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位置:范文先生网>教学论文>音乐论文>音乐与文学关系管窥

音乐与文学关系管窥

时间:2022-08-15 14:40:31 音乐论文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音乐与文学关系管窥

  音乐与文学关系管窥
  
  四川南溪第一中学校 陈庆庆
  
  文学是艺术,是美,是一种精神,也是一种智慧。文学用语言作为表现手段,是音乐、美术、舞蹈、戏剧等多种艺术的基础,也是介入多种艺术欣赏的重要途径。离开了文学这一导入艺术欣赏的“药引子”,人们对各类艺术“佳肴”的“品尝”都显得寡淡乏味。一堂成功的音乐课,首先是一篇流淌着诗意的美的善文,对一名音乐老师来说,不但要有专业的知识,还要有良好的文学知识,敏捷的思考能力和语言素养,更应该有多种教学语言唤起学生的情感,充分显示出教学语言“以情激情”的巨大美感作用,让学生真正体会到音乐与其他姊妹学科的联系,体会到音乐与文学紧密联系的美。一堂音乐课,不仅学习体会鉴赏到了音乐的美,带给你的情感美,而且也从中学习了诗歌文学美,丰富音乐课堂。
  
  鲁迅先生说:“音感以美耳”,其实,如果你留心观察,就会发现音乐的魅力无时无刻不在展现着。激昂的冲锋号鼓舞百万将士的勇气,庄严的国歌激起我们祖国的赤子之心,神圣的《婚礼进行曲》带去我们对新人的祝福,舒缓的夜曲给了我们无边的遐想,我们把对爱人的眷恋通过浪漫的小夜曲表达出来。
  
  学生进入高中后,随着年龄的增长,理解能力和想象力得到很大发展,社会经验和感知音乐的能力也得到提高,所接触文学作品的深度和广度都明显优于初中生。面对高中音乐欣赏教材中体裁各异、题材繁多、风格特征千姿百态的诸多音乐作品,学生文学修养的积累,往往成为他们在音乐欣赏过程中感受深浅、收获多寡的重要因素。
  
  音乐是一种情感艺术,他比我们仅用华丽的词藻堆砌起来的语言更加具有形象性。如果把合适的文学与之音乐相结合欣赏,能更好的激发学生的情感,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能更好地理解音乐,掌握音乐。
  
  在欣赏《二泉映月》时,我结合标题产生由来的讲述使学生知道这首著名作品的精彩标题竟是由杨荫浏、祝世匡等几位先生信手拈来、即兴商定,然后由阿炳写成的。由此让学生认识文学机智在音乐欣赏中的功能。委婉深邃、跌宕起伏的琴声与“泉”、“月”虽无关联,但这雅致柔美的标题,能为欣赏者展现江南的山水夜景,并从“天下第二泉”里凄清的月影之中去感受阿炳饱尝世态炎凉的悲愤心境。我又让学生联系拓展“乐圣”贝多芬的《第五命运交响曲》,感受其内心最尖锐的矛盾和各种情绪,把这种心境与海伦·凯勒《假如给我三天光明》文章相结合,在电脑屏幕上放映文字,与音乐同时欣赏,感受集盲、聋、哑于一身的海伦·凯勒战胜病残的顽强精神,以及她对生活的无限热爱。生活的磨练使贝多芬越来越坚强,他说:“我要扼住命运的咽喉,绝不能让他毁灭我!”于是他与命运英勇搏斗,以惊人的毅力和意志,体现出顽强乐观的精神,不仅写出气魄恢弘、极为感人的《命运交响曲》,而且还写出带给了别人欢乐的《第九合唱交响曲》,不仅给盲人而且给成千上万的正常人带来了鼓舞,成为精神楷模。这种把相似命运的音乐与文学结合起来欣赏,以及由秀美的泉中月影同凄凉身世的强烈反差所形成的深切体验,真是别有一番滋味。
  
  在欣赏学堂乐歌李叔同的《送别》时,我把这首歌与《雨霖铃》诗歌朗诵相结合,将音乐作为背景这一作用作了很好的诠释,通过委婉的歌声勾起学生的思绪,使学生的情感上升到理性阶段,进一步加深对作品的理解。学生受到感染,置身于离愁别绪的氛围之中,课堂的空气凝固了,于是我们又借机演起了情景剧,学生迅速进入角色,在课堂上演绎了一个个离别的场景。此时学生和作者有了情感的共鸣,对于歌曲的欣赏大有裨益。
  
  让学生欣赏《中国人民志愿军军歌》时,我结合欣赏诗歌《秦风·无衣》。因为诗本身较简单,我让学生在充分预习的基础上侧重于读,而且尽量采取齐读的方式,放开声音读,最后让学生品味所学诗歌与所听歌曲的共同之处,学生们在雄壮的歌声的促进下,一下子来了兴致。有的说 “气势都很雄浑”,有的说 “都很讲究节奏”,有的说 “都充满了战斗精神”,还有的说:“这也是一首军歌!”到这儿我才开始讲课总结:“这是秦国人民抗击西戎入侵的军中战歌,表达了奴隶制人民保家卫国,团结对敌,英勇献身的思想感情,所以情感基调是激昂、豪放、悲壮的。”最后,我请班中曾学过音乐的同学当堂即兴发挥,把这首诗演唱了一遍,尽管音调不准,但学生的情绪高涨到了极点。
  
  有一次我播放钢琴曲《命运》的现场演奏版,演奏者正式演奏前那试音的一按,及音乐高潮时候的演奏。学生不太理解,我就让学生结合白居易的《琵琶行》,学生很容易根据自己的感受在文中找出了相对应的语句“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和“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然后我又播放了李娜的《青藏高原》,那收放自如的声音很容易引领学生体会到 “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的变化。尽管我没有播放琵琶曲,但音乐是相通的,所以由音乐入手,让学生自己去体会,给学生讲解诗中的音乐描写就比较容易了。
  
  当然,文学代替不了音乐的全部。音乐贵在“意会”而非“言传”,贵在“悠然心会”,而不是“逐句讲解”。十六七岁的高中学生正值诗意乍现、文采初开之时,在音乐欣赏教育的过程中,当教师引用的文学语言与学生掌握的文学积累相通之时,便能产生极佳的“共鸣”效应,由此而创设了良好的音乐欣赏的预备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