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位置:范文先生网>教学论文>幼教论文>浅谈数学活动中幼儿思维品质的培养策略

浅谈数学活动中幼儿思维品质的培养策略

时间:2022-08-15 01:41:54 幼教论文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浅谈数学活动中幼儿思维品质的培养策略

  浅谈数学活动中幼儿思维品质的培养策略
  
  常州金坛市实验幼儿园 王 莉
  
  苏联革命家、教育家加里宁说过:“数学是思维的体操。”数学活动因其自身的抽象性和逻辑性,所以具有发展思维能力的作用。思维是智力的核心,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思维品质是区分一个人思维乃至智力层次、水平高低的指标,因此,思维品质的培养是数学教学中培养思维能力的重要抓手。那么在数学活动中如何培养幼儿的思维品质呢?有什么好的培养策略呢?以下是我们的一些实践体会。
  
  一、转变观念,启发式激励,培养幼儿对数学的学习兴趣
  
  1.培养和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
  
  苏联著名教育实践家和教育理论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精辟地指出:“教育技巧的奥秘之一正在于:幼儿从一个好老师那里很少听到禁止,而经常听到的是表扬和鼓励的话。”幼儿期是形成数学学习兴趣和态度的最初时期。早期的数学学习经历往往会影响一个人的一生,很多对数学有莫名畏惧感的成人,都是在幼儿早期遭遇过学习数学的痛苦和挫败。因此,在幼儿刚开始接触数学时,教师就要转变观念,要小心呵护幼儿那颗极易受伤害的心灵,无论幼儿的学习能力如何,教师都要坚持保护他们学习数学的热情与好奇心。
  
  2.增强幼儿的学习自信心
  
  有一位美国教育心理学家曾提出这样的观点:“只要有足够的时间和机会,每个儿童都能达到高水平的学习。”这说明,每个幼儿都有学好数学的潜能。作为幼儿的数学启蒙教师,自己首先需要树立这样的信念,并且要以这样的信念去影响所教的幼儿,让他们感受到教师对他们在数学学习能力上的肯定。对于数学能力一般的幼儿,特别是那些还没有建立起数学学习兴趣就被某些成人贴上“没有数学天赋”标签的幼儿,教师更要做到有耐心。因为焦急对于学习数学无济于事,在幼儿学习遇到困难和出错时,教师的宽容可以化解幼儿内心对数学的排斥,而允许幼儿根据自己的学习进度来进行数学思考,可以有效地增强他们克服困难的信心。
  
  二、游戏形式,生活化环境,培养幼儿思维的主动性
  
  《幼儿园教育纲要(试行)》指出:“要让幼儿在生活和游戏中感受事物的数量关系并体验到数学的重要和有趣。”兴趣能促使幼儿对数学学习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引领幼儿积极思考。在实践中,我们的体会是,要从幼儿的学习特点和认知规律出发,选择生活化的内容和材料,运用生动有趣的学习形式,培养幼儿学习数学的兴趣和思维的主动性、积极性。
  
  1.内容和材料的选择要贴近幼儿生活,创设生活化情景
  
  幼儿的所有问题都来自于生活,幼儿在生活中遇到了很多需要他们去探讨、比较、判断的问题,因此,把数学教育内容与教育过程融入到生活情景中,让幼儿在与其自身相接近的生活情景中学习数学,能获得更好的学习效果。例如小班一次点心时,分给每一组6碗稀饭,那天刚好一个小朋友没来,孩子们就在议论,有的小朋友说多了一碗,而有的小朋友却说少了一碗。我留心观察了他们的举动,于是抓住时机,及时加以引导:“小朋友们,现在到底是多了还是少了,为什么?”孩子们这下可兴奋了,说出了答案并讲出理由。就这样,我紧紧抓住了生活中这个教育契机,不落痕迹地引导幼儿用一一对应的方法,比较数量的多少,解决了生活中的问题,充分调动了幼儿学习数学的积极性。
  
  在选择材料时我们努力做到就地取材,充分利用自然物或廉价的实物,因地制宜地将现实生活中的材料当做数学材料。小冰棍、纽扣、吸管、瓶盖、积木、花片、图形卡、指偶等材料,只要干净、安全都可利用。同时我们还增设了“百宝箱”,提供其他废旧材料供幼儿选择。这些幼儿熟悉和喜欢的操作材料提高了幼儿对操作活动的兴趣,增加了幼儿操作的持久性和创造性,大大满足了幼儿探索的需要。
  
  2.采用游戏的形式,激发幼儿强烈的求知欲和思维的主动性
  
  在数学活动中,教师还要善于利用游戏的形式,让幼儿置身于有趣和好奇的游戏情境中,才能激发幼儿强烈的学习兴趣、求知欲和积极思考的愿望,使他们带着高涨激动的情绪,投入到活动中。如在小班分类活动中,教师根据小班幼儿过年时喜欢新年礼物的特点,设计了“新年礼物”的游戏情境,为幼儿提供各种日用品的实物,引导幼儿观察、比较、发现各种日用品的不同特征及用途。(教学论文 www.fwsir.com)幼儿非常积极地投入了分类活动,他们将薯片、饼干、果冻等归成一类(吃的),将小汽车、积木、布娃娃归成一类(玩的),把衣服、裤子、手套、袜子归在一起(穿的),并分别给这三类物品贴上标记,提高了幼儿的分类能力。再如教师创设的“开商店”游戏,幼儿要将物品按种类等进行分类,确定它们的价格,售出时要数一数物品和收回“钱”的数量,甚至收钱和找钱时还需进行加减运算等。在这个数学活动中融入了生活情趣,幼儿通过角色扮演,既产生了愉快的情绪体验和满足感,又激发对数学活动的兴趣和思维的主动性、积极性。
  
  三、问题情境,多角度操作,培养幼儿思维的灵活性
  
  思维的灵活性是指幼儿在面临数学问题时思维转换的灵活程度,通俗地说就是“脑子活”。“学起于思,思源于疑”,问题是思维的起因,幼儿的思维自疑问和惊奇开始,培养幼儿思维的灵活性就要经常把幼儿推到解决数学问题的真实情境中去,通过引导其“换个角度思考”来促进幼儿思维的灵活性。因此在幼儿数学教育中,教师为幼儿设置的问题情境,可以用多种方式予以解决,尽量多提供丰富的探究材料,使幼儿通过自己的操作活动进行感知、观察、分类和辨别,探索多种解决问题的办法,从而感受数学的多样和乐趣,培养思维的灵活性。
  
  1.在排序活动中,设置有多种解决方式的数学问题
  
  在让幼儿学习排序的过程中,可以给幼儿提供多种排序的材料:大小不同的纽扣、植物的种子、贝壳、小颗粒积木等。教师可提出问题:“怎样根据不同材料进行有规律地排列?”从而引导幼儿尝试不同间隔的排序方法。最后幼儿会发现,排列出的结果是丰富多彩的,每个幼儿采用的排列方法又是各种各样的。教师还可以提供幼儿做正排序、逆排序等需要逆向思维的活动机会,来打破幼儿的思维定势。
  
  2.在组成和加减教学中,设置有多种解决方式的数学问题
  
  在大班的组成和加减的教学中,我们创设了有趣的问题情境,并且改变以往只给幼儿具有同一特征的操作材料的方式,而是提供给幼儿具有多种特征的操作材料,用“分类”的方法复习数的组成,让幼儿转换角度进行分类,引导幼儿从非“常态”的角度进行多角度思考,寻求多种解决方法。为激发学习生活中涉及数学加减的兴趣,我还结合大班幼儿快要上小学的特点,设计了参观小学的游戏情境,引导幼儿看图编应用题列算式,学习9的加减。在出示9个小学生的锻炼图后,我提出问题,引导幼儿观察思考:这9个小学生有什么地方不一样?你可以编出几道应用题?有的幼儿从小学生的穿着分:1人穿裙子,8人穿裤子;有的从衣服颜色分,2人穿红色的衣服,7人穿黄色的衣服;有的从有没有系红领巾分,3人系,6人没系;有的从锻炼的方式分,跳绳4人,踢毽子5人;有的从性别分,5名女孩,4名男孩,由此编出了多道应用题,列出了多道算式,从而培养了幼儿多角度多方位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思维的灵活性。
  
  四、比较推理,经历思维过程,培养幼儿思维的逻辑性
  
  对幼儿学习数学来说,思维的逻辑性就是指幼儿思维具有的合理性和条理性。幼儿的逻辑思维虽然刚刚萌芽,但在是数学教育中,培养幼儿沿着一条思路有条理地思考问题,有根有据地回答问题,并养成注重逻辑的习惯,对幼儿学习数学是有很大帮助的。
  
  1.经历思维过程,培养幼儿思维的逻辑性
  
  培养幼儿思维的逻辑性可以借助数学本身包含的“类”“序”“对应”等数学思维的主要元素,让幼儿在领会和掌握这些内容的过程中,经历各种思维过程,从而获得逻辑性的思维品质。如:幼儿进行小、中、大皮球的比较,幼儿对小、中皮球进行比较,再对中、大皮球进行比较,最后再以中皮球为中心与小皮球和大皮球比较,在比较中得出中皮球比小皮球大、比大皮球小的相对性关系。而教师也可让幼儿在小、中和中、大之间比较后,不进行大和小皮球之间的比较,而让幼儿直接推理大皮球比小皮球大的传递关系。再如,在学习数的组成时,教师给每人提供一盘纽扣,让幼儿操作纽扣,自己尝试去探索“4”的组成。幼儿发现“3”和“1”,“1”和“3”合起来都是“4”。幼儿明白了数的交换关系。教师再次提出问题“除了这两种分法,还能再分吗?”唤起幼儿再思考再探索。幼儿在反复操作中惊喜地发现还有一种方法,可以分成“2”和“2”,接下来,老师引导幼儿比较并总结一共有多少种不同的分法,从中找出有序分解的方法。教师再启发幼儿将已掌握的数的组成规律,迁移到较大的一些数或较小的一些数的组成,推理出一个新数的各种组成形式。在这样的认识过程中,幼儿有效地获得组成分合式的排列、比较、概括、迁移等各种能力,既培养幼儿的推理能力,又促进幼儿抽象逻辑思维的发展。
  
  2.进行知识迁移,利用思维的逻辑性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在幼儿认识了基本概念和规律之后,我们要让幼儿把这种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去,也就是说,要把静态的、平面的知识,转变成一种动态的、立体的思维方式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幼儿的认知能融会贯通,学以致用。一方面,把一类数学问题迁移到另一类数学问题,如比较皮球、乒乓球、玻璃球之间存在传递关系,皮球大于乒乓球,乒乓球大于玻璃球,那么,皮球一定大于玻璃球,如果迁移到数之间的关系中,3大于2,2大于1,那么3大于1。另一方面,可把数学问题迁移到生活中的问题:妞妞家比力力家离幼儿园远,力力家比玲玲家离幼儿园远,那么妞妞家一定比玲玲家离幼儿园远。
  
  五、探索发现,鼓励想象求异,培养幼儿思维的独创性
  
  思维的独创性是指思维活动的创新程度,主要表现在独立思考、解决问题与创造性思维等方面。当然,在数学学习中,幼儿只有在真正理解一个概念而不是记住一个概念后才能独立地做出正确的判断,而这种思考对每个幼儿也都具有创造性意义。
  
  1.激发想象
  
  英国物理学家铎尔说过:“有了精确的实验和观察作为研究的依据,想象就成为自然科学理论的设计师。”这句话说明了想象与科学创造的关系。一切创造性活动离开了想象就无法实现。因此,在活动中唤起幼儿的想象是至关重要的。例如:创造性活动“图形娃娃变魔术”,让幼儿以图形的形状为依据进行想象添画,并将每个图形添画成不一样的物品:有的幼儿将圆形添画成娃娃的脸、汽车轮子、眼睛等;把正方形添画成电视机、房子、手帕等;把三角形添画成雨伞、树、灯、围巾等。在实践探索中,幼儿展开了想象的翅膀进行创造性活动,既加深了幼儿对几何图形的认识,又促进了幼儿想象及创新求异的思维能力的发展。
  
  2.多提供变式材料
  
  操作材料对于幼儿学习数学有特别重要的作用。这是因为幼儿动作的发展影响并决定着思维的发展,动作方式越多样,思维的内容就越丰富。因此教师应供给他们多变的操作材料,促使幼儿在操作中进行多变的探索。如:在数学区,摆放许多颜色、大小、形状、厚薄各不相同的几何图形。教师有意识地启发幼儿摆出多种有规律的几何图形接龙。有的按大小规律去摆,有的按颜色规律去摆,有的按数量规律去摆,有的按图形顺序去摆。通过这样的活动,幼儿的思维更加活跃、敏捷,更富有创造性。
  
  3.鼓励幼儿设问
  
  爱因斯坦曾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为解决问题也许仅是数学上的或实验上的技能而已,而提出新的问题、新的可能性,从新的角度去看旧问题却需要创造性的想象力,而且标志着科学真正的进步。”创造性思维是从发现问题开始的。创造性思维本身就是一个发现问题、明确问题、提出假设、验证假设的过程。而置疑就是发现问题的起点,在发现问题的过程中,不置疑,就无问题可提。思维的创造性主要表现在同中见异、异中见同和平中见奇,能从一般人不易觉察的地方看问题。因此要培养幼儿的创造性思维,就必须积极鼓励他们敢于置疑和设问,培养他们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引导幼儿在探索中自我发现
  
  “发现”和创造有着密切的关系,这种教学方法的特点是让学习者自身去“探讨”问题,从而解决问题,这样有利于形成创造的态度和培养创造的能力。探索的过程有利于发挥学习者的主动性,因此在幼儿数学的创造性活动中,我们积极为幼儿创设探索的环境,提供发现的机会,促使幼儿在探索中通过“发现”进行学习。
  
  例如:大班数学活动“它们一样多吗”。我们在分组活动中为幼儿准备了许多粗细不同的饮料瓶,里面放入等量的水。在活动中,幼儿没有固定的行为模式,不受规范、习惯的约束,思维空间较大,他们可以真实、自由、无修饰地表现自己的创造力。有的幼儿仅通过目测就盲目地说出结果。有的幼儿找来两个完全一样的瓶子,将两瓶水分别倒进去比较,发现它们一样多。有的幼儿仅找来一个与其中一个完全一样的瓶子,将另一瓶子里的水倒进去,比一比它们的液面是不是一样高。还有的幼儿找来了一个一次性杯子作为量杯,先把粗的饮料瓶里的水倒进这个一次性杯子中,在杯子壁上画好液面高度,然后把水倒回粗瓶子里,再将细的饮料瓶里的水倒进这个一次性杯子中,看看是否与刚才的液面一样高。在探索中幼儿发现:不能只看哪个瓶子里的水高,就说哪个瓶子水多,也不能只看哪个瓶子粗,就说这个瓶子里的水多,要把水放进两个一样的瓶子或找一个量杯进行比较才能比较出它们的多少。这个活动不仅使幼儿理解了液体守恒的概念,还能培养幼儿独立思考的能力,同时,既满足了幼儿好奇的欲望,又使幼儿在自我发现的创造过程中获得愉悦的体验。
  
  总之,思维品质的培养,对于幼儿的数学学习活动起着主导的、决定性的作用。可以说,如果一个人通过数学的学习而获得了优良的思维品质,他将终身受益。

【浅谈数学活动中幼儿思维品质的培养策略】相关文章:

高中数学教学中创造性思维培养策略09-05

浅谈幼儿语言教学中创造性思维的培养08-15

浅谈创造性思维在美术教学中的培养08-15

浅谈阅读教学中语文思维素养的培养08-16

浅谈数学教学中创新能力的培养08-18

在体育活动中关注幼儿学习品质的培养08-19

浅谈新小班幼儿良好饮水习惯的培养策略08-24

在音乐活动中培养幼儿阳光个性实施策略及研究08-24

浅谈语文思维能力培养08-24

数学教学中创造性思维的培养08-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