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基于期望价值理论的动机相关性因素实证研究
基于期望价值理论的动机相关性因素实证研究收稿日期:2013-03-02
基金项目:国家文化教指委课题“职校生英语学习心理因素探究”(WJ125YB063)
作者简介:崔文尖(1955-),男,山东泰安人,副教授,主要主要从事语言学、教学法研究。
崔文尖
(珠海城市职业技术学院 国际学院,广东 珠海 519090)
摘要:动机是决定成就最根本的内在因素。根据期望价值理论,从态度和信心两个方面来考察动机,通过研究在校高职学生的英语学业成就,发现:(1)信心,态度、学业成绩均存在性别差异,女生显著好于男生,因而动机强于男生;(2)学业成绩与动机呈正相关, 因而女生学业成绩进步快于男生;(3)在诸多影响英语学业成绩的因素中,影响最大的是信心和态度;(4)课堂教学对学生的动机没有实质性影响;研究数据证实期望价值理论对动机的描述符合实际。
关键词:动机;学习态度;效价;学习信心;期望值;期望公式
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5884(2013)04-0053-03
动机是促使人采取行动的内驱力。人们很早便开始研究自己的行为动机,历史上因此产生过许多理论。最早有过詹姆士、弗洛伊德的本能主义动机理论,将动机归结为人的本能。之后出现了巴浦洛夫的S—R(刺激-反应)理论,把一切行为归结为外界对人体某个器官的刺激所引发的反应。Skinner将这种反应总结为四种模式:强化、负强化,惩罚和消除,曾经深刻地影响了动机研究。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兴起的、马斯洛、加德纳等的人本主义动机观则从社会心理学角度来研究人的行为动机,强调从价值观、潜能、需求等内在因素上来观察人的行为。他们提出人的一切行为都是有意义的,都是受需求所控制的;而人的需求是分层次的,只有在下一级需求得到满足后,产生对上一级需求的追逐才会有行动的内驱力,这就是动机。Keller(1985)更是直接指出:动机就是“人们为了获得或避免某种经历,达到某个目的所做出的抉择,并为此所付出的努力程度。”这个需求理论对人的行为具有较好的解释力,曾产生过广泛的影响。但它的不足亦显而易见:过于简单,无法解释为什么同样的需求会产生不同的动机和动机强度。于是,期望价值理论诞生了。
一期望价值理论概述
早期的期望价值理论由美国心理学家阿特金森(Atkinson) (1964)提出。与以往把人的行为动机简单归于需求单个因素不同,他将成就行为分成成就驱力、成功预期和诱因价值三个因素;成就驱力分为追求成功动机(Mach)和避免失败动机(Maf);他用成功预期(Ps)和失败预期(pf)来定义预期;而诱因价值则被定义为成功诱因(Is)和失败诱因(If),这样便有以下数学关系式:Mach=(Mas X Ps X Is)-(Maf X Pf X If)3
很显然,成功诱因(Is)=1—Pf,失败诱因(If)=1—Ps,由此可以导出:任务难度越大,成功几率越低,成功诱因价值就越高;任务难度越小,成功几率越高,成功诱因价值就越低。但是早期理论的不足是过于强调内部因素的激发,忽视了环境因素的影响。
20世纪60年代到90年代是期望价值理论最活跃的时期,与此时兴起的认知科学不谋而合。围绕阿特金森的理论,出现了许多新拓展,最有名的就是Vroom(1964), Eccles(1998)的研究,创立了现代期望价值理论。与早期理论的心灵主义特点不同,他们将环境影响的因素包括进来,认为个体对任务的知觉以及对以往行动结果的认知不仅取决于本身的认知水平,而且取决于行为、信念、文化、环境、价值的影响。而价值是对什么值得拥有、一系列稳定的整体的信念,这种信念来源于社会公认的标准和个人的心理需求以及自我知觉,明显带有认知科学的烙印。Vroom(1964)从认知角度解释动机就是行为的目的,是一系列的预期、判断、选择和朝着目标前进的行为。人们有了需求,并且有可能满足这种需求时,便产生了期望。它是人们根据以往经验、自己的能力以及社会信念,在一定时间内能希望达到的目标或满足需求的心理活动。因此期望理论最关心的就是两个问题:(1)期望是什么,实现的可能性有多大;(2)目标具有什么样的价值。动机必须要与付出的努力,努力所带来的表现以及最终获得的结果放在一起考察才有意义。期望本身就是尚未实现的目标,反过来对行为又产生激励,这种激励等于效价(目标价值)valence与期望值(实现目标的可能性)expectancy的乘积,这就是著名的期望公式:M(动机)=V(效价)×E(期望值)
可见行为动机的强度(M)由目标价值的大小(V)与期望值(E)的高低所决定。而效价(目标价值)又是由个人价值取向、人生态度、主观需求、个性特征和社会价值来决定的。Lewin(1951)认为它是“特定目标的心理价值”;但Vroom(1964)认为它只是“朝着特定结果的情感取向,”后者似乎更加具体。Rotter将其定义为“个体认为在具体环境中某种不断加强的力量会作为具体的行为出现的可能性”(转引自赵咏2006)。Vroom认为它是指人们根据过去经验与能力,判断自己能够达到目标并实现相应奖酬的概率。显然Vroom的解释更接近“信心”的含义。由于效价具有相对稳定的取值,因此期望值成了最重要、具有决定意义的因素:人对自己努力争取的目的期望值越高,动机强度就越高。这一观点在学习理论中就是“学习获得成功的可能性”,即“学习信心”;而效价则被定义为“学习态度”。这是期望公式给学习理论带来的最大启示。
从上个世纪90年代到这个世纪初,是国内研究外语学习动机的高潮时期,许多学者都做过深入研究,如华慧芳(1998),武和平(2001),刘东楼(2002),秦晓晴(2002),杨国俊(2002),高一虹(2003)等。但研究大都集中在分类描述上。2005年之后,国内对动机的研究急剧减少。基于期望价值理论的实证研究更不多见。Wen(1997)曾以在美国的亚裔大学生为研究对象,作过一次学习汉语的动机研究。他以期望价值理论模式对学习动机与学习目的的效价,和可能达到的目标值进行了相关性实证研究,所使用的动机测量公式是:动机=价值×期待值×预期学习能力。实验证明,学习动机与学业成就呈显著正相关。郝玫,郝若萍(2001)曾借用美国社会心理学家Charles D. Spieberger 等人于1970 年编制的《焦虑品质与焦虑状态测量表》,对大学生英语成绩与成就动机、状态焦虑做过相关研究,发现学生英语成绩与成就动机存在正相关, 差异均达显著水平。赵咏(2006)也做过类似实证研究,对象是47名河北师范大学英语专业三年级学生,使用了相同的动机测量模式,通过问卷调查他们的动机类型和期望价值模式动机因素与学业成绩的相关性。研究提出了两个与期望理论相关的假设:期望价值模式中的学习目标与学生的英语水平有关;期望价值模式中的学习目标与学生努力程度和对工作的焦虑感有关。调查数据证实:学生对期望价值模式中的学习目的越重视,语言水平越高。学生的努力程度与“讲流利英语、提高英语阅读水平、了解英语国家的风俗文化”等与英语学习有关的目的相关,而“与工作中的焦虑感无关”,证明动机与语言水平呈正相关。
二一项基于期望价值理论的动机研究
为了进一步验证期望价值理论中有关动机的分析,笔者对珠海某职业技术学院2012年入学的1313名新生进行了研究(男生666人,女生647人),采取匿名问卷,注明性别以便进行英语学业成绩对比分析。 共25个选项,全部在网上完成。所获数据采用excel软件进行分析计算。根据期望价值理论,学习动机主要由学习信心和学习态度决定;而学业成绩与学习动机直接相关,故研究主要关心学习兴趣,信心,态度与学业成绩是否存在性别差异,以及性别与其他因素对学业成绩的影响程度。研究假设为:(1)信心,态度、学业成绩均存在性别差异,女生显著好于男生,因而动机亦强于男生;(2)学业成绩与动机呈正相关,因而女生比男生进步大;(3)在诸多影响英语学业成绩的因素中,影响最大的是信心和态度;(4)课堂教学对高职生英语学习动机有重要影响。研究数据证实了前3个假设,否定了第4个假设。下面是调查数据分析。
(一)学习兴趣的性别差异比较
调查首先关心对英语的喜好程度,在回答是否喜欢英语时,学生对A.喜欢;B.一般;C.不喜欢的选择数据如下:
男A:190 B:340 C:129;女A:294 B:315 C:49
分别占总人数28.8%、51.2%、20%; 44.7%、48.9%、7.4%
女生较男生更喜欢英语,只有约7.4%的女生不喜欢,远低于男生的20%。通过卡方检验P值=2.645E-14< 0.05,证明男女生之间调查数据有显著性差异,因此对英语的喜好程度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
(二)英语学习难易感受程度的性别差异比较
其次关心的是对学习英语的难度感受值。在回答英语是否难学时学生在A.难学;B.一般;C.容易的选择数据如下:
男A: 379 B: 248 C:30;女A: 286 B: 348 C: 23
分别占总人数的58%、37.4%、4.6%;50%、46%、4%
可见英语对男生来说更难学。采用卡方检验可获得P 值 = 1.466E-06 < 0.05,证实两者的差异达到显著性水平,可以认为难度感受有显著性别差异。
(三)英语学习信心程度的性别差异比较
调查的另一个重点是学习信心,因为它是学好英语的关键因素之一。学生在A.有信心;B.信心不足;C.没有信心的选择数据如下:
男A:191 B:337 C:131; 女A:239 B:53.5 C:10
分别占总人数的29%、51%、20%;36.5%、53?5%、10%
可见,女生对学习英语更有信心,通过卡方检验发现P值 = 5.818E-08 < 0.05。因此,可以认为信心的性别差异达到显著水平。
(四)多因子分析
为了比较几个重要因素对英语学习的影响程度,调查将各选项分别赋予3、2、1连续性数值,如:重视英语记3分,一般记2分,不重视记1分,代入公式Cov(X,Y)=E(XY)-E(X)E(Y),将获得的数据填入下表,得到协方差相关矩阵表及X值,显示它们之间的相关程度:
上表显示:在几个重要因子中,对英语学习的态度与难度之间相关度最高,且为负相关,说明对待英语的态度越积极,难度感受越低;反之,越消极,难度感受越高;根据公式:
M(动机)=V(效价)×E(期望值),我们可以得到:
效价在学习理论中是对所学知识价值的认知,即学习态度;期望值是对实现目标的难度估算,即信心。这样以上表达式告诉我们:难度值与学习态度呈反比,研究数据证实了这一点。事实上很难想像一个厌恶英语的学生会对掌握英语感到驾轻就熟;反之,热爱英语的学生一定会在学习中迎难而上,为战胜困难而乐此不疲,难度感受自然低。其次,研究数据显示信心与态度高度正相关,同样可以用期望理论解释:期望值既然是对实现目标概率的主观估算,则必然受信心的影响;信心高,则估算值高;而动机是态度与信心的乘积,这意味当人无论怎样信心百倍,如果态度为零,则它们的乘积——动机——为零;当态度无论如何正确,如果信心为零,动机同样为零。另一对显著相关的因子是信心与难度,呈高度负相关,说明信心越高难度感受越低;信心程度越低难度感受越高。这在期望价值理论里是同一个问题——期望值——的两个方面:当目标难度大时,人们对实现概率的主观估算自然就低;难度低时,估算自然高。学生课外学习的主动性与态度同样相关,几乎达到显著水平;另一个与主动性相关,并几乎达到显著水平(0.392)的因子是信心,信心越强,越可能利用课外时间学习英语,而信心不足则主动性低、不愿课外花时间学习。教师授课与态度和主动性虽然相关(与信心、学习态度、难度感受度的相关度分别为0.204、0.197和-0.168),但均未达到显著水平,研究假设4被否定,即:教师授课对学生的学习动机没有实质性影响,这可能与学生的年龄有关:对未成年的中小学生来说,教师的授课可能会对动机有实质性影响;而对已经成年、形成自己世界观、自学能力较强的大学生来说,教师授课对学习动机的影响不如想象那么大。而授课有趣与难度感受呈负相关,说明教师授课如果风趣吸引人,有助于降低学习难度。研究证明女生学习动机强于男生。
(五)学业成绩对比分析
为了观察动机强度不同是否会导致学业成绩差异,研究对学生入学后第一学期的英语期末考试的成绩进行了对比分析。男生平均分为65.42,女生为74.80,通过差异性 t 检验,发现t值21.265<上限10.242 13,下限8.512 18,故p<0.05,可以充分拒绝零假设,男女生期末考成绩差异显著。研究虽然还不能排除其它因素的影响,但可以显示女生在动机的两个最重要的指标:学习态度和信心上均显著好于男生,学业成绩也显著好于男生,因此可以断定,学习动机与学业成绩成正相关。
(六)期末与高考的相关度
为了保证信度和效度,我们对学生的高考英语成绩与期末成绩进行了拟合性检验,相关度分别达到0.450和0?406,证明两次考试相关。
此研究表明:期望价值理论通过将外在目标设置与个人需求结合起来考察,较好地解释了动机如何与信心,态度,难度感受等主观因素相关联,并采用定量分析方法,对人的行为动机中的各种权变因素进行了深入解析,具有很高的可操作性,为改进提高教学效果指出了一条行之有效的道路。当然期望理论也有不足,最明显的是效价与期望值在概念上往往无法区分,原因是理论还不够严谨。其次,期望价值理论将人的行为动机过于简单化;事实上,人的行为动机在很多情况下不是由理性选择决定的,许多非理性因素都可能影响人的行为。但总体来看,期望理论仍是目前为止对动机、尤其是学习动机的解释最为全面可靠的理论。
参考文献:
[1] 高一虹,赵媛,程英,等。中国大学生本科英语学习动机类型[J]。现代外语,2003(1):29-38.
[2] 郝玫,郝若平。英语成绩与成就动机、状态焦虑的相关研究[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1(2):32-36.
[3] 华惠芳。试论英语学习动机与策略的研究[J]。外语界,1998(3):44-47.
[4] 姜立利。期望价值理论的研究进展[J]。上海教育科研,2003(2):33-35.
[5] 刘东楼。外语教学中动机问题的几点思考[J]。外语教学,2002(7):58-61.
[6] 秦晓晴。动机理论研究及其对外语学习的意义[J]。外语研究,2002(4):74-78.
[7] 武和平。九十年代外语二语学习动机研究述略[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1(2):116-121.
[8] 杨国俊。论英语学习动力的强化策略[J]。外语界,2002(3):27-31.
[9] 赵咏。期望价值理论及其在外语学习动机中的应用[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6(8):132-135. http://www.fwsir.com/
[10] Atkinson, J., 1985 An Introduction to Motivation[M]。 London Edward Arnold 28.
[11] Keller. J, 1985 Motivation Design of Instruction[M]。 New York Pergamon 264.
[12] Lewin K, 1951 Field Theory in Social Sciences[M]。 New York Harper and Row Publication 57.
[13] Vroom. V.H, 1964 Work and Motivation[M]。 New York Wiley 14.
[14] Wen, X. H. 1997 Motivation and Language Learning with Students of Chinese[J]。 Foreign Language Annals 2: 235-236.
[15] Eccles, J.S. & etc, 1998 Motivation to succeed: Handbook of Child Psychology[M]。 New Wiley 134-155.
【基于期望价值理论的动机相关性因素实证研究】相关文章:
基于Performance Assessment理论的英语写作教学研究04-09
基于创新扩散理论的Vlog传播08-19
基于三种理论对学校组织管理的启示08-25
学习倦怠相关影响因素研究述评08-26
基于多元智能理论的英语第二课堂教学研究08-26
抖音短视频用户使用动机研究08-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