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位置:范文先生网>教学论文>综合教育论文>我国高校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几种模式论文

我国高校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几种模式论文

时间:2023-02-09 01:14:38 综合教育论文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我国高校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几种模式论文(通用6篇)

  在日常学习、工作生活中,大家总免不了要接触或使用论文吧,论文是探讨问题进行学术研究的一种手段。那么一般论文是怎么写的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我国高校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几种模式论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我国高校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几种模式论文(通用6篇)

  我国高校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几种模式论文 篇1

  摘要:

  我国高校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主要有“第一课堂”模式、“第二课堂”模式以及联合培养模式等。“第一课堂”模式指学生在校期间接受的课堂教学,“第二课堂”模式主要有科研项目参与及竞赛参与,联合培养模式主要包括校际合作与校企合作。

  关键词:

  高校;创新;培养;模式

  培养拔尖创新人才既是时代的强烈呼唤,也是整个社会和民族的责任。《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中明确提出“要遵循教育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探索多种培养方式,形成各类人才辈出、拔尖创新人才不断涌现的局面。”现阶段我国高校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主要有“第一课堂”模式、“第二课堂”模式以及联合培养模式等。

  一、“第一课堂”模式

  “第一课堂”模式的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即指学生所接受的课堂教学,其重点在于课程的设置。我国高校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第一课堂”模式主要是借鉴国外大学的成功经验,课程体系通常采取“通识模块+学科大类模块+专业模块”的形式。

  通识模块包括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两大类,其中必修课程是指公共基础类课程,选修课程为“核心课程+基础平台”的通识类课程。学科大类模块是指学科专业基础类课程,部分高校将此模块划归到通识模块中,学生根据兴趣及能力选择相应的专业基础课程。专业模块即专业方向的课程,是在学生确定专业后所修习的课程。

  (一)培养方式

  1、单一形式

  单一形式的人才培养以学科大类或专业试点形式为主。采取这种模式进行人才培养的目的是依托自身学科优势、凸显学科特色。在试点班或实验区中,各高校的人才培养目标是通过学科大类形式培养基础扎实、知识面广的拔尖创新人才。

  例如华南理工大学开设“机械类创新班”、“材料类创新班”、“化学类创新班”(本—硕—博连读班);北京化工大学实行“大化工类人才培养”;华中科技大学开设了机械类、材料类、电气类实学创新实验班,临床医学专业中德实验班,基础学科生物学实验班,“王大珩”光电实验班;清华大学的“计算机科学实验班”、“姚期智班”、“工程物理能源实验班”等;北京工业大学的电子信息工程、软件工程(嵌入式)专业实验班;中国人民大学“国学教育实验班”、“工商管理全英文教学实验班”;以及西安交通大学“侯宗濂医学实验班”;南京理工大学机械类、计算机类、电气信息类培优班等都是采取这种培养方式。

  2、复合形式

  跨学科复合形式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目的是突破单一学科专业限制,学生通过跨学科复合形式的培养,不仅具备单一学科领域知识,还能成为掌握多技术、具有交叉学科背景的人才。

  采取复合式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高校有:浙江大学“计算机—竺院共建班”;北京大学元培学院新增“古生物学”、“政治学、经济学与哲学”、“外国语言与外国历史”等5个试点专业,实施多学院联合培养复合型创新人才;中国人民大学开设“金融学—数学(双学位)实验班”、“工商管理—法学双学位实验班”;中南大学新增“矿物资源加工利用与生物提取技术的矿物加工”专业等。

  (二)时间安排

  采取“第一课堂”模式的高校,前期进行不分专业的通识教育,后期则进入专业培养。具体时间段的划分各有不同:“2+2”,如南京大学匡亚明学院、山东大学泰山学堂等;“1+3”,如复旦大学复旦学院、长江大学等;“3+1”,如华南理工大学核电、广日电梯创新班等;“2、5+1、5”,如华南理工大学基因组创新班、浙江工业大学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等;“1、5+2、5”,如浙江大学竺可桢学院、湖北大学楚才学院等。

  国内不少高校在学制上进行了改革,实行了“三学期制”,如复旦大学、南京大学、吉林大学、西南大学、浙江林业学院等。把传统的两学期压缩几周,把这些时间与暑假的部分时间结合起来,组成暑期学期。部分高校如浙江大学、湖南大学、华北电力大学、燕山大学等则实施一学年四学期制。

  二、“第二课堂”模式

  “第一课堂”模式的实质为常规的教学过程,而“第二课程”模式独立于日常的学校教学活动,突破其拓展度不高及参与度不深的限制,通过课外参与项目竞赛等方式培养实践精神、发展创新能力。

  (一)科研项目

  科研项目参与的培养模式是以实际项目作为牵引,学生通过参与具体的科研项目增强实践操作及创新能力。学生参与的项目也大多来源于导师的课题。

  我国在借鉴国外大学的暑期项目与企业或组织合作项目等形式的基础上,开展“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SRT)”、“国家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等形式多样的项目,鼓励学生申请立项,完成自己的科研课题。

  华中科技大学2002年创建的“DIAN团队”(基于导师制的人才孵化站)就是一个以本科生为主体的课外科技活动团队,其团队成员既有本科生也有博士生,经过递进式孵化的正式成员都具有永久编号;其新老队员相连、横跨文理工科,从而形成了一个网状的“星形”结构,良性循环的新项目引进方式使得团队成员有机会接触到更为丰富多样、具有挑战性的项目课题[1]。华中科技大学“基于项目的信息类专业教育实验班”、“计算材料科学与测量模拟中心”、“基础医学科技创新团队”等也采取的是这种人才培养模式。

  (二)竞赛

  竞赛参与模式是以个人或团队为单位,通过科学系统的训练,以校内外各项竞赛为载体,经过个人努力及团队间的交流合作来提升实践及创新能力。参赛的过程就是研究性学习的过程,在调动学生积极性的同时鼓励学生主动探索并解决问题。

  清华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组织、选拔学生参与(ACM)国际大学生程序设计竞赛(ACM/ICPC)、国际信息学奥林匹克竞赛(IOI)等国际赛事,形成了迥异于课堂教学及实验环节的人才培养模式。通过层层择优选拔及培养机制形成“拔尖智力群体”,在榜样辐射作用下提升创新能力、竞争合作精神,使拔尖创新才培养、学科发展、教材建设及课堂研究等形成了良性循环的过程[2]。哈尔滨工程大学建立电子创新设计实验室参加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江苏大学鼓励学生参加数学建模、“挑战杯”、机械设计等各级各类竞赛,对在比赛中获奖的学生给予2~4个“创新学分”的奖励、免试推荐硕士和博士研究生[3]。

  三、联合培养模式

  “第一课堂”模式与“第二课堂”模式都是以学校为单位各自进行的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创新,近年来企业中的“联盟”观念也逐渐被引入高校,通过构建形式多样的合作培养为学生提供了不同的学习的平台。“联合培养模式”主要有校际合作、校企合作两种。

  (一)校际合作(“第二校园经历”)

  校际合作,即通过校与校之间的联合、交换使学生经历不同的学习环境、享受多种资源,通过共同的投入和努力,在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等大学职能上实现共同发展。

  学生联合培养的方式一般为学分互认下的跨校选课;交换生项目;短期学术交流等。在暑假或寒假以夏令营、冬令营等形式开展学习交流;有的`时间相对较长,例如“第二校园经历”为一学期或多学期。高校之间相互结盟、联合培养,有利于实施开放办学,而“第二校园经历”对学生感受丰富的学术文化、扩大学科视野、提升科研实践能力等都大有裨益。

  校际合作的形式分为国内合作及国际合作。

  1、国内高校之间的合作

  2002年山东大学与武汉大学签署校际合作框架协议,后与厦门大学、中山大学、兰州大学、吉林大学、天津大学、首都医科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同济大学、中国海洋大学、中国政法大学等国内20所高校建立了合作培养关系。2009年我国9所首批“985工程”建设高校签订《一流大学人才培养合作与交流协议书》,实施交换生项目、联合举办系列暑期学校、共建教材等。中山大学、华南理工大学、暨南大学、深圳大学、香港大学、香港理工大学、香港中文大学、香港科技大学等高校间建立了更为广泛的合作与交流,实施联合培养及交换生等项目。

  2、国内高校与国外高校之间的合作

  哈尔滨工业大学“英才班”采取“2+2”或“3+1”的分段培养方式,即学生前2或3年在哈工大学习,达到国外高校入学标准即可申请留学,学生在研究生阶段可继续申请。清华大学每年选送2名优秀“姚班”学生赴MIT就读一学期。华中科技大学与韩国仁荷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与法国图卢兹第三大学等也建立了合作培养机制。

  海外“第二校园经历”使学生能在较短的时间内以较低的费用开拓视野、丰富学习过程;对高校而言,校际联盟方式有利于实现资源共享、推动本国教育教学改革等[4]。

  (二)校企合作

  高校与企事业单位合作的形式具体可划分为以科研课题、科技攻关项目为中介的合作教育;以具体的实习或工作项目为中介的合作教育。

  产学研式的人才培养主要以基地或科技园为平台,以科研课题、科技攻关项目为中介开展校企合作教育,将教学、科研及生产实践打造成贯通的链条,具体措施有建立联合实验室并模拟生产环境,聘请技术人员指导实践等。江南大学依托科教园区建设创业见习、创业实习、创业社团、创业岗位、创业孵化基地;江汉大学创建了电工电子、机械设计、数学建模等6个创新实践基地;同济大学通过“三区联动”(大学校区、科技园区、公共社区)方式对产学研人才培养方式进行了实践探索等。

  “订单式”培养和“定向就业奖励工程”为校企合作的另一种形式。高校与企业在教学目标、课程设置、教师配置、学生实习、毕业设计、奖学金设置、学生就业等方面开展广泛合作,建立联合实验室、合作开展科技开发、提供典型案例、到企业进行现场学习和实践等。如华北电力大学与国家七家特大型电力企业集团组建“华北电力大学理事会”,实施“订单式”培养;北京工业大学软件学院与美国Xilinx公司等国际知名企业合作共建国际一流的嵌入式系统专项实验室、项目实习基地;中国药科大学生物医药专业与19家企业共同办学等。

  “第一课堂”模式与“第二课堂”模式分指课堂教学与课外实践,联合培养模式是前两种模式的结合,既涉及教学环节,但又不限于此。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单一模式鲜见于高校,我国高校通常根据学校实际,有侧重地选择组合多种模式,形成各显特色、异彩纷呈的多样化模式。我国高校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效果,人才培养模式在人才培养实践中的落实程度,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等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参考文献:

  [1]张建林.“导生制”:规模效益的项目制本科研究型学习模式--华中科技大学Dian团队研究[J].中国大学教学,2007(5):4-10

  [2]王宏,吴文虎.清华实践教学赛课结合新思路[J].计算机教育,2006(7):10-12

  [3]薛萍,张明平.个性化培养催生创造性成果--江苏大学探索培养创新型人才纪实[N].中国教育报,2011-10-17(01)

  [4]蔡彬彬.教育国际化背景下的“海外第二校园经历”研究[J].中国成人教育,2011(19):119-120

  我国高校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几种模式论文 篇2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快速进步和发展,PHP软件已经在电子商务、电子政务、机械建筑、金融证券等领域得到了广泛的普及和使用。高职院校的教学宗旨是为社会培养技能型、实用型人才,PHP传统教学模式集中于理论教学,与高职院校教学目的不相符,因此需要创新PHP软件教学培养模式,与PHP软件研发企业共建实验室,开展项目教学、虚拟教学、融合教学、分层教学和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等,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提高PHP软件教学成效。

  1高职院校PHP软件人才培养重要意义

  PHP是一种通用的开源程序设计语言,PHP语法吸收了Java程序、C程序和Perl程序设计语言的特点,有利于用户使用,可以扩大其在分布式管理系统中的应用范围,更加适用于Web软件的设计与开发。与CGI程序语言和Perl程序语言相比,PHP程序开发的软件可以更快地解析动态网页与其他程序设计语言相比,使用PHP做出的动态页面能够将程序嵌入到HTML文档中执行,执行效率比完全生成HTML标记的CGI快很多,另外,PHP还可以执行编译后的代码,优化代码运行。因此,高职院校开设PHP软件开发语言课程,可以满足社会实际应用以及软件设计师的需求,更好地为软件研发企业输送合格的人才,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2高职院校PHP软件人才培养存在问题

  高职院校PHP软件人才培养过程中,由于软硬件教学环境的制约,许多高职院校没有充分的经费建设完善的实验室,只能由教师按照PHP程序设计语言的教材制作教学课件,因此学生无法得到充分的实践锻炼机会,也不能够激发主动学习的兴趣,辅导时也更加吃力。

  PHP程序设计语言教学过程中,学生迫切希望接触到实际的软件开发项目,以便能够将自己设计的软件作品及时展现出来,査看自己掌握PHP程序设计语言的熟练程度。但是,传统的理论、实践相分离的教学模式无法突出计算机程序设计教学的特色,不能够实时将学到的知识应用到具体软件项目中,不能够从根本上实时掌握和获取PHP应用前沿技术和知识,导致学生不能够适应计算机技术发展较快的特点,掌握的知识比较落后,各个知识点也比较分散,不能够融会贯通,不能够提高程序设计能力。

  3高职院校PHP软件人才培养模式创新

  高职院校传统PHP软件人才培养方法脱离实际应用需求,以填鸭式进行教学,无法满足现代软件研发需求,为了改善高职院校PHP软件人才培养模式,提高教学效果,本文基于笔者多年的PHP软件研发人才教学实践,提出项目教学、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融合教学、虚拟教学方法、分层教学方法,并且将这些方法应用到实际的教学过程中,不断进行思考和调整,完善PHP软件研发人才教学模式。

  (1)项目教学方法。PHP软件研发人才教学和培养过程中,为了能够让学生掌握程序设计语言的操作技能,扎实提升学生的解决实际问题能力,可以采用项目教学方法。项目教学方法来源于实际的PHP软件研发项目,应用背景与现实一致,并且学生可以参考相关软件作品完成内容,提高PHP软件项目设计能力,提高软件可靠性、实用性。

  (2)理论实践一体化PHP教学。PHP程序设计语言是一门具有很强实践性的课程,单纯的理论教学无法满足PHP软件设计需求,不能够让学生通过上机编程实践掌握PHP程序设计语言的理论精髓。实施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可以在机房里讲解PHP程序设计语言的理论知识,讲练结合,学生边学边练,可以将学到的理论知识在教授现场理解吃透,能够学会PHP程序设计操作技能,这种教学方式可以让学生及时进行操作,加深对PHP程序语言的感性认识,学生在练习过程中及时发现存在的问题,将其反馈给教师,从而提高教学效果的针对性、时效性。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可以实现理论指导实践,同时实践检验理论的正确性,可以巩固学生学习到的理论知识,将其应用于实践中,便于培养拔尖的`技能型人才。

  (3)融合教学方法。目前,中国计算机协会举行多种软件程序大赛,目的就是为了提高学生学习程序设计语言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同时能够引导学生掌握更加前沿的程序设计技术。PHP软件人才培养过程中,可以融合多种教学手段,包括社会职业能力考试、程序设计大赛,成立软件设计协会等,进一步营造学习PHP语言的氛围,通过各种知识竞赛了解PHP设计语言的实际需求,真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PHP程序设计语言后续学习动力。

  (4)分层教学方法。PHP程序设计语言教学过程中,可以根据学生的基础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的掌握水平采用分层教学方法,将学生分为基础训练层、技能提升层、创新设计层,不同的层次教学内容和侧重点不同,逐级训练学生的PHP程序设计语言操作能力,满足高层次、创新型、应用型人才需求。

  (5)虚拟化创新教学。基于增强现实、虚拟现实等技术开发虚拟的教学环境,同时引入云计算技术,可以让学生通过云端账号登陆云服务平台,让学生在虚拟化的环境中进行PHP程序设计,并且辅以教学导航解释功能,在较短的时间内掌握。

  (6)互动式学习。教师、学生和PHP软件研发企业人员组成实践团队,构成互动式学习小组,定期跟随企业人员进行互动学习,掌握现代软件研发企业操作要求,及时满足实践需求。

  4结束语

  综上,随着PHP程序设计语言教学实践的改革和探索,PHP软件研发人才培养模式必将得到更好的发展,提高教学水平和质量,满足现代软件研发设计高层次、高素质、创新型人才需求。

  我国高校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几种模式论文 篇3

  论文关键词:金融学 人才培养模式 创新

  论文摘要:全球金融危机爆发后,引起了人们对金融学专业人才培养的进一步思考。我国金融业在危机中获得了发展机遇,但金融企业的高科技发展与人才配置需求的矛盾十分突出。创新金融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不仅是社会需求型人才教育发展的需要,也是金融业健康发展的重要保证。

  一、现有金融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缺陷

  (一)对人才培养模式理念认识不足

  人才培养模式具体包括人才培养措施的制定、对人才培养者的培养、培养社会需求的人才三个方面。它将高等院校教学、研究、服务三大功能融合在了人才培养模式中。但是目前高校普遍重视的是教学研究工作,对于社会服务的功能认识上还不足,尤其是对于社会人的培养不足,容易忽视对他们社会责任的培养。在制定人才培养措施之初,各高校一是考虑到人才培养的成本高,二是考虑到人才培养的周期长,对于固有的人才培养理念缺乏创新意识,在人才培养的过程中很难创造出自己的特色。

  (二)专业课程体系建设不足

  专业课程体系建设是高校对人才培养措施的具体实施,设置是否合理将直接关系到培养人才的质量。目前,各个高校金融学专业课程设置主要分为两个部分:一是专业理论课程,二是专业实验课程。教学内容是突出基础理论知识的应用和实践能力培养相结合,理论课程应该以必需、够用为度,而实验课程以应用为目的,不仅是对理论课程的补充和检验,还要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但是现在高校的教材建设普遍滞后,理论课程的内容未能跟上金融业发展的需要,在课程设置上存在缺陷。实验课程基本上是在理论课程的基础上进行设置的,难免出现与实际不相符的情况。此外,高校实验、实训体系普遍较为单一,未能与金融企业的岗前培训课程相结合,学生对实验课的兴趣较难调动起来。

  (三)新形势下师资队伍培养不足

  合格的师资力量是培养高素质人才必不可少的因素。全球金融危机爆发后,各高校对金融师资培养的重要性有了进一步提高,但是现有师资力量的增强在短期内并不可能实现。在成本和效益的抉择中,多数高校愿意采用引进外部人才的办法,而对现有师资培养仍显不够。现阶段,一部分教师理论功底强而实践不足,另一部分教师科研能力强而教学不足,教育部倡导的“双师”型教师的培养也还需要较长时间,这些矛盾会对金融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目标的最终实现产生不利的影响。

  (四)教学手段创新不足

  教学手段是高校教师完成教学任务的重要方式,高校人才培养主要是通过教学这一基本途径来实现的。传统教学手段主要是运用教师讲授、演示的方法,在过去的教学实践中得到了检验,其重要作用也是不言而喻的`。但是随着受教育群体思想意识的变化、社会环境的变化,传统的教学手段并不能够完全新形势变化的需要。当然,一味强调新的教学方法如多媒体等手段的运用,也是一个误区。在现有条件下,若能将两种方式结合起来,形成新的、有效的教学手段,才是提高人才培养效率的有效方法。

  二、金融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思路

  (一)树立正确的人才培养理念

  要实践科学发展观,以增进社会人才的和谐培养为理念。高校不仅要注重对学生专业知识的输送,还要注重不断加强学生正确人生观、价值观的培养,因为金融关系到经济发展的重要要素——资本的安全性。要加强对学生的思想教育,灌输良好的社会责任和商业伦理教育,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这次全球金融危机的产生归根到底还是人的因素,高校需要进行反思,专业人才只有具备优良道德品质,才可能发展成为是复合型、应用型的人才。高校在制定人才培养模式时,还要兼顾学生个性的发展,充分发挥各个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不同的高校还应当根据当地经济发展状况,及时获取金融机构拓展的信息,预测未来几年金融业发展的整体目标,将学校的整体规划与社会需求结合起来,培养者、被培养者和培养计划之间才能有效地统一起来。

  (二)加强金融学课程体系建设

  目前各个高校都按照计划每年修改金融学的课程体系,事实上对课程体系的重新修订需要一个较长的论证过程,没有积累就不会有结果,那可能会使这一过程变成一个形式。积极的做法主要包括:一是课程设置要尽可能跟上金融业的发展,从培养学生职业能力上入手,优化课程设计。在传统的基础课程、专业基础课程、专业课程按序设置的基础上,根据学生假期实践的安排调整课程的开课程时间是有益的尝试。二是要克服教材建设周期长的弊端,尽可能鼓励教师根据授课讲义自编教材,边授课边做教材的编写工作,及时跟进金融形势的变化。较便捷的办法是购买金融机构的培训教材,这类教材基本上是一年一更换,理论性和实务性很强。当然也可以根据授课需要进行改编,这样会更适应学生就业的需要,使学生毕业后立即就能上岗。三是要对理论与实践课时在教育部指导的范围内及时进行调整,本科阶段还应本着理论知识够用、多动手操作的标准,在授课过程可灵活掌握调整课时,改变实验、实训体系较为单一的缺点,增加组织学生参加实践、实训过程,以提高对理论知识的应用水平。

  (三)加大金融专业师资队伍培训

  对现有师资队伍的培养是实现人才培养模式的重点。高校正鼓励教师加入到“双师型”教师队伍中,鼓励他们参加各类金融资格证书的考试,最好还参加考前培训,接触相关领域的从业人员,获取更多的实践经验。当然,教师并不仅仅需要有从业资格证书,还需要真正具备一定的实践经验。高校可以选派优秀教师到其他高校中交流学习,及时掌握最新的理论动态,还可以选取派符合金融企业条件的教师,定期进入企业学习以更新自己的实践知识水平。高校专任教师要主动完成从课堂教学的主导者向引导者的转变,同时也在与行业兼职教师的互动中去掌握企业的人才培养要求与方式,提升教师自身的职业能力。

  高校要创造机会让教师参加金融机构的内部培训,并将培训的内容带入课堂教学中去,以有利于有效的培养措施的制定,将新的人才培养理念付诸实践。还可以聘请金融企业的培训讲师给教师进行课堂及实践培训,这里的形式可以不仅仅是讲座的形式,可以单独开出一些课程对教师进行培训,教师能够针对理论与实务教学中的问题向经验丰富者进行请教,这些都是高校可以尝试的做法。

  (四)应用多种教学手段丰富授课内容

  金融企业专门的培训讲师通常可以使用多种手段,调动学习者的情绪,让他们主动参与到教学体系中去。高校教师是可以有所借鉴的,教学方式是多种多样的,寻找能让学生尽快掌握教学内容、形成技能的有效教学方式成为教师不断追求的目标。有效的教学手段是在综合学生的发展水平和教师个人的授课特点基础上得出的,教师通过结合传统教学模式,引进新的授课形式,例如视频资料分析、案例分组讨论、网站信息建设等等,都可以把课堂变得更加生动形象、活泼有趣。另外,教师要加大对学生课外阅读的引导,并将每天发生的最新金融信息带到课堂上与学生分享,与学生一起透过现象分析问题的本质,将其融入对课本理论知识的理解当中,能够培养学生积极思考的能力。

  三、结束语

  应该说,金融危机发生后,经济不景气影响到了高校学生的就业。此时面临毕业的金融专业学生不可避免地与许多“海归”派争夺着就业市场,使高校的人才培养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与此同时,我国金融企业的蓬勃发展又给高校积极探索新的人才培养模式赢得了时间和机遇,抓住这次难得的契机实现创新,不仅可以提升高校的人才教育功能,还可以取得更好的社会功效,为高校赢得良好口碑。

  参考文献:

  1、王玲.从应对金融危机看特色型大学创新人才培养[J].中国高等教育,2009(7).

  3、徐异.金融“银领”人才培养的理论与实践[J].浙江金融,2009(12).

  2、王旭,邹睿蓉.浅析金融学专业实验课程体系建设[J].今日科苑,2010(5).

  4、屈波.关于构建“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培养模式研究[J].中国集体经济,2009(10).

  我国高校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几种模式论文 篇4

  摘要:新时期,高校创新人才培养与思想政治教育相辅相成。本文通过对创新人才培养的分析思考和对传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探讨解析,提出以思想政治教育探究性的创新来实现思想政治教育对创新人才培养的理论导向。

  关键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人才

  新时期,高等教育不仅是智力的训练和提高、个人的自我实现,更是从全人类的科技、经济发展与文化、价值发展相统一的角度,培养意识到自己的使命,并具有强烈责任感和丰富创造力的综合型素质人才[1]。在综合素质中,思想政治素质具有根本的导向作用,并向其它素质的培养提供不竭的动力。因此,思想政治教育是素质教育的灵魂所在。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主要包括:思想教育、政治教育、道德教育、心理教育、法纪教育以及生命教育、核心价值教育、交往教育、幸福教育[2]等等。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教育者有目的、有计划地将反映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和其他社会关系的言行规范要求通过各个方面内容的引导教育对学生进行训练和陶冶,使其形成社会主义建设要求的思想政治品德和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人才层次越高,思想政治素质也要求越高。由此,在培养新时期创新人才时,更应注重和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探究和创新。

  一、创新人才的培养依托思想政治教育的砥砺

  创新性人才是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人才,是现代社会人才素质的精华[3]。从内涵来看,它既涵盖了对人才思想政治方面的要求,也涵盖了对人才知识能力方面的要求,两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一)思想政治教育是创新人才培养思想政治的要求

  通过思想政治教育,使受教育者具备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积极进取的精神信念,怀着对社会和历史的高度使命,以主人翁的意识积极投身到国家民族发展、社会进步的宏伟事业中。

  (二)思想政治教育是创新人才培养思想品质的要求

  通过思想政治教育,使受教育者具备勇于创新的思想观念、百折不挠的意志品质,在强烈使命感的驱动下,以不畏艰难险阻、奋发向上、锐意进取的创新精神激励自己对专业知识技能的学习,对敏锐洞察力、准确判断力、灵活应变力等创新能力的培养。

  (三)思想政治教育是创新人才培养体系的精神动力

  通过思想政治教育,使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在良好的氛围中始终秉承优良的精神品质,深刻意识到要履行好自己的历史使命,不断提升自己,走在时代的前列,在创新精神的推动下提升创新能力,做到通过思想政治教育调动人的主观能动性,以精神动力促进智力的发展。

  二、传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缺陷

  在全球经济一体化、文化多元化的新时期,社会、科技、经济和文化的发展对人才的培养提出更高要求。人才的竞争将不再是数量与结构的竞争,而是人才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竞争。

  (一)物性化思想政治教育的时代渐退

  万光侠先生认为:“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是特指与计划经济体制相适应的以‘灌输’为主要手段,以工具性的目的为唯一目的,以培养无个性的‘服从型’人为主要特征的思想政治教育”[4]。这种物性化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在长期的战争年代以及以计划经济体制为核心的新中国成立初期的教育工作中有着必要性和合理性。然而,其过于强调受教育者的服从性、可塑性和统一性,导致“灌输论”“强制论”的泛滥,缺乏自我教育热情,在新时期下愈显其与时代和受教育者特征的不相宜性。

  (二)思想政治教育目标流于形式,过于理想化

  传统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将政治教育替代道德教育,缺乏时代性、生动性,忽视受教育者的身心特点和现实生活情况。长期以来,注重灌输马克思主义理论,忽视受教育者的个性发展;注重党和国家路线、方针、政策的宣传,忽视受教育者的实际利益和素质提高,注重灌输式的教育方式,忽视从主观能动性引导激发。多讲理想少讲实际,多讲理论少讲规则,缺乏实践性和灵活性,不能引导受教育者在当下社会背景中思考人生、实现人生追求,在很大程度上使思想政治教育流于形式化。

  (三)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偏离现实倾于理论

  当代大学生受改革开放思潮的影响,思想具有很强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和差异性。传统空洞的说教式思想政治教育脱离实际、脱离生活、缺乏时代感、针对性、时效性和主动性,学生思维也多被禁锢、个性多被束缚,难以培养受教育者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这种偏于理论脱离现实情况的思想政治教育从根本上就决定了其不能很好地起到应有的教育引导作用。

  三、创新人才的培养对思想政治教育探究性创新的诉求

  2004年,中共中央、国务院下发《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文件(以下简称16号文件),该文件明确指出“要把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摆在学校各项工作的首位,贯穿于教育教学的全过程”。新的历史时期,在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的基础上,积极探索适应当代社会和受教育者发展特征的思想政治教育,加强和推进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科学化建设,使思想政治教育切实融入到教育教学的全过程、融入到创新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则迫在眉睫。

  (一)高校人性化思想政治教育的时代走向

  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是社会发展与人的发展的客观要求,也是促进社会发展与人的发展的需要[5]。20世纪80年代以后,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逐步完善,人们的主体意识明显增强,人性化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及其模式愈加受到人们的重视。人性化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是“以人为本”,重视现实的人的社会性,强调尊重人的精神性[6]。因此,这种理论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顺理成章的应当作为当代高校培养创新性人才教育工作积极践行的导向理念。

  (二)为创新性人才培养积极构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综合体系

  高校应从办学育人、以人为本的层面思考,依托专业教育,通过课堂教学平台、实践教学平台以及媒体教学平台的建设,形成一个与专业教育相衔接,与受教育者成长相适应、心理特征相协调、发展方向相吻合的思想政治教育整体系统。在构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综合体系时,将创新性人才的培养作为教育的落脚点,不断深化完善教育内容,不断探索改进教育手段和教育方法,及时对教学效果进行审核反馈,促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保持时代的鲜活性和生命力。

  (三)深化本科教育教学改革,促进创新性人才的培养

  大力加强素质教育,进一步转变高校教育思想,对不适应现代社会、科技发展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进行改革,结合各学科、各层次的培养实际,制定体现创新性人才培养要求的新型教学计划,由单一的培养模式逐步向多元化、多层次的创新型培养模式转变。为适应这种发展趋势的变革,在教学改革中,通过学分制替代学年制、推行主辅修制、专业方向调整等办学特色,可使受教育者根据自身的兴趣爱好、职业规划、择业标准等进行有针对性的学科课程学习,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创新精神,引导学生不断拓展知识的广度和深度,处理好基础理论学习与科学研究、知识创新的关系,加强实践锻炼与创新能力提高的关系。

  (四)加强高素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建设

  面对新时期、新形势、新要求、新机遇、新挑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更应坚持“以人为本”的'科学理念,完成创新人才的培养。“以人为本”不仅只关注“教与学”关系中的受教育者,同时也要关注教育者。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应以辅导员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为重点,校、院党政管理干部、班主任为辅助,创新机制,建设起一支政治过硬、业务精通、纪律严明、作风优良的专兼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高校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进行专业技能培训和业务技能辅导,不断加强他们的教学、科研以及理论研究的素养,使之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发挥更积极有效的引领和指导作用。

  (五)营造良好的“教与学”关系和氛围,发挥学生的能动性和创造性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教学工作者应努力改变传统教育活动中单纯“以教师为中心”或者“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关系[7]。只强调“以教师为中心”,常会低估受教育者在建构人生规划和价值体系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而只强调“以学生为中心”,则会出现受教育者以自己为中心、放任自流、盲目自大、缺乏正确引导,同时无法获得成年人有益人生经验的启示、宝贵人生阅历的启迪。因此,在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间应建立起平等和谐的双向交流的教学关系,充分尊重受教育者的人格和地位,在教学相长的互动过程中,启发、激励受教育者的能动性和创造性,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学效果。

  四、结束语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创新人才的培养关键在于激发受教育者对知识创造的内驱力,即探索未知、追寻真理的强大精神和不懈追求。这一切来自于受教育者对社会、国家和人类的高度使命感和强烈责任感。而“以人为本”的人性化思想政治教育正是以受教育者的社会使命感、责任感和思想道德品质为培养重点,并为受教育者的创新精神培养提供源源不断的精神动力。因此,在新时期,高等学校教育应保持思想政治教育的时代特征,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科学化水平,通过理论创新与现实践行相结合,探索出既符合时代要求又充满人性的思想政治教育新局面,为创新人才的培养树立坚固的理论导向。

  参考文献

  [1]陈锡坚.创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选择[J].大学教育科学,2003(3):34-36.

  [2]闫艳,王秀阁.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新探[J].思想教育研究,2008(4).

  [3]蔡峋.创新性人才培养与思想政治教育[J].教育发展研究,2001,5:83-84.

  [4]万光侠.思想政治教育人学基础[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160.

  [5]郑永廷.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研究[J].高教探索,2001(1):47-51.

  [6]宇业力,顾友仁.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两种基本理论及其时代走向[J].教育科学,2010,26(3):87-91.

  [7]曹东勃.社会转型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两大困境及其破解[J].高教探索,2010(5):139-147.

  我国高校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几种模式论文 篇5

  一、引言

  成都信息工程大学网络工程专业最早是源于计算机科学专业下的网络工程方向。进入20世纪90年代中期,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学校领导针对社会上各类网络系统的组网、规划、设计人才缺少的实际情况,成立了网络工程教研室,同时开始招收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网络工程方向的学生。1999年开始以网络工程方向招生,2001年成功申报网络工程专业,于2002年作为专业开始正式招生,多年来总共为社会培养了网络工程专业本科毕业生2000多人。

  二、以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核心的本科教学工作思路

  网络工程专业主要是培养具有较强的计算机网络技术知识和推理能力,具有较强的网络工程技术能力,自主学习能力、组织及协调能力,具备较强的综合竞争能力的,并具备一定创新精神的网络工程技术专门人才。

  本专业围绕着学生的“成长、成才和成功”目标,在培养学生扎实的理论基础上,根据企业的要求,培养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工程师,使之具有宽厚、扎实的计算机网络基本理论,具有一定的网络规划、设计、维护与管理的工程能力,具有网络系统设计与开发能力,具有软硬件开发能力,能适应网络工程专业的动态发展及与其他学科的交叉应用能力。

  三、不断推进卓越工程师建设,全面提升本科教学水平

  1.按照卓越工程师培养要求,修订人才培养方案。结合网络工程行业、企业的需求和卓越工程师计划的要求,与国内知名企业共同制定了网络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方向,形成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网络工程人才培养教学体系。在“构思-设计-实现-运作”过程的工程教育背景下,强调科学理论与工程实际应用背景的相结合,学生从大一开始接受学校内部专业导师团队的项目指导,在大三时让学生参与企业的实际项目,以此来重点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分析及解决问题的思维能力、推理能力和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同时还注重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和团队协作精神,以便更好地适应社会的发展。网络工程专业在制订课程教学计划的时候,充分针对自身的特点,以学生个性化发展为核心,以未来工程师职业需求为导向,遵循教育规律,以核心课程为重点,进一步优化课程体系,加大课程改革力度,实现知识结构的科学性、合理性,改革教学内容,实现教学内容的科学性、先进性。结合网络工程专业的特点,挑选出一批与实践结合非常紧密的网络专业课程作为专业必修课程,利用这部分核心专业课程让学生掌握网络设备和网络应用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及综合运用方法。为了增强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在这些课程设置中增加实践教学的学时,改革实验内容,加强学生实验技能的培养,同时,大副度修改实验内容,减少验证性实验内容,增加设计性、综合性实验的比例。

  2.教学方法的创新及授课方式的改革。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实施过程中,学院在教学方法上寻求创新,为了让学生能更好的将理论联系实际,提高教师的教学效果,学院将专业课程的讲授放在了实验室来进行。在教学方法上,在对原有的课程进行系统化的重组基础上,引入大量工程实际案例,进行项目引导式教学。在理论知识讲授后,学生立刻可以进行上机实验,使其能够及时的将所学知识转化为实际操作能力,着力强化学生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训练。学院与企业联合建立“网络工程实践教育中心”,要求学生从大一开始直到大三,每学期都要参加一次为期半个月的工程能力训练,让学生在探索工程问题时能够从解决问题方面出发来思考,激励他们培养对于工程问题的兴趣和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培养学生获取知识和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通过项目中的学生团队和校内外导师制工作机制,全面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沟通能力、协调能力、协作能力、组织能力和较强的应用知识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能力。

  3.课程考核方式的创新。为了建立完善的考评机制,网络工程专业课程组织教师自主开发了基于网络的过程化学习和考核平台。目前多门课程的考核方式完全采用过程化考核平台完成,考试题目的设定提供了人工指定题目和机器随机抽取功能,并且对应于每个考试计划,都提前生成试卷。在课程的学习过程中,学生可以通过考核平台进行程序训练,并根据自身的学习情况进行阶段性考试的约考,最终学生每个章节的考核成绩和最后课程的考核成绩一起作为这门课程的总成绩。在考试中,考核平台通过一人一套题的方式,避免了学生的作弊行为。通过过程化考核平台的使用,对照网络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和各门专业课程教学大纲的.要求,改变以往的思路,将教学主体从教师变成学生,让学生由以前的被动式的应试性学习转变成为主动式学习,摆脱以前的死记硬背的学习方法,增强学生的学习自觉性和主动性,加强对所学专业知识的理解、掌握和应用。

  四、探索创新人才培养机制,构建满足学生个性化培养的实践创新能力培养体系

  坚持先进的工程教育理念,以更新人才培养观念为先导,遵照“因材施教、分类培养”的原则,通过研讨、答辩、论证综合考虑学科特点,从人才培养规格、课程体系等方面,形成更适应学生“知识、能力、素质”全面协调发展需求的新的人才培养方案。

  从“工程导论”开始,对学生进行专业教育,每个学期由教研室主任和骨干教师对学生进行专业指导,同时专业导师引导,使学生结合自身特点,明确未来成为的工程师类型,选择不同的专业方向进行分类培养。经过近五年的不断努力和创新,成都信息工程大学网络工程专业形成了将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基本培养体系”和“实践创新能力个性化培养体系”进行了有机融合,校、院两级互动的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培养体系。拓展大学生创新实践项目,鼓励学生组织科研团队,申报参与学校和学院的创新实践项目。以项目为驱动,以团队合作开发为基础,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工程素质。推行导师制和导师团队制,通过导师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并且参与教师的工程实践项目,能力较强的学生可参与教师的实际科研项目。学生还可以在导师团队中的教师间流动,这样学习和掌握的知识会更加全面和多样化,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强化学生技能的培养。提倡多开设研讨类课程、举办多种学科前沿讲座、网络新技术专题、由行业专家介绍科研成果和科研方法等课程,给本科学生创建一个研究和学习的平台。大力开展创新教育,着力推行大学生科研计划,鼓励学生参加各级各类学科竞赛和科技活动,尤其是将我校承办的四川省网络工程技术大赛、网络设计大赛与相关课程结合,以赛带学、以学促赛,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

  五、教育教学改革取得的显着成效

  1.“质量工程”建设再创佳绩。网络工程专业2009年成为四川省特色专业,2012年成为四川省“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试点专业,2013年成为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试点专业。

  2.学生实践动手和创新能力得到了极大提高。为了进一步增强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从2009年开始开展学生科技创新项目立项试行工作,各学生团队在导师的指导下集中申报科技创新项目,最后通过答辩、评审,评选出学生科技创新立项项目。通过几年的努力,学生实践创新能力有了明显的提高,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如:网络工程专业学生团队“3027工作室”,在导师的指导下,核心成员在大四开始创业,在2008年获得了成都市高新区天府软件园的资助,入驻成都高新孵化园,其团队目前招收了30多名本专业学生,然后成立了相关公司,2013年软件开发产值在2000多万元,成为成都高新区知名企业;2009年,网络工程专业学生团队“阳光魔方网络”获得成都温江四川青年(大学生)创业资金资助,入驻成都温江四川青年(大学生)创业示范园。

  3.学生就业情况好。麦可思人力资源信息管理咨询有限公司已连续五年对我校的毕业生进行了调查分析,从麦可思提供的分析数据可以看出:我校毕业生的就业能力和就业质量均高于全省同类高校的平均水平。社会以及用人单位对网络工程专业毕业生的评价普遍较高:“成都信息工程学院的毕业生实践基础扎实、团队意识强、综合素质高、工程研发能力强、适应新技术及新工作快”.在麦可思的数据统计中,网络工程专业学生的“毕业半年后就业竞争力”、“专业对口率”、“专业满意度”、“毕业半年后平均收入”等多项指标均在全校所有专业中排名前列。

  六、结语

  虽然网络工程专业在人才培养模式方面取得了一些进展和成绩,但改革力度仍需加强,还需进一步进行教育教学改革,网络工程实验班的改革试点还有待进一步深入。教师参与工程教育改革力度、教师的工程能力和工程意识还有待进一步的提高,学院相应的管理制度、激励机制等还需要不断推进和完善。

  参考文献:

  [1]杜玉波。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促进高等教育事业科学发展[R].重庆:高等教育国际论坛,2011.

  [2]蒋志明,等。着力改革重在建设确保本科教学质量[J].化工高等教育,2002,(1):22-23.

  [3]吕俊杰。因材施教打造特色提高质量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9):171-173.

  我国高校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几种模式论文 篇6

  【摘要】随着我国教育不断发展,高校培养的人才越来越多,就业形势愈发严峻,因此高校就业指导的重点工作之一就是进行“创业教育”。本文阐明了创业教育的含义与创业教育的发展趋势,根据实际提出了创新型人才的培养策略,促进高校教育新的发展。

  【关键词】高校;创业教育;创新型人才;培养策略

  随着政府提出了“大众创业、万众创新”,鼓励各地设计创业基金,为万众创新以及创业人士提供,为小微企业进行实质性的税收支持,这些措施对鼓励大学生创业有着积极作用,同时也促进了更多高校毕业生投入创业浪潮。

  一创业教育

  创业教育是指让受教育的人在经济领域、政治领域、文化领域进行创新,并且不断拓宽新的发展空间,而这种行为能够服务他人,为他人和社会提供新的机会。面对创业教育改革时,高校必须要及时调整现有所培养人才的模式,必须要提出新的人才教育以及人才培训计划。高校也必须要深入研究创新教育,深刻认识创新型人才的特点以及内涵,从而加强高校就业指导服务。现如今,当代大学生的培养工程中,对教师执教能力要求越来越高,教师研究课题更加广泛,面对大学生人才培养的工程也逐渐增加,这要求教师必须要有专业的能力,满足对大学生理论和实践的多方面教学指导工作,并且在教学过程中要提出可行性强的创新机制与改造方案,帮助学生建立新的创业思维。

  二创业教育发展趋势

  创新教育有着光明的前途。在未来,人才转型必将成为提高个人价值的重要途径,企业在发展中必将面对着转型期,而人才培养过程也就是挖掘企业内部员工的价值。高校创业教育主要就是采取综合性的人才培养模式,顺应人才培养战略转型的必然趋势,倡导高校重视人才价值的培养,创建新形势下的人才培养战略。建立创新教学机制必须要遵守创新原则,多方面展现教师的知识储备,为学生发展提供更多的资源支持。在大学生专业培养过程中,教师需要立足于传统的专业课程特色,结合当代教学思维,从而进一步提高自身的专业教学水平,最终培养学生的创业观念,促进创业教育的发展。

  三高校培养创新型人才的策略

  第一,增强大学生人文素养。随着教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推进实施,我国的专业人才管理机制难以适应时代的发展与社会市场的需求,出现了教学中缺乏良好的文化氛围、专业人才尚未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专业人才缺乏正确的工作态度等问题,这就导致高校就业指导工作效率低下。第二,提高大学生观察探索能力。我国高等教育的改革过程中将大学生的培养放在重要阶段,大学生是高校现代化发展的重点,也是提高教师的专业教学水平的重要手段。而大学生是高校教育改革的重点方向,因此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成为提高高校教学水平的方式,也能为学生提供最佳的教学环境。同时创业型人才必须要具备独特的'观察能力,时刻把握时代发展风向。第三,优化高校人才结构。通过对我国高校专业人才结构的分析,从而了解到我国高校专业人才结构的发展状况,并结合高校专业人才发展问题,注重改革创新制度,重视创新,重视教学改革,从而以全新的专业人才理论指导人才的培养,提出促进高校创新性人才培养的改革方法。以“创业教育”为研究对象,加强对高校的研究,对高校专业人才结构进行指导与改革,最终提出适用于高校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促进高校创新型人才的培养。高校为了全面推行创业教育模式,培养适合社会发展的创新型人才,必须要提高学生的专业能力,增强自身的专业知识能力,培养更多适合社会发展的创新型人才。

  参考文献

  [1]乔晓英,苏玲.我国高校创业教育与创新型人才培养[J].才智,2017(3)

  [2]何兴安.我国高校个性化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策略探讨[J].教育教学论坛,2016(47)

【我国高校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几种模式论文】相关文章:

高校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探索08-27

高校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模式分析与研究08-17

深化校企合作创新人才培养模式论文08-15

我国高校人才培养文献综述08-17

当前我国高校双语教学模式探究08-05

高校计算机实验教学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08-05

关注拔尖人才和创新团队08-17

我国中小企业信用担保的几种运作模式比较08-12

人才教育论文:我国中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衔接问题研究08-07