大,不缩小,切合实际。培养和形成四种能力: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以适应现代生活的需要,如求学升造的需要,从政、经商、务农的需要,个人表情达意的需要等等,这四种能力,综合为生存的能力,有了这四种能力,大抵就“学会生存”了。
所以,说千道万,语文课的这二、三、四,尤其是四种语文能力,是硬指标,不能实现这四种能力,叫做语文课欠了学生的账;学生有了这四种能力,就终生受用无穷,对于语文教师来说,就是功德无量。
三、继承我国语文教育的优良传统这一点久违了,如今终于在当下的语文课程中找到了回家的路。
我们的祖先创造了汉语汉字,凝聚了他们的思维和智慧,具有丰富、优美、生动、表现力极强的特点,从古至今,五千多年来,一直使用、发展,积累了丰富的教育经验,博大精深,这是世界上绝无仅有的。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通用语言文字法》,汉语法定为我国的“通用语言文字”,即“普通话和规范汉字”。在中小学法定开设语文课程,学习汉语。在基础教育开设的各门课程中,唯独语文课程不是“舶来品”,土生土长,历史悠久,源远流长。而数学、物理、化学、自然、生物等课程,如同外语一样全是从国外进口的,其他课程可以按洋人的思想理论来指导,唯独语文课程不行,必须坚守中国特色。
汉语是世界最大的语种,使用人口中国有13 亿,加上全世界的华人华侨,使用人口有15 亿之多。汉字是世界上唯一的语素文字,具有非形态语言的特点。汉语没有严格的语法,却有严格的词序、句序,如“红花”与“花红”,“屡战屡败”与“屡败屡战”,其意大不相同,需要仔细辨别和感悟。我学过俄语,仅就词法就相当复杂,词有性、数、格的区别,动词有时态、变位等,因此,汉语是“人治的语言”,而不是“法治的语言”。
“人治的语言”讲多读多背,多写多练,是为“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吟”。要多感悟,多涵泳,多体会,没有太多的语法规则。不能像学外语那样,搞什么标准化的考试做题。传统的语文考试多简单,或策论,或默写,根据要求写一篇命题作文,就搞定了。那一届一届的状元、榜眼、探花,不是选得很准吗?中华文化薪火相传到现在就是事实。如今,那些应付高考、中考、小考的语文试卷,已经背离了语文教育传统,把学生仅有的一点语文兴趣,考得个精光。他们讨厌语文科的考试!湖北不是有所高中的学生,把语文模拟试题的辅导书撕成碎片,从楼上抛下,纷纷扬扬如雪花,操场上的学生点火烧着,大火熊熊,差点酿成火灾吗?这些现象,不值得我们反思吗?
我国有数千年的语言文化传统,有这样人口众多的受众,有这样丰富的语文教育经验,为什么不用自己的语文教育理论,而要进口国外的语文教育理论呢?为什么不继承我国优秀的语文教学传统呢?不总结推广我们身边的教学经验呢?不学习老一辈语文教育家,比如叶圣陶、张志公、吕叔湘等用毕生精力探讨的中国的语文教育理论呢?从近现代来看,“三老”(叶圣陶、张志公、吕叔湘)的语文教育思想十分丰富,尤其是叶圣陶的语文教育思想,是一笔宝贵财富,值得我们认真学习践行。大山就在面前,身边就有感动,为什么非要舍近求远呢?莫非外国的月亮就真的比中国的圆?不要把麦当劳、肯德基吃得太多了,吃多了肚子要疼的。大米饭、馒头才是我们的主食。
四、阅读教学必须发挥教师的作用
阅读教学是语文课程的重中之重,必须“读”占鳌头。新课标多次强调教师必须在阅读教学中发挥重要的主导作用,“教师应加强对学生的阅读指导、引领和点拨”,不要害怕“讲课”。该讲必须要讲,讲出汉语文的魅力,讲出精彩,讲出水平,讲得学生兴味盎然,心花怒放,一辈子也忘不了他的语文老师。在“教学建议”中对如何发挥教师作用,新课标讲得很具体:
既要“确立适应社会发展和学生需求的语文教育观念,注重吸收新知识,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养”,提高语文教学质量;又要“努力改进课堂教学,整体考虑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综合,注重听说读写之间的有机联系,加强教学内容的整合,统筹安排教学活动”,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如此等等,为其具体,才便于操作。这些都是要履行的教育的神圣责任,而不是在课堂上看着学生,搞所谓的“自主探究学习”。如果都要学生自主、探究,那还要老师干什么呢?学生又何必来学校学习呢?还有一点,必须明确,所谓师生的“平等”是体现在教师的人格作风上,对学生的热爱和亲和力上,除此之外,教师的学识、思想、术业专攻等方面与学生永远是不平等的,永远是“一桶水和一碗水”的差距。如果与学生什么都“平等”,还有什么资格当老师呢?
还奢谈什么教师素质与教学水平呢?
五、语文课程基本训练必须扎实
新课标对语文课程适当减负,比如小学生的识字写字教学,过去一二年级就要求2000 多字,而且要“四会”,现在减少到认识常用汉字1600,其中会写800,提倡“多认少写”,不再要求“四会”。对于写字与书法的学习,针对目前电脑化之后,写字能力普遍下降,这次修订特别加强了写字教学的分量,从小学一年级到初中三年级都有相关规定,要求“在小学每天语文课都要求安排随堂练习,天天练字”,毫不马虎。
在阅读教学中,提出训练的新理念,那就是强调阅读是个性化行为,尊重学生阅读的感受,不要以模式化的解读代替学生的体验与思考。阅读中要求:“少做题,多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对于课外阅读格外重视,增加阅读量,提高阅读品味,注重语感。阅读量也有具体要求,9 年课外阅读总量达到400 万字以上。这次修订对于传统文化的继承格外关注,9 年要求背诵优秀诗文240 篇(段),包括古代和现代的中外作品。新课标列出部分中国古代的优秀诗文背诵篇目,小学到初中有136 篇。这些都需要扎实训练,根据新课标的要求,如果学生掌握了3500个常用汉字,该读的书读了,该背诵的背诵了,该记的都记了,该写的都写了,按要求不折不扣地落实了,那学生的语文水平还差吗?
新课标亮点多多,兹不例举。新课标颁布了,十年磨一剑,确实值得我们珍惜。每个教师对待新课标都应该以敬业的态度,有敬畏之情,烂熟于心,吃透其精神实质,固化在头脑中,在教学实践中对照运用,左右自己的教学行为。上一课,不妨反思一下,本课合乎新课标吗,如果不合,原因在哪里,下一课如何改进,如此教学就能走上科学的正道,实现教学的良性循环。如果把新课标往抽屉里一塞,不看不用,新课标再好也无用武之地了。
新课标虽然讲的是9 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的要求,但是原则上适应高中语文课程,所以高中语文教师也应该踏实地学习,掌握其原则精神。
【谈谈语文新课标的亮点论文】相关文章:
教学论文:谈谈“通背语文书”08-22
新课标小学语文创新教学论文08-25
新课标初中语文教学论文08-24
小学语文教学论文:巧抓空白点生成新亮点08-23
中职语文教学论文:谈谈中职语文教学中多媒体技术的应用07-30
谈谈班级管理的制度化论文08-21
谈谈“研究性学习”的论文写作08-17
谈谈多媒体画面艺术理论论文08-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