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位置:范文先生网>教学论文>语文论文>就《荷塘月色》比喻手法与余光中先生商榷

就《荷塘月色》比喻手法与余光中先生商榷

时间:2022-08-15 00:20:29 语文论文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就《荷塘月色》比喻手法与余光中先生商榷

  精巧的比喻 梦幻的“荷塘”——就《荷塘月色》比喻手法与余光中先生商榷
  
  马攀峰
  
  《荷塘月色》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散文佳作。朱自清先生以细腻婉约的笔触,为我们描摹了一幅淡雅素洁而又美丽多情的月下荷塘图,营造了朦胧静谧幽深的意境。文章所表现的清秀的风格、优美的语言、精巧的修辞深受后来作家的好评。当然,也有不少学者对这篇散文表示质疑。笔者在备课时,查阅了钱理群、余光中等名家的评论文章,深受启发。但是,对于台湾学者余光中关于《荷塘月色》中比喻的评论不敢苟同。对于《荷塘月色》中的比喻,余先生颇有非议,他以为“朱文的譬喻虽多,却未见如何出色”。原因就在于“譬喻大半泛浮,轻易,阴柔”;“明喻偏多,隐喻偏少,且不精警,不美”。笔者认为余先生对于《荷塘月色》中比喻的评论是建立在精细、独到的分析、研究基础之上的,从而得出了他的“发聋振聩”而又“新鲜和刺激”的见解。但是,《荷塘月色》中的比喻果真如此吗?笔者结合自己的理解,循着余先生的思维轨迹,对文章的比喻修辞作一番探讨,以见是非。
  
  一、“譬喻大半泛浮”?
  
  “浮泛”,《新华词典》中的解释是“肤浅,不深入”。余先生认为《荷塘月色》中的比喻含义肤浅,主要的原因是喻体浅显,过于普通,没有韵味。笔者认为应该从比喻修辞的作用谈起。比喻就是用某些有类似点的事物来比拟想要说的某一事物,以便表达得更加生动鲜明。它的主要作用就是用浅显的或人们熟悉的事物对深奥难懂的的事物进行描绘或渲染,使事物生动具体,给人留下鲜明深刻的印象。比如文中把叶子比作“舞女的裙”,不仅很形象地表现了荷叶的宽大,而且还可以表现荷叶在微风中飘舞的动感,十分形象生动。仅仅是因为“裙”是常见的,就能说这“浮泛”?又如把“白花”比成“明珠”、“星星”,不但形象地展现了荷花的闪闪发光、晶莹剔透的特征,而且也表现了月光的淡雅及作者内心的纯净。一处比喻不仅形象地表现本体,还暗蕴特定的意境。仅仅因为“明珠”、“星星”太俗滥,就“浮泛”?显然不能这样说。
  
  二、“譬喻轻易”?
  
  余先生说:“《荷塘月色》中把‘白花’比成‘美人出浴’的意象尤其糟,简直令人联想到月份牌、广告画之类的俗艳场面,得来似太轻易。用喻草率,又不能发挥主题的含意,这样的譬喻只是一种装饰而已。”笔者以为这个比喻乃神来之笔,荷花娇艳华贵,堪以美人作比。“美人”是中国古代文学中出现最频的原型意象之一。远至屈原、宋玉,近到郁达夫、徐志摩等文学大家,都擅用这一意象表现自己的志向或情感。另外,荷花在众多花卉中尤显洁净、高贵,所以古代的诗人也经常把她与“美人”联系在一起。如《诗经·国风·陈风》中的《泽陂》云:“彼泽之陂,有蒲与莲。有美一人,硕大且卷。”这便是直接把莲花比喻成美人。又如曹植的《洛神赋》也有“远而望之,皎若太阳升朝霞;迫而察之,灼若芙蕖出绿波”把美人比做莲花的辞句。朱自清不墨守古人以荷花喻美人或以美人喻荷花的成规,打破框架,自出机杼,贴切传神,又富有新意地展现朦胧意境中的荷花,在淡雅的月光下,在薄薄的青雾中,如同刚出浴的头上还带有氤氲水汽的美人,多么富有神韵!再联系前一句中“羞涩”、“袅娜”等词语,想象一下,此时娇羞的荷花不就如同刚出浴时的慵懒、妍媚的脸上还带着红晕的美人姿态吗?这种比喻不就把荷花那种不胜娇羞之神态充分展示,引人想象那美丽朦胧的意境吗?何来轻易呢?换一个角度想一想,我们写一个没有浓妆艳抹但美得惊人的美女时,自然而然会想到“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等诗句。因为这个美女太美了,美得让人想起荷花,从水中长出,就像是刚刚沐浴过一样,不用加以任何雕饰。这种比喻表达的不单单是一个简单的相似问题,还有对中国传统审美观念的认同。
  
  三、“譬喻阴柔”?
  
  余先生说《荷塘月色》中的比喻多用女性意象,使文章意境阴柔。诚然,《荷塘月色》中有不少女性意象和修饰女性的词语,如“舞女”、“美人”、“袅娜”、“羞涩”、“倩影”、“凝碧”等,就是小提琴也有一个女性的名称“梵婀玲”。从意象上看,确实有阴柔之嫌。但是,结合文章的整体意境及作者的情感赏析,这种“阴柔”契合当时的朦胧静谧的意境,给人一种朦胧、飘渺虚幻的感觉。这种朦胧,不仅营造了如梦如幻的意境,也体现了作者对朦胧独特的审美情趣。同时,这种“阴柔”也符合作者此时在“颇不宁静”的心境的驱使下寻求对现实生活的超脱心情。宁静似水、素淡如月,传神地传达了作者朦胧含蓄的心绪。如果把“叶子本是肩并肩密密地挨着,这便宛然有了一道凝碧的波痕”改为“叶子本是肩并肩密密地站着,这便宛然一道道铜墙铁壁,是守卫清华园的哨兵”,确实有阳刚之气,但和文章的整体氛围大相径庭。
  
  四、“隐喻偏少,且不精警,不美”?
  
  余先生说:“14个譬喻之中,竞有13个是明喻,要用‘像’、‘如’、‘仿佛’、‘宛然’之类的字眼来点明‘喻体’和‘喻依’的关系。在想象文学之中,明喻不一定不如隐喻,可是隐喻的手法毕竟要曲折、含蓄一些。朱文之浅白,这也是一个原因。唯一的例外是以睡眼状灯光的隐喻,但是并不精警,不美。”文章运用何种比喻,应该由特定的语境和比喻的功能决定。不能因为明喻明了,就不用,隐喻含蓄,就多用。隐喻有隐喻的妙处,明喻也有明喻的优点,关键在于是否恰当地表现特定的语境,是否恰当地传递作者的思想感情、传神地描写景物。因此,明喻、隐喻并无优劣之分,关键看能否用得恰当。余先生从《荷塘月色》中挑出的比喻例句,明喻的确多,但也不失其魅力。这些比喻或描摹荷叶之娇羞的情态;或抒写荷花之清新秀丽的气质;或与通感手法融为一体,表现叠加的感觉;或以动写静,表现荷花的动感,从而给文章注进了活力与灵气。
  
  同时,文中的隐喻也不止一处。如“但我以为这恰是到了好处——酣眠固不可少,小睡也别有风味的”。这也是隐喻,“酣眠”,是酣畅的睡眠,睡得很香,喻满月的“朗照”。“小睡”即打个盹,喻淡云遮蔽的月色。这句话说明满月的朗照与“酣眠”一样让人舒心,必不可少,而淡淡的月色与“小睡”一样也别有情趣。淡淡的月色中,一切都显得朦胧而柔和,反而“恰是到了好处”。
  
  即使是余先生指出的以睡眼状灯光的隐喻,也是很精彩的,不仅表现了路灯在树枝遮蔽下发出的昏黄的灯光,无精打采,与周围的静谧景色相衬,而且也烘托了作者此时的心境很暗淡。此比喻真乃天语,怎不精美?
  
  为了营造静谧的氛围,为了描绘淡雅的月色,为了摹画美妙的荷塘,朱自清先生巧用比喻,妙手天成,在了无痕迹中为后人留下了如梦似幻的“荷塘”。
  
  作者单位:江苏省宿豫中学(223800)

【就《荷塘月色》比喻手法与余光中先生商榷】相关文章:

略论《周易》对中国古代历法的影响——兼与李申先生商榷08-17

余光中诗歌08-23

修辞手法的句子08-23

对比手法的句子06-02

对比手法的句子06-18

不是“对比”,而是“衬托”——就《白鹅》的修辞与编者商榷08-20

比喻的句子10-25

《理解、运用象征手法》教案08-24

运用对比手法的诗句03-17

运用对偶手法的诗句大全07-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