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位置:范文先生网>教学论文>综合教育论文>“知识产权管理”课程教学模式的探索

“知识产权管理”课程教学模式的探索

时间:2023-02-26 22:20:54 综合教育论文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知识产权管理”课程教学模式的探索

  “知识产权管理”课程教学模式的探索
  
  邱洪华
  
  (湘潭大学 知识产权学院,湖南 湘潭 411105)
  
  摘要:从制度政策、开设基础和理论依据3个方面分析了高校开设“知识产权管理”课程的背景,并对“知识产权管理”现有的三种教学模式及其各自的优缺点进行了分析,进而从课程设计理念与定位、教学要求与实现路径和教学模块与内容3个方面探讨“知识产权管理”课程改革的主要设想,最后认为,加强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加强综合学科背景师资人才的培养、注重培养学生创新性学习的能动性和主动性是实现“知识产权管理”课程有效教学的重要途径。
  
  关键词:知识产权;知识产权管理;教学;教学模式;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5884(2013)03-0056-03
  
  作者简介:邱洪华(1978-),男,广西梧州人,博士,讲师,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技术创新与知识产权管理研究。
  
  一大学开设“知识产权管理”课程的背景
  
  (一)“知识产权管理”课程开设的制度政策环境
  
  为提升我国知识产权创造、运用、保护和管理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国务院于2008年6月5日颁布了《国家知识产权战略纲要》,明确提出要加强知识产权人才队伍建设,设立知识产权二级学科,支持有条件的高等学校设立知识产权硕士、博士学位授予点。大规模培养各级各类知识产权专业人才,重点培养企业急需的知识产权管理人才。从中可以看出,一方面,知识产权管理能力的提高是我国制订与实施知识产权战略的主要目标之一,另一方面,设立知识产权专业,培养知识产权管理人才是我国知识产权战略纲要实施的战略性措施。而所有这些为大学,尤其是那些设立了知识产权专业的高校,开设“知识产权管理”课程奠定了坚实的政策基础和提供了可靠的制度支撑。
  
  (二)“知识产权管理”课程开设的基础
  
  自从北京大学和上海大学于1994年成立知识产权学院之后,目前全国共有包括湘潭大学在内的15所高校成立了专门的知识产权学院。除此之外,还有厦门大学知识产权研究院(与福建省知识产权局共建)、山东知识产权研究院(烟台大学与山东省知识产权局共建)和湖南知识产权研究院(中南大学和湖南省知识产权局共建)等省级知识产权教学科研单位。以上这些机构是中国知识产权人才培养的主要阵地,而作为专门的知识产权科研和教学单位,它们能够为学生提供全面而系统的知识产权理论与实务课程体系。因此,在单一的法学院或管理学院通常不会开设“知识产权管理”课程,而知识产权学院的成立,培养全面、专门知识产权人才的目的,为“知识产权管理”课程的开设提供了迫切的需求。
  
  (三)“知识产权管理”课程开设的理论依据
  
  知识产权本身是集法律、技术和管理三位一体的制度。长期以来,我国理论界,尤其是实务界对知识产权的理解更多的是停留在法律的权利义务的层面,而如果从技术和管理层面去应用和理解知识产权显得非常不够。传统的技术开发者和研究者没有意识到知识产权所具有的管理价值,而企业管理领域的学者更多的仅仅是将知识产权当作创新绩效评价的一个指标,而如何对知识产权本身实现有效的科学管理方面的研究还有待完善。知识产权本身的基本特征及其在中国发展的特点,成为高校在培养知识产权专门人才过程中开设“知识产权管理”课程的理论依据。
  
  二“知识产权管理”课程的现有教学模式及其存在问题
  
  (一)模式1:以《知识产权法》为体系的“知识产权管理”课程教学模式
  
  该教学模式的主要特征在于以《知识产权法》为体系,将“知识产权管理”课程划分为著作权管理、专利管理、商标管理和商标秘密管理,在内容上以相关的法律为基础,重点阐述与实务相关的法律原理。
  
  该教学模式的的优点在于能够让学生对知识产权相关法律规定和基本原理有更深层次的理解和认识,而主要的不足在于该教学模式是法律基础教学的延伸,虽然所讲授的相关法律规定与实际应用密切相关,但更多的偏向于法务管理视域下的知识产权管理,而不是真正的企业管理视域下的知识产权管理。
  
  (二)模式2:以知识产权相关案例为基础的“知识产权管理”课程教学模式
  
  该教学模式的主要特征是以知识产权的典型案例为内容,阐述知识产权基本原理与实际的应用问题。案例教学是以学生为中心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互动式教学[1],因此该教学模式的优点是显而易见的,能够给枯燥的法学原理赋予活灵活现的生命力的同时,实现教与学的充分互动。但与此同时,该模式也存在自身的不足,主要表现为系统性和全面性问题。一个典型案例,其只能就知识产权管理当中的一个或几个方面的问题给予足够而充分的印证,而无法反映知识产权管理各个环节、各个层次的所有问题,再加上案例与案例之间的独立性,使得学生对知识产权管理的理解虽然是典型的,但也是松散的、零碎的,而无法完整、系统地掌握知识产权管理的基本原理。
  
  (三)模式3:以知识产权信息检索为内容的“知识产权管理”课程教学模式
  
  该教学模式的主要特征是以知识产权信息检索,尤其是专利文献检索和商标信息检索为教学主要内容[2]。该教学模式的优点在于能够让学生充分理解知识产权信息的基本原理(内涵、特征和价值),了解知识产权信息的来源,掌握知识产权信息查找途径,这是对于实现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而言是非常重要的。但该教学模式也有其不足之处,主要体现在:知识产权信息的检索与利用是知识产权管理的基础,但其冲其量只是知识产权管理的一个前提工具,如果仅停留在知识产权信息的检索与分析,在内容上没有延伸,则会教学只浮在面上,而没有落地生根,因为如何利用知识产权信息进行有效的管理才是知识产权信息检索的根本目的和价值所在。
  
  三“知识产权管理”课程教学模式改革的基本要求与内容
  
  (一)课程设计理念与定位
  
  在教学理念上,坚持“以理论为基础,面向应用与实践”的基本原则,实现培养目标与学科教学目标相统一,围绕着管理学的基本原理和主要环节,结合知识产权的内容和特征,讲授企业如何实现对知识产权的有效管理;在教学执行上,以有效教学为目的,关注学生的进步与发展,通过真正有益有内容的教学,提高学生课堂参与课后自主思考的积极性和能动性,强化学生的创新意识,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在学科定位上,“知识产权管理”将以法律为背景和基础,但无论是教学方法还是内容还是以管理为目标方向和落脚点。
  
  (二)教学要求与实现路径
  
  要真正实现“知识产权管理”课程的有效教学,离不开“教师——教材——学生”三个方面的协同。
  
  教师应能够对知识产权跨学科的特性和内容有较为全面的理解。单一的法学或管理学背景的学者对知识产权的理解,无论是内容还是方法,都有可能存在这样或那样的不完整。而教师的知识体系在相当程度上决定着课程讲授的方法和内容,也决定着学生对专业知识的吸收和理解。因此,作为“知识产权管理”这一跨学科门类的课程的任课教师,最适合的是兼具法学和管理的综合知识结构和背景。事实上,这正是我国大学开设“知识产权管理”课程的软肋。
  
  教材应真正从管理学角度阐述知识产权问题。最近几年,“知识产权管理”的教材的数量呈现较快增长的趋势。这些教材的内容编排可以归纳为以下五类:第一,分别从专利、商标、著作权和商标秘密等角度分析知识产权管理问题[3];第二,从国家知识产权战略所提出的创造、运用、保护和管理四个能力的角度去阐述知识产权管理[4];第三,以知识产权法基本内容为体系阐述知识产权管理[5-6];第四,从公司角度,探讨知识产权管理问题,着重于执行和操作的基本步骤和程序,如:软件登记程序、专利申请程序、商标取名与商标注册程序等[7];第五,就某特定产业发展过程中的知识产权保护现状和管理问题进行探讨[8-9]。
  
  应当肯定的是,这些教材从不同侧面阐述了知识产权管理的问题,丰富了我国知识产权管理领域的体系化研究文献,奠定了我国知识产权管理的理论基础。但也应当指出,能够充分反映管理学原理,或者说真正从管理学的角度去系统研究和分析知识产权问题的著作,在我国学术理论界还较为缺乏。
  
  学生应当具有一定的综合学习能力和创新性学习的意识。教和学是一体的。知识产权专业的跨学科性,使得知识产权专业学生的知识背景呈现明显学科多元化特征,同时也要求学生具有创新性学习的思维意识和能力,在“知识产权管理”课程当中尤其如此。对于法律背景的学生,需要先行了解管理学的基本原理;对于非法学背景的学生而言,则需要先行对法理、民法等基本法律有个初步的理解。此外,无论法学还是非法学背景的学生,都应当对国家的创新政策有较为清晰的认识。只有这样,才能积极融入到课堂组织当中。
  
  (三)教学模块与内容
  
  结合作者三年来的课程讲授经验和体会,围绕着计划、组织、领导、控制和创新等管理学基本原理的核心内容展开,本文提出了关于“知识产权管理”课程的教学模块与内容的设计,共分为三个内容模块,具体可简述如下:
  
  第一个模块,课程概述。该部分在理论层面上,主要结合产权理论和制度经济学阐述“企业创新发展为什么需要知识产权制度”,并通过分析管理行的基本特征,讲授“知识产权为什么是个管理问题”。
  
  第二个模块,围绕计划、组织、领域和控制等四个管理学基本原理,讲授知识产权管理。该部分具体包括:知识产权战略规划的制订、知识产权管理过程中的组织机构设置和人员配置、知识产权奖励激励机制和知识产权绩效评价等内容。
  
  第三个模块,知识产权管理之创新。该部分在理论层面上,将讲授创新的来源、种类和路径等基本原理,并进而探讨创新成果的保护途径;在实践上,讨论中国企业的创新政策和所适用的创新路径与实现。
  
  四研究结论:思考与讨论
  
  “知识产权管理”是一典型的跨学科的课程,因此,要实现本文所探讨的教学模式,至少应当在以下几个方面给予足够的注意:
  
  第一,加强理论与实践的紧密联系。这虽然是一具有概括性的“万金油”式的原则,但因为“知识产权管理”课程归根结底是一管理课程,而管理本身即是围绕着实践而开展的活动,因此在课程讲授过程中,只有真正贯彻落实“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才能够避免课堂落入俗套,实现课程教学的目的;
  
  第二,着重培养综合学科背景的知识产权管理师资人才的。因为课程本身所具有的“跨学科”性,从而对任课老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单一学科背景的教师,不可避免地在内容或方法上无法对课程有全面的把控,所以要通过“跨院系、跨院校”交流等多途径培养多学科融合的任课教师;
  
  第三,提高学生创新性学习的主观能力性。跨学科课程的教学,首先要拉近学生心里的课程距离感,消除因为不熟悉而先入为主的“畏惧或厌烦”学习情绪。为此,教学过程中要采用更加多样灵活的考核方式,使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成为教学活动过程的主角。
  
  随着中国知识产权保护意识的不断提高,知识产权竞争力的不断增强,企业对复合应用型的知识产权人才的需求也日益凸显。结合作者几年以来的授课经验及亲身感受,本文探讨了“知识产权管理”课程的教学模式及其实现,与同行进行交流,对文中所提观点或许幼稚甚至错误,还请同行给予批评指正。
  
  参考文献:
  
  [1] 何志毅,孙梦。中国工商管理案例教学现状研究[J]。南开管理评论,2005(1):91-95.
  
  [2] 詹映。我国高校知识产权管理教学研究[J]。科技创新导报2009(35):240-242.
  
  [3] 朱雪忠。企业知识产权管理[M]。北京:水利水电出版社,2008.
  
  [4] 朱显国,杨晨。企业知识产权管理实务[M]。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10.
  
  [5] 何敏。企业知识产权保护与管理实务[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3.
  
  [6] 柯涛,林葵。知识产权管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7] 王瑜,王晓丰。公司知识产权管理[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7.
  
  [8] 朱三元,寿步,周庆隆。软件企业知识产权管理[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9] 徐康平。现代物流企业知识产权管理[M]。北京:中国财富出版社,2009.

【“知识产权管理”课程教学模式的探索】相关文章:

日语专业实训课程教学模式新探索07-30

食品分析课程改革模式探索与实践08-04

外贸单证教学论文:外贸单证操作课程教学模式的探索08-15

“体验——感悟”教学模式的探索12-06

探索课堂教学新模式08-23

计算机教学模式的探索08-17

强化专业能力的教学模式探索08-05

新课改下的新型教学模式探索08-02

成本责任流管理模式探索08-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