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重视受训主体的实体差异发挥受训主体的主体作用
重视受训主体的实体差异发挥受训主体的主体作用收稿日期:2013-02-01
基金项目:湖南省教育科学规划专项重点课题“普通话水平测试培训课程主体构成研究”(XJK012AYW005)
作者简介:邓桂英(1980-),女,湖南湘乡人,讲师,博士生,省级普通话水平测试员,主要从事中文专业教学与研究。
——普通话水平测试培训课程培训教学探索
邓桂英
(湖南科技大学 人文学院,湖南 湘潭 411201)
摘要:受训主体的性质与地位、实体差异及实践影响,受训主体的主体性和能动作用的发挥直接影响到普通话水平测试培训课程的实际效果。在普通话水平测试培训课程中应该正确认识到受训主体的重要性,关注受训群体的特殊性和实体差异,注意培训基本原则的遵循、教学内容的选择和教学方法的应用,努力发挥受训主体的主体作用。
关键词:普通话水平测试培训课程;受训主体; 主体作用
中图分类号:H10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5884(2013)04-0023-03
普通话水平测试是推广普通话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推普工作走向科学化、规范化、制度化的重要措施。加强普通话水平测试培训对测试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是提高测试成绩的有力保证,保证测试质量、提高普通话水平的有效方式、方法。而受训主体在普通话水平测试培训课程中占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和地位,受训主体实体差异和主体性的发挥直接影响普通话水平测试培训课程的教学效果。因此,普通话水平测试培训课程只有重视受训主体的实体差异,发挥受训主体的主体作用,才能切实提高培训质量。
一受训主体的性质与地位
建构主义教育理论倡导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教师应当成为学生心目当中的对话者与协作者,将教育视为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互动,是一种主体间性实践[1]。根据建构主义教育理论,普通话水平测试培训课程是一种各主体互动作用的主体间性实践。在普通话测试培训课程实践中,普通话水平测试培训课程的各种主体是实践的能动因素。普通话水平测试培训课程实践中的各种主体包括施训主体、受训主体、管理主体在内的各主体的角色定位与功能作用直接关系着课程实践的成败。明确课程各主体的性质与作用,厘清各主体的实体性差异,对将普通话水平测试培训转化为一门科学化、规范化的系统课程,建立和完善相应的普通话水平测试培训课程理论体系有着特殊的意义和价值。受训主体是活动的接受者和课程效果的体现者,而受训主体的学习效果更是推普成效的具体体现。因此受训主体在普通话水平测试培训课程中占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和地位,是推广普通话工作开展普通话水平测试工作的关键。
二受训主体的实体差异及其实践影响
普通话水平测试培训课程的受训主体内部存在实体差异。普通话水平测试培训课程教学对象十分复杂,受训主体在年龄层次、职业分类、文化程度、知识结构、方言地域、学习目的、认知能力等方面各不相同。
从年龄层次看,受训对象有老有小,最大年龄与最小年龄相差几十岁,语言的可塑性有很大差异。从职业分类看,受训对象来自各行各业,有行政管理人员、教师以及服务从业人员和学生,因工作性质不同,普通话水平等级要求也不同,对普通话培训关心程度亦不同。
从文化程度看,有研究生学历,也有中学生学历,从知识结构看文理兼容,有文科专业,也有理、工、农、医各专业人员,学习普通话兴趣不一,普通话掌握情况各个不同。从学员成长环境和方言地域分布看,来自五湖四海,普通话基础不同,方言千差万别,水平参差不齐,个体差异较大,语音习惯由于语音启蒙、地域方言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而变得五花八门。加之由于历史的原因,我国多数地区特别是南方省份过去没有普及普通话课程,从小学启蒙教育到大学高等教育,很少有人经过系统的普通话训练。目前除了师范类在校大中专学生有专职普通话教师进行面对面的语音知识传授外,其他专业在校大学生和社会上的成年人在普通话方面得到面对面式的指导和训练的机会并不多。此外,受训对象之间还会存在性别的差异,“研究表明在排除职业、年龄、方言等因素的影响下,女性的普通话水平高于男性。”[2]
历史的原因、地域的差异,根深蒂固的方音土语,学员的多样化使他们的学习目的、学习动力、学习能力也有很大差异,普遍存在思想认识不到位、程度参差不齐、训练方法不得当、心理素质欠佳等问题。有的由于方音太重,没有扎实的语音基础知识而缺乏自信,有的受功利色彩影响,以参测达标为最终目标,学习普通话,追求的是测试时的短期行为,参加测试的目的仅仅为了得到一本普通话水平等级证书,作为教师资格证或评职称的其中一个条件而已,应试现象很浓,没有长远的目标计划,认为自己说话别人能听懂就行了,没有必要花大气力去学普通话,有的平时一般工作较忙,为了获得上岗资格,只好临时抱佛脚,手忙脚乱,声嘶力竭,仓促参加测试,无心进一步提高。还有的受训者对学习普通话的认识不足、兴趣不高,不重视正音练习,不愿花费时间进行语音训练。
普通话水平测试培训课程受训主体在普通话水平、方言基础、文化程度、年龄层次、身体状况、职业、性别、不同的普通话水平等级要求等诸多方面的实体差异必然会增加普通话水平测试培训课程的教学难度,影响普通话水平测试培训课程的教学效果。在普通话水平测试培训课程实践中必须重视并了解受训主体的这种实体差异,才能科学合理地组织培训,圆满地达到培训课程预期的教学效果。普通话水平测试实际培训中往往忽视受训主体的个体差异,“一锅端”的现象比较普遍。培训形式少,方法单一,缺乏针对性,不能因材施教,造成基础好的受训者普通话水平得不到提高,基础不好的受训者又跟不上课程,进步不大。这样的培训到最后反而造成了受训主体学习积极性不高,主动性不强,普通话的教学效果和学习效果也就可想而知了。
三重视受训主体的实体差异,发挥受训主体的主体作用
普通话水平测试培训课程受训主体实体差异和主体性的发挥直接影响普通话水平测试培训课程的教学效果。“让受训者直接感受到在培训中的主体地位,让受训者获得更多的实惠,是培训的宗旨。”[3]因此,在普通话水平测试培训课程中应该正确认识到受训主体的重要性,必须关注受训群体的特殊性和实体差异,体现受训主体的主体性,这样才能避免训练流于形式,才能切实提高学习质量。鉴于普通话水平测试课程受训主体的特殊性和复杂性,我们应该结合实际,围绕特点,积极探求普通话培训切实可行的方法和有效途径,以达到较好的培训效果,实现培训的最终目的,进一步推进普通话的推广工作。下面将从培训中应该遵循的基本原则、教学内容的选择和教学方法的应用等三个方面来加以阐述和分析。
(一)培训应该遵循的基本原则
1.针对性原则,因人而异,因材施教
课堂教学的效果直接关系到整个教学过程的有效性。有针对性的进行强化训练、因材施教是教育教学的基本原则,更是普通话培训必须遵循的规律[4]。由于不同的年龄、不同的性格、不同的职业、不同的学习目的、不同的情感状态、不同的语言学习能力以及不同的普通话水平等级要求,受训主体在培训中有不同的需求,我们应根据受训主体的不同需求开展灵活的普通话水平测试培训,要根据不同对象因材施教,因地制宜,因时而异,因人而别。
普通话水平测试培训课程的受训主体语音面貌多种多样,语音错误千差万别,这就要求在培训过程中要能够根据不同程度进行分别训练。根据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如果能将水平相当的应试人编排在同一班里,将会极大的提高教学效果。培训教师在上课前要摸清受训学生的实际情况,大致掌握受训学生的普通话水平及普通话中存在的主要问题,然后结合不同职业、不同的普通话水平等级要求等,再将这些学生按不同水平划分成不同学习小组,制定相应的培训目标、训练重点、正音方法、考核原则。这样有目的、有针对性的进行“因材施教”,便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对普通话标准程度较差,语音面貌不是十分理想,自卑感强,缺乏学习的主动性与参与性的受训主体,尽量多示范,多领读,使其在跟读中掌握字调和句调,以大量的词语训练、朗读、说话练习为主,帮助其树立学习的信心和积极参与练习的勇气,使之通过学习,在测试中取得较好的成绩,并在生活、学习中敢于用普通话进行交流、交际。对语音基础较好、学习自觉性较强的受训主体,针对其存在的缺陷,在语流训练的基础上,深化基础理论学习,通过对比认读,在发音技巧与发音方法上厘清二者的区别和联系,使其从理论上认识到产生缺陷的根源,从而克服缺陷,达到普通话水平质的飞跃,如收声、归韵的知识。此外,还要强调应试的程序性,尽量减少“误读”、“回读”、“漏读”等非水平因素失分。对于普通话水平较高、基础较好的受训主体还可以进行较多的朗诵、演讲、辩论等训练,强化口语训练。针对学习普通话认识不足、兴趣不高,不重视正音练习,不愿花费时间进行语音训练的受训学生,教师应当从多方面调动其学习普通话的兴趣。一是可从审美角度出发,让受训学生对比普通话和方言的发音,充分领略普通话抑扬顿挫的美感,使其以说普通话为美、说好普通话为荣。二是从社会发展的角度出发,让受训学生意识到说好普通话的重要意义,认识到说好普通话不仅能够加强与他人的沟通,更能够提高自身能力,锻炼自我,为今后求职、创业奠定坚实的基础。教师必须结合受训学生实际,有针对性的设计教学目标、步骤、内容、方法,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受训主体的兴趣一旦调动起来,学习就会主动,效率自然高。
在训练中注意照顾受训主体的个性差异并采取灵活措施、有的放矢地进行辅导,避免一个模子、一种风格、一味求同,做到因人施教,通过短时间的强化能使每个人的普通话水平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
2.精讲多练、坚持实践第一原则
“精讲”即普通话水平测试培训应该尽可能避免过多枯燥乏味的理论分析,理论少而精,讲清要点和难点即可。“多练”即安排更多时间让受训主体进行实践练习。普通话技能的提高应该建立在大量实践操练的基础上,应该坚持实践第一的教学原则,“只练不讲”和“只讲不练”都不可取[5]。这也就是说培训时要引导受训主体掌握基本的语音理论知识,但更重要的是要用所学的理论知识去指导实际的发音和正音,让受训主体在不断的模仿、练习和应用之中提高普通话水平。此外,普通话培训课时有限,在培训教学中,坚持实践第一的原则还要注意课堂指导同课后自练相结合。声韵调的正音课堂指导主要在于讲解受训学生发音有困难的音素的发音方法、部位,发音时的口形、唇形、舌位及其变化形态,声调的音高变化走势等,要求受训学生掌握相关语音理论知识,运用语音理论指导语音实践,发准发好那些原本不会发或发不好的音素或声调;作品朗读课堂上重在纠正方言语调,将语流中的音变(包括轻声、儿化)、句调、重音、停顿、语速等的指导落实到每一句,同时兼顾声韵调的正音;说话训练则可以课堂轮流上台试说为形式展开。在课堂指导的同时规定课后的自练目标,把课后自练落到实处。课后要求学生结合教学内容自练,试读培训教材上列出的相关词条、对照辨音字表和普通话水平测试用词语和作品、说话题目,反复试读、克服方言影响,掌握规范的语音、语调。这样课堂集体指导和课后个人自练相结合能更好地达到培训目标。
在培训教学中,坚持实践第一的原则还要注意积极开辟第二课堂,将普通话培训与其他活动结合起来,比如诗歌朗诵比赛、演讲比赛、绕口令比赛、个人注音比赛、语音挑刺比赛等,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说普通话的自觉意识,营造一个课内外相互支撑的普通话推广平台。在教学过程中正确地引导受训主体进行多方面的训练,才能切实有效地提高受训主体的普通话应用水平。
(二)教学内容要求安排得当
普通话水平测试培训教学内容应该主要包括:
1.介绍测试的形式、程序、内容、要求、分数比例、达标要求、应试技巧等。普通话水平测试有其特殊的程序与要求,必须让受训主体明确考试流程和考试纪律,了解测试内容,否则影响心态,影响成绩。既是测试,便有应试技巧。普通话水平测试培训课程还应详细讲述应考时要注意的问题,特别是在进入预备室的15分钟内,如何突出重点,作好临考前的最后准备。
2.辨正发音,突破难关。对受训主体进行基础语音知识的培训,讲解基础语音的发音要领,找出母语方音与目标语普通话的对应规律,特别是结合方言的特点,突出训练重点,找出发音难点,进行方音辨正的科学指导,使受训主体在短时间内掌握正音和普通话发音的要领。
3.培养语感,建立良好的语音形象。学习一种语言,如果仅仅是把单个音素或音位的音发得很准,还不能算学好了这种语言。如果仅仅把普通话培训课程简单地当作字词正音教学未免失之偏颇。包括轻声、儿化、上声变调、“一”“不”变调及“啊”在内的语流音变,是形成语感的重要因素,是普通话的特色。培训中,教师要加强受训主体普通话语流音变的训练,要使受训主体养成读轻声、儿化、上声变调和“一”“不”变调及“啊”音变的习惯,不断提高普通话语感,应设法让受训主体多感受、多模仿,形成良好的语音面貌。
4.加强应试心理辅导,锻炼良好的心理素质。良好的心理素质是应试成功的保证。普通话水平测试采取面对面的口试形式,考核形式的严谨及内容评判的精确,容易引发应试人的紧张情绪。众目睽睽、大庭广众之下,应试者往往会因缺乏信心而过度紧张,心跳加快,气息不畅,于是思想出现空白。读错一个字,便接连出错,本有的缺陷暴露出来不说,平时读得很正确的词语都会莫名其妙读错。过硬的本领和良好的心理素质是相辅相成的,胸有成竹才会从容大方,临场发挥才能潇洒自如。自卑胆怯、局促不安的心情必然影响口语的清晰度、流畅度与标准度,有时还会导致表情紧张,举止慌乱,声音颤抖,气息不稳,思维紊乱,语无伦次。因此,培训时授课老师要重视心理素质的辅导,培养受训主体自信、大胆的良好应试心理。
5.加强思维训练。语言和思维密不可分,二者相互依存。语言是思维的工具,思维是语言的思想内容。方言区的人在日常的语言生活中已经习惯了用方言思维,因此,开始用普通话表达时就存在一个“翻译”的过程,如果语言编码速度跟不上,方言词、不符合现代汉语语法规则的表达就会时有出现,使普通话表达显得困难,不自然、不流畅。所以,学习普通话必须养成用普通话思维的习惯,要把用普通话说话和用普通话思考结合起来,使二者相互促进、相得益彰。
(三)灵活运用现代教育手段,探索应用多种教学方法
在具体的普通话培训中除了进行必要的理论知识的讲解,安排受训主体大量的练习,还要借助于媒体如磁带、音像设备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堂教学。在正音练习中,利用多媒体的教学优势,适时适量运用电教设备,可做到听音辨形,视听结合,把抽象的无法触摸的声音及发音要领形象化直观化,打破以往“口耳相传”的形式,从多方面激发受训学生学习、使用普通话的兴趣,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利用朗读录音带,让学生反复听辨、模仿一些具有示范性的声像资料,学会正确的发音,训练语感。此外,可以让学生边练边录,自录自纠,自己对照检查,自己纠正,不断进步;让学生与自己以前的录音相比较,可以让学生当场了解学习的结果,可以看到自己的进步,也容易找出差距,改正的速度会快得多,学习的自信心增强了,学习的兴趣也提高了。
四结语
普通话培训课程应该采取有效方式构建普通话培训学习策略和培训模式,不断增强受训主体学习普通话的内驱力,不断开发受训主体的主体作用和潜能,充分发挥受训主体的主观能动性,提高普通话培训质量。与此同时,我们还要为施训主体、受训主体和管理主体三者主体作用的发挥找到一个最佳结合点和互动方式,使三种主体优势互补、有机结合、互促互动,形成一个合力,围绕普通话水平测试培训的共同目标协调运转。有了这样的一种合力,一定能让普通话培训真正成为提高普通话水平测试质量的保证,进一步促进普通话的学习和推广,进一步提升受训主体的普通话标准程度,提升全民语言文化素质。只要我们能及时分析、总结普通话学习、推广、测试中的种种情况,并有针对性地解决出现的问题,就能使普通话水平测试工作卓有成效,获得预期的效果[6]。
参考文献:
[1] 林效廷.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及其应用尺度[J].平原大学学报,2002(3).
[2] 刘莉.医学院校推广普通话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J].华北煤炭医学院学报,2011(3).
[3] 施良方.学习论—学习心理学的理论与原理[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
[4] 罗洁清.以测促训—以训保测[J].桂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2(3).
[5] 胡彩敏.PSC考前培训的原则与方法[J].绍兴文理学院学报,2003(4).
[6] 陆妙琴.普通话水平测试不可忽视对应试人员的培训[J].科教文汇,2009(3).
【重视受训主体的实体差异发挥受训主体的主体作用】相关文章:
重视发挥学生在班级管理中的主体作用08-17
浅谈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08-17
数学课堂如何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08-17
发挥学生在评价中主体作用的研究08-05
发挥学生在历史教学中的主体作用08-20
[中学班主任论文]重视发挥学生在班级管理中的主体作用08-17
·阅读教学中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探索08-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