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让民间文化扎根在语文课堂
让民间文化扎根在语文课堂沈玉芬
《姥姥的剪纸》《牛郎织女》《安塞腰鼓》,这是苏教版国标本六年级上册一个单元内的三篇课文。剪纸、腰鼓舞、民间故事都是人民自己创作的民间文化,整合在一个单元,民族的精髓尽得彰显。如何让学生感受这民族精髓,语文教材中的民间文化篇该如何教,教学内容该如何定位,这是必须认真思考的。
神奇的情节——彰显民族的情怀
《牛郎织女》是一篇民间故事,源于神话传说,一波三折,使故事平添一份情趣。《牛郎织女》的情节也处处体现着神奇的夸张,异想天开,出人意料,让学生体会故事情节的神奇,感受民间的文化是本文一个核心的教学内容。
教学片段。
师:老牛的两次说话,喜鹊的出现等,都是在哪种情况下发生的?有共同点吗?
生:都是牛郎遇到困难的时候发生的。
生:老牛说话、喜鹊出现,都是为了解决牛郎自己解决不了的困难。
生:这些情节一出现,牛郎的命运就开始改变,即使最后牛郎和织女没有永远在一起,但至少还有希望每年见一次。
师:在牛郎遇到困难没法解决的时候,总会出现神奇的角色、神奇的故事情节,从而牛郎没法解决的困难就解决了。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故事发展呢?
生:可能是希望自己在遇到生活的磨难时也能有人帮助。
生:可能是希望好人总有好报。
生:可能他们生活得不幸福,总期望有人来帮助,有人来改变自己的命运。
师:民间故事都来源于百姓的生活,民间故事的创作就是表达了如牛郎般勤劳善良的人民对生活的美好向往和追求。也许,他们在现实生活中无法实现愿望,但是在故事中,他们希望像他们一样的人民都有圆满的生活,这是勤劳可爱的人民自己创造的民间文化。
让学生寻找这些令人出乎意料的情节背后的共同点,无疑是寻找到了文字与文化的契合点,让学生用自己的手触摸到了民间文化创作的本质:劳动人民用自己的创作表达对美好生活的期盼,彰显的是一个民族追求幸福的美丽情怀。
跳跃的修辞——传递民族的精神
反反复复读课文《安塞腰鼓》,反反复复咀嚼每一个文字,会突然间觉得自己在这气势磅礴的鼓声面前变得很渺小,自己的心也只能跟随着安塞腰鼓发出隆隆、隆隆的鼓声。“找出课文中的排比句,选择觉得最精彩的、最能体现生命力量的一句,放声读一读,品味组成排比的几个分句,为什么这么一组合,这个句子就显得这么精彩?”让学生在交流的过程中,把安塞腰鼓的热情燃烧在心灵深处。
教学片段一。
生:后生们的胳膊,腿,全身,有力地搏击着,急速地搏击着,大起大落地搏击着。这个排比句给人感觉富有力量。
师:前面一句有个核心词,搏击。怎样的表现为搏击?
生:奋力地斗争。
生:勇猛地战斗与冲击。
师:围绕一个核心词,搏击,作者分别用三个词来修饰,是重复吗?形容一个搏击,从不同角度描述,有什么作用?
生:强调了不管是从力度、速度,还是幅度,后生们都像是在搏击。
生:不管是什么角度,后生们每一个动作都显得那么有力,那么富有气势。
师:从不同角度修饰,就是起到强调突出的作用。后生们似乎都把自己的胳膊、腿作为搏击的武器,似乎全身的血液、全身的细胞都活跃着,在奋力地锤,奋力地锤,体现了后生们生命的力量。
教学片段二。
师:为什么后生们能奏出这样的鼓声?
(生默然)
师:请你读读这句话,它使你惊异于那农民衣着包裹着的躯体,那消化着红豆角、老南瓜的躯体,居然可以释放出那么奇伟磅礴的能量!从这句话,你对黄土高原的后生有什么认识?
生:后生们虽然是普普通通的人,却可以释放出那么奇伟磅礴的力量。
师:普通在哪?
生:穿着农民衣着,吃的是红豆角、老南瓜。
生:他们的生活很贫穷,但还是很活跃和强盛。
生:说明他们从来没有放弃希望,从来都是朝气蓬勃的。
如此敲动人魂魄的舞蹈就是由那些普通到就如高梁的后生所演绎的,他们穷困,他们艰辛,他们不是艺术家,但却是比任何艺术家都更伟大的天然舞蹈家,因为他们有颗火热的心,不管生活赐予他们什么,他们都一样会奋力地冲击,欢乐地舞蹈,勇敢地拼搏。乐观、追求,就是这一民族之魂。
温暖的人物——演绎民间的生活
民间艺术曾被鲁迅先生称为“生产者的艺术”,它在艺术上往往集壮美和朴素于一身,表现出朴实明朗、火热向上的风格,散发着劳动人民内在的真挚、善良、直率、热情等心理素质和审美情趣。剪纸和安塞腰鼓一样,也属于民间艺术。课题中,为剪纸加了定语:姥姥。由此,姥姥的剪纸,折射出的是姥姥的人物形象。
“你姥姥神了!”姥姥神在哪?神在“剪猫像猫,剪虎像虎”,剪只母鸡能下蛋,剪只公鸡能打鸣”。神在“一把普普通通的剪刀,一张普普通通的彩纸,在姥姥的手里翻来折去,便要什么就有什么了,人物、动物、植物、器物,无所不能”。两个同样的修饰词:普普通通,一个动作:翻来折去,轻松随意、轻而易举、无所不能,当然神!神在“你差点把姥姥的眼珠子按冒了!”作品却还能无可挑剔。怎么不神? 教学片段三。 师:姥姥还神在哪?注意到这句话了吗——“姥姥怕我溜到河里游泳危险,使用剪纸把我拴在屋檐下。”拴是动词,一般怎样的动作叫拴?
生:把东西用绳子固定在一个事物上。
生:比如牛被拴住后,就不能乱跑了。
师:拴住牛、羊、马的东西往往是绳子,拴住我的是什么?
生:剪纸。
师:仅仅是剪纸吗?透过这些剪纸,你似乎能看到哪些画面?
师:姥姥剪出的不仅是一个个漂亮的、无可挑剔的图案,剪出的还有对外孙的疼爱,剪出了对生活的热爱。这就是姥姥的神!这就是姥姥能用剪纸拴住我的原因。
多么传神的一个“拴”字,拴出了生活,拴出了情意,拴出了姥姥的慈爱。勤劳、善良、有求必应、心灵手巧,对外孙满怀疼爱,洋溢着对生活的满足,一个乐呵呵的老太太就这样展现在了我们面前,形象丰满,跃然纸上。
民间文化是美丽的,也是抽象的,这一单元的三篇课文,用文字真真切切地把这份美丽进行了定格。寻觅到文字与文化的契合点,抽象就变得形象而厚实。这,就是语文的魅力。
作者简介:江苏省吴江市盛泽实验小学副校长,中学高级教师,苏州市语文学科带头人。
【让民间文化扎根在语文课堂】相关文章:
扎根话题作文05-03
以扎根为话题的作文08-20
关于“扎根理论之道”的心得感悟07-24
大学生村官如何“扎根”08-19
上海大众扎根青田作文10-24
扎根高原奉献青春征文(通用5篇)10-28
中华民族的扎根精神作文(精选12篇)03-14
语文课堂教案02-24
信用社扎根三农服务先行心得感想05-30
女职工读书征文:不忘初心 扎根基层04-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